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4期
经典解读:范例呈现与方法点拨
作者:李安全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语文”的含义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课本认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这就决定“语文”的基本内容当是由语言、文学、文化三个主要部分构成,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经全国中小学审定委员会二二年审查通过,全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阅读,二是写作、口语交际,三是综合性学习。“在编排上力求线索简明,序列清晰,阅读教材和写作、口语交际教材分开编排”,“综合性学习专题,围绕语言、文学、文化三个方面的设计,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和拓展”。(参见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一册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所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文言读本》《文学读本》《文化读本》以及与之配套《现代文选读》《文选作品选读》《文化作品选读》更是非常具体鲜明地体现语文的文化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理念。朱绍禹的《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也提出:“语文科,从贯串始终的基本因素来说,它是语言学科,但又几乎处处蕴含着文学学科的因素。如果我们分别观察不同的阶段,那么可以说,小学初年级(一、二年级)是以文字教学为中心的语文科,三年级以上直到高中一年级是以语言教学为中心的语文科,高中二、三年级则是以文学教学为中心的语文科。而以文字教学为中心和以语言教学为中心的阶段,也时时含有文学教学的因素在。”由此可见,“文学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语文教学的非常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回头看我们近二十年的语文教学,“文学教育不突出,未落实”则是主要的问题之一,当然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张定远《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0.2)
“作为国内仅有的几家紧紧围绕具体作品来展开论述,通过对文学文本的赏析来提高人们的审美品位,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学术期刊之一,《名作欣赏》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自明的。《名作欣赏》的学术定位可以从刊名得知,名作与欣赏之间的关系对应着经典与阐释的关系,从刊物的价值取向来看,‘名作’一词至少包括两个向度:一个是指已经为历史所证验过的中外文学名著,另一个是指现当代的佳作,它们有着成为未来经典的潜在素质;‘欣赏’确切地说就是审美读解,它强调文学阐释活动中的主体性投入,要求阐释者多一些审美性的体验、感悟和表达,少一些学究气和说教味。”“其中的不少赏析文章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深度,又显示出学者们敏锐的审美感悟力,刊物从而受到了社会各个层次的读者尤其是大学和中学师生们的青睐。”(张德明《经典与阐释》《名作欣赏》2003.6。说明:下面凡出自《名作欣赏》中的文献只注明作者、篇名、年份和期号)《名作欣赏》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学名作和文学经典的选登,“古典今读”“古典咀华”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经典的欣赏,“佳作邀赏”“新作观止”“佳作有约”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的欣赏,“域外视野”(原为“域外文苑”)是外国文学经典的欣赏。二是解读方法的示范,“语文讲堂”“新作观止”“名作回眸”“百家茶座”(原名“争鸣茶座”)等栏目中的文章,从根本上说,就是用种种解读方法对文学名作和文学经典进行解读,为读者提供了解读经典的方法示范。三是文学欣赏的方法指导,如果说“语文讲堂”“新作观止”等栏目中的文章中的文章是以“例子”解说文学欣赏的方法,“鉴赏文谭”“读者评点”中的文章则是直接对读者进行鉴赏方法“教学”的好“教材”。
从总体上说,《名作欣赏》对于语文教学的帮助主要表现在:大量地介绍中外古代、现代、当代文学的经典和佳作,适时地为文学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而新鲜的审美经验,为文学教学提供了大量的鉴赏示范,不断探索,丰富和创造文学鉴赏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促进了文学鉴赏理论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学教学的变革和发展。联系语文教学的实际,《名作欣赏》还在方法上给文学教学以新鲜而深刻的启示:文学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解读文学经典,掌握欣赏的方法,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会欣赏。作为教师,最主要的职责就是要为学生选择真正的“名作”和“经典”,给学生提供解读经典的“范例”,并结合“范例”点拨解读文学作品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一、范例呈现:为学生提供文学欣赏的“范文”
“范例”即典范的实例,经典的案例。范例分析是现代教学的一种基本策略。落实到语文教学中,就是要指导学生通过分析解剖“范例”来获取知识,发现规律,形成技能。作为教师,其主要的职责就是选择甚至“创作”案例,在恰当的时候“呈现”范例,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来研究“范例”。就文学作品的教学而言,“范例”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的实例:一是文学作品的“范例”即文学名作和文学经典,二是“鉴赏范例”即解读经典作品的实例。
1、解读经典: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会欣赏
虽然有美国的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学习游泳并不一定需要下水,但是,我们都明确一个道理,学习游泳的目的和意义完全在于与“水”相融合。要学会欣赏文学,虽然也需要在文学之外下工夫,但是,要真正懂得文学,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要培养和提高文学欣赏能力更为重要的还在于通过实际的欣赏实践来学习欣赏。因此,文学教学只是靠教师“讲”肯定是不行的,更为重要的根本的途径还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接触”文学经典,在欣赏中学会欣赏。
何谓经典?文学经典就是具有典范意义的文学作品。按照《辞海》的解释,“经典”的意思有二:一是“一定的时代、一定的阶级认为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著作”。二是“古代儒家的经籍。也泛指宗教的经书”。“落实到文学上,经典一般是指具有鲜明审美特性的文学作品,它们在反映人性的深刻度和描画社会与历史图景的真实性上达到了相当的艺术高度,具有极大的典型意义”。(张德明《经典与阐释》2003.6)《名作欣赏》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内容生动、形式多样、特点鲜明、风格各异的文学“经典”,仅就二 三年的第九期和第十期两期杂志发表的四十多篇论文中就涉及到古今中外作家五十人左右,涉及各种文学流派的作品五十多篇(部)。按照这个比例计算,全年十二期杂志可以发表论文二百五十篇,涉及作家多达三百人左右,文学作品三百来篇(部)。真可谓是容量大、格调高矣。而正好为文学教学提供了非常新鲜而且宝贵的资料。
解读经典的意义在于让学生进入真正的文学的境界。从根本上说,解读经典就是通过对文学语言的理解走进作品的艺术世界,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用自己的眼睛去阅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曾经,因为中学语文教材中新诗篇目问题,中国学术界产生了一场关于“下世纪学生读什么诗”的激烈争论,参与讨论的有大学教授,有语文教师,有大学生,也有中学生。(参看毛翰《关于陈年皇历,答陈年诸公》2002.1,杨文彬《“陈年皇历”也可看》2002.6,黄寻等《对中学语文新诗篇目的看法》2003.2,刘安华、欧清华《也谈中学语文教材新诗篇目》2003.6)为什么人们会如此关注中学语文课本的选文呢?因为我们让学生阅读什么样的文学,是经典名作,还是平庸之作,这将直接地影响到我们将会培养出什么样的文学精神和艺术品格以及什么样的个性特征与人格精神。朱光潜认为:“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事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这就是说,只有通过真正的文学经典的阅读和鉴赏,才能培养出纯正、高雅的文学趣味。
解读文学作品,尤其需要用审美的眼光来审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方法解读文学经典,其主要的意义在于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让学生运用审美的眼光来审视文学,让学生养成审美的习惯,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朱光潜先生在《对一棵古树的三种态度》中非常具体通俗地论述了我们“审视”客观世界的三种态度: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审美的态度。引导学生解读文学经典,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运用审美的眼睛来审视“文学”,把文学当做文学来欣赏。这绝对不是多余的话,因为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更多的是引导学生使用政治、历史、哲学甚至实用(比如完全从“考试”的需要出发来分解甚至肢解)的态度来“对待”文学,甚至在政治考试题中要求学生分析中国古代的叙事诗和抒情诗中所包含的“哲理”。虽然这些方法或许也是“研究”文学不可缺少的,但毕竟是“研究”而非“审美”。
比如,有一首诗歌,题目是《生活》,正文就是一个字:“网。”从修辞的角度说,这首诗的寓意就是:生活就是一张无形的大网。但是,仅仅只有这点还很不够,我们还需要联想和想像,我们还需要结合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去补充和“完形”,将一个“网”字形象化为具体生动的生活场景或一个个寓意深刻的生活故事。比如,茫茫大海上,年迈而枯瘦的渔夫织网,撒网,收网,这就是渔夫的“生活”。年轻美丽的姑娘用心和思念组织成一张无形的情网来“束缚”爱情,这是爱情生活。人生于世,或许会有一种命运将你拴缚,你会努力的抗争、奋斗,但是,最终,你还得屈服、妥协。这是“宿命”的网。……或许,如此种种的“理解”才是真正的文学欣赏,虽然,它可能超越甚至远离作者的“本意”,但也因此更能够形成丰富的深刻的个性化的“解读”。
2.广泛阅读,搜集资料,选择恰当的“范例”
既然是“范例”,自然必须具有科学性、典型性、示范性、生动性。“科学性”就是所选择的实例必须是真正的科学研究,必须是从大量的事实中去寻找和发现规律,必须有研究者自己的理解和发现。“典型性”就是要真正体现语文学科学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内容,体现语文学习的基本特点。“示范性”就是要为学生的欣赏做出榜样,可以供学生模仿和借鉴。“生动性”就是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能够激发学生在语文学科中自觉主动地研究的兴趣。一般说来,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搜集和选取“范例”:一是《语文》课本以及与之配套的《语文读本》《教师教学用书》;二是《人民日报》《文学报》《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等报纸;三是《名作欣赏》《新华文摘》《古典文学知识》《作品与争鸣》《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教学之友》等语文刊物;四是中学语文教学网络。
3.引导学生研究“范例”,揣摩文学欣赏的方法
选择好“范例”之后,最为紧要的就是要结合“范例”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研究,促使学生在研究中“发现”欣赏经典的具体方法。这里的关键是,要让学生通过分析他人的欣赏来学习欣赏,要从他人的“经验”中去发现欣赏的具体规则和步骤。
比如,钱虹的系列文章《新教材语文名篇导读》(2003.1,2003.2,2003.4,2003.9,2003.10等)不但对语文教材中的名篇进行了具体的解读和赏析,更为学生学习欣赏提供了“范例”,我们引导学生阅读这些“范例”既可以加深对名篇的理解,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可以从中学习欣赏的方法。
再有,顾农《读诗闲话》(2003.2)《读词偶笔》(2003.10),李元洛《落英缤纷——宋词之旅》(2003.2,2003.4)《璧玉与珍珠——绝句之旅》(2003.8)《秋之颂——绝句之旅》(2003.10)《巾帼——唐诗之旅》(2002.1,2002.2)等文章对于怎样欣赏古典诗词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指导学生阅读这些文章的主要作用不仅在于积累欣赏的经验,更重要的还在于从他人的“解读”中去发现欣赏的方法和策略。
比如,通过对闫永利《两种幸福,两种选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解读》(2003.4)严僮伦《穿透意识流动的迷雾——伍尔芙〈墙上的斑点〉解读》(2003.4)张清祥《精神家园的失落与渴望——曹禺〈原野〉森林和老屋意象解读》(2003.6)李俏梅《心灵里的“童年自我”——圣埃克佩里的童话〈小王子〉解读》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己——〈荷塘月色〉解读》(2003.8)等一系列的“解读”“范例”的剖析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解读”之“解”就是诠释、阐释,就是对作品语言所隐含的“意义”的全面准确的感悟、揭示和发掘。“解读”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就是要从语言入手,从文本出发,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和阅读体验,丰富地联想,大胆地想像,将文学作品“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明白,欣赏虽然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但它更加突出欣赏者的再创造,“‘欣赏’确切地说就是审美的读解,它强调文学阐释活动的主体性投入,要求阐释者多一些审美的体验、感悟和表达,少一些学究气和说教味”。(张德明《经典与阐释》2003.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