首页 -> 2007年第11期
流水中的真性情之爱
作者:苟艳华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吴衙内便钻出来。因是昨夜饿坏了,看见这饭,也不谦让,也不检择,一连十数碗,吃个流星赶月。约莫存得碗余,方才住手,把贺小姐倒看呆了。低低问道:“可还少么?”衙内道:“将就些罢,再吃便没意思了。”泻杯茶漱漱口儿,往床下飕地又钻入去了。
这几段情节描写不仅把人物活动的背景与其心理、语言、动作水乳交融、精微细致地刻画出来了,而且也充分表现出吴衙内憨厚质朴、天真可爱的单纯性格。其朴实的语言,滑稽的动作充满了意趣,令人忍俊不禁,拍案叫绝。在这里,作者往往用闲闲的笔墨,云淡风轻般地娓娓道来,他使用自然亲切,贴近生活的日常性对话,字里行间透露出生活的情趣,使情节自然而然得到发展。这种对话追求的是闲而不闲,借闲话来塑造人物形象,而作者的主旨也不露痕迹地潜寓其中。通过这些描写,文本中还营造了一个安详温馨的氛围,它使得一段甜美、瑰丽的爱情序曲缓缓奏响了音符。
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男主人公具有一种儿童式的天真,这是他不同于以往传奇和话本小说里男主人公的独特的性格特征。他没有张生(《莺莺传》)的背信弃义与狡辩,没有李益(《霍小玉传》)的喜新厌旧,趋炎附势。他只是单纯地爱上了美丽的秀娥,这种爱虽然搀杂了欲望,但它却是以真诚朴实为基础,以共结连理为目标的。那是一种灵与肉相结合的知己之爱。细细说来,吴彦的年纪并不算大——一个十六岁的少年而已,说他是个孩子也不过分。由于他身为独子,自幼娇生惯养,从来没有单独远行离开过父母,所以他的活动范围和社会人生阅历可以说和终日待在深闺的女孩子没有什么区别。正是因为他这种相对孤立的生活圈子,一切所谓封建社会文明的条条框框还没有成为拘束他言行思想的准则。所以在成人的世界中,他仍然保持着这种儿童式的天真,就像是一块晶莹剔透的水晶,散发着与生俱来的光彩。
具体表现在文中,当两人的私情被秀娥母亲发现时:
只见靠壁一个蓬头孩子,曲着身子,睡得好不自在。
秀娥等母亲转身后,急下床,顶上门儿。在床下叫醒吴衙内,埋怨道:“你打鼾也该轻些儿,惊动母亲,事都泄漏了。”衙内听说这话,吓得浑身冷汗如雨,上下牙齿顷刻就咯噔噔地乱打,半句话也说不出。
蜷缩在床下的可怜可爱相,幽情被发现后的胆战心惊相,再加上前文欲说还休,饥饿难忍相。这一幅幅的画面活脱脱刻画出一个真心诚意、童趣盎然而又惹人怜爱的美少年。
同样,女主人公的形象也是光彩照人的。与以往向往爱情却又背负着沉重礼教精神包袱的崔莺莺等人迥然不同,贺秀娥敢于大胆主动地追求爱情乃至去满足自己的情欲。而作者在描述这些情节时又极表同情与赞赏,并未指责她这种执著反叛的行为。这是因为明末程朱理学受到李贽等尚“情”派的新兴思潮的冲击,使得晚明世风浇薄之际与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标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儒家提倡贞节,但现实中人们的贞节观念却比较淡薄,并不以失身为耻。作者受此影响,提出了以欲始,以情终的“情教”理论,反映在作品中则是秀娥依靠自己的力量顽强抗争并终于获得了幸福。文中写道:
“不肖女一时情痴,丧名失节,玷辱父母,罪实难道。但两地相隔数千里,一旦因阻风而会,此乃宿世姻缘,天遣成配,非由人力。儿与吴衙内誓同生死,名不更改。望母亲好言劝爹曲允,尚可挽回前失。倘爹有别念,儿即自尽,决不偷生苟活。今蒙耻禀知母亲,一任主张。”道罢,泪如雨下。
正是由于秀娥的以死相逼,才使得爱女如命的贺司户夫妇无奈之下接受了他们的私情。但机智冷静谨慎的秀娥又怕父亲中途有变,遂心生一计:
彼时两下分别,都还道有甚歹念,十分凄惨,又不敢出声啼哭。秀娥又扯住夫人到背后,说道:“此行不知爹爹有甚念头,须教家人回时讨吴衙内书信复我,方才放心。”
文章的前半部分,秀娥的痴情最初表现得热烈如火,一览无余。但是耐心品味,却又一波三折。不管其开始的情感来得多么强烈迅猛,无法抵挡,然而在她内心深处却总是紧绷着一根理智的弦。梳理一下不难发现,从一开始投诗自荐枕席,到冷静地安排吴彦藏身床下,再到巧妙地讨饭周旋庸医,及至最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服父母,这一出出“关目”似乎都在她的掌控之下。在这场追求和捍卫爱情的战争中,她始终镇定自若,步步为营。这些优美的情节可谓拨动了正常人性温馨热情的音键,在欣喜激越的同时,人的理性思索把烈火似的本能欲望酿制成浓芳的真情。这也是这篇作品在幽默诙谐之外而又打动人心之处。
吴彦和秀娥的爱情虽然撞击着情和欲的火花,但他们的情感世界却是单纯明净的,以欲始,而以情终,仿佛是一泓可以直视无碍的清泉。作者在这里似乎提出了一种爱情婚姻的新准则:彼此尊重关爱与体贴,倾心相爱与信任,而门第、权势、富贵和等级全被唾弃了。这种以宣扬优美人情为中心内容的作品,体现了充满生命活力的市民思想意识和审美趣味,这在当时有着冲击封建礼教,为“人性”张目的意义。
《吴衙内邻舟赴约》整篇文章呈现出一种自由、清新、活泼的时代气息,犹如一轴用绚丽色彩描绘的社会生活景象的画卷。这轴画卷虽不是尽善尽美,但却再现了时代的风貌,能使人从中得到一般公私典籍中所没有的东西。
(责任编辑:古卫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