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论鲲鹏、蝴蝶和混沌的象征意义
作者:潘 静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物化"也是庄子对于死生看法的一个重要概念。死后的一片漆黑,是无人不感困惑恐惧的。但在庄子看来,死生完全是一种相对的幻灭现象,没有什么可恐怖的,人之初始,本来就没有形体的,由形体的形成,以至于复归消解,这种形体的变化过程实在是不足悲的。由此可知,庄子是借“物化"的概念,融死生的对立于和谐之中。
庄子以做梦为契机,将自己放入梦境中“物化”成蝴蝶梦象,打造了蝶梦幻境,不仅帮助庄子阐述了万物运动与转化的哲学自然观和相对主义的认识论,而且也极生动地诠释了超然于现实达到精神自由的人生观。
庄子笔下的梦象为自觉虚构的, 它改造了庄子之前梦魂崇拜的神性思维模式,是为整体哲理的阐释和审美需求服务而设,他把梦描写从梦魂观预示未来吉凶的宗教形态转化为释理抒情的象征形式时,梦象描写便获得了再创作的自由与文学审美特征,成为打通窥视人心及社会隐秘的信道,让人在梦中以不同的互动体验表达着对人生的特殊感悟,来诠释常规说理无法阐述的哲理,吐露现实中无法表述的爱恨情绪,展示人内心灵魂的隐秘活动,让想象的翅膀任性飞翔而达理想的表达境界,此时梦就成了作者的代言体、象征体、负载体。
(三)浑沌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在《天地》载有“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两处所提到“一”状态的那种存在正是浑沌,混而为一。浑沌虽为万物之本,孕育万物,似有所作为,但它生而不有,长而不恃,所以,浑沌所为是顺其自然而为,是无为而为。浑沌虽虚无以在,它在天地万物之先、六极之外、无何有之乡、圹琅之野,但又因万物的存在而显其为实在。《天地》篇说:“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浑沌从表面上看是冥冥无知的,但这种无知是一种若愚大智,是对大道的体悟,它靠的是对一般感官的超越,而这种无法被感知却本真存在的状态就是浑沌。
浑沌是一种象征,它是道的一种感性显现,是最能体现道的特征的一种感性存在,它以自己的显性特征更明确地象征了道的存在特征;浑沌的境界是庄子向往万物未萌之前世界冥冥未分的圆融同一的境界,是一种浑沌无迹的生命境界。
庄子认为,浑沌的道无所不在,甚至瓦砾矢溺中也有道的踪迹,物物皆道,人观一物,就齐同物我,融入物中,也就具足于一物中,呆然木鸡、濠梁之鱼、梦中之蝶,都可圆成——“独化"之生命世界,自在圆足。在此,圆即充满、周备、具足,体现道之广大普遍,体现出大道的浩瀚渊深,也体现道心的浑全充融,森罗万象,一尘沤,一片叶,一缕云,以至于浩浩苍天、绵绵大地,都可以大道涵括,以一心穿透,圆成一个道的世界,没有任何欠缺。
《庄子·齐物论》:“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庄子以“环中"来描绘圆空之状。他认为,方有形迹可循,圆无具象可迹,因方入圆,即由实转虚,也就是进入道的境界,浑沌的天地。浑沌的天地,道的境界一如佛境,也是以“惚兮恍兮"为其特点的,进入虚空之中,也就是进入“环中",这环是宇宙之环,环中乃是虚空寥廓,惟有生气鼓吹,人心灵于环中可与真实生命随意舒卷,优游徘徊。
庄子关于天道圆环之象征,不在于强调人生无常、世事屡迁的漂泊感,而在于天道中所蕴涵的生生不息的精神。从时间上说,宇宙是一生命流程;从空间上说,天地一轮转,万物自在圆的混沌中。圆如天,天莽莽芒芒,笼盖四野,如一圆盘罩住漫漫尘寰。天道虚廓缥缈,生生不息,故天的精神是超越具象的,是万物深层所蕴涵的流转不息的生命之流。中国哲学、中国美学秉承此意披方入圆,重视圆转之义,掘取其运转不息的生命精神,以圆为象征说明生命之理,确能反映出中国美学、中国艺术的审美倾向性。
“浑沌之死”也是一种象征。浑沌的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死亡,而是指一种自然本性的丧失,是以人害天。有七窍之后的“浑沌”当然不再是混而为一的“浑沌”,“浑沌”已成为另一种存在,为“非浑沌”,这就是它的死亡,这有似于“道可道,非常道”。浑沌有窍,非浑沌。浑沌就是浑沌,孑然独立、为漠气之合、混而为一、一以是终,这些才是它的自然本性,所以浑沌之死象征从人生的苦痛之境中解脱出来。庄子显然认为,若不采取以蒙昧为美的生活方式与思考方式,进而培养一种蒙昧的心理状态,幸福反倒会死掉。浑沌之死,是作为庄子自我否定精神的象征而出现的,它结束了庄子主观生活之流的艺术描述。
三
我们说从《逍遥游》的“鲲鹏"到《齐物论》的“蝴蝶”,再到《应帝王》的“浑沌",约略可以看出作者的“主观生活之流"的部分艺术象征,这个主观生活之流囊括了哲学家庄子的一生所思。
庄子通过鲲鹏展翅、蝶周互融、浑沌智死等艺术意象,挖掘其象征,并通过这一个个象征,使我们看到这一象征所显现的原型,即源于人类无数世代所共同经历和体验到的集体无意识。因为每一个原型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我们祖先的历史中无数次重复的悲欢的残余,而且总体上始终循着同样的路径发展。它犹如心理上的一道深掘的河床,生命之清流在其中突然奔涌成一条大江。
其中,从庄蝶互化和浑沌智死二则象征,我们似乎可以悟出,与审美活动有着重要关系的“道"的原型是在下面的意识处境中被唤起、被激活的:
在原始人时代根本就不具有个人意识,原始人受思维发展的限制,尚未形成主客体对立的观念。在他们看来,人与世界,个人与集体是浑然不分的。原始人没有个人生活,只有集体生活;而且,在人与客观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交互感应,使他无法分清哪些是心理现象,哪些是物理现象。所以原始人的意象是一种集体意象并具有真幻莫测的性质。这是浑沌产生的背景。
当庄子的主观意识在他所处的时代受到抑制时,潜意识中“道"的感性结构失去了平衡,在他处于松弛状态的梦中,失去了对无意识的心理内容的控制,那种潜伏最深、性质最古的原型“道"为了达到感性结构的完整性,就通过感性行为上升到意识,自觉或不自觉地显现先前的“原型",使先前的“原型"与现时的感性结构相协调一致,庄子在感受到上述的一切,他感到自己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人类的灵魂对全体人类说话,欣赏者被这种声音所感动,也忘记了自己作为个人的存在,敞开心灵接纳着从内心深处唤起的完全是集体性质的审美意象,从而完成了两者的心灵沟通,于是有了感动,有了共鸣,有了心的震荡,也留下了名传千古的庄蝶互化、浑沌智死的寓言。
所以我们说庄子之“道"的原型的象征意义在于:
它运用象征方法去揭示人类的精神生活、意识生活的流程,它所标示出令人战栗的灵魂深渊的一个维度,这个象征的世界,只能感觉到它的无穷和无涯,却始终无法准确地把握它,正因如此,这个象征的世界才深邃得令人神往,它仿佛能把那画有一个秩序井然的世界帷幕彻底掀开,使我们能瞥见那尚未形成的事物的无底深渊,从而使无意识和意识在相遇、混茫的刹那瞬间感觉中沟通,而深潜入远古以来的集体无意识领域,以其原始意象作为感悟的深层意蕴。
当这种象征一旦出现,我们就仿佛从心灵深处升腾起一种比我们自身强大得多的声音,仿佛有谁拨动了我们生命的心弦,仿佛那种我们从未怀疑其存在的力量得到了释放,从而瞬间感悟,从喧嚣现实世界中退却出来,沉浸在一片宁静的冥思之中,以整个心灵纳受灵魂深处唤醒的集体性质的审美意象,以活泼的直觉指向那些未知的隐藏的事物,从而领悟到一种前所未有、深不可测的人类情感体验,聆听到一种神秘的声音,并进而认清现代人无家可归的精神灾难,循着生命的清流,重返故里,重返童贞,重返自己的精神家园。
因为艺术象征揭示了人类灵魂中最深邃、最广阔无垠的世界。艺术以其自身的存在使人类不断超越自身,在瞬间感悟和体验中寻找到自己赖以立足于世的根基,从而将自己的感性生命、灵肉心性的意义亮出来。同时,将自己与族类无意识相联系的根、自己的有限历史性和无限可能性敞开来。于此,自我的狭窄樊篱打破了,个人融入了人类历史的大潮,个人被提升到人类的高度而达到生命的超越。所以我们说,艺术象征不仅是人类集体无意识原型的表现,也是人类不断超越自我而归汇人类群体的超越性自我的表征。更为重要的是,艺术象征是人的精神的集中体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象征是以一种隐含深蕴的方式,传达着一种在当代人看来难以解读的意义,预示着超越人格这一终极目标指引的展望未来的全新境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