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以简淡包具无穷

作者:张唯嘉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然而,他仍然没有得到“行善者的幸福”。因为他和他的家人仍然占有着财产。“我居然会糊涂到那样的地步,竟把用一只手从穷人那里夺来成千上万而另一只手扔给随意想到的人几个戈比称作善事……在行善之前,我自己应该首先处在恶的外面,处在那些能够不再作恶的条件之中。而我的全部生活却都是恶。我就是给人十万,还不能站到那个能够行善的地位上,因为我还会剩下五十万。只是当我变得一无所有的时候,我才能做哪怕很小的一件善事,哪怕是那一个妓女把一个病妇和她的孩子照料了三天时所做到的那种事。”他领悟到,要实现平民化,就必须像平民那样不靠祖传的财产仅凭自己的劳动生存。“‘难道不能永远离弃当老爷的庄园吗?难道不能搬到农舍里同劳动人民一起生活,像农民一样吃饭,像农民一样工作,用自己的劳动,用自己的劳动果实来养活自己?’他充满向往地写道:‘这才是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名正言顺的幸福!’”托尔斯泰打算将庄园和土地分给农民,将作品的版权奉献给全社会,劝说妻儿子孙都放弃财产,过朴素的、自食其力的劳动生活。但妻子和一部分儿女始终没能理解更没有接受他的思想。原本恩爱的夫妻因此而频繁地争吵,原本和睦的家庭因此而矛盾日深。在极端的痛苦中,一九一〇年十月二十八日清晨, 八十二岁高龄的托尔斯泰终于离家出走。这位与普通农民同坐三等车厢的老人在途中病倒。病危中,面对救助他的医护人员,托尔斯泰叹息:“而农民呢?农民是怎样死的?”弥留之际,他对身边的亲人说:“大地上千百万的生灵在受苦;你们为何大家都在这里只照顾一个列夫·托尔斯泰?”[11]一九一〇年十一月七日清晨,这颗深爱着“整个世界”的心停止了跳动。
  托尔斯泰曾经影响了整整一代欧洲人。关于他一生苦苦追求幸福而不得的人生经历,不论是撰写过托尔斯泰传的茨威格,还是与茨威格同时代的广大读者,都耳熟能详。因此,在这篇短文里,茨威格转述了托尔斯泰外孙女的谈话内容之后,没有回顾他追求幸福的一生。第二段的首句直接承接托尔斯泰外孙女的谈话内容,点明因为后事“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体现了他的幸福观,所以,“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接下来,文章正面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坟墓:它不留名姓,“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 ,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它没有设防,“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它与大自然交融一体,“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这完全是一个最底层的平民,譬如“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知名的士兵”的坟墓。借助于自己的坟墓,托尔斯泰终于实现了生前没有实现的“幸福”理想——彻底平民化。托尔斯泰墓体现了他对个人名利地位的彻底鄙视,对“整个世界”之幸福的执著关怀;包孕着无与伦比的伟大、深厚与崇高。文章结尾与开头相照应,肯定这个“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之一的“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也比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等其他伟人的墓冢更剧烈地震撼着“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从而再次点明题旨: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我国著名文学家王夫之说:“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诗家正法眼藏。”[12]
  英国诗人布莱克有两句名诗“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他们都认为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以细微展示宏大。与托尔斯泰墓一样,《世间最美的坟墓》艺术上的最大成功也在于以简淡包具无穷。它通过描写一个最普通的坟墓,不仅歌颂了托尔斯泰博大的人格、丰盈的情怀,而且启迪着人们思索朴素与伟大、平凡与尊贵、精英与大众、自我与社会、幸福与痛苦、不朽与湮灭等难以穷尽的人生基本问题,寻求生命的真谛。
  
  ①1俄亩相当于1.09公顷,1公顷等于10000平方米。
  ②茨威格:《自画像——卡萨诺瓦、司汤达、托尔斯泰》,袁克秀译,北京:西苑出版社,1999年,第160页。
  ③匡兴:《托尔斯泰和他创作》,北京出版社,1982年,第2页。
  ④托尔斯泰:《托尔斯泰文集》(15),陈建华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518页。
  ⑤西语、吕嘉编《托尔斯泰箴言录》,学苑出版社,1993年,第49页。
  ⑥托尔斯泰:《一个地主的早晨》,草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第184页。
  ⑦托尔斯泰:《托尔斯泰文集》(15),宋大图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87-88页。
  ⑧托尔斯泰:《托尔斯泰文集》(15),宋大图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144页。
  ⑨阿·波波夫金:《托尔斯泰传》,付金柱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第229页。
  ⑩亚·托尔斯泰娅:《父亲》,启篁等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59页。
  [11]罗曼·罗兰:《托尔斯泰传》,傅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121页。
  [12]陈良运主编:《中国历代诗学论著选》,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889页。
  
  凡本文中没有注明出处的引文均引自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记一九二八年的一次俄国旅行》,见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三册(试验本)。
  
  附:
  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一九二八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奥]茨威格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将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来朝拜的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坟墓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被忘掉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惟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或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巍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张厚仁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