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千古浩叹 异代同悲

作者:李世英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查慎行论诗强调“达意”。在这首诗中,作者的表现重点即“意”主要体现在两点:“知己难求”与“怀才不遇”。这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问题的本质是渴望用世而不得。由于“抱荆山之玉”“握灵蛇之珠”,认为“天生我才必有用”,所以不遇伯乐,千里马难以被发现,只能踟蹰独行;由于难得知己,所以大材闲置,倍感生命的空虚和浪费,引起更深的痛苦。诗人在凭吊屈原时,正处于满怀壮志而前程莫测之际,屈原的遭遇和命运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他在诗中的议论也就显得愈加精警爽利,通脱透辟,能于议论中见性情。
  诗歌之所以能够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还在于它能够超越文本的层次结构而产生一种形而上品质,它“揭示了生命和存在的更深的意义,进一步说,它们自身构成了那常常被隐藏的意义,当我们领悟到它们的时候,如海德格尔所说的,我们经常视而不见的,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感受不到的存在的深度和本原就向我们心灵的研究开启了”。在对《三闾祠》的审美知觉中,当读者从被再现客体的层次来感受作品时,也能体会到诗人深刻的情思和超越作品客观形象的品质。诗人的失落和愤激,屈原的孤独和寂寞,以一种充满张力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构成了一种悲剧感。它以一种想象中“萧条异代不同时”的同情和理解来沟通古今,以缓解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内心不安和焦虑。作者在诗中显然表现出一种深刻的内心焦虑。他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但面对没有哪一个朝代不存在的嫉贤妒能的人才被压抑的现实处境,又无可奈何,只能对天浩叹。作家的焦虑是其内心困惑和灵魂叩问的回响,它源于“认识你自己”而产生的不安、焦灼和反思。这种内心困惑和反思无情地打破了现存文化外在地赋予个体的种种生存假象,在一种紧张的内心冲突中,诗人最直接地看到了日常生活中难以窥见的自我本来面目。身处屈原徘徊行吟、叩天问地的三湘大地,诗人分明感觉到无数受到压抑、抱恨终身的志士仁人的呐喊,贾谊,梁鸿,王勃,李白,李贺,李商隐,范仲淹……他们用自己的命运诠释着屈原巨大痛苦的深刻内涵,而查慎行将这种种音响谱成了一曲惊心动魄的旋律,回响在无尽的时空中。那警精透辟的语句,犹如强有力的钟槌,当映入读者的眼帘时,便会撞击你的心扉,发出轰然共鸣。尤其在“万马齐喑究可哀”、志士仁人普遍受压抑的封建社会,“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的高度概括,更使得读者既意识到生命的荒谬与无奈,又感到一种遭遇理解的自信与宽解。难怪被人评曰:“何其言之痛也!从古诗中无此语也!不刊之论。”查慎行的深刻之处,正在于他能够“熟处求生”创新境,提炼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人人笔下皆无的精辟思想和人生体验。
  
  ①赵翼《瓯北诗话》卷10。
  ②茵加登《文学艺术作品》,美国西北大学出版社,1973年版292页。
  ③清潘锺瑞辑查慎行《侧翅集》抄本批语,见《查慎行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32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