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北岛组诗《太阳城札记》解读
作者:夏元明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姑娘
颤动的虹
采集飞鸟的花翎
姑娘是美的,古往今来姑娘就是诗人歌颂的对象,北岛也不例外。诗人们竭尽全力表现姑娘的美,将姑娘比喻成各种美好的事物。“芙蓉如面柳如眉”,“桃花一簇开无言,可爱深红爱浅红”,“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 /不胜凉风的娇羞”……不一而足。北岛也写姑娘,写姑娘的美,用了两个比喻,一是“虹”,一是鸟的“花翎”,都是至美的事物。“虹”而且“颤动”,“花翎”而且是“飞鸟”的,这就在美之外还添上了媚。朱光潜说:“另一种暗示物体美的办法就是化美为‘媚’(charm)。‘媚’的定义是‘流动的美’(beauty in motion),……”(朱光潜《诗论》P163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9月版)“化美为媚”,废名、沈从文、汪曾祺都是高手。沈从文写翠翠的美:“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边城》)这“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便是媚。北岛用虹形容姑娘,再加一个“颤动”,美便变成媚了。但北岛又似乎并非真的在写姑娘的美,美而如虹,这美似乎颇有几分虚幻。并且飞鸟的花翎也只是取悦异性的工具,并无多么丰富的内涵,北岛对此未必满意。本是虹,还要采集飞鸟的花翎,画蛇添足,物极必反,自在的美反而受到损害。所以我从这首诗里仍然读出反讽意味,我以为“反讽”是该组诗的主要特征,这从总标题就定格了的。
青春
红波浪
浸透孤独的桨
北岛喜欢用红色意象象征青春,除《青春》之外,还有《红帆船》:
到处都是残垣断壁
路,怎么从脚下延伸
滑进瞳孔里的一盏盏路灯
滚出来,并不是晨星
我不想安慰你
在颤抖的枫叶上
写满关于春天的谎言
来自热带的太阳岛
并没有落在我们的树上
而背后的森林之火
不过是尘土飞扬的黄昏
如果大地早已冰封
就让我们面对着暖流
走向海
如果礁石是我们未来的形象
就让我们面对着海
走向落日
不,渴望燃烧
就是渴望化为灰烬
而我们只求静静地航行
你有飘散的长发
我有手臂,笔直地举起
作为一首表现青春不屈的诗,“红帆船”便是青春的象征,青春不愿自欺欺人,而决心以礁石的姿态面向大海,渴望燃烧。《青春》与《红帆船》具有相似的性质,所不同的是本体、喻体被倒置了。《红帆船》题目是喻体,诗句是本体,《青春》题目是本体,诗句为喻体。但表现的情感却有某种共同性。红是鲜血的颜色,是热情的象征,波浪更是激情的写照,“红波浪”正是青春的隐喻。“孤独的桨”是青春体验,也是对时代的感受。“孤独”二字标示出诗人茕然独行的形象。“浸透”是程度,波浪浸透孤独的桨,全诗给人一种凝重滞缓之感,可见青春之旅之艰难,也可见孤独航行(追求)的执著。“红波浪”和“孤独的桨”形成一种对比,一边是革堂 與澎湃,一边是孤立无援,强弱反差造成一种情绪的张力,引发人们对时代的反思。这种诗艺杜甫最擅长:“一去紫台连溯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就是在强烈的时空比照中展示出王昭君的悲剧性格,成为描写昭君出塞的绝唱。
艺术
亿万个辉煌的太阳
显现在打碎的镜子上
这是一首表达作者艺术观念的诗,是关于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的看法。诗人认为生活是太阳,艺术是折射太阳的镜子,这是一种反映论艺术观。以镜子喻艺术,大概始自柏拉图,柏拉图《理想国》(卷十)《诗人的罪状》中说:“你马上就可以试一试,拿一面镜子四方八面地旋转,你就会马上造出太阳,星辰,大地,你自己,其他动物,器具,草木,以及我们刚才所提到的一切东西。”“我想画家也是这样一个制造外形者。”(朱光潜译《理想国》上P24,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柏拉图写到镜子和太阳,北岛也许受了他的启发。
反映说是古希腊诗学的中心命题,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二人均认为艺术是模仿。亚里士多德说:“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摹仿的本能’,另一个是‘音调感’和‘节奏感’—笔者注)都是出于人的天性。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得来的),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摹仿出于我们的天性,而音调感和节奏感(至于‘韵文’则显然是节奏的段落)也是出于我们的天性,起初那些天生最富于这种资质的人,使它一步步发展,后来就由临时口占而作出了诗歌。”(罗念生译亚里士多德《诗学》,伍蠡甫等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P48—49,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又有不同。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着三层,是蒙骗人的,故理想国应将诗人驱逐出去。柏拉图从他的理式说出发,认为万物各有一个理式(即概念或普通的道理),而万物不过是理式的模仿,故工匠制造器物只是外形上的制造,“他既然不能制造理式,他所制造的就不是真实体,只是近似真实体的东西。”(P25)而艺术更是对外形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所以我们可以说,从荷马起,一切诗人都只是摹仿者,无论是摹仿德行,或是摹仿他们所写的一切题材,都只得到影像,并不曾抓住真理。”(P30)与柏拉图否定艺术可能揭示本质相反,亚里士多德却认为艺术的特性就在于通过个别以显示一般。亚里士多德反对将现象和本质、个别和一般二分,而是辩证地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认为一般寓于个别,个别显现一般,并没有独立于个别之外的一般。应该说亚里士多德比柏拉图更有道理。基于此,亚里士多德说:“显而易见,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史学家与诗人的差别不在于一用散文,一用‘韵文’,希罗多德的著作可以改写为‘韵文’,但仍是一种历史,有没有韵律都是一样;两者的差别在于一叙述已发生的事,一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所谓‘有普遍性的事’,指某一种人,按照可然或必然律会说的话,会行的事,诗要首先追求这目的,然后给人物起名字;至于‘个别的事’,则是指亚尔西巴德(雅典政治家和军事家——笔者注)所作的事或所遭遇的事。”(P60-61)
北岛似乎倾向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可以通过现象反映本质,通过个别揭示一般。“打碎的镜子”所折射的“亿万个辉煌的太阳”,依然只是一个太阳,就像朱熹说的“理一分殊”、“月映万川”,理是一个理,但表现可以千差万别,万川所映的万月,其实还是一个月。于此可以见出年轻北岛的哲学素养。
人民
月亮被撕成闪光的麦粒
播在诚实的天空和土地
人民是什么?毛泽东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以土地比人民是常见的比喻。北岛却别出心裁,将人民比成麦粒,并且是月亮一般闪光的麦粒,它们播撒在诚实的天空和土地,像月光,无所不在,无时不在,仿佛空气。这种二度比喻不仅揭示了人民的特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民间立场。“月亮”作为第一个喻体,揭示了人民温和、善良、纯洁的性质,它不是太阳,可能成为残暴的君主,它是母亲,总唱着温和的摇篮曲。月亮是母性的,人民也是母性的,二者具有同质同构关系,所以历来有人民母亲的说法。麦粒是朴素的,然而又是实实在在的,同样是人民的品质。用麦子比喻人民并非只有北岛,九十年代的海子更是麦地的杰出歌手,麦子和麦地成了海子的精神家园,是父亲,是生养他的土地,是人民,是魂牵梦绕的苦难。海子写《麦子熟了》《麦地》《麦地与诗人》《五月的麦地》等诗,一往情深地倾诉着对麦子的感恩,如《麦地与诗人·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