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8期
苦涩、酸楚而又凝重的“轻轻
作者:杨 朴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爱,我的希望早就埋进这青石板下了。你从这块墓碑上读不出年代,读不出心里渗出的血,那不应该是写在石头上的””。这恰好解释了他上坟的心理——源于他的情结。情结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创伤;这种心理创伤又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持续性的心理力量;这种心理力量到处需求表现。这种情结就是情感原型。徐志摩的情结就是对那美好爱情的眷念和诀别。
正是这种情感原型让徐志摩把康河艺术符号化了。正像徐志摩在他情感原型的支配下把坟墓符号化了一样,徐志摩在诗作中把他情感原型投射到了康河的形式之中。诗人那“心里渗出的血,那不应该是写在石头上的”的感情写在了康河的意象上。是诗人对美好爱情的深深眷念赋予康河以柔情的波涛,是诗人以他强烈的情感赋予康河以流不尽的思绪。康河的美是诗人深深眷念移情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诗人说“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之故。诗人的最痴情的爱和最瑰丽的美都留在了康桥。因而,他对康桥依依难舍,当他离开康桥时,他就觉得告别了他的梦想、他的爱、他的美。他的灵魂离不开康桥,因而在《再会吧,康桥》中他这样道:“则来年暖春花香时节,当复西航,重来此地,再捡起诗针诗线,绣我理想生命的鲜花,实现多年来梦境缠绵的销魂足迹。”诗人果然又来康桥了,但那正是几年后,与陆小曼情感不和,又重来康桥寻觅往昔“梦境缠绵的销魂足迹”。因而,诗人是“轻轻的来”——轻轻的来是因为灵魂的空虚、精神的空虚、爱的空虚、生命意义的空虚。“追寻梦境缠绵的销魂踪迹”说到底,并不是真的寻梦,而是“此情无计可消除”的重温、追忆和排遣乃至于凭吊。“再别康桥”就是诗人对曾经痴情热恋过的美与爱的“再别”,是对一种爱情方式的诀别,是对一种至美至爱的诀别,是对一种理想人生方式的诀别。诗人“再别”的就是这些痛苦的难以解脱的痴情、依恋和眷念。诗人的“再别”的“轻轻的”该是多么苦涩、酸楚和沉重啊!
①⑧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沦[刚。上海:上海泽文出版社,1986.②④ [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利·学出版社,1983.③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⑤⑥ [德]汉斯·比德曼.世界文化象征辞典[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⑦ [美]阿诺德·豪塞尔.艺术史的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⑨ [加]诺斯洛普·费莱.批评的剖析[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⑩⑩ 赵遐秋.新月诗魂[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1998.⑾⒀⒁⒂ 谢冕.名家析名著丛书《徐志摩》[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1.⒃ 赵遐秋.徐忐摩传[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⒄ 林杉.林徽因传[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