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一与多”的思路和《圆圆曲》的主旨

作者:陈书录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关于清初吴伟业《圆圆曲》诗的主旨,有“刺吴”说、“美吴”说、“羡吴”和“为陈圆圆立传”说等,众说不一。我们认为,在考察《圆圆曲》主旨的问题上,可以另辟蹊径,这就是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之一——“一与多”的思路上探究其主旨,这比较符合这首诗歌创作的实际,也是迫近《圆圆曲》主旨的一个颇佳的视角。
  “一与多”是在《周易》《老子》中被总结出来的对立统一的范畴,《周易·系辞传》中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老子》第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吴伟业曾说自己“中年读《易》甘肥遁”,又说:“吾属雕虫末技,不只当达人一唾也。然不闻老子出关之书乎?《道德》五千言,尹喜者竭诚执贽,为停青牛之车,传经度世。”显然他深爱并熟读《老子》与《周易》,深受“一与多”思维方式的影响。这种“一与多”的哲学思想早就被人们运用在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之中,如陆机《文赋》中有云:“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刘勰《文心雕龙·总术》中说:“乘一总万,举要治繁。”《二十四诗品·含蓄》中指出:“浅深聚散,万取一收。”这就是一种艺术哲学,就是一种审美创造或美学分析。顺着“一与多”的思路探究《圆圆曲》,就是一种审美探究。
  《圆圆曲》是一首歌行体长诗,但其中有“诗眼”或称之为“主旋律”,黄天骥教授认为“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二句是“全诗的主旋律”,“下文‘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等句,就是主旋律的逐级递进,它们前呼后应,一步步深化主体题。”这颇有见地,我们要进一步地说:正是这六句诗在“一与多”的对比中深刻地揭示了《圆圆曲》的主旨: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六军”,《周礼·夏官·序官》中说:“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小国一军。”后以六军泛指朝廷军队。诗中“六军”与“一”人(指吴三桂),形成了“一与多”的对比。“多”的一方指明朝六军为崇祯皇帝之死而恸哭,全师戴孝;单“一”的方面是吴三桂只是为了一个女子而“冲冠一怒”。从色彩对比上来看,哭者“俱缟素”是一片白,怒者为“红颜”是一点红。正是在这“六军恸哭”与“冲冠一怒”的强烈对比之中,显示出吴三桂感情的天平倾向于“红颜”而不是朱明皇帝。为了更加清楚地明白这“一与多”对比中的意蕴,我们不妨考察一下诗人吴伟业对待朱明皇帝的态度。吴伟业一生以儒家思想为主,“为文大要根于六籍,佐以两《汉》,而尤长《春秋》,坚光骏响,喝野喷山,要之原本忠直,品峻言厉。”崇祯四年(1631)中会元,殿试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崇祯皇帝批其卷(殿试一甲二名)曰“正大博雅,足式诡靡”。“六籍”尤其是《春秋》中的君臣大义,崇祯皇帝的知遇之恩,使他对朱明朝廷有特殊的感情,当崇祯在煤山自尽后,吴伟业“闻信,号痛欲自缢”,但“为家人所觉,而未成”。清顺治十年(1653)被迫应诏北上而出仕,成为“两截人”。顺治十三年乞假南归,从此不复出仕。对于“两截人”的后半生,他一直深深忏悔,临终时还写道:“忍死偷生廿载馀,而今罪孽怎消除?受恩欠债应填补,总比鸿毛也不如。”(11)《圆圆曲》写作时间有顺治元年(1644)说、顺治十六年(1659)说等,而以顺治八年(1651)说(12)较为合理。据以上分析,被迫仕清前的吴伟业忠君(朱明皇帝)的思想倾向十分明显。显然,作为《圆圆曲》的主旋律的“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是讽刺原为明朝大将的吴三桂将忠君置于“红颜”之外。在这种诗的主旋律上递进的,是下面两句诗:
  
  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
  
  “匹马”与“全师”,进而是“蛾眉匹马还”与“壮士全师胜”形成了“一与多”的对比。“蛾眉”指陈圆圆,吴三桂为了红颜知己陈圆圆的回归,不惜壮士们全师出动,浴血奋战。在这里,虽然没有像《松山哀》(13)那样直接斥责明军统帅洪承畴踏着兵士的鲜血而卖国求荣:“十三万兵同日死,浑河流血增奔湍。岂无遭际异,变化须臾间。出身忧劳致将相,征蛮建节重登坛。还忆往时旧部曲,喟然叹息摧心肝”,但却在“蛾眉匹马还”与“壮士全师胜”的“一与多”的对比中,暗示着吴三桂以众多壮士的鲜血换取红颜知己陈圆圆的回归,好色的私欲之中隐藏着不仁不义之心。在这上面再次递进的,是下面二句诗: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这与“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一样,既是工巧的对偶句,又是“一与多”对比的佳联。吴三桂为了一位红颜知己,却付出了全家毁灭的代价,父亲吴襄及全家被李自成军所杀。为了更加清楚地明白这“一与多”对比中的意蕴,我们不妨考察一下诗人,吴伟业对待“孝”的态度。吴伟业熟读《孝经》,曾有诗云:“《孝经》图像画来工,字格森严鲁公。第一丹青天子孝,累朝家法赐东宫。”(14)仕清后还参与纂修《孝经衍义》。他被迫仕清,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依违于“忠”与“孝”之间,《清史稿·文苑·吴伟业传》解释说:“性至孝,生际鼎革,有亲在,不能不依违顾恋。”从“孝”的角度看吴伟业其人,对他的“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两句诗的理解更为清楚了。显然,在这“一与多”强烈的对比中,流露出诗人对不孝之人吴三桂的怨恶之情。
  综上所说,《圆圆曲》的主旋律及其递进中,以“一与多”等强烈对比的手法自然地流露出对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吴三桂的鄙视、愤慨与讽刺。
  《圆圆曲》在明清易代之际大动乱的背景下,记述秦淮名妓陈圆圆悲欢离合的遭遇。诚然,《圆圆曲》有“艳羡”的成分,例如“坐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白皙通侯最少年,拣起花枝屡回顾”,写宴会上陈圆圆轻弹一曲,楚楚可怜;吴三桂少年多情,选中圆圆,一段艳遇刻画得惟妙惟肖。又如“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教曲妓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归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长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以众多地位低下的浣纱女子与贵为王妃的陈圆圆作“一与多”的对比,艳羡之情不言而喻。诚然,《圆圆曲》有若干“美吴”的成分,赞美吴三桂“多情”:“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专征箫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然而,《圆圆曲》中艳羡也罢,赞美吴三桂“多情”也罢,只是为诗中的主旋律作铺垫,极力加大“冲冠一怒为红颜”、“争得蛾眉匹马还”、“一代红妆照汗青”等意蕴,进而强化“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等“一与多”对比的程度。也正是在这异常强烈的“一与多”的对比中,反映了明清易代之际大动乱的背景下吴三桂的心态向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方面演变的可能性。当然,也给《圆圆曲》中的意象带来某些模糊性,给吴三桂的形象带来多义性,给《圆圆曲》主题思想带来不确定性。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沿着“一与多”的思路,在“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等强烈的对比中,看清诗人抒情的倾向性,这就是对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吴三桂的鄙视、愤慨与讽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