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朴实秀美绘春色

作者:艾方白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从一个曾经躲进文学的象牙之塔,以清高自许,但热爱祖国、正直善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位有胆量“动手打破”他所处的那个“活不下去的”时代的社会现状,“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有骨气”的民主斗士的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他先以诗人闻名,后以散文家著称。他的作品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愤恨和抗议,也表现了对光明美好未来的期待和热爱。爱国主义、人道主义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他这些作品的精髓。
  朱自清是五四以来我国最有影响的写白话散文的能手之一。他的散文文笔秀丽,语言洗练,文风朴实、清新、委婉、细腻,往往于平淡中显出他匠心独运的功力,越加咀嚼,就越能悟得其中的意味。特别是他的情思浓烈的小品散文,形成了词不迫切,意无不达,严谨而不拘挚,华美而又朴实,极其平易又极其自然的独特风格,更令人赞不绝口,所以,现代散文家郁达夫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这里说的“文字之美”,主要是指他的抒情散文——我国现代散文艺术中的一颗明珠——的娴熟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风格。
  大概写于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七年之间的小品散文《春》,虽在朱自清生前没在报刊上发表过,但从三十年代至今,一直断断续续地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因此,它也算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著了。
  散文《春》正是一篇“满贮着”“诗意”的优美的散文,非但如此,《春》还表现了作者在散文领域里卓越风景画家的绝技。他写情状物,自出新意;描人绘景,别有创造。
  《春》是通过盼春、绘春和颂春三个片断来写春天的。
  先说“盼春”。
  春光明媚,万物苏醒;绿水青山,生机四溢。春天是美好的,春光里又充满着朝气蓬勃的气息,这怎不使人感慨万千呢?所以,人们总习惯于从激越奔放的感叹,从如醉如痴的恋情的抒发,开始描绘春天:“啊,度过那漫漫的阴冷的严冬,春姑娘,你终于轻歌曼舞地来到了我的身旁!”朱自清并未蹈人之覆辙,而是另辟蹊径,从心灵深处隐含着的殷殷情丝出发,借助于真挚、明丽又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他对春天的殷切思盼: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盼而又盼,望而又望,表达了作者急切希望春天赶快到来的心情。词语的叠用,不正表现了作者这种盼之切、望之切的情怀吗?既“盼”又“望”,自然春天还没有来,但“东风来了”,这不就是“春天的脚步近了”的形象化和具体化吗?这样,春在祖国大地上,在作者心目中已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具体的实际存在了。一个“近”字仿佛春的脚步声,甚至它的体温和脉搏我们都感觉到了,因为“东风”已经“来了”。看,作者仅用了一句话,就十分贴切、准确又朴实地表达了自己“盼春”的喜悦,情丝万千,又简洁、真切,毫无雕饰!这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于平白中见功力了!难怪文言文根基很深的朱先生,早在三十年代就被人称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了,这正体现着朱先生在文化建设上的一种革命精神。
  次说“绘春”。
  朱自清是一位用语言的丹青点染风景的巨匠。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他是怎样给我们点染了这一幅春的风景画的吧。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绘春”,作者先写春天总的印象。这是一个活跃跃的崭新的世界,作者深感兴味盎然。大地上的一切都“刚睡醒”。在作者眼中,春天简直像一个体态妩媚的孩子,似乎正在用手抚拭眼睛和伸展腰肢,风采万千。“欣欣然”是写春天“张开”的眼睛,高高兴兴、欢欢喜喜,春也就既有感知,更有神韵,真是生动极了!为了进一步写出春天“睡醒”的样子,作者又选取了三个富有象征性的典型事物,进行了着意的渲染:山“睡醒”了,样子是“朗润起来了”,这是典型的春山,明朗,润泽,充满了生机;水“睡醒”了,样子是“涨起来了”,这是真正的春水,“满川风雨看潮生”,这与冬天结了冰的枯水,大异其趣,绝无雷同;太阳也“睡醒”了,样子是“脸红起来了”,这是最美的冲霞而出的春天的太阳,这样的太阳才能给人温暖,阳光明媚,才是春天。“红”字非常准确、形象地绘出了温暖、明亮又喜人的春阳。“朗润”、“涨”、“脸红”这三个词语很有特色地描画出了春天自然景物的色彩和动态,情神毕肖,活灵活现,真是体察入微,感觉真切,独具慧眼!春天之景色,概收眼底;作者之胸臆,自在其中。这是用出神入化的大笔勾勒的初春景色,是远眺。
  紧接着,作者就用鲜艳夺目、栩栩如生的彩笔从春草、春花、春风和春雨等多个方面描绘了初春的美态和丽姿,这是近观。他像国画家一样,一次着墨,分层皴染,使整幅春之风景画主题明确,构图严谨,五彩纷呈,脉络有致。
  草自然是春天的使者,请看作者是怎样首先写春草的: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春风吹又生”写的就是春草。作者笔下的草是悄悄地、甚至是调皮地在你不知不觉之中,就大片大片地“钻”出来,显示了它旺盛的生命力。“嫩”和“绿”,是草的质地和色泽,“满”是草生长的范围,在你一眨眼之中它就绿满天下了。“坐”“躺”“滚”“踢”“跑”“藏”等,写出了爱草、爱绿、爱春、爱新生活的人们,在碧绿的春的大地上尽情嬉戏的欢乐情态,活跃跃地立于纸面,似乎就在我们眼前。
  其次是写春花。
  春要嫩草装扮,更要春花装扮,所以,作者紧接着就写春花了。谚语曰:“桃花红,梨花白”,“正二三月桃杏红”。作者正是选取这最典型的春花来描绘春天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正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你看,草有情,花更有情。“赶趟儿”,是写众花争先恐后地要赶上这大好春光,媲美开放,发花育实,报效人间;它们互不相让,追踪而至,力争要在春天里有所作为!你看:桃花红得火热,杏花粉得瑰丽,梨花开得静雅,它们各用自己的丽姿把春天装扮得色彩斑斓。继而,作者又联想到未来的累累硕果,更使人闭目神往,使人陶醉。是的,今天繁花似锦,枝叶纷披;明天果香扑鼻,坠满枝头。这里有自然界的美,也有作者心灵的美,展示了作者崇高的情操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写景仍然可以引人向上,促人奋发:这是春天的静态的美。蜜蜂闹,蝴蝶舞,蜂蝶戏花,相映成趣,热闹非常,使春光更平添了无限生机,人生也就充满了无穷的乐趣:这是春天动态的美。
  作者写春花很有层次感:他先写仰视的花,再写俯视的花;写了树上的花,再写地上的花;写了名花,再写野花,作者真是要把春色尽收笔底了。他写的野花,既美且俏,它“散”在大地的草丛中,合着春风,摇头摆尾地眨眼睛,忽高忽低,时隐时现,又好像在挑逗我们哩。写春花写得如此具体、可感、神似、活灵活现。状难言之景如在目前,朱自清的文字之美实在名不虚传!
  其三是写春风。
  写完春花,又写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是王安石的名句。诗句妙在把“春”写成一个点石成金的术士,它法术无边,张口一吹,大地就换上绿衫了。所以,描绘春天不能不写春风。南宋的志南和尚有一首七绝:“古木荫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杏花时节的雨就是春雨,杨柳抽绿时节的风就是春风。轻柔的春风吹到脸上,是一点也不觉得寒冷了。朱自清就是以这诗的末句话来开始描绘春风的。请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