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季节感受:生命流程的记录

作者:叶 橹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感时抒怀向来是诗歌表现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无一不体现着诗人们对时序变化的敏锐感受。时序变迁,季节轮回,为什么会给诗人的内心感受以那么大的影响呢?从本质上说,这些都是诗人对自身生命流程的一种审视和思索。春去秋来,酷暑寒冬,这些自然界的轮回变易,其实是对诗人生命历程的一种对应。人从童稚期的百无禁忌,到入世渐深而倍感人世之沧桑。尽管各人的生命色彩不尽相同,但对于草本枯荣花开花谢这一类自然界的轮回,却往往能够从自身的哀乐荣辱中找到相对应的寄托。人们常说诗人们多愁善感,殊不知这种愁和感乃是对自身命运的感叹。为了从自然界的时序变迁中体验人生的变化无常,为了在草木枯荣花开花谢这些现象中寻找到自身命运的对应物,于是便有了从古至今的诗人们各种各样的丰富而独特的感受。诗人们的这些对季节的感受,于是又成为我们窥视他们丰富深邃的内心世界的一扇窗户,从而看到了他们生命流程的记录。
  
  秋风辞
  □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历史上被称为汉武帝的刘彻,在这首诗中所透露出的思想感情,不失为一位有真性情的人。他感时抒怀,为秋风乍起而引发了老之将至的慨叹。这种思维活动的轨迹,恐怕是从古至今一切政治家和文人们无法逃离的规律。感叹时光的流逝,是因为生命岁月的日渐枯竭而感到吝惜的缘故。贵为帝王,刘彻也无可奈何。不过作为一首诗,它的审美价值正在于那些真性情的流露。他在政务之余尚能关注秋风白云,草木鸿雁;在爱好美色时还欣赏舟楫的中流击水;于乐声悠扬时想到乐极生悲。这一切都表明,他其实还是一个真实的人。
  
  杂诗(其一)
  □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造就了他许多豁达泰然的处世态度。他的行为方式缘于对“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的认知。但是他却是一个悟性极高的人,竟然很早就具有了“此已非常身”的异化观念。惟其如此,他才能够摆脱所谓“骨肉亲”的?篱而想到一切人都应“落地为兄弟”,这倒是极为难得的了。也许因为毕竟是一个失意者,他也难免有点伤感,不过“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终究还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信念。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我国黄嘴小儿均能琅琅上口的短诗,表面看来好像是一首近似儿歌的清朗明快之作,其时,孟浩然写下这短短二十个字时,内心里不知隐藏着多少人间悲欢离合的故事。那看似不经意的风雨声,那被风雨无端吹落击残的花朵,不正是许多人间悲剧的一种写照吗?这种表面上好像是轻快明朗的诗所隐藏着的人生大悲哀,一般人往往忽略了它的真正内涵。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苦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宗元这首诗在展现自己内心的矛盾上可谓坦率之至。既想当官,又难以摆脱思乡的情结,只能凄凄然了。这种情绪的支配下,连春秋也分不清,所谓“意转迷”也。不过后面两句诗是不是纯然地写景,恐怕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身处官场的柳宗元是再度被贬到柳州的。如果是纯粹的写景之作,又何必那么“凄凄”且“意转迷”呢?因此我们似乎有理由怀疑,他的“百花尽”和“莺乱啼”是可以含有弦外之音的。从这首诗也可看出,诗人在表现自己内心矛盾时,固然有坦率的一面,又难免存在一些隐晦的秘密。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鉴赏:
  这种回首和怀旧之作,在古典诗词中可以说比比皆是。但是此词在艺术性上的优长,在于它的无奈中那种悠闲,被极其秀丽的诗句表现得含蓄而凄美。“夕阳西下几时回”这询问中的肯定;“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尴尬心态;“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朦胧与痴迷;如此等等,造就了这首诗的优雅幻美的境界,所以它常被人提及。
  
  春
  □艾青
  
  春天了
  龙华的桃花开了
  在那些夜间开了
  在那些血斑点点的夜间
  那些夜是没有星光的
  那些夜是刮着风的
  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
  而这古老的土地呀
  随时都像一只饥渴的野兽
  舐吮年轻人的血液
  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
  于是经过了悠长的冬日
  经过了冰雪的季节
  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
  这些血迹,斑斑的血迹
  在神话般的夜里
  在东方的深黑的夜里
  爆开了无数的蓓蕾
  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
  人问:春从何处来?
  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艾青这首《春》,其实是写他对烈士们的牺牲的感受。龙华的烈士们的鲜血被象喻为桃花,而“无数的蓓蕾”则暗示着烈士的鲜血所培育出的一代代革命新人。所以他说春“来自郊外的墓窟”。诗人对于外在环境的感受,是同他对某些特殊事件的心灵反应分不开的。艾青笔下的春成为一种象征,而且是因龙华烈士们的鲜血引发的一种象征,更证明了诗人心灵的触角在伸向社会生活的土壤时,它所吸收的养料是有针对性的。没有适宜的土壤,诗的花朵也不能在诗人心灵中开花结果。
  
  春
  □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一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穆旦的这首诗,前一节是实实在在的写春天的景象,不过这种春的景象已经被“拟人化”了,只要读到诸如“拥抱”“烦恼”“欢乐”“欲望”这些词语,我们便可以体味到这春天其实是青年人的血脉和心灵的跃动。后一节诗则点出了“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还在寻求着发泄和追求的目标。世界在他们的眼中便是光影声色,一旦找到了“新的组合”,世界便将属于他们了。这首《春》实质上是对人的青春力量和追求的赞歌,它所表达的那种欲望,是属于生命的春天才具有的魅力。
  
  夏
  □穆旦
  
  绿色要说话,红色的血要说话,
  浊重而喧腾,一齐说得嘈杂!
  是太阳的感情在大地上迸发,
  太阳要写一篇伟大的史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