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象征与用典

作者:蔡 申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本世纪二十年代初,艾略特以他的长诗《荒原》震撼了西方文坛。艾略特是著名的英国诗人、批评家。瑞典文学院在一九四八年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的决定中称他是“当代英语世界最伟大的诗人”,“是开辟了一整个世纪的大手笔”。《荒原》发表以来,尽管读者和评论界的褒贬不一,但是它在西方诗歌发展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却是无可置疑的。《荒原》以万物枯死的荒原象征现代西方社会,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其惊世骇俗的社会批判意义不容低估。作为象征主义诗歌的经典之作,《荒原》在艺术上的创新更是极大地影响了现代诗歌的发展。
  《荒原》往往叫人感到晦涩难懂,其主要原因:一是象征意义过于隐晦,一是用典太多。而象征与用典,也正是《荒原》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
  艾略特反对在诗歌中直抒胸臆,强调借助于“客观对应物”,即以“一系列客体,一种情境以及一连串事件”来进行象征和暗示。一首《荒原》,可以说就是一座匠心独运的“象征的森林”。根据作者提示,《荒原》中贯穿着两个意象原型。一是渔王的传说,讲古代的渔王患了病,丧失了生殖的能力,导致他的国土干旱荒芜。早在远古时期,鱼就是与生命力密切相连的符记,鱼的生存又离不开水。然而,单纯的依靠水来使荒原复苏的意蕴显然并不能满足作者的要求,所以诗中又引进了有关圣杯的传说。圣杯是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用过的酒杯,他当时举杯对门徒们说:“这是我的血,为赎众人的罪而流出来。”耶稣罹难时,他的门徒就用这个杯子接他的血。后来,这个杯子变成了圣物,只要放进水,杯中就会出现一条银鱼,而且取出之后还会自动再出现一条,取之不尽。不过,只有最圣洁的童贞骑士,才能在历尽艰险之后找到圣杯。圣杯不仅同鱼、同水有联系,还是女性的象征,骑士带着作为男性象征的剑找到圣杯,也喻示着两性之间的正常结合,才会有生命的传承和人类的繁衍。不过,艾略特主要也不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圣杯的典故的。长诗不仅要表现现代社会情感和精神的枯竭,文明的荒废,更要表现荒原的拯救,表现对情感、精神和睿智生命恢复的执著探求。所以,他极力强调的是:只有恢复信仰,遵奉神的教诲,才会找到能带来生命活水的圣杯,才能使荒原复苏。
  在题记中,诗人借西比尔之口开宗明义地告诉读者:现代社会里生不如死。西比尔是欧洲神话中长生不死(但会年老色衰)的女先知,她在向主神奥丁预言了奥丁的双生子“光明”将被“黑暗”所扼杀之后,表示:“我要死。”
  第一章《死者葬仪》,开始就直奔死亡的主题,与英国诗人乔叟的著名诗句大相径庭,《荒原》中的初春四月竟成了“最残忍的月份”。诗人先对现代荒原人空虚无聊的生活做了一个速描式的勾画,紧接着就借《圣经》中的几个画面,点出当今西方社会犹如在“太阳的鞭打”之下,万物枯死,满目焦岩的荒原。随后,诗人利用《特利斯坦和绮索尔德》的有关情节,把世人往昔的宁静幸福和如今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做了一个对比。《特利斯坦和绮索尔德》是十九世纪歌剧大师瓦格纳根据中世纪英国民间传说创作的著名歌剧,剧中的特利斯坦是一位正直勇敢的骑士,在替自己的叔父康沃尔国王迎娶新娘绮索尔德时,两人误喝了“爱的迷药”,双双陷入爱河,不能自拔,最终导致了一场悲剧。诗人还借女相士马丹梭梭屈里士的算命纸牌,对现代荒原人做了归类:这里有沉溺于欲海的腓尼基水手,有与达·芬奇圣洁的“岩石圣母”截然相反的妖艳恶毒的岩石女主人,有惟利是图的独眼商人,惟独没有象征春天,能带来生命的耶稣。这一章最后,是把波德莱尔笔下“充满了迷梦的城”,但丁的《地狱》、魏布斯特《白魔鬼》中埋葬着死尸的花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阴气逼人的现代荒原图。
  第二章《对弈》,标题和诗中“我们也还要下一盘棋,按住不知安息的眼睛,等着那一下敲门的声音”两句呼应。典出弥尔敦的《女人谨防女人》,讲佛罗棱司公爵爱上了卞安格,让卞的邻居把卞的婆婆骗去下棋,公爵趁机同卞安格私会。这一章的前半部分把埃及女王克莉奥佩特拉、迦太基女王狄多、弥尔敦《失乐园》中的夏娃、奥维德《变形记》中翡绿眉拉的故事同现代上层社会的腐败生活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镶嵌画,说明“世界也还在追逐着”,而“那些时间的枯树根/在墙上留下了记认”。后半部分是下层生活的一个特写。诗人以克莉奥佩特拉与狄多的激情反衬贵妇人的空虚,以莪菲丽娅的纯洁映照咖啡馆中女人的堕落,以翡绿眉拉的坚贞对比女打字员的麻木,通过历史与现实、上层和下层的对照,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现了醉生梦死的荒原生活。
  第三章《火戒》是对荒原生活的进一步透视与训戒。诗人描写泰晤士河边“仙女们”的夜生活,紧接着就是“可是在我身后的冷风里我听见/白骨碰白骨的声音”。写嫖客去找“博尔特太太”,可这几行诗的句式却源于戴伊的《蜜蜂会议》。《蜜蜂会议》叙述了希腊神话中阿格坦恩的故事。阿格坦恩是一个猎手,无意中撞见狩猎女神阿坦米斯沐浴,被女神变成一只公鹿,并被女神的猎犬撕成了碎片。写小职员的苟合,可又借哥尔斯密《威克菲牧师传》中的诗句暗示:堕落只能带来悲剧。希腊悲剧中的俄狄浦斯王由于命运的播弄,弑父娶母,导致神的惩罚,国土底比斯变成了荒原。诗人借无所不晓的先知帖瑞西士之口,点明了现代荒原不过是底比斯荒原的再现。而“诗中关于有欲无情的性生活的描写,也可以理解为对造成‘荒原’的原因的探讨”。《火戒》末尾,诗人大声疾呼,请求上帝救拔在欲火中煎熬的现代荒原人。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讲现代人虽生犹死。但是,死在作为生命源泉的“水”里,又暗示着再生的希望。
  第五章《雷霆的话》,写荒原人在经历了死亡的痛苦和煎熬后,在矛盾之中开始了寻找。而能带来生命活水,使荒原复苏的圣杯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这个圣杯不是别的,就是神的教诲,就是舍予、同情、克己。
  综观全诗,渔王和圣杯的传说并没有直接的叙述,但它们作为整体的意象是贯穿始终的。诗人以这两个传说作为长诗的内在主干,把生活片断、典故引文等等作为枝叶嫁接在一起,形成了一棵枝叶婆娑而又主干分明的巨树,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西方社会这一精神贫瘠的现代荒原的全貌。长诗各章节乃至诗句之间时有跳跃,表面上跨度很大,实际上貌离神合,疏而不散,建构起一个动荡而严谨的象征整体。其中既有对现实的忧虑、迷茫与失望,也有对传统的珍视与执著,对未来的希望与企盼。你看:虔诚的骑士在寻求解脱干旱的圣杯,四时更替、死而复生的繁殖之神在催化万物,“雷霆的话”在棒喝沉睡的生命,还有荒原边死水垂钓的渔王,在坚守那不息的希望。
  在《荒原》中,象征的深刻同用典的丰富是密不可分的。诗中涉及到大量的神话、传说、文学典故、宗教典故、经文等等,范围从西方到东方,跨度从远古到当代,形式有直接引用、间接引用、改写、暗示。全诗使用了六种语言,涉及到五十六部前人著作。“荒原”是长诗的中心意象。围绕着这一意象,诗中至少引进了八个典故。一是渔王的传说。渔王患病,导致国土荒芜。二是《旧约》中有关多神崇拜的描写。由于不信上帝,世界上到处是破碎的偶像,枯树焦岩。三是“并无实体的城”。象征主义先驱波德莱尔在他的名著《恶之花》中描写巴黎:“这拥挤的城,充满了迷梦的城/鬼魂在大白天也抓过路的人。”四是但丁的《神曲·地狱篇》,其中有“这样长的/一队人,我没想到/死亡竟毁了这许多人”。五是英国剧作家魏布斯特《白魔鬼》中埋着死尸的花园。六是底比斯荒原,典出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的索福克勒斯的著名悲剧。七是被污染的莱茵河。出自瓦格纳根据德国民间史诗创作的著名大型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讲矮神弃绝爱情,盗走了莱茵河的黄金宝藏,贪欲和欺诈给世界带来了数不清的灾难,后来,主神沃丹和人结合的后代们一次又一次地为纯洁爱情而牺牲,以血和生命的代价赎回了爱,黄金宝藏也重归莱茵河中。八是“空的教堂”。在圣杯的传说中,骑士寻找圣杯,须通过一座凶险的教堂,同但丁的炼狱一样,这“教堂”也是现代人得救的必经之路。艾略特正是借助于这样大量的典故,言简意赅,曲折隐晦地传达出了作品的主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