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狂人”病愈候补后怎样

作者:杨新刚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孤独者》的意义是深刻的,它具象性地阐释了:“新主义宣传者是放火人么,也须别人有精神的燃料,才会着火;是弹琴人么,别人的心上也须有弦索,才会出声;是发声器么,别人也须是发声器,才会共鸣。中国人都有些不很像,所以不会相干。”⑩《孤独者》的启示,不仅仅止于小说结尾所言,魏连殳的魂灵“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诚如是,那么小说创作的初衷,“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意义荡然无存了。小说对此进行了超越,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是“病态社会中的不幸的人们”{11},“这是显见的,在小说中“人们”应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病态”的庸众,一是“不幸”的文化启蒙者。对于前者,我们有大量的论文进行过论证,但对于后者,我们则注意不够。我认为《孤独者》,一方面揭示了“独异”的启蒙者孤独的社会处境的残酷真实;一方面小说又隐隐透出这样一种命意:启蒙者既不要厕身于庙堂,又不能沉入民间,必须采取一种“孤独”的立场。从这个意义上讲,《孤独者》又是一部对启蒙者进行再启蒙的小说。魏连殳是一个清醒的文化启蒙者,由反抗到戏仿再到绝望,最终走向了生命的消亡。这在鲁迅看来同样是“忧愤深广”的。为了警醒陷入无尽的迷惘与困惑之中的不幸的启蒙者,使他们重新坚持自己的“孤独”信仰,在孤独中确立自己的启蒙者地位与姿态,以免跌入可怕的空虚之中,无力启蒙,最终颓废、堕落以至于殒命。鲁迅在致《猛进》周刊的主编徐炳昶的信中说:“我想,现在没奈何,也只好从智识阶级——其实中国并没有俄国之所谓智识阶级,此事说起来话太长,姑且从众这样说——一面先行设法,民众俟将来再谈。”{12}仅半年多一点儿的时间,鲁迅就创作出了这篇小说,其深意不言自喻,因此它是启蒙启蒙者的小说。同样,《狂人日记》《在酒楼上》都可视作针对启蒙者再启蒙的小说,即对知识分子的启蒙。这又回复到鲁迅小说创作的初衷:“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紞{1},只不过长期以来,我们关注的目光只在“庸众”,未能体认到“不幸的人们中”也理应包括启蒙者自身。
  《孤独者》小说的命名的含义应当是双重的;启蒙的言说者是孤独的 (存在上),同时它又是必然的宿命的孤独 (本质上)。启蒙者必须与庸众保持一定的有效距离,对恶俗的社会必须保持知识精英应有的警惕意识与批判姿态,既不要过于疏离民众,又不要混同于民众。过分疏离,找不到对话的空间;“戏仿”与认同只能导致启蒙的全面失败:一方面启蒙在庸众看来不过把戏而已,造成启蒙与被启蒙者互不认同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启蒙者会陷入巨大的无物之阵之中,会被看不见的杀手所“诱杀”,悲抑得逝去,不仅未能度人济世反而害己丧身。因此,启蒙者还应刻意保持“个人的自大”的姿态,“就是独异,是对庸众宣战”,这种孤独飞翔的姿态的保持是非常切要的,因为“一切新思想,多从他们出来,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的改革,也从他们发端。所以多有这‘个人的自大’的国民,真是多福气!多幸运!”{13}这是鲁迅对孤独者由衷的感佩与褒赏。社会的发展,人生的改良,人性的提升,需要清醒的孤独者,孤独者应为自己迥异于恶俗社会,蒙昧庸众的思想与行为而骄傲、感奋和前行。魏连殳的“伤逝”无疑对鲁迅的心灵冲击是非常巨大的。鲁迅对尼采的权力意志论曾推崇备至,这是人所共知的。如果生命已丧,意志何谈?如何处理智慧生存与深沉启蒙之间的关系亦是《孤独者》带给我们的思考。启蒙对于每一个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来讲,是义不容辞的,孟夫子的“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气概是必需的,但是生存又是每个启蒙者必须面对的事实,首先要活下来,而后胖起来,接着斗起来。他在致李秉中的信中讲:“我自憾我没有什么话可以寄赠你,但以为使精神堕落下去,是不好的,因为这能使你自己受苦。第一要着须大吃牛肉,将自己养胖,这才能做一切事”{14},至于如何“大吃牛肉”,如何“将自己养胖”,那只能依靠知识分子运用生存智慧来解决了。知识者各有妙法,各行其道。
  因此,如果把《狂人日记》《在酒楼上》《孤独者》放在一个平台上来展开的话,我们会发觉其实三者都是对知识分子如何处理好自我与社会,自我与自我之间如何调适的启蒙之作,三部复调式的小说命意是一致的,即呼唤“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摩罗式的精神界战士,而这战士应热爱孤独,保卫孤独,践行孤独,在孤独中坚守,在坚守中孤独,以孤独的姿态与言行与一切抗争。因为在鲁迅看来真正的启蒙者应是“入于自识,趣于我执,刚愎主己,于庸俗无所顾忌”{15}的尼采式的“超人”。
  
  ① 鲁迅:《呐喊•狂人日记》,《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第425页,1981年版。
  ②③④⑤⑥⑧ 鲁迅:《彷徨•孤独者》,《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第86,93,101,105, 102,107页1981年版。
  ⑦ 梁启超:《梁启超文选 (上)•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 (夏晓虹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第96页,1992年版。
  ⑨ 鲁迅:《坟•娜拉走后怎样》,《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60页,1981年版。
  ⑩ 鲁迅:《热风•随感录•五十九“圣武”》,《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第354页,1981年版。
  {11}{13} 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第512页,1981年版。
  {12} 鲁迅:《华盖集•通讯》,《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4-25页,1981年版。
  {14} 鲁迅:《热风•随感录•三十八》,《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第311页,1981年版。
  {15} 鲁迅:《书信•20617致李秉中》,《鲁迅全集》第十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第468页,1981年版。
  {16} 鲁迅:《坟•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第50页,1981年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