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论韩信悲剧命运的必然

作者:马麦贞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韩信把功名利禄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他凭借自己的才干获得了这一切原本是无可厚非的。但为了保住这一切而出卖朋友的行为,无论在古代还是现在都为人们所不齿。钟离昧虽为楚将,但与韩信在过去就有交情,所以在项羽死后投奔到韩信的封地寻求保护。刘邦当然不会放过钟离昧,“闻其在楚,诏楚捕昧”。此时的韩信如出于对朋友的情义而反叛刘邦,他的品格也会有闪光的一面。但他不愿为朋友而失去已拥有的一切,便听了别人的劝说逼钟离昧自杀。钟离昧死前所言也许正是司马迁所想:“汉所以不击取楚,以昧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并骂韩信“公非长者”,即不是一个忠厚义气的人。韩信品格上的最大缺点在此被司马迁借钟离昧之口点明。也正是这种品格使他不会有真诚可靠的朋友,因而他后来的反叛显得那么孤独无助,虽与陈郗合谋,却又不在一处,难以密切配合。自己身边则缺少可依靠的心腹之人,倒是有告密的“内奸”:一位舍人得罪了韩信,韩信便将其关押起来准备杀掉,是这位舍人的兄弟向吕后告发了韩信谋反的秘密。看起来是一位小人物坏了韩信的大事,带有偶然性,实际偶然中包含了必然:韩信对朋友没有情义,对下人不宽容大度,他得不到必要的拥戴和支持;即使无舍人的兄弟告密,他也决不可能谋反成功。他心胸狭隘自私,又缺乏政治家的头脑,更何况天下刚刚太平,人心思安,引发新的战乱只能使天下人共诛之。而韩信不识时务,仅仅因为个人的名利地位谋反,怎么能不失败呢?
  司马迁是怀着极为复杂的心情写这一人物传记的。司马迁对韩信的才干与功勋给予充分的肯定,“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对韩信的这一客观准确的评价当然也同时包含了对刘邦杀韩信的否定态度。但司马迁同时也鄙视韩信的人品,揭示了韩信悲剧性格导致其悲剧命运的必然。也许刘邦封韩信为楚王也有深刻的含义,预示了韩信与项羽同样的结局。但司马迁笔下的项羽虽然也有种种性格上的缺点,有些甚至是致命的弱点,但毕竟不失为一个英雄。他兵败垓下,仍杀伤无数汉兵,最终自刎乌江。他的人生悲剧更多地体现了悲壮的色彩。而韩信的人生悲剧只给人以悲哀的感受。司马迁用大量的篇幅写武涉、蒯通说服韩信背叛汉王,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何尝不体现了司马迁本人的某种遗憾呢!错过了那样的时机,却在天下已经太平之时“乃谋叛逆”,实在是不识时务的做法,故尔“夷灭宗族,不亦宜乎!”既无做帝王的雄心大志和政治才干,那就不如谦虚退让,“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太史公所言极是。
  古人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又云: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韩信的可悲结局应该对后人有宝贵的警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