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新开一路:理论作品的名作欣赏
作者:吴功正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由另一论述支撑点——贵族主义所延伸的论述内容是典雅的词美风格的评判。她认为,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始能知之”,初识门径。一个“始”字,举重若轻,却有千钧之力,论述主体的姿态全然出来,轻词轻落,却有菩萨低眉,看透世间的风采!她接着逐一批点:晏几道“苦无铺叙”,是指缺乏驾驭长调词牌的才能。贺铸“苦少典重”;秦观虽有“情致”,但“少故实”,是指缺少文化根基和积淀,这样,在词的品位上只能像是小家碧玉,而非大家闺秀,终乏雍容华贵的气度。黄庭坚虽“尚故实”,但“多疵病”,仍然达不到典雅境界。
经过以上评述,在文章结构上便进入聚焦,水到渠成地结出了词“别是一家”的主旨性结论。在逻辑程序上有着从评析到结论的归纳过程。
词“别是一家”的构成要素是:音律、婉约、典雅。音律是本体、婉约是风格、典雅是品位。这是李清照对词的审美属性的完整体认,是对词及词学发展史的总结,是对在李清照看来不合词体要求的倾向的纠正,是对词的本位的回归。人们把苏轼视为以诗为词的开山祖,却从没有听说过晏殊、欧阳修也在此例;人们对曾巩也仅提及其古文成就,而李清照却把晏、欧、曾一齐作为以诗为词、以文为词的案例“一锅煮”,这就体现了李清照对词的本体属性的要求和确定是至苛至严的。她属于“回头看”的人物、刻板式的词家,以正统自居、以正宗自命,所惜后来的词学发展并没有按照她的规范进行,照样豪放,照常以诗为词,并发展到以文为词,南渡以后风云翻卷的时事冲决了词的审美形式机制。
而对于李清照来说,即使蒙受深重的国耻家难,却不改“词论”初衷,仍然固执己见。诗庄词媚,诗言时事而词达私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何其悲壮慷慨,但那是诗,至于词,依然缠绵悱恻,不变本色。
她那执著不移的理论个性,凝结为文章的结构内核,如泰山不移,分外坚重,但其具体理论表述却不是咄咄逼人,而是外柔内刚,处处不失女性的一种柔和与大家的一种风范。然而语态虽温润,语锋却极凌厉;不是肩扛大刀,而是袖中藏刃,语势多作盘旋转折,才亮出本意,决不当头棒喝,怒目金刚。试对最后一段进行话语分析,以见主体论述姿态。
“乃知别是一家”,是撇开众家所为,得出的一家之论。“知之者少”,是对现状分析,亦含慨叹。“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始能知之”是对“知之者少”的稍作调整和转折,语意极婉而又极富分寸感。行文时先略作肯定,跟后笔锋再轻轻一挪:“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两个“苦”字,语意极佳。既是指疵,又含惋惜,似乎感同身受,一点不让人难堪。而秦观、黄庭坚则在“故实”方面形成差异。前者“专主情致,而少故实”,后者“尚故实,而多疵病”。由此所作的两个比喻亦甚精当,少故实,缺少文化底蕴,自然像贫户美女;尚故实但多疵病,确实是对黄庭坚用典弊端的洞若观火,所作譬喻“良玉有瑕,价自减半”,便显得准确中肯。
审美评价,“捧”易,“打”亦易,惟独柔中寓刚、绵中藏针难。李清照所面对的都是当时文场、词坛的巨子、“大腕”,她却面无怯色,一一评说,因为她和他们站在同一平台上,就词学而言,她还自信比他们站得更高,她的评说做到了婉而多讽,在女性的轻言慢语中语意决不含糊,不退底线,耐人咀嚼、耐人回味。即使你不同意她的观点,也得要细加思索。就语风这一点而言,也是一流的。
从《词论》中会获得从感性作品欣赏所未有的愉悦——美的思想和智慧的愉悦。当人们把几何图形视作美妙的艺术图形时,就是发现了一种科学的美和抽象的线条美,它与文学艺术作品的具象美和感性美是并存的,人们从李清照的《词论》上获得了相似的印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