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论李清照对杜甫诗歌的接受
作者:章可敦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南渡词坛虽然未出现堪与苏轼、周邦彦并驾齐驱的大词人,但巾帼词人李清照的横空出世,却使南渡词坛放出奇异的光彩。在创作上,李清照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和杜甫相似,她一生饱经苦难。靖康之难后,李清照家破人亡,丈夫的去世,两人花一生心血所收藏的金石书画,散失殆尽。她由一个贵妇人跌入流亡难民的行列。晚年过着衣食无靠的流浪生活,受尽劫难和折磨。李清照在这个时期的诗作的题材较词要宽广得多。“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从前轻盈妙丽的望夫词,如今变成了沉重哀伤的生死恋歌,词境由明亮轻快变成了灰色凝重。又如“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永遇乐》)、“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词人晚年的生活,浸透了眼泪,被“愁”压得直不起腰来。这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赵明诚之父赵挺之在朝中极力排斥元祐党人,李清照之父李格非因党籍故被罢官。据《洛阳名园记•张眆序》云:“文叔在元祐,官太学,丁建中靖国,再用邪人。女适赵相挺之子,亦能诗,上赵相救其父云:‘何况人间父子情。’识者哀之。”李格非因党籍事被罢官时在崇宁元年(公元1101年),故李清照此诗可能就写于此时,可惜只留一句。从诗句的字面上看,当时人们对李格非的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同时也看出李清照对当时朝廷大事的关心和她的勇敢精神。
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赵挺之做到了尚书右仆射(宰相之一),李清照献给他一首诗,可惜现在也只有一句了:
炙手可热心可寒。
“炙手可热”见唐崔颢《霍将军篇》:“莫言炙手手可热,须臾火尽灰亦灭。”杜甫《丽人行》云:“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炙手可热”,言其势焰之盛,然而好景不长。可见她对赵挺之的升官似是不以为贺而以为惧,是有微辞的。又如:
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在这些诗中,作者跳出了封建妇女生活的狭窄天地,发表了对社会、政治的一些见解。莫怪后来理学家朱熹也说:“岂寻常妇人所能!”⑩李清照后期的作品有表达了中坐而叹的思想的,也有表达了克复神州的愿望的。和杜诗一样,它们反映了作者对国家民族危亡的关切。还如:
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
当时正是主张抗敌的宰相李纲被免职了,昏庸低能的黄潜善、汪伯彦当了宰相,他们虽然掌握了大权,一无御敌之计;留守东京的爱国抗敌英雄宗泽死了,继任的是后来投降敌人的杜充。李清照这两句诗谴责了这些投降分子,说他们既不是要戮力王室、克复神州的王导,也不是隔阂华戎、志在本朝的刘琨,也就是说,南宋那时的将相大多不以复兴为念。如果说上面那两句诗的笔触还没有碰到最高统治者赵构,那么,下面两句诗就不是这样的了:
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
说南来的人,不应当忘记被俘北去的赵佶、赵桓,就直接谴责了赵构的害怕父兄回来,自己做不了皇帝,而把国家民族的大仇,置之度外。在《打马赋》中,她说:
今日岂无元子,明时不乏安石。
希望南宋能够像东晋那样偏安江左的时候,还有桓温、谢安这样的人,或者能够出击,收复失地;或者敌人前来进犯,能够击溃他们。她又说:“佛貍定见卯年死。”可见她对抗敌前途也是抱着乐观态度,有胜利信心的。尽管那时金人正在向南宋发动进攻,李清照自己也从杭州逃到了金华。在这篇文章的最后,她还说:
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
当时淮水以北,土地全部沦陷,她说自己老了,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只希望大家一起回到淮水以北去,也就是赶走金人,恢复河山。我们不能不承认,在封建制度下,妇女们不能够参加任何政治活动,没有任何政治权利,李清照的作品,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爱国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值得特别提出来的。
(责任编辑:古卫红)
① 胡可先.论宋末杜诗学[J].杜甫研究学刊,1981.P32.
②⑥⑦⑩ 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P135.P118.P160.P363.
③ 清.钱谦益.钱注杜诗[M] .北京:中华书局,1961.P74.
④ 清.佚名.杜诗言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P163.
⑤ 宋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P422.
⑧ 李汉章.黄檗山人诗集[M].题李易安打马图.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4.P307.
⑨ 廖仲安.杜甫研究学刊.记抗战时期三位热爱杜诗的现代作家和学者[J].1997.P10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