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怒江边上人与江水的一次诗歌对话
作者:马绍玺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一只鹰
一只在诗歌中象征帝王的鹰
一闪就没了踪影
没了踪影
在诗歌领域,诗人们常用鹰来表达一种精神彼岸的象征与存在,一种无法实现的永久的生命飞翔。但是,诗歌把这种主观诉求也消解了,而且用“一闪就没了踪影/没了踪影”这样的重复腔调来写出了它作为时间性存在的必然命运。
怒江水冷
太阳升起时
又走过人又飞过鹰
这三句很重要,也更加深化了以上所说的“时间性存在”的必然命运。“怒江水冷”一个“冷”字,可以视为是“永恒”审判我们个体人时的一种情感态度。这三句用张若虚的诗句来说就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生一代又一代,人的追求其实没有多少本质的区别,大怒江依然用自己的方式和情感流动着,江上依然“又走过人又飞过鹰”。
到这里,诗歌主要是围绕着“人自身的有限性”限定下人的狭隘性与无知性,也即人的“时间性存在”展开的。诗歌的以下部分展现的是人的另一悲剧性存在,即人的“文化的有限性”同样限定了人的狭隘性与无知性。
“文化”是一个很值得注意和思考的问题,我们承认,有些文化是具有相对永恒的价值形态的,比如对幸福和自由的追求,对美好的渴望。但是,如果在更高的意义层面上审视,许多文化的意义就显出它的暂时性来了,甚至变得缺乏意义。比如“文化大革命”,当时是人命的革命,是全国人民的追求,生生死死,恩恩怨怨,但是没过多久,我们就发现,它的意义可能更多的是负面的。我想,经历了“文革”的于坚对这一类的问题是有着自己的深切思考的,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让他在当代诗歌写作中留下了自己的独特意义。诗歌这样展开对这一问题的讨论:
在一些年代
怒江两岸有军队踞守
只有革命者或者叛徒
才横渡怒江
无论他们朝向哪一岸
革命或者叛徒
都一样要面对怒江
这几行借在怒江周围发生过的战争事件,象征地呈现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种愚昧而恐怖的状态:当世界只剩下“革命者”和“叛徒”的时候:当我们的价值世界被某种“惟一”垄断,并还要求你必须不顾一切去为它牺牲的时候;当我们的存在因历史或别的什么原因而成为一种远离了真实的存在的时候,正是我们因被遮蔽而充分显现人的狭隘性和无知性的时候。然而,这样的时候,怒江并不因为我们也变得狭隘与无知,相反,“怒江”依然还是怒江,“永恒”依然还是永恒,它只是被我们遗忘,而不是消失,我们都得以自己的方式面对它。可惜,已有了相当一段文明史的人类对这一问题似乎并没有完全觉醒,今天,在地球的许多地方,依然重复着这几行诗所批判的悲剧。
到这里,诗歌提出了人的两方面的限定性以及与之相随的人的狭隘与无知。但这不是我们自我放弃的理由。于坚的思考,本身就表明了一种理性的行动。虽然“人的时间性的限制”不是容易被突破的,但是,“人的文化的有限性”的限制应该是相对较容易突破的,这也许就是文化的终极追求。
既然灾难不是放弃的理由,那么我们该如何行动呢?于坚在诗歌的最后已经告诉我们:其实,我们的“内心世界”就是我们所首先应该选择的“永恒”;尘世的生活里,我们首先应该面对和选择的就是我们“内心的江面”,因为,正是这个“内心的江面”的不同,注定了人生的不同。
无论是谁当他站在大怒江边
都要先面对自己内心的江面
横渡或者逃走要想好
他外表很平静
像怒江的脸
在他心的深处
巨石滚动或者停下
水流湍急或者混浊
永远没有人会看出
这里写面对怒江的“他”时,我注意到诗人非常有意思的笔法。诗人把诗歌开头写大怒江的词语和诗句拿来写“面对怒江者”。这不是诗意的贫乏所致,恰恰反映了诗人内心境界所达到的高度。其实,每一个生命就是一条大江,一条一刻也不可能停留的大江,江的深处依然如大怒江,无论他外表平静还是愤怒,水流是湍急还是舒缓,清澈还是混浊,“在他心的深处”,在那看不见的地方,“生命之流”一样干着滚动巨石和将巨石打磨成细沙的活儿。正是在这种生命之流的活儿面前,显现出了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不同:有的人推着生命的巨石前进,像西西弗斯那样;有的人却被碾成细砂,随水而去,消失在生命的洪流中。
最后,还有必要谈谈诗歌的题目。诗题叫《横渡怒江》,但诗人不是具体去写某人的一次真实的横渡怒江,他写的是江中和江边发生的,而且是一直发生着的事件;写一些想象中围绕着怒江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事情,总之诗人没有写具体的渡江。但是,我以为,诗人在这首诗里又真的“渡江”了,这是一种精神的渡江,就像诗的最后所写的那样,“无论是谁当他站在大怒江边/都要先面对自己内心的江面”一样。其实,在写作这首诗的当下,于坚面对的不再是真实具体的怒江,尽管他有过这种生活经历⑤,而是自己“生命深处的怒江”。当诗人面对自己生命的怒江的时候——同样,我们阅读这首诗时,面对的也是自己生命中的怒江——渡江就成为了精神修炼、精神提升的活动,跨越了这江面,精神就抵达了另一更高的境界。我相信,于坚已经抵达了那一境界,他抵达的那日,就是他写作这首诗的一九八五年四月的某一日。
①于坚著:《诗六十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版,第85页。
②于坚著:《人间笔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1-2页。
③于坚曾在云南电视台的一次访谈中把自己的诗歌创作分为三个时期,即“早期,80年代初期,以云南高原的人文地理环境为背景的高原诗时期;80年代中期的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口语化写作时期;90年代以来的更注重语言作为存在之现象的时期”。
④这类作品以《河流》《横渡怒江》《怒江》《黄河》等为代表。
⑤参见《我在美丽的云南·怒江》,见于坚著:《人间笔记》,第2页。
附:
横渡怒江
□于坚
黄昏时分的怒江
像晚年的康德在大峡谷中散步
乌黑的波浪
是这老人脸上的皱纹
被永恒之手翻开
他的思想在那儿露出
只有石头看见
千千万万年
天空高如教堂
巨石在看不见的河底滚动
被水磨成美丽的石子
装饰现代人的书房
或者白沙
光屁股的孩子们
把它堆成一座座金字塔
千千万万年
怒江流得冷静
一身黑衣的大法官
目光炯炯
过江就是过江
影子滑过镜面
天空看得清清楚楚
逃跑就是逃跑
哪怕你浑身湿透
像落难的英雄
淹死就是淹死
一米七五一闪就没了踪影
许多奋斗许多梦许多离合悲欢
一米七五一闪就没了踪影
一只鹰
一只在诗歌中象征帝王的鹰
一闪就没了踪影
没了踪影
怒江水冷
太阳升起时
又走过人又飞过鹰
在一些年代
怒江两岸有军队踞守
只有革命者或者叛徒
才横渡怒江
无论他们朝向哪一岸
革命或者叛徒
都一样要面对怒江
无论是谁当他站在大怒江边
都要先面对自己内心的江面
横渡或者逃走要想好
他外表很平静
像怒江的脸
在他心的深处
巨石滚动或者停下
水流湍急或者混浊
永远没有人会看出
一九八五年四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