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以诗证史:青年海涅爱情诗中的心史

作者:黄汉平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我就是这么个蠢货,
  再次恋爱,自作多情;
  日月嬉笑群星直乐,
  我也跟着笑——然后丧命。⑦
  
  当然,诗人并未“丧命”,他只是从个人情感的“小世界”中走出来,走向现实中的“大世界”。这使他的人生和思想经历了一个巨大的飞跃,我们将会看到,海涅不只是一个吟咏风月的浪漫爱情诗人,他还是一个战士,一个思想家。
  海涅从十五岁开始写诗。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就在诗坛崭露头角,一九二七年,他把以前已经发表出版的诗歌和诗集如《青春的烦恼》(1821)、《抒情的插曲》(1822-1823)、《还乡集》(1823-1824)、《北海集》(1825-1826)等以《诗歌集》为名结集出版,奠定了他作为德国伟大的抒情诗人的地位。这部诗集和以后出版的两部诗集《新诗集》(1844,其中包括后来单独出版的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罗曼采罗》(1851)代表了海涅诗歌方面的主要成就。《诗歌集》反映了青年海涅的经历、感受和憧憬,其中除了倾泻他对爱情的热切渴望和痴心追求外,还有失恋的痛苦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海涅研究专家张玉书教授精辟地总结了《诗歌集》的独特情调:
  
  他的《诗歌集》不啻一座鲜花烂漫、夜莺啼鸣的花园,让人在那里看到以往从未见到过的内心的波动,历尽了恋人心情的幽微曲折,读起来感情起伏,心潮激荡。又爱,又恨,又怕,又伤心,又幸福,又失望,期待时心灵在颤抖,受辱时灵魂在流血,欢会时的销魂陶醉,失意时的孤寂凄清。但是,海涅的情诗哀而不伤,艳而不俗,主要在于他把感情写得真实细腻,尤其是自嘲的巧妙运用,使人感到他并未沉湎于哀伤,能够自拔。⑧
  
  一八三四年,海涅三十七岁,他在巴黎认识了年轻貌美的法国女工克雷斯琴斯•欧仁妮•米拉(即“玛蒂尔德”)。两人相爱而同居,一八四一年八月正式结婚。玛蒂尔德虽然头脑简单,没什么文化,但她使诗人的后半生过上安稳的家庭生活,特别是在多病多难的晚年(从1848年5月开始,海涅便卧床不起,长达八年之久,他称这可怕的床是“褥垫墓穴”),成为诗人生活中最大的安慰。在海涅遗稿《最后的诗》中,有一首诗《我不向往在天国里》,歌咏玛蒂尔德“正直而忠诚”的美好心灵,诗的开头一节这样写道:
  
  我不向往在天国里、
  在福地里的那片乐土;
  那儿找不到比我在世间
  已经找到的更美的妇女。⑨
  
  一八五五年六月中旬,一个维也纳的作曲家把为海涅诗谱写的乐曲托一个年轻的女性爱丽泽•克里尼茨面交给海涅。这位生于布拉格的姑娘当时二十七岁,由于这个机缘就常到海涅病榻旁帮他做点事情,给他读报章杂志。海涅对她十分感激,重新焕发出青春的诗情,他称她“穆什”,并为她写了多首诗作。克里尼茨的笔名是卡米尔•赛尔顿,一八八四年写了一本《海涅的最后日子》,并附有海涅《最后的诗》的法译,后卒于一八九六年。
  一八五六年,海涅写绝笔诗《受难之花》(即《为穆什而作》),两个星期后于二月十七日逝世,终年五十八岁零两个月。临终时妻子玛蒂尔德守候在病榻前,海涅面带微笑地用法语说:“上帝宽恕我,这是他分内的事。”弥留之际,他断断续续地说:“写……写……拿笔来……稿纸……”⑩诗人海涅的一生,是顽强奋进的一生,可谓生命不息,诗情不止!
  (责任编辑:水涓)
  
  ①转引自钱春绮:《海涅诗集•译本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②参见张玉书编选:《海涅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27页。
  ③海涅:《海涅诗集》,钱春绮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第24-第25页。
  ④海涅:《青春的烦恼》,张玉书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9-第50页。门德尔松曾为此诗谱曲,即著名的《歌之翼》。
  ⑤海涅:《青春的烦恼》,张玉书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61-第62页。柴可夫斯基曾为此诗谱曲。
  ⑥海涅:《青春的烦恼》,张玉书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6-第77页。舒曼曾为此诗谱曲。
  ⑦海涅:《青春的烦恼》,张玉书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63页。
  ⑧张玉书编:《海涅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5页。
  ⑨杨武能编:《海涅抒情诗选集》,冯至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93页。
  ⑩ Robert Hendrickson,World Literary Anecdotes.New York:Facts On File,1990.p.12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