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4期
酒坛志异(九则)
作者:詹永祥
宋疙瘩听罢此言,恰似当头棒喝,方知自己引以为荣的酒量不过沧海一粟,斗酒之意顿时尽消。
此后宋疙瘩与人共酌,果然再也不与人为难,诸多酒徒酒鬼因不知那日和尚与之斗酒一事,见其突然变得宽容大度,无不惊诧不已。
第六个故事:避酒丸
艾瞎子的故事讲完好久,大家还愣在那儿,一时不知该说啥才好,半晌,周草药才感慨道:“那和尚才是真正的高人,简直把喝酒的道理说透了。哎,酒这东西说它好,也的确好,令人飘飘欲仙,说它坏,有时也真会误事,但问题是明明晓得酒会误事,人们还要喝,有的人是自己想喝,有的人是不得不喝。为了既喝酒又不让误事,人们想了很多办法,像喝酒之前吞个生鸡蛋哪,喝完后兑杯醋来吃呀……我下面讲的故事就与此有关。”
我退休前在一家磷肥厂上班时,隔壁住了个姓先的邻居,是文革前某大学酿造专业高材生,毕业后分配到科研所,长期致力于酒类分析研究。去年夏天,先某人经过苦心探索,试制成功一种酒的克星——神奇避酒丸。饮酒前服此丸一粒,无论所饮的酒多寡,皆如笑纳清水。这种药丸自然深受不善饮酒却不得不饮者的欢迎。然而,此丸一经问世,却受到若干以海量为荣的酒鬼们的不满。追究缘由,乃原来酒量低浅的对手偷偷服用此丸后,皆可与他们一决雌雄,即便相持数小时,饮酒若干瓶,也未必醉而拒饮,令酒鬼酒仙们好胜之心顿失,不由掷杯怒斥:“造此丸者,绝子断孙!”
先某人闻此言,心如止水:“我已知天命,一生未娶妻生子,无后也必然,何惧哉!”
后有先某人的朋友偶然失言,众人方知此君年轻时嗜酒误事,其未婚妻多次规劝无果,终弃之另嫁他人,先某人痛定思痛,遂远离杯中之物,并终身未娶。
诅咒先某人者听罢皆默然。
第七个故事:神舌
周草药唆唆讲完后,见场面有些沉闷,便道:“刚才几个故事都有些压抑,我来讲个高兴点的,提提大家的兴致。”
话说有余某人,在某著名酒厂以品酒为业。据云,但凡新酒出来后,余某人只须沾数滴于舌尖,便能据此酒香味是否纯净持久而为其定下品级。该厂的特曲、头曲,皆是余某一条神舌头咂出来的。
由于特曲和头曲差价多达数倍,便有不少经销商携重金找余某,求其在定品级时“舌下留情”,以便能以头曲的价买到特曲的酒,皆为余某严词拒绝。
在被拒绝诸人中,难免有怀恨在心者,其中有一吴姓商人为了发泄心中不满,竟在所购该厂特曲中暗中勾兑劣酒若干,并送至县工商局大肆中伤该酒厂价格不符。
酒厂闻讯,速派余某前去辨真伪。余某自吴姓商人所送酒样中,取一杯细品,果然在酒中咂出一丝劣酒味,此味流窜于特曲香味间,与佳酿纠缠不休,很难让舌尖捕捉。直至数盏茶时辰,余某才凭借品酒十八般技艺中的“卷”技,用舌头卷住一滴,静心细辨良久,道:“此酒中渗入以玉米为原料的劣质苞谷烧,而我厂生产的各类佳酿均无此成分,不信可派人验查。此语一出,吴氏大惊,脱口而出:“果然神舌!”此事真相大白后,余某亦因此名声大噪,远近酒厂闻知纷纷以重金挖此人才,余某不为所动。酒厂为了报答余某,除了在县城繁华地段为其购置了一套百多平米的商品房外,还专门到平安保险公司替他的舌头投保,据说投保金额高达百余万。
第八个故事:酒曲
汪高人听罢一拍手,差点把桌子上盖碗拍翻了,大叫道:“舌头可以分出好酒劣酒,但终究不可以做出酒来,要做出好酒,还得靠好曲发酵,我讲的故事便是跟酿酒的曲有关。”
城郊某镇,自明末清初起,便以产酒曲闻名。村民逢年过节,或遇有产妇生子之类,皆以曲酿酒若干,或以此待客,或将其烹酒蛋滋补产妇。
却说某日有外地货车抛锚在此,时值正午,饥渴交加的司机无奈敲开近处一村民家门,以求一口汤饭。当地民风淳朴,见有远客至,遂热情款待,取酒缸任凭司机畅饮。那司机不知此酒厉害,以为仅是普通米酒,待后劲徐来时,后悔已晚,不由在此大醉三日,醒后司机通体舒泰、神清气爽,得知为自酿土酒功效后,便开口向主人讨得酒曲几枚,细心藏于贴身衣袋而去。
不久司机回到家乡,遵照村人所授方法以曲酿酒。并把酒瓮放在床下隐秘处。司机出车送货,未料两周后不慎于滇黔公路翻车入谷,以身殉职。
因司机独居,又无亲属,故所酿的酒自然无人知晓,其宿舍无人愿住。数载后,一新分配来的职工无房,暂居此室。在打扫卫生时,在床下发现此瓮,见瓮内酒液已挥发见底,因不知何物,便将其与杂物一道弃于室外。
此瓮接触空气后,散发出阵阵酒香,并徐徐弥漫于整个汽运公司,闻者纷纷不饮而醉,以至无法正常出车,公司只得停运数日。
后经调查,终探得此酒味出自殉职司机酿酒之瓮,那瓮因酒液浸泡入骨髓,瓮体已微微透出胭脂红,经室外微风一吹,其凝固的酒液便尽情地挥发出来,故有闻风而醉一说。
第九个故事:酒衣
汪高人把故事讲完,全场就只有胡老者没讲了。见大家都瞪起眼睛朝他看,胡不由慌了神。他道:“几个人中只有我住在乡下,没有什么精彩的故事,不过大家都讲了,我不讲有些不好意思,下面我的故事和酒沾点边,讲出来不妨滥竽充数吧。”
在我们乡下,有一个三十左右的年轻人,因寒冬腊月也着单薄汗衫衬裤而不觉其冷,被我们那一带的人称为“火娃”。有一好事者暗中观察,发现火娃起居饮食及生活习性皆与常人无异,惟一不同的是此人餐餐皆离不开杯中之物。偶尔外出而不得饮时,则必带上夹袄或厚实棉衣之类。
好事者自以为窥得火娃隐秘后,心想自家正好承包一家酒厂,若如此模仿一番,每年倒也省下几尺布钱。于是自屋后酒瓮中舀得半瓢老白干,一口气饮尽。少顷果然觉得肚中燥热阵阵,连呼太热。其妻闻声而至,为其解去外衣一件,仍大汗淋漓,拿体温计一测,水银柱居然升至39.5℃,欲送往乡镇医所诊治。好事者却挥手制 止,道:“速请村后火娃来此。”火娃来后问及缘由,好事者无奈只得道出欲学其隆冬着单衣之绝技。听毕,火娃释然,道:“要学此技绝非易事,我也是历经十数年方掌握饮酒多寡的分寸。诚然饮酒如添衣,但也须适可而止,并随季节变化而增减。春秋一般只饮少许,其量一如夹衫;遇冬则加大酒量,便其暖如棉袄,至于三伏热天,滴酒沾唇即可,千万多饮不得。至于你在这春末夏初如此狂饮,就好比本该穿衬衣的季节却裹上几件棉衣,轻者捂出一身痱子,重则必烧出一场大病来。”
九人讲完,已是薄暮时分,众老者推盏起身。茶博士前来收拾碗盏,惊诧地发现杯杯残茶中竟弥漫着浓浓酒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