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朴实秀美绘春色

作者:艾方白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作者是借助于多方面的状物来描绘春风的。“抚摸”一句,是通过人的感触来写春风的温暖、轻柔、可亲的性格和神态。这是春风最突出的特点。酝酿,原指造酒材料的发酵过程,这里借用来描绘“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和“各种花的香”在春光里越汇越浓越酣醇,发酵似的足使人陶醉的情趣。这是从嗅觉方面写的。鸟鸣、牧笛与轻风流水应和着,鸟鸣关关、笛声悠悠,轻风徐徐,流水潺潺,这就把春天写得更加有声有色了,这声色俱佳的春天,也就更加使人留恋,使人神往。这是从听觉方面写的。
  在自然界,最轻脆甜嫩的声音莫过于鸟音了。它们“呼朋引伴”,是为了大伙都能兴高采烈地共享春光的欢乐;“卖弄”歌喉,是为了表现自己悠然自得、其乐无穷的豪兴。它们唱的“曲子”是“宛转”、舒朗、圆润、高亢的,犹如多彩的花腔,传达着万种情韵。自然界的一切朝气勃勃的欢乐的音响,都加入了这生命力昂扬的大合唱,这是响彻寰宇的春之交响乐。这百鸟闹春写尽了春天的喧闹和繁华。节末一句作者写牧童“短笛”,“嘹亮”横吹,日久不息,是告诉我们人是自然的主宰,劳动者是春天的知音,所以“短笛”构成了春之交响乐的主旋律,有了它,这充满生命活力的乐章才得以最终完成。当然,从文中我们还能体味到,作者还告诉我们春天才是奋发有为的大好时光!
  其四是写“春雨”。
  作者情思未尽,紧接着又写“春雨”。春雨一景也写得极富特色。“天街小雨润如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些诗句写的都是春雨,朱自清笔下的春雨自有它别一番情致和独到的风采: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雨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春雨是“贵似油”的,现在竟然寻常地下了“三两天”,还连绵不断,尽向人间挥洒,有了这样的喜雨,就不愁万物的湿透繁英,勃发滋长了。“可别恼”,是语言上的转折,这里,幽默逗人的意味,提醒责备的心情,兼而有之。这就突出了春雨给人们带来的愉快和豪情,而绝无兴败神乱的“欲断魂”的哀叹。作者是同劳动者一起来观赏春雨的,所以他能把春雨写得意境全新。“像牛毛”,是写它密密麻麻,布满天空;“像花针,像细丝”,是写它细而晶亮,断断续续;“一层薄烟”,是写它轻如薄纱,淡如云烟。有了这样的“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的滋润、哺育,树叶才被轻洒细刷得一尘不染,色泽碧绿,光彩异常,小草也才被慢涤轻洗得墨绿丰润,妖艳挺拔,光波晶莹,“逼”人眼目。“逼”字用得最妙,是写雨后的春草,绿得健美,又闪射着光泽,直射你的眼帘,让你虽爱它也不敢直视它。在这么美的春雨里,农家的一座座屋顶都笼罩在蒙蒙的雨雾中。傍晚时分,微弱的灯光从每一户农家照出来,使春雨之夜更显安谧而宁静,似一幅诗味浓郁的农村风景画;白天,在雨中人们没有高歌,没有狂舞,也没有嬉笑言谈,而是不怕困难,不事声张地行走着,劳动者,为更美好的春天贡献着自己的一切。这又似一幅生气勃勃的雨中春忙图,写春草、春花、春风和春雨与写远景的春天不同,因为这是写近景,更显得文笔细腻,多姿多彩。而且又动静结合,增强了文章的波澜和节奏感,篇章也就更为别致而动人。
  也许读者已经留意,作者写春始终没有忘记劳动着的人,文章的意境就更为深远。“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他们“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勤奋劳作,永不懈怠,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因为人人都有自己的期望和追求啊!这当然也是写近观。
  三说“颂春”。
  这是散文的末一部分: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三句话,第一句用新的生命比喻伯春,它是新的,在生长着,这是歌颂春天有无限的生命力,能给人无限的希望和前途;第二句用含笑四顾,风采艳丽的小姑娘比喻仲春,它笑着,走着,天真烂漫,稚气可爱,这是歌颂春天的千姿百态,如花似绣,似有万种风情和神采;第三句用血气方刚、肩宽腰粗的小伙子比喻季春,它健壮刚强,铁铸山立一般,这是歌颂春天的健美有力,青春永驻,它能鼓舞我们去创造惊天动地的伟绩!这三句话,既有侧重又有联系;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既是三个不同的阶段又一脉相承。其象征与比喻的意义也越来越发人深思。诞生、成长、发展;先像娃娃,再像小姑娘,现在已经是一个仪态端庄,气宇轩昂的青年了,他能“领着我们上前去”,看见高山可以攀登的,看见大河可以跨越的,看见困难可以降服的,看见美好的未来可以勇往直前去追求的,面对亲爱的祖国这浓浓的、活生生的、娇艳香甜的春色的大地,可以以平生之志发扬蹈厉,纵横驰骋,去建设,去战斗,去发明,去创造,去美化!
  这是一篇六百三十一个字的风景小品散文。作者以朴实、秀丽、真挚和细腻的诗一般的语言,用浓墨重彩给我们渲染了一幅五彩缤纷、独具一格的春景图,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思盼,对春景的赞颂,对未来的向往,以及对光明渴望的炽热的情怀。
  作品结构严密,层次清晰。先总写,后分写;先粗抹,后细描;先描绘远景如山、水、太阳,再摹近景如草、花、蜂、蝶;先状物,后写人;先描绘春之美景,再突出劳动、奋斗着的人;先写自然界的繁荣景象,再写人的心灵美……写得有条有理,但又都紧紧围绕着一个“春”字着墨,使整篇文章,浑然成一体。
  文章的语言是经过作家着力锤炼过的,这六百多字,表达了多么丰富的内容和多么浓烈的感情啊!这语言也犹如春天散发着芳香的泥土一样朴实秀美,激人心魄。
  这篇散文没有一点雕凿的痕迹,如早春的晨曦,山上的野花,湖心的荷叶,初发的芙蓉一样朴实,自然。全文几乎没有生词拗句,小学生都能朗朗上口。作者主张作品的语言“新而不失自然”,“要回到朴素,回到自然”,他身体力行了自己的话。
  朱自清是一个笔端有情的作家,他“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读来有一种娓娓动人的风采”。他的感情是强烈的,但不奔放;是真挚、深厚的,却每每隐藏于字里行间。或者说,是恬淡、宁静之中奔放着激情。在《春》这篇抒情散文中,他写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流露着这种朱自清式的感情。他说“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他说“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他说“蜜蜂嗡嗡地闹着”,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鸟儿在“卖弄清脆的喉咙”,“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他说“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等等,哪一句话不浸透了作者感情的潮水呢?用多情的彩笔写景,景中自然饱含着感情;情景交融,才有诗情画意的文章。朱自清认为,情感是散文艺术的生命。代表他的散文艺术最高成就的抒情散文,就具有这种情浓似酒的特色,《春》正是一篇这样的佳作。
  读朱自清的作品,我们总是为他观察事物的细致入微所叹服。《春》所以写得如此成功,原因之一是他对所写的景物,进行过认真的、反复的、多方面的观察。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对所观察的事物能“拆开来看,拆穿来看”,对“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对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在朱自清笔下,很难找到雷同的形象,重复的描写。所以,经千百次又独具慧眼的观察,《春》这篇散文中的景物才写得这样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逼真神似,一草一花一水一木都打上了朱自清艺术标记的烙印,这样的作品才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朱自清是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他的这篇《春》没有颓废消极之语,亦未有矫揉造作之词,而作者对生活之热爱,对光明之追求,对人生之乐观,对未来之憧憬,却洋溢于字里行间。此文写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可谓在“冬天”里写“春天”,就更加难能可贵了,这正是作者出污泥而不染,高人一着的地方。
  
  ①引文见朱自清杂文:《论不满现状》。
  ②引文见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③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④现在选进初中语文课本的《春》,就是从中华书局1937年出版的《新编初中国文》第四册选来的。
  ⑤浦江清:《朱自清先生传略》。
  ⑥朱自清:《语文续拾·今天的诗》。
  ⑦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研究会诸作家的创作》。
  ⑧朱自清:《山野缀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