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雪落黄河静无声

作者:杨小燕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夜阑人静、青灯独伴,我一次又一次沉醉于《我们仨》的书香四溢之中而不愿入睡。掩卷深思,眼前仿佛一片片雪花静静地飘落,落入了黄河,我似乎再也听不见黄河的喧嚣怒吼,心中只有那静静飘落的雪花——一位老人的哀歌。
  杨绛先生是一位有多方面文学修养的作家,她的散文风格独树一帜。曾经拜读过石评梅女士的《墓畔哀歌》:“明镜里照见我憔悴的枯颜,像一朵颤在风雨中苍白凋零的梨花……我愿燃烧我的肉身化成灰烬,我愿放浪我的热情怒涛汹涌。天啊!这蛇似的蜿蜒,蚕似的缠绵,就这样悄悄地偷去了我生命的青焰。”①如此时而低声喟叹,缠绵悱恻;时而呼天抢地,声声催泪,令人不忍卒读。而杨先生的《我们仨》既无狂风暴雨的怨愤,亦无阴风冷雨的凄切,却具有雪落之神韵。叙述舒徐自如、纤细入微,语言简洁干净、洗练流畅,抒情委婉含蓄、优雅温柔,仿佛零零散散的雪花,悄无声息地撒落一地,即便是狂奔怒吼的黄河,也能领会其深邃、厚重的意味,而一改往日的浮泛狂躁之气。可谓是“胸有丘壑,笔有藏锋”,平淡中见神奇,清简里寄深意,无声处见喜悲。
  
  一、平中见奇
  
  杨先生夫妇一生饱经雪雨,历尽风霜。尤其是日寇入侵和“文革”动乱的日子,其中该有几多辛酸和悲愤,本也可以像许多人一样作声泪俱下的宣泄和控诉。然而作者似乎无意于那些影响他们人生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只是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入手,如实记录了“我们”一家六十三年人生路上的点点滴滴。这些看似零碎的点滴都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生活琐事,而她却以舒缓自如的笔调将它们娓娓道来,并以看似松散的结构形式将它们呈现在读者面前。她善于描写那些琐琐细细的生活细节,显得娓娓动听,却不失之烦琐、纤细入微, “我们全心全意愿为人民服务,只是我们不会为人民服务,因为我们不合格。然后国家又赔了钱重新教育我们。我们领了高工资受教育,分明是国家亏了。”②于是“我们仨”便知足了,只求平平安安生活在一起。“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③“我们”宁可失去生命也不愿丧失一个中国人的尊严。这些细微之处都足以体现出他们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
  虽然文中所述都是平凡的生活琐事,结构也似乎凌乱不堪,但实际上是匠心独具,不显贫乏,具有 “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色。在平凡琐碎的日常枝节中显示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平凡的人生追求、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透露出内在丰富的生命律动。结构看似松散则有机统一,虚实相生,产生独特的审美效果。女儿和丈夫先后病重去世,杨绛悲痛欲绝,《我们仨》的前两部分以“梦”的形式描述了“我们仨”在最后一段人生路上的聚散合离,第三部《我们仨失散了》以梦幻的形式回忆了“我们”一家六十三年的风雨历程,表现了这段深重的情感经历。内心在梦里游离,情感在梦里流动。虽为实录,实则旧梦重温,如此虚虚实实、亦真亦幻,犹如漫天飞雪,扬扬洒洒、纵情飘落、转瞬即逝,人生如梦,亦不过如此!情至而梦,借梦言情,情真意切,平淡之中又现神奇。
  
  二、深居简出
  
  作为一位性情优美的女性和蔼然仁者,杨先生的作品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其艺术魅力又得益于其独特的语言特色: 平实素朴、自然可亲,有着豪华落尽后的真淳;清新淡雅,有着雪一样洁白的肌肤,叫人体会到一种清洁之美,且并非平淡无味,字里行间流动着淡雅清新的气韵。《我们仨》第三部从“我”与钟书结婚留学写起,至女儿、钟书去世为止,几十年的风雨历程,既有奔腾江波,又有涓涓细流,无论大事小事,是悲是喜,写来都是平和自然,笔墨中透露出作者坦荡和从容的心气。如:“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④,“我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⑤等语句洗尽铅华,清新淡雅,平实素朴,如同“我们仨”很朴素,很单纯,很平实,读来有一种清香扑面之感。杨绛散文语言的自然可谓质朴无华,没有华丽辞藻,不见刻意雕琢,行云流水般自然。语言的平实朴素并不等同于贫乏、肤浅、无内蕴。在平淡素朴的语句下面,潜藏着深刻隽永的意蕴,背后支持的就是淡泊功名的人格精神。
  说到底,平和的风格源于平和的心态,对人大度、对己放松,心理自然就随和宽厚,落在语言上常常是诙谐风趣。悲喜之事都淡然一笑,滤去沉重和张扬,自现平和之趣。解放后,诸多政治运动给知识分子许多压抑和苦闷,每写到此,便会转写一段趣事,以缓激愤之情。钱钟书跌跤,磕掉门牙,满口鲜血,本是令人惊慌之事,可是杨绛起笔写道:“他初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大半个门牙。”⑥惊慌之情被“吻”字化淡,读者由吻字联想开去,也忍俊不禁。文中不乏这样的清丽幽默之处: “我们搬家是冒险,自理伙食也是冒险,吃上红烧肉就是冒险成功。”⑦语言中全无生活艰苦的感慨,而是充满调侃之意,充满生活情趣。另外,有些语句中你似乎还可以闻到书香饭香的味道,这里我就简而言之,不一一列举了。俗话说:“口从心出”,我们可以从这些清新朴实又不乏幽默的微辞中洞察到作者的处世原则:乐观、豁达、超脱。漂泊无根的留学生活固然孤苦寂寞,而“文革”中的非人遭遇更是苦不堪言。然而作者对此却泰然处之,欣然接受,没有自怨自艾,亦无叹天怨地。
  杨先生的散文平淡清丽固然源于她深厚的文学修养,但也与她的性情不无关系。她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既是著名律师,也是文人学者,酷爱古代文化,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化修养。杨绛受其影响,自小喜欢古典诗词小说,民族文化必然对其有深刻的影响。杨绛淡泊功利的思想渊源即可追溯于此:守着书,如同守着一个世界,自然无须与人争的。她的字句、意象似不经意写出,却又妥帖自然,是一个仁者在娓娓诉说着一件件往事。文中平淡质朴、清新幽默的语言随处可见,俯拾皆是。如同寒冬里飘飞的白雪,平淡,朴素,让你备感宁静、祥和,但又不乏情趣;在你踽踽独行之时,不时亲吻你的额,你的脸,你那干涩的双唇;不时地钻进你的耳朵,你的衣领,你却不会觉得有丝毫的凉意,反而愈感亲切,心生温暖。人类先进的文化,熏染了她作为中国读书人的独特风韵“儒雅清优”,“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其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
  
  三、哀而不伤
  
  人生最苦莫过于生离死别,然而对家和家人的沉思冥想、甜蜜回味, 使本应充溢孤苦之情的老作家,呈现出坦然、淡然、宁静,文中无丝毫的激情宣泄,也无悲悲切切,但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难以言表的真情和忧伤,可谓“字字滴血,句句含情”,随处可及作者的内心世界。天上人间,阴阳两隔,却真情不断,第三部《我们仨失散了》更是字字是情,对丈夫女儿的关切、呼唤、守望有如杜鹃啼血,读之无不令人欲痛断肠。“我天天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一步步小心地走,没完地走。”⑧“我心上又绽出了几个血泡,添了几只饱含热泪的眼睛。”⑨“她鲜花般的笑容还在我眼前,她温软亲热的一声声‘娘’还在我身边……”⑩“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11]“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12]其中有几多悲慨、辛累和无奈,作者并不直露,只是寓在冷静婉转的叙事中,情感色彩淡如轻烟、轻如白云、静如皓月。“文革”时,他们居无定所,总是搬迁,屋子简陋窄小,作者一一叙述行军床、破木箱、小书桌、脸盆架等生活用品的摆放,以及无处挪身容膝的拥挤情景,平和得没有丝毫怨气。平平淡淡、冷冷静静的文字中饱含深情,正所谓“人生多少悲欢事,尽在平淡不言中”。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