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5期
旅伴
作者:石玉录
戴遮阳帽的小伙子的情绪很好,这是“竹篓事件”胜利的原因。良好的情绪使他耐不住车里的寂寞,他一会儿扭过头看看后面的旅客,一会儿又伸头望望车窗外某一引起他兴趣的物件,一会儿又从口袋里掏出张照片瞧着:照片上是个娇美的姑娘,姑娘双目含情脉脉,嘴角上挂着灿烂的笑,因此,小伙子看的时候,两眼也含情脉脉,嘴角上也挂着灿烂的笑。
“师傅,停,停一下。”突然,上次喊停车的那个声音又响了起来。
声音很小,像是怕人们听到似的,但是,人们还是听到了。人们扭过来头,脸上浮现出不耐烦的神色,“怎么这么多的事呀!”大家纷纷责问着。
“你要干什么?”司机在驾驶室里没好气地问道,显然他也有些不耐烦。
“我,我想解个手。”
客车减速了。但是,半分钟后,才不情愿似地停在一个高坡上。
客车停了,那个戴草帽的人慌忙跳了下去。
车厢里立刻又响起了一片嗡嗡声,人们你言我语,纷纷埋怨这个在客车出站不到一个小时就两次要求停车的人,有的声称他今天到省城还有事,这样一定会误事;有的声称他今天赶到省城还要买明天去北京的车票,这样一定会耽误;戴遮阳帽的小伙子向大家表示:他已经写信告诉他的女朋友今天乘这趟车回家,他的女朋友一定会到车站接他,这样,他的女朋友就要久等……
3分钟后,客车才又重新启动。
这次司机加快了汽车行驶的速度,显而易见,他在争取把耽误的时间赶回来。他是个三十来岁的小伙子,身强力壮,精力充沛。他高高地坐在驾驶室里,像个矫健的骑手驾驭着自己的骏马一样驾驭着114次客车在公路上飞奔。
通过这两次停车,人们的情绪变坏了,大家不像刚才那样神情坦然了,他们皱着眉,闭着嘴,一个个像刚吃了一粒苦果子一样,一脸苦悻悻的。人是有宽容心的,但是,当事情超出了宽容限度,人便会显得刻薄了。
客车在飞快地行驶着,客车轻微的颠簸很容易使人产生睡意,于是,车厢里开始有人打呵欠了。打呵欠是具有传染性的,开始是一个人打,接着是第二个人打,紧接着是许多人打,大家根据着自己的身份、修养,用不同的姿势打着:有的人用手挡着嘴巴打,有的人张大了嘴巴打,有的不但张大了嘴巴而且还举起双手使出吃奶的力气打……打罢呵欠,人们开始眯缝起眼睛陷入睡意之中。
“师,师傅,停,停一下。”那个声音又一次响了起来。
人们差不多是在同一个时间里睁开了双眼,差不多又是在同一个时间内皱起了双眉,差不多又是在同一个时间里把愤怒的目光投向那个第三次要求停车的人。“老伙计,你是不打算让我回去了还是怎么一回事?”第一个跳起来讨伐的是戴遮阳帽的小伙子。
“同志呀,你也该替我们想想呀!”小伙子的话刚住,掂竹篓的人便接过来话,“我们都还有急事呀,这里离省城还有几百里的路程呀!要是这样的话,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到呀!”他不敢说他的老鳖由于缺水濒于死亡,因为那时候客车上是不许带活物的。
“是呀,”小伙子又接过掂竹篓人的话道,“你上车前咋不做好准备工作呢?比方说,少喝两杯茶,不是既省了钱,又不给大家找麻烦了吗?”对那人的共同的气愤使这两位有着隔阂的人不由得站在一起了。
人们你一言,我一语,使那个戴旧草帽的人很尴尬,他那黑黄的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沁出一层汗珠子。他没有勇气直视大家的目光,低着头盯着自己的脚,客车停了,他踉跄了一步,忙跳下车去。
人们的目光追着他到了车外,又从车外收回到车厢,焦急的、气愤的心情使大家口径一致地开始了对这个人的行为进行着抱怨,有的人甚至声称自己倒霉,和这人坐了一趟车;有的人甚至眺望窗外,声称要重搭一辆车。
客车里嗡嗡的,好像挨了一石子的蜂窝。
突然,后面传来了啜泣声,人们被这个突然出现的情况怔住了,不由得闭住了嘴巴,把目光移到了后面。
啜泣者是个小孩,他坐在后排角落的位置上,怀里紧紧抱着一个包袱。他哭得很伤心,并且越来越伤心,使他不得不用小手去擦满脸的泪水。他的小手很脏,在他的脸上留下了一些肮脏的痕迹。人们很有些奇怪,纷纷问他哭什么。
“各位叔叔伯伯们,俺……俺……”他哽咽着说,剧烈的哽咽使他说不出话来。
“你怎么啦?小朋友,”人们望着他,焦急地问。
“俺,俺爸他有……有病,俺……俺……”他泣不成声地说着。
乘务员姑娘走了过来,拉着小朋友的手亲切地问道:“小朋友,你怎么啦?有什么事给我说说。”
“我,我……”乘务员的关怀使小朋友停住了哭声,他使劲抽噎几下,停住哭声,开始向乘务员解释他哭泣的原因:他的爸爸,就是那个屡次喊停车的人患有病:尿结石,是到省城开刀的。他是见爸爸多次耽误大家的时间惹得大家不高兴过意不去才哭的。
人们一下子怔住了。
戴草帽的人又上车了,黑黄的脸上布满了惶恐、歉意。他见车厢里人们的脸色有些异样也怔住了,后见服务员姑娘跟前站着的满脸泪水的孩子忙奔了过来……
客车又启动了。
客车里异常地宁静,静得好像没有一个人或大家都睡着了一样。这个问题出现得太突然了,大家一时还难以反应过来,好一阵后,乘务员姑娘才打破车厢里的宁静。她怀着深深的歉意向那病人说道:“同志,对不起,我们不知道你有病。”然后,朝大家说道,“同志们,这位病人是到省城治病的,路上可能要耽误大家一些时间,大家看怎么办?”
车厢里开始活跃起来,反应过来的人们开始对这个问题表示着意见,尽管一些人有些丧气,有些不情愿,但是,最后大家还是一致地表示愿意帮助病人。因为这客车是社会主义的客车,客车里的旅客都是一家人,一家人中有生病的,其他成员是不能坐视不管的。话题涉及到这里,大家都显得有些激动,因此,答允也变得很慷慨。
“老伙计呀,说实话,要不是遇到的是这事,你就是打我十棍子我也不愿意。”整个车厢里要数掂竹篓的人声音最高,情绪最激昂。这是理解得到的,因为他做的牺牲可能要比客车里任何一个人的都要大。
病人感激万分,他望着满车的人,眼里涌出了两串泪水。
“同志,请到我那里去坐。”这时,戴遮阳帽的小伙子走过来朝病人说着。
病人有些受宠若惊,他站起来惶恐地拒绝着。
“去吧,那里离车门近,下车方便。”小伙子诚恳地向病人说着。然后,客气地让过病人,在病人原来的位置、掂竹篓人的身边坐下了。
尽管上车时小伙子对掂竹篓人施与了极端的蛮横无理,以致使掂竹篓人到现在对小伙子还恨得牙根痒痒的,但是,小伙子对病人的这一行动又使掂竹篓人对小伙子产生了新的看法:小伙子拐是拐,心眼儿倒还不错。因此,他对小伙子的光临用往一边挪挪身子表示了欢迎,尽管他欢迎的方式不够热烈。
突然,客车停住了,哗,车门打开了,人们有些奇怪,伸头往下一瞄,路边不远处有间厕所,大家这才明白这是司机给病人提供的方便,人们向司机投去了感激的目光。
病人下车了,人们坐在车里静静地等着,突然,戴遮阳帽的小伙子也朝车门口挤去,人们不知小伙子要干什么,一起朝他看去:只见他跳下车,飞快地跑到路边一口塘边,装了一茶杯水,又飞快地跑上车,回到座位上,将水淋在掂竹篓人的竹篓上。
人们不解,一齐朝小伙子望去,但小伙子只是狡黠地朝人们笑着,伸出腿,挡住了那个大竹篓。
114次客车又启动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