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张炎的水仙“情结”

作者:邓乔彬 张秋娟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孔子说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将花比附于人,以花德喻比人德。如孙楚在《百卉赋》中就说道:“绿草萋萋,芳枝绰绰,一草一木均是关人情志,悦人耳目。”《孔子家语》中指出:“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德之道,不为困穷而改节”,将花之品与人之德结合了起来。如果说“比德”是从物与人的交互中就“德”而立意,那么“物感”则是重在情感因物而起,二者的结合,则如明代张应文之将花之品性与人之品格一一对应:“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洁,春梅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可见,花一方面的确能陶冶人的情操,另一方面也对人的情志有激发作用。水仙冰清玉洁,超凡脱俗,有骚姿雅骨,似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境之物。它能令人且清且洁且高,取梧、莲、梅诸花之特点而兼有之。杨万里的诗中就写它生长环境的纯洁清静:“雪宫弄清影,水殿四无人”,又说它品性的清秀高洁:“韵绝香仍绝,花清月未清”,说它在风韵芬芳方面无人能比,甚至连月光也没有它的颜色清朗。
  张炎笔下的水仙更是清幽高雅、超尘脱俗的,这种气质也暗合了张炎自身的人格追求。南宋文人咏水仙者除张炎外还有他人。如高似孙有咏水仙的前后两赋,在序中他说“水仙花,非花也,幽楚窈眇,脱去埃滓”,又说“水仙者,花中之伯夷也”。由于伯夷是“不食周粟”的古代隐逸典型,因而水仙成了南宋遗民品格操守的象征。周密的《花犯·赋水仙》也是以水仙排遣愁思、净化心灵。因此,张炎对水仙的爱好更主要的是在凝神观照中遗貌取神,通过对水仙品性的刻画来升华、激励自己。宋亡后张炎从诗酒风流的生活一下子跌入了痛苦的深渊,他南迁北徙飘荡流离,靠卖字画设帐授徒为生,在最穷困潦倒的时候,曾“时来鄞设卜肆”,在宁波靠给人相面拆字为生。“落叶孤尊,无复金貂之慷慨;古梅千槛,空怀玉照之风流。”当初“舞扇招香,歌挠唤玉”(《台城路》)的生活已经是“梦里瞢腾说梦华,莺莺燕燕已天涯”(《思佳客》)。颠沛流离的遗民生活带给他的不仅仅是坎坷、辛酸,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彷徨和精神的孤寂。他试图保持精神的独立和品格操守的纯洁,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因此,从这点来看,张炎无论是墨水仙的摹画,还是水仙词的创作,都反映了他精神追求的方向。
  其次,水仙也是张炎归隐愿望的象征。词人一次次地将水仙比为“凌波仙子”“瑶草”“湘妃”,水仙的形象是“闲立”“淡扫修蛾”“英翘楚楚”“醉魄陶陶”“偏幽”“清高”“玲珑”的,水仙所处的环境是“蓬山”“丹丘”“弱水”,这些地方无一例外又都是 “依稀”“寒多”“缥缈”的,“瑶草”是仙草,“蓬山”是海中仙人所居住的地方,“丹丘”是传说中神仙隐居之所。所有这些,都有着道家的神仙色彩。再看看下面出现在咏水仙词里的句子:
  
  半窗晴日水痕收,不怕杜鹃啼后。(《西江月·作墨水仙寄张伯雨》)
  游冶未知还,鹤怨空山。(《浪淘沙·作墨水仙寄张伯雨》)
  金鼎尚存丹已化,雪冷虚坛。(同上)
  白鹤难招归未得,天阔星河。(《浪淘沙·余画墨水仙并题其上》)
  戏将瑶草散虚空。灵根何处觅,只在此山中。(《临江仙·甲寅秋寓吴,作墨水仙,为处梅吟边清玩。时余年六十有七,看花雾中,不过戏纵笔墨,观者出门一笑可也》)
  
  杜鹃暗示的是繁华的消逝,强调着词人“不如归去”的愿望。鹤怨空山,用孔稚圭《北山移文》中的典故,意思是说在外流浪,未及归山,招致鹤怨,鹤在这里又有着逍遥自适的象征意义。金鼎是道士炼丹煎药的器具,道教认为人欲长生久视,必须服用金丹,使人体形神如金属一样久而不衰。灵根指道的根本。水仙意象和这些典故所营造出来的神异幻彩和虚无缥缈的仙境,表明了词人对仙隐的向往和追求。他想摆脱尘累、隐逸遁世,成为仙界中那高妙脱俗、不染尘埃的仙子,在自由仙境里求得精神的解脱。因此,水仙在这里也成为了张炎隐逸心态的象征。而隐逸,在张炎这一批遗民文人中,是最普遍的心态。哪怕不能真的隐逸,最起码在想象仙境的一刹那,他是自由的、满足的。
  人们常认为屈原爱兰、渊明爱菊、苏轼爱海棠、林逋爱梅等等,那么是否也可以说,张炎尤喜水仙。水仙不与百花争艳,偏在冰雪之际、寒冬之时开放,情怀磊落,坚贞清雅,具备了高洁脱俗的品性,这种品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张炎自身人格的写照和精神追求的方向。通过对水仙的描绘,词人也寄托了他的归隐愿望。马臻《题张玉田画水仙》诗云:“赏月吟风不要论,曳裾何处觅王门?谁人得似张公子,粉蝶如知合断魂”,就写出了张炎对水仙的钟爱,而这钟爱,是在艺术趣味和时代更迭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①吴则虞校辑.山中白云词[M].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165页.
  ②袁桷赠张玉田诗.葛渭君、王晓红校辑.山中白云词[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第208页.
  ③袁桷送张玉田归杭疏.葛渭君、王晓红校辑.山中白云词[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第208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