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诗歌与人性共同的上升之路
作者:李俏梅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向上帝而存在”与一个人独自存在是完全不同的。“向上帝而存在”,面对这个无所不在的陪伴者、倾听者和提升者,你就会时时反省自己的存在,面对自己的真实。而这正是我们的得救之源。穆玛在上引诗句“我想向你作一次祈祷”后如此向上帝倾诉:
那么多的日子
漠然地接近我们
又离开
向着某个神秘的方向
当它们经过我们
一遍又一遍地经过我们
和我们赖以生存的
狭小空间时
它们无声地将一些事物带走
譬如只能在记忆中再度看见的
某个玩具某些人
又无声地将另一些事物
不知来自何处的事物
留在我们的房间里
日复一日地来临
终于泄露了某些秘密
譬如我是你的孩子
(《穆玛诗十六首之三》)
这里,穆玛向上帝倾诉的其实只是我们日常生存的一些感受,这是一种很独特的感受,也是穆玛在诗歌中不止一次地出现的被动性感受。不是我们“过”日子,而是“日子”“经过我们”,“一遍又一遍地经过我们”,仿佛我们是河流中的一根水草,而日子是那永远流着的河流,我们是何等柔弱和被动!而且在时间之流中的我们,根本不知道河流的神秘走向,不知道它要带走一些什么,比如说曾使我们深感亲切的某个人,某个玩具,一些日子过后,我们将永不能重温与他们见面的欢乐,它们被时间之流永远地带走了;我们也不知道日子将给我们带来什么,将给我们留下一些什么。这日子以无悲喜的面孔,以冷漠的表情穿过我们的人生,带走我们的生命,在这空空无傍中,除了上帝,“亲爱的父”,我们还能找到什么依傍呢?所以穆玛在这一节诗的最后写道:
我猜想
这是惟一的
洁净之途
(《穆玛诗十六首之三》)
说到这里,我要指出的是,其实穆玛诗歌的宗教情怀渗透于她的所有诗歌,《穆玛诗十六首》的小标题就是《写给你们的祷词》和《赞美诗》,而《潜行者》其实一开头就是祈祷的语气,恳请上帝规劝在红尘喧嚷中迷途的羔羊“放弃”和“返回”:
请挽回我
如你在倾听
请记起
你造设的本意
请保护善良的人群
远离
他们善良
应当欢笑
请帮助他们放弃
并且不感到
忧伤
而在其他的一些诗节里,上帝的眼光一直“在场”,从另一个角度俯瞰着我们的在世生存:
人们在歌唱
在为我歌唱
只有你看见
我怎样从自己的核心中
剥离脱落
怎样损毁自己的基本
(《潜行者之十》)
你在人群中
忧伤地注视
已有多时
(《穆玛诗十六首之六》)
“向上帝而存在”,返回人的本原,“于不洁中质问不洁”,这是穆玛在痛苦的求索中最终找到的灵魂上升之路。这条路在穆玛的诗歌中并非一蹴而就,也并非一经选定,就没有怀疑,而是始终处于一种对生存之困境与信仰之困难的张力之中,准确而深邃地刻画出现代人的心灵世界的两难,而伤痛始终存在:
我是屋顶上那块
被重物击中的瓦片
没有被粉碎
可是疼痛
阴沉而顽固
对穆玛诗歌的引述就到这里。在近两年的诗歌阅读中(也许我读得也不多),没有哪一个当代诗人的诗如此深地打动了我,以至于我的内心在说:“这是我与一首诗的相遇,与一个诗人的相遇,如此优雅、细腻而深邃,穿过肉体,直达灵魂,直达本质。由此我想到了困扰我们已久的现代汉语诗歌的诗性问题。的确,近一个世纪以来,现代汉语诗歌在它的路程中一次又一次地遭遇着诗性的危机。比如在它的初期,人们不满于它“是白话,而不是诗”;在抗日战争时期,在热热闹闹的“街头诗”运动中,人们不满于它“是口号,而不是诗”;而在五十至七十年代的政治挂帅时期,我们看到的也是“政治的传声筒”,而不是诗。而在如今,口语化诗歌占据了半壁江山有余,声音非常响亮,但是,我们往往看到了“口水”而不是诗歌。而口语化诗歌中的“下半身诗歌”,更等而下之,把现代汉语的诗性都糟蹋得差不多了。是什么引起了诗性的危机?面对诗性的丧失,甚至有些人开始怀疑起现代汉语的表现力这个问题。他们想,也许古汉语的确是一种更为诗性的文字,它的凝练、模糊有一种天然的诗性,再加上形式的限制(格律),戴着脚镣跳出的舞蹈的确更美。语言的确是一个问题,对于诗歌来说头等重要的问题。但现代汉语诗歌的诗性危机我认为却不仅仅在语言,因为一些诗人在多年的语言磨炼中已经可以把语言写得精光溜圆,非常唯美,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引下穆玛这么多的诗行(我甚至想引得更多些),也有一个用意,就是展示现代汉语诗歌所达到的语言高度。不止是穆玛,很多的诗人都非常有语言意识,比如翟永明称写诗为“面对词语的写作”,韩东称“诗到语言为止”,“闪光的语言”这一说法在诗人圈子里简直已用成了滥调,这说明好的语言是诗人们写诗的普遍追求,也是第一的追求。当然,在具体运用语言的能力上,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水准,有的人对语言的质感、色彩、音韵等敏感一些,而有的人却显得笨拙和扭捏些,但一般的诗人都对此倾注了努力。所以我认为目前诗歌的诗性危机主要不在语言,而更在诗歌的灵魂和思想。一些诗人,尤其是高举“下半身”旗帜的所谓诗人,竟然要把灵魂从诗歌的领地逐出,强调“是肉体而不是身体,是下半身而不是整个身体”是他们的写作界限,提出“诗歌从肉体开始,到肉体为止”④,也许他们想以肉体造反专制,结果却造反了灵魂和思想。可是没有灵魂的诗歌绝不是诗歌。诗人马莉在最近的一篇诗歌评论中这样写道:“今天依然是最能体验困境和绝境的时代,人类依然不能满足于表面的毫不触及心灵的书写。”⑤说得非常好!穆玛的诗是心灵深处的诗,是来自灵魂旷野的呼喊,是对人类精神之旅的重新探求。也许我们不一定认同她的宗教取向,可她那些来自生命深处的疼痛和呼喊,那些孤立无援的处境,却引起我们同样的颤栗。穆玛的诗,是在生活和诗歌环境的双重污浊中生长出来的一朵亭亭静立的清莲。
迄今为止,我们能读到的穆玛诗歌依然很少。我们仅在《花城》二零零一年第五期和二零零三年第五期上看到她的两次发表,一次是《穆玛诗十六首》,一次是《潜行者》,由十五首短诗构成。我在黄礼孩编的《狂想的旅程——新女性新诗歌》看到选录了穆玛的其中一首诗,所以权当穆玛是女诗人(没有百分百的把握,因为穆玛是此书中惟一简介空缺的诗人)。穆玛是一个非常低产的诗人,这有点遗憾,但不是最大的遗憾。因为即使是在今天这样一个诗歌的生存环境不是很好的时代,我们依然不缺乏诗的产量,我们缺的是诗歌精品。这使我想起里尔克曾在他的《布里格随笔》里说的:“我们应该一生之久,尽可能那样久地去等待,采集真意与精华,最后或许能够写出十行好诗。”⑥我想,穆玛也许就是这样一个对自己的诗歌要求非常严格的诗人。
徐敬亚最近有一篇文章中说:“历史从来不公平。最优秀的、默默无名的诗人们总是被淹没着、忽略着。公开的、充满良知与智慧的细读,可能成为挽救这一历史惯性的一种方式。”⑦本人深以为然,只是对于穆玛的这些诗,我的解读可能离“充满智慧”这一要求还尚远,仅做抛砖引玉,以期引起人们对默默无闻的优秀诗人的关注罢了。
①“独一之诗”这个说法出自海德格尔对特拉克尔诗歌的探讨。他说:“每个伟大的诗人都只出于一首独一之诗来做诗”,但“一个诗人的独一之诗始终是未被道出的”,探讨这首独一之诗的位置就是“思”与“诗”的对话。参看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修订本,第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