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试论辛弃疾的英雄意识和悲剧精神

作者:罗家坤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南宋朝廷不能重用他,也不支持他实现抗金复国的理想,是否可以改适他邦呢?就像乐毅去魏而之燕,韩信离楚而归汉,建立不世之功。他的理想不允许他这么做。他与乐毅、韩信不同,他的目的不是抽象的功业,不是为了封侯拜相,他的功业是具体的抗金复国。当时南北抗衡,宋金对垒,他不可能像韩信离楚投江那样,去宋而之金。他与金朝不是个人的私仇,而是民族的公仇。当时代表汉民族与金人相对立的政治势力只有南宋,他也不可能像乐毅去魏而之燕那样,去南宋而他适。只能死守在南宋,被南宋朝廷当作木偶牵来扯去而无可奈何。从政的去向不容选择,南宋的政权统治之网也不可动摇,而自己抗金复国的志向又不可改变,这就像夹板一样,决定了辛弃疾人格发展的方向,驱使其人生非走上悲剧的道路不可。辛弃疾百折不挠追求的抗金复国理想,怀美不变的志节,符合国家民族利益,代表了“历史的必然要求”,但被懦弱、腐朽的南宋朝廷所扼杀,使他壮志未酬,理想成空。这是词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辛弃疾的人格精神是构成其词风的内核。辛词中表现的关心祖国命运、拯世救物、与邪恶势力血战到底的意识,折射为豪迈奔放、慷慨悲壮的词风。辛词善于创造雄奇阔大的意境,塑造驰骋疆场、悲歌慷慨、重整山河的英雄自我形象,描写战火硝烟的激战场景和“千丈晴虹”“倚天长剑”“巍巍青山”等巨大坚定的事物。有时又化静为动,赋予静态的事物以飞扬的气势和巨大的力量,构成壮美雄奇的意境。如辛弃疾的《沁园春》:“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把群山写成奔腾驰骋、回旋跳跃的马群,充满着豪气洋溢的生命力。这些因素构成辛词以豪迈奔放、慷慨悲壮为基调的词风。由于英雄无用武之地,一腔忠愤寄之于词,就使其词风在豪迈奔放中蕴含着沉郁悲凉的情调。正如清人陈廷焯所说:“稼轩有吞吐八荒之概,而机会不来。正则为郭、李,为岳、韩,变则桓温之流亚,故词极豪雄而意极悲郁。”悲剧英雄的人格折射为豪迈奔放、悲壮沉郁的词风。
  
  ①《毛泽东评点、圈阅的中国古典诗词》.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7月版。
  ②郑广瑾,杨宁郑:《毛泽东诗话》,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③刘扬忠:《辛弃疾词心探微》,齐鲁书社,1990年5月版。
  ④袁行需:《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⑤屈光国:《白雨斋词话足本校注》,济南书社,1983年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