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旅人的足迹在雪夜中延伸

作者:王僴中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当诗进入第三节,小马为何“一定觉得不可思议”有了具体而微的答案,原来“它把套索上的小铃摇了一下,/仿佛在问莫非搞错了地方”。匆匆过客对小马的这种提示方式早已习以为常,心领神会,本可以立刻作答,以释疑问,从逻辑上讲,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可是这位匆匆过客并未作答,答语是有的,但不是匆匆过客的语言,而是大自然景色含而不露、富于美感的诗性回答:“四周悄然无语,只听见轻轻/的风声和飘飞如絮的雪花。”大自然美景于此进一步深化。
  美景描写已水到渠成,问题既已有了答案,似乎可以就此搁笔了,然而诗的主旨不止于此,诗人只是借重大自然美景以诠释人生之旅,在对大自然景色赏心悦目之时领悟人生的真谛,在愉悦中思考人生的况味。于是在最后一节,诗人对大自然之美作了一个完美的概括性总结:“夜色深沉的树林多么迷人”,然后笔锋一转,切入主题:“可是我有约在先,必须履行,/我得走许多哩路,在入睡之前,/我得走许多哩路,在入睡之前。”这最后一句话重复了两遍,是诗人有意识的浓墨重彩的转折之笔,把目光从夜色如画的林畔转向寻常人生。匆匆过客是社会的一员,一天之中,他有许多事情要做,在事情尚未做完之前,他是无法回家入睡的,这已是他的习惯了。这天,在他领略大自然的风光之时,他念念不忘“有约在先”,准备上马加鞭,去履行一天中尚未完成的任务。这一方面表明匆匆过客对繁忙世事的无奈,同时也说明其对人生所持的态度。他的一生就是这样过来的,各种酸甜苦辣他都尝过,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还是这样,唯有这样,他才能够战胜困难,获得成功。也许这位匆匆过客中隐含着诗人自己的影子。弗罗斯特经常生活在艰难困苦之中。自一八九九年因健康原因从哈佛大学中途退学之后,十余年间,他一边在农场耕作,一边在学校教书,一边写作诗歌,勉强糊口度日。生活窘迫之中,他的两个小孩及其妻子先后去世,他自己也曾几度萌生自杀之念。他的诗歌创作起初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直到他快四十岁时,他的第一部诗集《少年的心愿》(A Boy’s Will)才于一九一三年在英国出版。此后,他的诗作如雨后春笋般相继问世,声名大振,四次获得普利策奖,并于一九五七年荣获牛津与剑桥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弗罗斯特的人生经历无疑在匆匆过客身上留下了印记,这种印记若隐若现,如同他的行文用笔一样含蓄多姿,蕴意深刻。其含蓄多姿、蕴意深刻的文笔自始至终,一以贯之,一直到最后两行。最后两行是重复的,具有意味深长的强调作用,其中的“入睡”尤其令人捉摸不透。“入睡”是指一天终结之后的休息,还是指人生最后的寿终正寝?要寻求答案,只有用诗人自己的话了:“末节最后两行的重复并不意味召唤死神,只是表明匆匆过客的梦幻意识。”弗氏的说明给诗篇加上最后一层迷幻色彩,增添了诗篇如烟如雾、如梦似幻的朦胧意境,表现了匆匆过客在面对自然美景与人生之路难以抉择,左右为难,又不得不放弃自然美景,踏上人生征途的那种无可奈何、如梦似幻的心境。在景色优美、蕴意深远的画面上,我们仿佛看见一位旅人的足迹随着起伏如流的音韵在雪夜中延伸。
  (责任编辑:水涓)
  
  附:
  雪夜驻足林边
  [美]罗伯特•弗罗斯特
  
  这是谁人的树林,我心里有数,
  不过他的家远在村庄深处;
  他不可能看见我驻足此地,
  凝望雪片在他的林间飞舞。
  
  我的小马一定觉得不可思议,
  附近无一农舍,为何驻足此地,
  站在树林与冰湖之间呆望,
  于一年之中最漆黑的夜里。
  
  它把套索上的小铃摇了一下,
  仿佛在问莫非搞错了地方。
  四周悄然无语,只听见轻轻
  的风声和飘飞如絮的雪花。
  
  夜色深沉的树林多么迷人。
  可是我有约在先,必须履行,
  我得走许多哩路,在入睡之前,
  我得走许多哩路,在入睡之前。
  (王僴 中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