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以诗证史:青年海涅爱情诗中的心史

作者:黄汉平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亨利希•海涅(1797-1856)是十九世纪歌德之后享有国际声誉的德国大诗人,他属于“最后一个浪漫派”,同时也是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尤其是抒情诗极富音乐性,历代大音乐家都喜爱为其诗篇谱曲。据说海涅的诗已被谱成三千首以上的歌曲(一说五千首),他的诗篇早已“驾着歌声的羽翼”,为世界人民所喜闻乐诵,在这方面即便歌德也望尘莫及。难怪狂妄的尼采如是写道:“是海涅使我懂得了抒情诗人的最高意境。我上溯几千年,在所有的古老帝国里,都无法找到像他的那种悦耳而热情奔放的音乐。……总有一天,人们会宣称海涅和我是德语世界里最伟大的艺术家。”①今天我们重读海涅,尽可以有多元多彩的视角,多种多样的读法如“专业的读法”和“非专业读法”,但无论哪一种“读法”,先哲孟子论诗之“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方法(相当于西方的“传记批评”)仍然行之有效。本文借鉴中国文学批评“以诗证史”(或曰“诗史互证”)的方法,主要对青年海涅若干首爱情诗中的“心史”作一解读,由此或许对海涅其人其诗有更深一层“同情的了解”。
  一七九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海涅出生于莱茵河畔杜塞多夫城一个破落的犹太商人家庭,小时候在一所犹太儿童学校读书,在那里为他的《圣经》知识打下了基础。后来他又被送到一所天主教学校读书。这位未来的诗人很早就显示出个人的独特气质,他性情内向、敏感,甚至有些神经质。他最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在某个角落里读书,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是他心爱的书籍。尤其是《堂吉诃德》,对海涅的一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不止一次地撰文称赞堂吉诃德的性格,并且自比于这个典型人物。一八三七年,远在巴黎的海涅抱病为一个德文新译本撰写《精印本〈堂吉诃德〉引言》。《引言》的中译者钱钟书先生认为,这篇文章代表海涅对《堂吉诃德》的最成熟的见解和最周到的分析,不失为十九世纪西欧经典文评里关于这部小说的一篇重要文献。②《引言》开篇第一句是:我童年知识已开、颇能认字以后,第一部读的书就是《堂吉诃德》。他清楚地回忆道,那是五月里的一个春光明媚的早上,他在皇家花园里开始沉浸在《堂吉诃德》的世界里,对这位可怜的英雄给命运播弄得成了个笑柄,遭人嘲笑,他流下了辛酸的眼泪。在海涅幼小的心灵里,“这位骑士的英雄气概可敬可佩”,“我天天在花园里看这本奇书,到秋天就看完了,我愈读下去,就愈加器重”。
  海涅高中毕业后遵从父母意愿学习经商(从1815年至1819年间),并得到了叔父所罗门•海涅——一位百万富翁——的资助。他曾先后在法兰克福银行和汉堡其叔父开办的银行里工作。一八一九年初,由叔父资助开办的销售纺织品的“亨利希•海涅公司”因经营不善倒闭,海涅短暂的经商生涯以失败告终。
  显然,年轻的海涅不是经商的料子,他天生是一名诗人,所谓少年情怀总是诗。那么,最初是什么让海涅成为一名诗人的呢?毫无疑问是爱情——给他带来深深烦恼的爱情。爱情出诗人,对海涅来说尤其如此。早在银行当学徒之初,《梦影曲》的写作就代替了枯燥无味的账目单。海涅十八岁那年经历了甜蜜而又痛苦的初恋。他一见钟情地爱上了一名叫约瑟芬的姑娘,当时也是十八岁,是一个行刑吏的长女。在海涅的笔下,这位少女容貌端庄,脸色苍白,大大的眼睛呈深色,一头血红色的头发。她熟悉许多民歌,并教给海涅。海涅自己承认,她是第一个唤起他对民间诗歌的兴趣的人。人们在海涅早期诗歌中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民歌风格,以及诗人对死亡和坟墓的偏爱,这和海涅的这段初恋经历有很大关系。在《梦影曲》的第六首里,有一段幽会中恋人之间的对白,从中可见海涅抒情诗里独特的朴实无华的民歌情调,以及富有戏剧性的对白:
  
  “我所有的一切,你都拿去,
  我最喜爱的也情愿让你取去,
  只要从午夜到鸡鸣的时辰,
  让我做一次你的情人。”
  
  她奇怪地向我凝视,
  十分可爱、痛苦而恳挚,
  美丽的少女对我说:
  “啊,我只要你永生的福乐!”
  
  “我美丽的生命,我青春的血液,
  我都心甘情愿地交给你,
  交给你这天使一样的姑娘——
  可是请不要指望天堂。”③
  
  从一八一六年起,在海涅的心目中,约瑟芬的形象渐渐被另一个年轻姑娘的倩影所代替。她就是叔父的第三个女儿阿玛丽,海涅在诗中用无数的名字(玛丽、舒莱玛、摩莉、艾威莉、狄奥莉以及其他等等)描写这位梦中情人。他毫不疲倦地描绘了阿玛丽的魅力,她散发着美的光辉,宛如维纳斯女神;她的眼睛、嘴唇和两颊可以和科伦大教堂中的圣母像相媲美;她的眼睛是紫罗兰,她的手是百合花,等等。海涅深深地爱恋着阿玛丽,爱到欲罢不能的地步,诗人想象着他驾着歌声的羽翼,与意中人一起飞翔,畅饮温馨的爱情,做着香甜美梦:
  
  驾着歌声的羽翼,
  亲爱的,我带你飞去,
  飞向恒河的原野,
  有个地方风光绮丽。
  
  花园里姹紫嫣红
  沐浴着月夜幽微,
  莲花朵朵在等待
  她们亲爱的妹妹。
  紫罗兰娇笑调情
  抬头仰望星空;
  玫瑰花悄声耳语,
  说得香雾迷?。
  
  驯良聪慧的羚羊
  跳过去侧耳倾听,
  圣河的滚滚波涛
  在远方奔流喧腾。
  
  我们要在那里降落
  憩息在棕榈树下面,
  畅饮爱情、宁静,
  做着美梦香甜。④
  
  然而,诗人太天真了,太单纯了。他的恋情只是一场美梦,一场单相思。阿玛丽或许对海涅表示过好感,但她从来没有爱上过他。于是,诗人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为情所困的诗人不明白,两个人之间的相爱是要讲点缘分的,不能强求。而且,像阿玛丽这样百万富翁的千金小姐,是不会看上他这个穷小子的。终于,诗人从美梦中醒来,发现意中人别有所恋。他写下了如此悲怆的诗句:
  
  为什么玫瑰这样苍白,
  啊你说,亲爱的,为什么?
  为什么碧绿的草坪上
  蓝色紫罗兰无语沉默?
  
  为什么那云雀在空中
  这样悲哀忧伤地歌唱?
  为什么在那麝香草里
  竟有死尸的腐臭荡漾?
  
  为什么太阳神情冷漠
  厌烦地照着河边牧场?
  为什么大地阴沉昏暗
  像坟墓一样荒芜凄凉?
  
  为什么我憔悴又沮丧,
  我的亲爱的,你倒说啊!
  啊你说,我心爱的人儿,
  为什么你竟抛弃了我?⑤
  
  尽管诗人一次又一次地向心上人表达执著的爱恋,但并没有打动姑娘的芳心。事实上,阿玛丽另有所爱,但阴差阳错的是,她钟情的男人却不爱她。一气之下,她在一八二一年嫁给了尼希堡的一个庄园主。这对诗人不啻是迎头一击,后来他写了这样一首诗:
  
  一个青年爱上一个姑娘,
  姑娘却对别的男人有意;
  这人又对另一少女钟情,
  并且和这少女结成伉俪。
  
  那个姑娘由于气愤,
  随便碰上一个男人
  她就立刻嫁给了他,
  青年为此难过万分。
  
  这个故事发生在从前,
  直到现在依然新鲜;
  谁要是碰上这种事情,
  心碎肠断在所难免。⑥
  
  心爱的人成了别人的新娘,诗人“心碎断肠”是可以理解的。所有解不开的内心情结都化作了一篇篇哀婉动人的美丽诗行。一八二三年夏天,海涅在一次旅途中邂逅阿玛丽的妹妹黛蕾丝,从她的身上看到了昔日爱人的影子。于是,诗人再度遭遇激情,对黛蕾丝产生了热烈的爱情。不幸的是,他同样遭到拒绝。在以这段感情经历为背景的情诗中,诗人并不怨诉,更不乞求,更多的是一种嘲讽,在自嘲中使自己从情网中解脱出来,请看以下一首短诗:
  
  谁要是第一次钟情,
  尽管不幸,也是个神;
  可是如果再陷情网,
  依然很不幸,那就是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