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中学语文名篇精鉴

作者:熊 飞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王维的《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孔子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才情往往是优秀文人的特质,而拥有才情的人,因为自己的出众,也往往将人生抱负定位在立功立言立德这“三立”的坐标上。盛唐有一大串为建功立业而孜孜以求的边塞诗人,王维虽不是其中的成员,但前期的王维,也同边塞诗人一样热衷功名,因此,这一时期他写下了《少年行》《老将行》《从军行》《观猎》《出塞作》等风格接近边塞诗人的作品。这首《使至塞上》,就是其中难得的精品。
  这是王维在还没有遭受到政治风云的播弄之前写的诗。那时的王维,虽然有过仕途上小小的挫折,但对功名的热情和向往还在,对人生得意的种种幻想还在,不过,和上述几首慷慨激昂的诗相比,这首诗的基调,虽然仍是外向、昂扬和进取的,但在这进取的热烈之中,却又多出了些许沉静。这是昔日奔放热情的青年,将要迈向不惑之年时的印迹。
  诗的首联交代地点、缘由和抒情主人公,无遮无拦,平白叙来,是白描式的笔法。以“单车”二字起头,既是实写车,又是指代诗之主人公,同时还与诗题中的“使”字遥遥相对,隐隐画出出使之景,而以后的万千变化,都是从此漾出。“问边”,即到边疆去察看,“单车”与“问边”对举,前则暗示负使命者远道而来的疲惫和孤独,后则暗示塞上天地的辽阔无涯,构成一种意义上的张力。“欲”,是一个表情态的动词,以“欲”连接“单车”和“问边”,突出了负命者不畏艰险勇于远征的精神。“属国过居延”,乃是过居延属国的倒文,如此写主要是为了追求音节上的和谐和句子结构上的对仗。此句直承上句的“边”字而来。
  颔联紧承上联而来,转入对塞上景物的描写。两句所述的意思虽然相同,但字句却是相对而出。“出汉塞”,即意味着“入胡天”,“出”与“入”在字面上意义相反,但实际上两句所言,只是同一回事。诗贵精练,以王维之才,何以有此言耶?于此处而论,可以有诗意与诗法两点解释:于诗法言,律诗须有起承转合,此联为颔联,有承前启后之责,“出”与“入”之间,既暗合一个“边”字,又暗示着动作的连贯性。此外,此种有意重复,突出了由“汉塞”入“胡天”的变化,既承上联之“过”,由动作转入对静景的描写,又为下文进一步写景做出铺垫。于诗意言,“出”此入“彼”,由“汉塞”到“胡天”,突出了出使者心理感受的变化。华夷之分,自古以来就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孔子说过“非我族类,必有异心”之类的话,在弟子怀疑管仲不是君子的时候又说过“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的话,可见儒家的思想,常常担心异族危险。事实上,从先秦到汉唐,中原华夏民族的危险,差不多也是来自西北的少数部族。因此,以“汉塞”与“胡天”相对,一方面是写自然景物的不同所引起的惊异,一方面也是写此次出使使命重大而引起的心理激荡。从“欲”到“过”到“出”再到“入”,四个动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环环相续、在程度上不断提升的过程,它串起了千山万水,也串起了出塞者的种种无畏。
  此一联中,除两个单音节动词外,主词是两个极富历史文化感的双音节偏正结构词组:“征蓬”和“归雁”,补词也是两个极富历史文化感的双音节偏正结构词组“汉塞”与“胡天”(“胡天”不是用典,但仍然充满了历史意味)。这样写,不仅使句式结构显得整齐而富有节奏感,而且极大地扩张了诗的想像空间,发挥了诗的语言的独特作用。“征蓬”原意是指被风卷起飞得很远的蓬草,这里借指行踪。以蓬草随风飘转喻旅人行踪之不定。归雁也是古诗中常见的典故,如隋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就是其中为人所熟知的名句。作者此处又以“征蓬”与“归雁”为对,“出汉塞”与“入胡天”为对,一“征”(远行)一“归”(回家),一“出”一“入”,反比强烈,于凄凉中含有许多的悲壮。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这首诗的名联,二句写出使途中所见。作者只看到了烽火台上冲空直上的“孤烟”,只看到了“长河”边圆圆的“落日”,这是沙漠中特有的典型景物。但作者写来画面开阔,气象雄伟,是历来被人们称赏的名句。平旷的沙漠,漫无边际,所以用了“大漠”一词,一个“大”字,写出了沙漠的浩瀚无边;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上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用了“孤烟”一词,一个“孤”字,写出了边塞景物的单调;与前一个“单车”的“单”字遥相呼应;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只有用一个“长”字才能与大漠的“大”字相称。这些,都表达了诗人在沙漠上行走的独特感受。“孤烟”“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了一个“直”字、一个“圆”字,却给人以刚劲、有力、亲切、喜悦的感觉。简单几笔,把景物写得情真意切,很有个性,真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正如《红楼梦》所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四十八回)。
  诗题是“使至塞上”,按一般写法,大概要写到了塞上,如何慰问之类的事。这首诗没有这样写。它写到了塞上,但没有见到首将,只是途中遇到了“候骑”,才知道“都护在燕然”。“燕然”是代指最前线,都护身临最前线守边护土,这一笔使作者对边防将士的赞颂之情洋溢纸上。到了塞上,行程并没有结束,需要继续前进才能完成“问边”的使命,又预示出新的境界。燕然的边情如何?诗人以后的行程如何?作者都留给了读者去体味、去咀嚼。这样写,真有“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没有在雕琢语言上下功夫,它只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出大自然的本色美,意境雄浑,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这首诗同样表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这一共性。“大漠”一联,就是用诗人的敏锐眼光观物,用画家的生花妙笔作画。“大漠孤烟直”,采用大笔勾勒手法,一挥而就,笔墨简练,意境疏淡;“长河落日圆”,又用皴染之法细致描画,线条紧密,浓墨重彩。两句诗一淡一浓,一疏一密,相映成趣,透射出浓烈的辩证意味。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王昌龄与李白一样,在当时,也是一位才高而遭人嫉妒的诗人。他一生两遭贬谪,安史乱起,又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当时在东南一带游历,当他听到王昌龄再次遭贬这一不幸的消息以后,怀着对友人的一腔同情和关切,写下了这首赠友的名篇。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杨花落尽,已是暮春百花凋残的时节,它的纷纷飘荡,又易触发漂泊天涯的联想;子规啼,暗用《离骚》“恐賃賄(即杜鹃、子规)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更象征着美好春光的消逝。作者首先从眼前景物发兴,在写景点明时序中寓含有意无意的比兴象征意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