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一首永恒的生命赞歌

作者:陈卫安 申玉革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生命礼赞
  [美]朗费罗
  1
  不要用哀婉的诗句对我说:
  人生只是梦幻一场!—
  因为昏睡的灵魂不再有生活,
  而事物也不是表面的模样。
  2
  人生即真,不能虚度!
  坟墓并非人生追求的目标;
  你来自尘土,归于尘土,
  这并非对灵魂的写照。
  3
  我们命运的终点或道路,
  不是享乐,也不是忧伤;
  只是行动,并且每一个今天
  发现我们比前一个今天都有进展。
  4
  学艺需日久,时光飞如箭。
  我们的心尽管坚强又勇敢,
  依然像蒙住的鼓
  敲打着葬礼的鼓点走向坟墓。
  5
  在世界辽阔的战场,
  在人生临时的营站,
  不要像无言无语任人驱使的牛羊!
  要在奋斗中做个英雄好汉!
  6
  别指望未来,不管它多么光明!
  让死的过去把死的事物埋葬!
  行动吧,在活生生的现实中行动!
  赤心胸中存,上帝在天堂!
  7
  伟人的生平把我们提醒:
  我们能使生命崇高无限,
  即使辞世去也留身后美名,
  在时间的沙滩上留下脚印串串。
  8
  或许另有人会看到这脚印,
  他在人生肃穆的航行中
  偶遇不幸:船沉后只剩孤独一人,
  见这脚印便又有希望重生。
  9
  那么就让我们起来行动,
  准备一个应对一切命运的胸怀,
  成就总是有但永处追求中,
  学会苦干还要学会等待。
  (李正栓译,见《英美诗歌教程》,清华大出版社,2004年版)
  
  亨利•沃兹沃思•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1807-1882) 是美国十九世纪最受欢迎的诗人,他的同窗霍桑把他列为美国诗人之首。他的诗作音韵和谐优美,语言自然平易,感情真切,读来犹如童谣般亲切上口,因此深受当时读者的喜爱,被称为“校园诗人”和“炉边诗人”。朗费罗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抒情诗、歌谣、叙事诗和诗剧。他的诗作在美国广为传诵,被译成二十余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崇高的威望。朗费罗晚年笔耕不辍,备受尊崇,曾获牛津、剑桥荣誉博士学位,并受到维多利亚女王的接见。七十五岁生日那天,美国各地的学校都为他举行了庆祝活动。去世后半身像被安放在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诗人角”,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美国作家。
  抒情短诗《生命礼赞》(A Psalm of Life)最早写于一八三八年,是朗费罗的第一部诗集《夜籁》中的一首名诗。据钱钟书先生考证,《生命礼赞》是英语诗歌中最早译成汉语的一首。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受的浪漫主义抒情诗。全诗一气呵成,主题鲜明,感情强烈,为世人传诵。他在诗中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勉励人们在人生道路上要积极进取,不懈努力,等待机遇,争取成功。朗费罗这首充满激情、催人奋进的赞歌,给后人带来了极大的鼓励。
  
  一、《生命礼赞》的形式美
  
  朗费罗的诗歌创作深受英国传统诗歌的影响,技巧娴熟,音韵和谐。这首诗结构严谨,语言平易,韵律优美,深受读者青睐。
  1.韵律优美。全诗共九节,以四行诗的形式写成,韵脚为abab, 即隔行押韵。其中韵脚又有变化,奇数行用阴韵(feminine rhyme),偶数行用阳韵(masculine rhyme)。前者委婉平和,后者短促有力,二者的交叉运用使全诗充满了律动感,优美动听。诗的格律基本上是扬抑格四音步,即每个诗行按一重一轻为一组分四个音步。这种高昂的曲调,使全诗显得铿锵有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朗读这首诗,可以感受到诗人传递出的坚定自信的生活态度。传统的四行诗形式与扬抑格的结合组成了这首诗独特的音韵效果。总的来说,这种格律和韵式的安排,使得全诗韵律工整,节奏明快,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2.结构严谨。《生命礼赞》是一首短小精悍,结构谨严的励志诗。虽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层次感强。全篇分四个部分探讨了诗人眼里的人生。第一、二节回答了什么是人生。诗人告诉我们,人生不是梦幻一场,人生是真,不能虚度;第三至六节探讨了应该如何渡过人生。诗人以积极入世的态度和铿锵有力的调子,歌颂了人生的价值,强调了一个行动的人生,这也是本篇的主旨。第七、八节强调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实干的人生才能万世流芳。这也呼应了第二节中人死去的仅仅是肉体,而决不是精神。灵魂会因为你人生的辉煌而不朽;最后一节是对全诗的总结和升华。诗人号召人们要行动起来,勇于面对一切挑战,要“学会苦干,还要学会等待”,以求人生最大的幸福和成功。
  3.语言平易。《生命礼赞》的副标题为“青年人的心对歌者说的话”,作者用口语体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反映了普通平凡的主题。这首诗简朴生动,乐观向上,受到国内外读者的赞扬传诵。
  
  二、《生命礼赞》的修辞美
  
  这首诗之所以长盛不衰,还在于诗人对各种修辞手法的熟练运用。现举例分析如下:
  1.头韵。如第一行:“Tell me not, in mournful numbers"; 第三行:“For the soul is dead that slumbers"; 第四行:“and things are not what they seem"; 第六行:“and the grave is not its goal”; 第八行:“Was not spoken of the soul”;第十七行:“In the world's broad field of battle”等诗句中的“me and mournful; soul and slumbers; things and they; grave and goal; spoken and soul; broad and battle”等都是典型的头韵修辞手法。此外,诗歌中还有多处同样的例子。头韵的运用使全诗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
  2.腹韵。如诗人在第十五行中的“muffled drums”; 第二十二行:“Let the dead past bury its dead”; 第二十五行:“Lives of great men all remind us”; 第二十六行:“We make our lives sublime”; 第三十二行中的“take heart again”等多次使用了腹韵,使诗行间不仅意义相连,声音也如余音绕梁,回旋不断。
  3.比喻。诗人在第五节中使用隐喻的手法,把世界比作战场,把人生比作临时的营站,劝人们要做英雄好汉,打好人生这场仗;同时告诫人们不要像任人驱使的哑畜,在人生的道路上漫无目的,这显然又是个明喻。同样的用法还有第四节中的明喻“我们的心…… 依然像蒙住的鼓”以及第七节中“时间的沙滩”和第八节中“人生的航行”等暗喻。诗人似随手拈来的比喻将一首流于说教的诗歌装点得形象生动,妙趣横生。
  4.典故。如诗歌的第七行:“你来自尘土,归于尘土”(“Dust thou art, to dust re-turnest” ),引自《旧约•创世纪》第三章第十九节:“你本是尘土,必归于尘土。”(“For dust thou art. and into dust shalt thou be turned again.”)这是上帝耶和华将亚当和夏娃逐出伊甸园时所说的话,意为“人生必死”。第四节中“我们的心……敲打着葬礼的鼓点走向坟墓”与博蒙特和弗莱切的《幽默的中尉》(1619年)第三幕第五场中的“人生不过是走向坟墓的进行曲(“Our lives are but our marches to the grave.”)如出一辙。而第十三行“学艺需日久,时光飞如箭” (“Art is long, time is fleeting.")。出自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格言集》第一章:“生命如此短促,学艺却如此久长。”(“The life so short, the craft so long to learn.”)这句格言诗同时也一个精妙的对偶。诗人通过鲜明的对比,告诫人们人生苦短,须珍惜光阴,多干实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