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神之隐退

作者:曾一果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三
  
  因此,从老船夫的视角看这篇小说可以说是篇自我拯救小说,是篇描写一个人内心痛苦的小说,它描写祖父为了拯救翠翠的命运四处奔波的痛苦过程。在沈从文以前的小说中,人物尚缺乏对自己命运的关心。叙述者往往从旁观者的视角审美地观察人生,很少用悲剧眼光去看待万物。但在《边城》中,人物渐渐有了悲剧色彩,他们开始非常关注自身的命运,小说因此具有了悲剧力量。
  老船夫相信神会合理安排万物,一切都会有个说法,但实际上神已引退了,这个自我拯救过程只能以悲剧结束,“无论悲剧人物是怎样善良、怎样幸运的一个人,他都被一种既不可理解也无法抗拒的力量,莫名其妙地推向毁灭。另一方面,我们在人对命运的斗争中又体验到蓬勃的生命力,感觉到人的伟大和崇高。”老船夫就是悲剧人物,他似乎一直无忧无虑,摆渡的客人对他都很好,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人热情地送他东西,但他最终还是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支配,他不能引渡自我,内心痛苦之极在无法摆脱中死去。沈从文写过好几个老人的死,《黔小景》中的旅店老板也是无疾而终,旅店老板陪客人兴奋地聊天整一夜,客人并不能明白他的孤独内心,他第二天死了,作者轻描淡写,似乎并没有在意,但在这轻描淡写中喜剧转化为悲剧。旅店老板的内心痛苦在于失去儿子的孤独,老船夫的内心痛苦在于不能引渡和拯救翠翠,老船夫的死和翠翠的守望正是这篇小说的悲剧力量之所在,虽然小说的结尾描写了白塔的重建,又有个像祖父一样的人陪伴翠翠,但毁灭的世界不可重建,重建的只是幻象,老船夫不能活过来,翠翠也不能回到天真烂漫的童年,明天的人即使回来也失去其意义,真正的神再也不复存在,所有补救都只是加剧了悲剧氛围,让人更加怅惘和伤感。
  不过《边城》的悲剧是内在的。《边城》发表后,沈从文在《水云集》中曾谈到过它:“这本书在读者间得到些赞美,在朋友间得到些极难得的鼓励。可是没有一个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情绪下写成这个作品,也不大明白我写的意义。”
  《边城》给我们的是个优美的人生形式,像宋人山水画,作者没有用激烈的冲突表现,而是用了一种非常优美的画面呈现这个世界,使得这个世界在其表面呈现出一片牧歌景象,似乎和周作人、废名和汪曾祺的作品有相似之处,都有非常美的外表,但汪曾祺等人的作品缺少悲剧意识,他们倾心于制造美的外表,作品流于空灵和虚妄,而《边城》却始终贯穿着一种孤寂情调和悲剧精神,老船夫在雷雨中不甘心地死去,大保在忧伤中猝死,翠翠在渡口无奈地守望,这些都使小说具有了悲剧力量。沈从文常说“美让人忧愁”,他深刻地理解美只能在距离的观照中产生,一旦贴近美自身,美就变成了悲剧。
  沈从文逃离湘西,进入了现代都市,反过来却看到了湘西美的景色和人性,看到了湘西充满原始的生命场景,但是他却再也不能回到那个世界去,那个世界只在离开的距离中才是美的。沈从文在文章中多次谈到神,他说神的庄严与美丽是需要条件的,“这条件就是人生情感的朴素,观念的单纯,以及环境的牧歌性。神仰赖这种条件方能产生,方能增加人生的美丽。缺少了这些条件,神就灭亡了。”他早期作品《龙朱》《神巫之爱》《凤子》,中期的《边城》《湘行散记》和以后的《长河》《湘西》都是写湘西,都写到优美的风景,但各自间的差异非常大。在《龙朱》等文中,虽然龙朱和神巫都厌倦了神的生活,但整个边城还依然充满原始的野蛮和质朴。而到《边城》神性意识已开始退化。一九三八年出版的《湘西》和《长河》虽写得也很美,但可以看出边城世界已经世俗化。作者在《长河·题记》记述了他一九三四年回湘西的感受,在切近湘西的观照中作者感到了美和悲哀。“去乡已经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堕落趋势。”写于一九三四年的《边城》正保留了这种复杂情绪,它既保留了湘西纯朴优美的一面,又写出了其急剧堕落的一面,两个世界同时出现在“边城”中。
  韦勒克说得好:“与其说文学作品体现一个作家的实际生活,不如说它体现作家的‘梦’,或者说,艺术作品可以隐藏着作家真实面目的‘面具’或反自我。还可以说,它是一幅生活的图画,而画中的生活正是作家所要逃避的。”沈从文把边城写得那么美,好像是人间天堂。实际上他到大都市正是为了逃避那个画中世界,但他用梦的方式再现了那个世界,在梦里寄托着他对生命的幻想、对现代世俗的失望,为别人提供理想的人生形式,恰如沈从文自己所说,一切美好的诗歌当然都是梦的一种形式,但梦由人做,也就正是生命形式。
  
  ①沈从文著:《湘行散记》,开明书店1940年1月版,第66页。
  ②沈从文著:《从文自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2月版,第72页。
  ③苏雪林:《沈从文论》,《作家论》,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4月版。
  ④朱光潜著:《悲剧心理学》,张隆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08页。
  ⑤韦勒克、沃伦著:《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