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近似对读与古诗词曲欣赏

作者:葛永海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如果说愁是有长度的,那么愁有没有广度,有没有密度,有没有深度,有没有高度,有没有硬度,有没有韧度,此外,还有没有频率和重量呢?
  如果细细揣摩,应该都是有的。比如愁的广度。愁如淮水,淮上女《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秦观的《千秋岁》则说:“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将愁比作海,已是广袤无边了,还有将愁比作天的,辛弃疾《鹧鸪天》:“闲愁做弄天来大。”另外,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则把愁比作有脚的阳春,愈行愈远,无处不到。
  愁的密度。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晏殊的《玉楼春》:“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青玉案》写愁则总其成,将以上数种汇集起来,将愁的细密写至极处了,“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后来罗大经在《鹤林玉露》里评论说:“贺方回有‘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盖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更长。”
  愁的深度。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愁的高度。白居易的《夜入瞿塘峡》:“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滟滪堆是长江瞿塘峡口的巨石,诗人所言之愁已超越它了,更有高如山的,杜少陵云:“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忧愁的思绪如同终南山一般,高大坚实,不可摧毁。
  愁的硬度。愁如城,苏庠《临江仙》:“猎猎风蒲初暑过,萧然庭户秋清。野航渡口带烟横。晚山千万叠,别鹤两三声。秋水芙蓉聊荡桨,一樽同破愁城。蓼花滩上白鸥明。暮云连极浦,急雨暗长汀。” 野渡、晚山、别鹤的意象构架了坚硬如同城池的愁绪,一杯淡酒,又岂能轻易破得?
  愁的韧度。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有什么竟会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东西?那就是坚韧的愁绪。又如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所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愁的不可断绝和无法缓解,由此可见。
  愁的频率。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其中的意境乃是从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里脱化而出,却更见情深愁重。以有节奏敲打的雨滴喻愁,后来成为易安词写愁的一个特色,再如《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这里的雨滴如同古时的计时器,愁绪绵延的过程就是一个被雨滴切割的悠悠长夜。
  最后我们来看愁的重量。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小船都无法承载的愁绪,那是何等的沉重!这一新巧的比喻影响极为久远,后来的张炎有《绮罗香》:“甚荒沟、一片凄凉,载情不去载愁去”;董解元《西厢记》说:“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王实甫《西厢记》里载愁的交通工具换成车了,“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就这样,沉重的愁绪积压着舟、车、马,在文学史坎坷的路面上颠簸前进。
  由此可见,一旦展开联想,则可以“上穷碧落下黄泉”,将有关词句尽力搜寻,那么,对研究对象的相关艺术表现就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把握,充分体现出对读的意义。
  对于广大的诗词曲爱好者来说,中国作为诗的国度,诗词曲的数量浩如烟海,相同题材、意境的作品也极为丰富,这类的精神资源可谓用之不竭,这是我们倡导近似对读的前提和条件。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这里讨论的近似对读法,突出了对典型事例的举证和分析,其实作为一种阅读法,它更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它可以帮助学习者自主学习,拓宽知识空间,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分析能力,从而提升审美悟性,提高鉴赏水平,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把握和印证。从诗词教学的角度来说,作为一种研究式的阅读法,近似对读法要求学习者必须注重日常的点滴积累,有意识地收集诗词方面的资料,不断拓展阅读面,只有如此,才有可能找到可以相互比照的作品,在阅读分析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①施蛰存《读韩偓词札记》,见《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2期。
  ②关于白朴的《天净沙·秋》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比较的文字曾以《斜阳暮鸦两处秋》为题,独立发表于《文史知识》2002年第8期,特此说明。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