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望海潮》里梦杭州

作者:柏 桦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写完城市的豪奢,柳永便直接抵达妩媚的西湖了。“重湖叠山献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重湖”指西湖有内湖外湖之别趣,“叠榅”却指湖边的山岭重叠参差,这正应了“湖中有湖,山中有山”这一“清嘉”之姿色。这就是令今人无言并失语的西湖。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柳永就此坦然一笔将杭州的秋景、夏日翩翩写来,轻松从容,并不着力,而四时风光恍如都在目前了。
  说起西湖,不仅让人想到在教坊酒楼流连的柳永,也让人想到“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白居易《忆江南》)的诗人白居易以及后来“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苏东坡,甚至明末“梦寻西湖”的张宗子。
  时间依然在宋朝,大约一零八六—一零九三年间,苏东坡曾几次奏请皇上拨款,为的是重修西湖,以期回到唐代的风貌。他曾说:“西湖如人之眉目,岂宜废之?”(《梦粱录·卷十二·西湖》)但无论如何,在柳永眼中,西湖有不变的日常之美:“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日以继夜的欢乐飘荡在西湖的水面上。而这样的生活在《梦粱录·卷十二·湖船》中同样有记载:“又有小脚船,专载贾客妓女、荒鼓板、烧香婆嫂,扑青器、唱耍令缠曲,及投壶打弹百艺等船,多不呼而自来……若四时游玩,大小船只雇价无虚日……船中动用器具,不必带往,但指挥船主一一周备……更有豪家富宅,自造船只游嬉,及贵宫内侍,多造采莲船,用青布幕撑起,容一二客坐,装饰尤其精致。”之外,“又有成群结队的小船,装载着各种货物往来于南北湖面,菜蔬、水果、鸡儿、螺头、时花、美酒、羹汤、茶果……无所不包,应有尽有。再者,在离湖岸不远的水面,小钓鱼船正在垂钓……”那垂钓的人或许就是“钓叟”,而那船上的“莲娃”却是采莲姑娘,她想必也将去陪伴湖船上的游客饮上几壶花雕酒哩。不仅百姓的生活如此雅致闲逸,文官或商人们的生活更是“竞豪奢”了。据《挥尘录》记载,东坡任官杭州时,一有闲暇(其实几乎天天都有闲暇)必邀众多文人雅士作西湖游。清早泛舟,选山水最佳处吃早饭。早食之后,又让各位客人乘一只船,选出队长一人,各领几位妓女随意去风景中玩乐。午饭后再敲锣集合一处,众人齐登上望湖楼、竹阁等处再行宴乐,直到深夜一二鼓。此时的杭州城内同样是“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普通人的夜生活也开始了。恰在此时,东坡一行正高举烛光归来。杭州城骚动了,群众云集、夹道围观。但见东坡与众妓女华服纵马、鱼贯而入,其异香之袭人,恍若仙界来客也。
  东坡如此,居易更是了不得的人物,他堪称中国文人里出了名的头号闲人和快活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做闲人”。他在杭州当官时,更是以流连风景为头等大事。他常常和两三友人携妓几十名共游西湖,有时玩得兴起,便在湖光山色间留恋整整一周。如此空前的饮酒作乐在《容斋随笔》中颇有记述:居易一行“前水嬉而后妓乐,左笔砚而右壶觞”。这样的风景自然又引来观者如堵,万民望之若仙。而他自己也有一幅自画像:“两地江山游得遍,五年风月咏将残。”(“两地江山”指苏州、杭州,“五年风月”指他在苏杭二地轮番所过的风流生活。笔者注)
  又据《鹤林玉露》记载,这首词是柳永献给当时驻节杭州的两浙转运使孙何的。我们还可以从《宋史·孙何传》中看到孙何当时是一位颇为风雅勤政的地方长官,“何乐名教,勤接士类,后进之有词艺者,必为称扬。”为此,柳永这位民间诗人为他唱一点颂歌也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快事。此诗最后五句均属对孙何的鼓吹与祝福,读来同样不亦快哉:“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高牙”为军中大旗。《封氏见闻记》中说,掌武备的官员,因为“象猛兽以牙为卫,故军前大旗谓之牙旗”。而千骑簇拥的大型牙旗,正是孙何威武堂皇之写照。而“乘醉听箫鼓”却是说孙何下班后游冶时的洒脱与文雅。而“吟赏烟霞”又说他能流连光景,吟咏风月,是一个懂得诗之妙处的人。古人所谓的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看来都包拢在孙何这一身了。“图”乃动词,柳永的意思是将来孙何可将杭州的美丽繁华之风景画成图画。“凤池”是“凤凰池”的简称,它指的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而“归去凤池夸”是说孙何一朝升迁至中央去做大官,可顺便把已画好的杭州美景一并带去,到时正好与中书省的其他官员共同欣赏。
  最后说一点:柳永的诗歌大致分为两类,这也是众人皆知之事。一类写他的艳情生涯与放浪颓唐之心态,一类写他在旅途中登临山水的悲凉情怀。但《望海潮》却是另一路数,前面已有指点,在此訦嗦两句,那便是俊迈优雅、华丽清白、舒畅大气,一反他曾经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般的浅唱低吟以及“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流连”式的狂怪颓废。他悲剧的一生以及颇具争议的一生,恕我再说一遍,这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在此仅以他死后留下的两段凄艳记载作结,也算是对读者的一个交代吧:
  
  柳耆卿风流俊迈,闻于一时。既死,葬枣阳县花山,远近之人,每遇清明日,多载酒肴饮于耆卿墓侧,谓之“吊柳会”。(《独醒杂志》)
  仁宗尝曰:“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流落不偶。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于南门外。每春月上冢,谓之“吊柳七”。(《方舆胜览》)
  
  ①薛砺若:《宋词通论》,上海书店,1985年版,第111—112页。
  ②③④⑥⑧谢和耐(法):《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页,第12页,第15页,第30页,第33—34页。
  ⑤⑦伊永文:《宋代城市风情》,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5—106页,第139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