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6期
漫谈婉约话愁绪
作者:兰 宇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声的引领创作思潮之功。
自有楚辞汉赋以来,文人皆以散文为赋,而到了宋代,自从发生了宋朝皇帝“钦批”柳永“且去填词”的事件,柳永不能以科举考试博得仕途之功名,只好按皇帝的“特批”去开辟以填写慢词为赋的先河,如他的《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八声甘州》中“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争知我,倚阑处,正恁凝愁”等名句,及至李清照的《声声慢》以三重冷色调叠字叠词起句:“寻寻觅觅……”,到“梧桐更兼细雨……”作结,都是用凝重沉郁的笔墨,勾画出一个个极为凄惨的风雨秋夜图,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婉,悲愤凄切,可谓“胡笳一声愁绝”(戴绪伦《转应曲》)。这让人不由想起曾享尽声色之欢乐而后又备受孤寂凄冷之苦的两个帝王唐玄宗和李后主,这两个人都有点“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味道,唐玄宗的秋夜是“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街红不扫……鸳鸯飞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人梦”;李后主的秋夜是“昨夜风兼雨,帘帷飒飒秋风”“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这两个帝王在位之时,都是倾情声色,不问国事,以致落得个失国丧权的结果,唐玄宗命好一点,最后做了个太上皇被闲置起来,李后主先是当囚徒,后又在生日不久便丧了命。这些词和词人的“愁”以李煜、李清照来得最为浓重强烈,一个抒写的是亡国之后的悔恨之愁,一个抒写的是在中年颠沛流离又失去人生伴侣之愁。
写愁写得最艳情的,除晏氏父子、欧阳修、柳永、周邦彦之外,当数贺铸和秦观。贺铸写愁最有名的就是他的《青玉案》中“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句子,贺铸写的是真正的闲愁,闲愁都是为多情种而生的!贺铸就因为写下了这著名的词句因而便博得了一个“贺梅子”的雅号,周汝昌教授在《唐宋词鉴赏辞典》中说,闲愁是古人创造的一个既可笑又可爱的异名,其意义大约相当或接近于今天人们所谓的“爱情”这个字眼的意思。贺铸写他自己没有得到美丽女子的青睐,所以就无端地生了烦愁。有一天,他偶尔看见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从眼前走过,心里的愁弦就被强烈地拨动起来了,于是他有感而发,便结合眼前这典型的江南美景,一连叠用三个比喻来表达他的愁绪,春天的青草、杨柳的飞絮、梅子成熟时节的连阴雨,这些本来已是多极之物,不可胜数,但他还偏要说,要问我的烦愁和闲恨有几多,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杨絮和满天的梅雨大家去数数看吧,它究竟有多少。我的愁恨本来就够多的了,可偏偏却又遇上了春末夏初这样草长絮飞、梅雨不止的时节,这越发增添了我的无限愁恨!事实上,贺铸写的都是无关痛痒的情愁,是无病之呻吟之辞!
秦观的愁充满了不被理解的苦闷,他咀写了更多的情愁,他怀念意中人,便写下“动离忧,泪难收。……恨悠悠,几时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这柔情真真似水,胜却了人间无数。在秋天,他看见了天上飞翔的鸿雁,愁又来了,便又写下“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减字木兰花》)的句子。宋代词人张炎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明中不断意脉。”在《千秋岁》中,他把在仕途上屡遭贬谪,在情场上又屡屡失意的两种愁绪交集在一起,便写下“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的句子,这句词与杜甫《曲江对酒》诗中的句子“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很接近,有前后相承之痕。这句词以海喻愁,将愁写得也够大够广阔的了。秦观写愁最柔情的词句是《浣溪沙》中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两句,这可和他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等名句相媲美。清代学者沈际飞说:“后叠精研,奇南唐席。”(《草堂诗馀续集》评)这是说秦观这几句词的精彩洗炼程度超过了南唐二主。梁令娴在《艺蘅馆词选》中说,梁启超称赞这两句词是“奇语”。这两句词的意境和唐人崔橹《过华清官》“湿云如梦雨如尘”这句词的意境颇为相似。作者以极其纤细的笔触把不可捉摸的情绪描绘得颇为轻盈可感,今人沈祖菜在《宋词赏析》中分析说:“它的奇可分为两层说。第一,‘飞花’和‘梦’,‘细雨’和‘愁’本来不相似,无从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细’这两个共同点,就将这四样原本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两组,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譬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愁如细雨,反而说飞花似梦,丝雨如愁,也同样很新奇。”这确实是它的新奇所在。这两句词还有一个特点是化动态为静态,变摇曳为稳定,融情人景,表现了悠闲自在、清静幽雅的情致和意境。真是余韵无穷,耐人寻味不已。《独醒杂志》中记载,秦观于宋哲宗绍圣三年由处州(今浙江丽水)削职迁徙郴州。途经衡阳时,将这首词呈示于朋友孔毅甫,孔毅甫见词中情绪极其悲伤,于是说:“秦少游气貌太不类平时,殆不久于世矣。”由于新旧党争,秦观成为无辜的受害者,先是由京城被贬到杭州,又由杭州被贬到处州,最后还被人罗织罪名,削去官爵和俸禄,使他成为一个无依无靠的人。接二连三的贬谪,对他的打击是极大的,他内心的悲苦和绝望是可想而知的。所以他写出“飞红万点愁如海”的词句是不过分的。随后他又写下了“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踏莎行》)的千古名句,后人渎前人的名篇名句,只知欣赏他们的优美或奇绝,可哪知道这优美与奇绝却不是随意杜撰出来的,而是用生命和血泪换来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为凄厉矣。”苏轼在苏门四学士中最喜欢秦观,俩人在仕途上同升迁又同遭贬滴,因此当秦观写出“郴江幸自绕郴山,为准流下潇湘去”时最能引起苏轼的共鸣感,苏轼慨叹说:“少游已矣,虽万人岂可赎!”他把这两句词书写于扇面上,以示永志不忘。
将愁绪写得很有个性的词人还有辛弃疾。他在他的著名小词《丑奴儿》中一连写了三个“愁”字,篇幅不长,出现的频率可谓是够多的了。辛弃疾生长在金国侵略南宋时的沦陷地山东历城,他是个坚决的爱国者,具有抗击金国侵略、收复黄河流域大片失地的远大政治抱负,但一个满腹韬略的大将军,过人的能力在战场上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却总是被小人所排挤,屡遭谗言而被朝廷贬谪。作者悲恨愤慨,愁绪满怀,写下了许多怀才不遇的词作。《丑奴儿》是他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的的作品。这是他对自己半世人生经历和感悟的缩影写照,他把自己的少年时代的 “不识愁滋味”和现在的“识尽愁滋味”作了对比,并化用了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生怕离愁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的句子,连缀两个叠句:“欲说还休,欲说还休”,不说愁了,最后只好“却道天凉好个秋!”而全篇所表现的“愁思”全都凝聚浓缩在这一个“愁”字里了。辛弃疾胸中的愁恨决不是个人的一己私愁,也不是不痛不痒的儿女情长的“闲愁”,而是忧国伤时,抱国无门的悲恨愤慨之愁。他生活在一个昏君掌国,小人当道的时代,纵有天大的抱负、才华和能力,却无处得以施展,但又不能直白地吐露和抒发胸中积聚多年的愁闷,所以只能浓愁淡写,重意轻说,寓激烈情绪于轻婉言辞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具有别一种耐人寻味的意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