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4期
宇宙的琴弦
作者:罗益民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
能不能让我来把你比作夏日?
你可是更加可爱,更加温婉;
狂风会吹落五月里开的好花儿,
夏季租出的日子又未免太短暂:
有时候苍天的巨眼照得太灼热,
他那金彩的脸色也会被遮暗;
每一样美呀,总会离开美而凋落,
被时机或者自然的代谢所摧残;
但是你永久的夏天决不会凋枯,
你永远不会失去你美的形相;
死神夸不着你在他影子里踯躅,
你将在不朽的诗中与时间同长;
只要人类在呼吸,眼睛看得见,
我这诗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绵延。
(屠岸译)
一、引言
按照不少莎学研究者通行的看法,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是自传性很强的作品。一般认为,诗集除最后两首外,讲述了诗人如何跟一位漂亮的青年男子相爱的故事。青年男子移情别恋,喜欢上了诗人的异性相好,一位黑肤女郎。为此,他们争风吃醋,最终却言归于好,诗人也原谅了这位漂亮的朋友。自十七世纪以来,众多的学者对这个神秘的故事进行考证。他们从各个角度考查,企图确定诗歌所隐含的故事人物的身份和故事所涉及的“事实”细节。结论自然是众说纷纭了,因为莎士比亚的身世几乎都成了传说,很多所谓的“生平史实”的重要细节都无从稽考。这方面的研究,成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主题研究的重要话题。但是,这部诗集本身也是当时英国十四行诗歌创作风潮的产物。只不过,到了莎士比亚手里,这种文体就在英语文学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难怪英国十四行诗体,也被叫做“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体”。然而,这些诗组是否具有或者没有自传性质,至今还没有完全令人信服的结论。1
这些事实说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确实存在多方面的疑问。正因为如此,再加上莎士比亚传说性质的人生,这部惟一用第一人称写成的莎士比亚作品,也就显得格外有魅力了。但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的魅力决不仅仅在于其神秘性和那种特殊的亲切感,还在于作为诗本身,这部诗集在多方面的成就,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这些诗不仅仅是一部日记式的独白或多声复调式的写实,这些诗行还在其所阐述的哲学、宗教等主题方面,在其所表现的作为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方面,无论何种意义上,都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家喻户晓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如果按照传记学的批评视角来理解,诗中所指、所歌的永生的美人应该是一位窈窕女子,是传统意义上的国色天香,而绝不是一个引来无数非议的漂亮男子。因而,如果不把它当成一部同性恋患者的自述来读的话,该诗的反传统因素也就是十分明显的了。但是,这首脍炙人口的十四行诗虽也讨论了时间、永恒等重大主题,其音乐的素质也是该诗无穷魅力的一个侧面。对于这一点,莎评家们却似乎没有太多地注意到。
这首诗歌的音乐主题结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该诗主题结构折射出来的天体音乐观念,一是该诗本身的音乐性质。
二、天体音乐
首先,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描述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歌流行的宇宙观念。该诗明显地展现了天人对应的观念。按照胡家峦教授的分析,诗中大宇宙的春夏秋冬四季对应人的童年、青年、壮年、暮年四个时期;大宇宙的两只眼睛太阳和月亮对应人的两只眼睛;大宇宙的土、水、火、气(风)对应人的肉体、血液、体温和气息。该诗不仅赞美了诗中的美人,也赞美了人本身。这体现出,“神创造的大宇宙虽美,但神创造的小宇宙却更美,更伟大,更崇高。不仅如此,人还可以摹仿神的创造行动,创造出诗歌小宇宙。他的诗歌小宇宙将与世长存,而在其中受到歌颂的人也同样‘与时间同长’。”2这些分析、论述说明,人和宇宙存有一种亲密的和谐关系。而这种和谐关系,又来自于大小宇宙之间的摹仿和被摹仿的关系。由于这种一个为本原,另一个为摹仿的关系,自然产生了两种事物之间的和谐关系。按照毕达哥拉斯的和谐理论,宇宙的和谐秩序产生了和声的音乐。3而这种音乐又以天体音乐为一切音乐的原型,它是“宇宙秩序和和谐的象征”,“再现于乐器之中,再现于人体、尤其是灵魂之中”4。
英国医生和神秘主义者罗伯特·弗拉德(Robert Fludd,1574-1637)把宇宙分成三个部分。一是九级天使的寓所,二是七行星天和恒星天,三是四种元素的世界,即尘世。根据这个结构,他在《两个世界的历史》(Utriusque Cosmi Historia,1617)用一个单弦琴来表现天体音乐。在这个琴瑟的上方是从云端伸出来的一只手用以调谐琴弦。自上而下,代表了天体音乐的两个主要音域,即形式音域和物质音域。这意味着,自下而上物质性减少,精神性增加,反之,则精神性减少,物质性增加。这种类似于新柏拉图主义的流溢说的描绘,就用“一根琴弦把物质宇宙和概念宇宙”,即前文所说的物质音域和形式音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通过神的调节,宇宙间各种不同的音调便融为一体,奏出和谐一致的‘天体音乐’”5。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描写的正是这样一根宇宙的琴弦。诗中歌咏的“美的形相”(第十行)即作为人的小宇宙是通过和谐以及与此相等的概念——音乐——体现出来的。为了达到保证这根琴弦不断,天之妙音不断的目的,诗人以诗为其手段。而诗歌的隐喻,也就是和谐的隐喻。诗歌中的那些音素、音符和音调,象征的就是和谐和音乐。诗中之“我”竭力要保存的美的形相,根本之处,就是为了保持宇宙音乐一般和谐、美丽的存在之链。在同一诗集的其他诗行里,诗人通过音乐和和谐的隐喻来说明结婚生子,延续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你是音乐,为什么悲哀地听音乐?
…………
假如几种入调的声音合起来
成了真和谐,教你听了不乐,
那它只是美妙地责备你不该
守独身而把你应守的本分推脱。
听一根弦儿,另一根的好丈夫,听,
一根拨响了一根应,琴音谐和;
正如父亲、儿子和快乐的母亲,
合成一体,唱一支动听的歌:
他们没词儿的歌,都异口同声,
对你唱:“你独身,将要一事无成。”
(第八首,第一、四至十四行)
这种以琴瑟为隐喻的观念,是对天体音乐的摹仿。独身是单调的琴弦,家庭才能演奏出和谐的乐章。诗中否定的“一”和和谐音乐的消失,赞扬的是多和和谐及其产生的音乐。“你独身,将要一事无成。”按照丹肯-琼斯的说法,正如诗的第一行里开宗明义宣称的那样,“没有婚姻”,诗中歌咏的年轻男子,“就没有和谐”。6这暗示了古代从亚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学》(1080a)推导出的数学公理,即“一”是虚空,不成其为数。对这一原理实际运用的例证,是马洛的《希罗和利安达》(Hero and Leander),诗中说,“‘一’是虚空,没有甜美的男子的社会,/少女虽多,却什么也不会”(第255~256行)。7所以,“一”必须变成“多”,才能产生和谐和音乐。而这一点,是维系宇宙秩序,保持弥漫在宇宙间的天体音乐的普遍原则。同样,这种对立而又和谐的音乐观念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中也清晰地显现出来。
正如胡家峦教授所论,从时间的角度看,大小宇宙有天象四季和人的四季和谐相对。“大宇宙有春夏秋冬四季,人有童年、青年、壮年和暮年四个时期。诗人把他的爱友喻为‘夏日’,显然指他的青春年华。大宇宙中的夏日‘未免太短暂’,而他的爱友的‘夏天’则‘绝不会凋枯’”。从空间的角度看,“大宇宙有两只眼睛,即太阳和月亮,人也有两只眼睛。两者相比,‘苍天的巨眼’有时‘太灼热’,其‘金彩的脸色’还会被乌云‘遮暗’,而诗人的爱友的目光则更加温柔,并永远明亮”。就物质世界而言,“大宇宙有四种元素,人有与土对应的肉体,与水对应的血液,与火对应的体温。与风对应的气息。夏日有时会刮起狂风,暗示诗人的爱友的呼吸‘更加可爱,更加温婉’。‘五月里开的好花儿’有时会被狂风吹落,又暗示他的爱友这朵人间的‘好花儿’永不会‘凋落’,永不会失去‘美的形相’”。8所有这些,都包含着音乐与和谐的因素。更不用说以诗歌隐喻和谐、音乐和永恒的概念了。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强调的还不仅仅是一般世俗的音乐,而是天体音乐中形式音域及其折射出来的灵魂的音乐。这一点可以通过前文提及的弗拉德和波埃修对音乐的划分原理来解读。前面分析过,按照弗拉德的宇宙琴弦图,实质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等十八首看重的是形式音域那一块。也就是说,这首诗看重的是灵魂的音乐。这一点也可以从波埃修那里获得绝妙的印证:
弗拉德把人体按头、胸、腹分成三个主要区域,头部属于理性区,包括神灵、神的光辉、思想或精神;胸部属于中间区,这里有与太阳对应的心脏,因此又称“心灵区”,是情感与精神得到平衡之处;腹部(直到阴部)属于基本区,与生殖和情欲有关。据此,他把人的音乐也分成三个音域:首先是“物质”音域,与四种元素对应;其次是“中间”音域,与九重天对应;中间音域上面则是“精神”音域,与九级天使对应。由于九级天使又分成三个等级,与九级天使对应的精神音域也进一步分成三级,第一级是纯思想,或神的思想;其次是纯理性,这是推动思想运动的原动力;最后是理性灵魂中的思想或理性。9
由此看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描写的是头部区域。诗中的“眼睛”、呼吸、脸面、目光都隐喻弗拉德所谓的头部区域,即理性的、“神灵、神的光辉、思想或精神”的居所,因而反映的是纯然神性的音域,是至高无上的音乐。如果从这个视角来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又充分地表现了人这一小宇宙的伟大之处,因为他能摹仿和领悟大宇宙的精华。
显然,该诗应和了柏拉图关于形式音域至上,人的灵魂以和谐的世界灵魂为原型并充满音乐的观念,也表现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人普遍追求的,以音乐、和谐为契机达到永恒的理想。锡德尼在《为诗辩护》中声称,“诗歌在所有的艺术中最容易传达‘使心灵从肉体的地牢上升到享有他自己神圣本质的知识’。”10这一点在莎士比亚这一首伟大的小诗中也通过音乐的媒介得到了最生动的表达。
三、诗歌音乐
为了配合上述主题的论述,诗人笔下的十四行诗诗体起了了不起的里应外合的作用。在对小宇宙情绪发展的摹仿方面,可以说,是十分绝妙的。
十四行诗体(sonnet)十六世纪中期通过法语从意大利传入英国。而与之相应的奏鸣曲(sonata)作为音乐的形式,十七世纪晚期才在意大利兴起。但在音乐的特质和逻辑结构方面,都是同出一源的。字面的意思都是声音。{11}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十八首虽先于奏鸣曲存在,但它的音乐素质和后来的奏鸣曲是不谋而合的。事实上,奏鸣曲就来源于人们又别称为“商籁”的诗歌形式。显然,莎士比亚虽然把彼德拉克的8+6十四行诗进行了改装,但和后来的奏鸣曲明显更加投合。后来兴起于意大利的奏鸣曲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呈示部(exposition)、发展部(development)和再现部(recapitulation),以及可能灵活出现的尾声。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十八首跟这样的形式是恰相吻合的。诗的第一个四行是奏鸣曲的呈示部,诗人在这一部分提出了问题,揭示了主题,即我想把你来比作美丽的夏天,可是夏天却又不能长久。在诗的发展部里,诗歌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以完全归纳法的逻辑推导出世事无常的还不太明朗的结论。在诗的再现部即第三个四行里,诗歌重复了呈示部里提出的主题,即诗中所歌之人是永恒的,夏天虽美,终将凋落飘零。到了诗的双行体结句,尾声出现,主题得到了深化。诗中所歌之人之所以能够永恒,是因为“我”的诗篇,即诗歌的小宇宙使之不朽。
同时,奏鸣曲由一个独奏乐器演奏,通常以钢琴为之伴奏。莎诗中的独奏乐器所发出的声音是一再强调诗中所歌之人的美将永垂不朽这一主题意义,伴之以另一个类似于钢琴发出的声音,狂风、夏天租出的日子、灼热的苍天巨眼,遮暗金彩脸面的阴云,时机、代谢,死神等等,则是一些犹如多声、复部的伴音。这样构成了该诗一个管弦齐鸣、呕哑嘲哳的音乐世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