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1期

“专家门诊”何其多 含金量究竟有多高

作者:康 静

核,以确保专家的素质和诊疗水平,杜绝蒙蔽、欺骗患者的行为。只有名副其实的“专家门诊”才能真正为患者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才能让老百姓挂专家号的钱不白花。
  
  专家看病来者不拒,只重数量不重质量
  
  据说一家三甲医院的一名儿科呼吸专家,一上午要看50多个号,就算他从早晨8点看到中午12点,整整4个小时,每个孩子的看病时间平均也不到5分钟,如此高“效率”怎能保证医疗质量呢?有的专家对本不属于他诊治领域的疾病,患者来就诊也来者不拒,“笑纳”截留。有的专家求量不求质,竭尽所能提高“工作效率”,力图用最短的时间“结束战斗”,以便多看几个病人,多收几张“专家票”。于是一边心不在焉地草草询问,一边手不停笔开出一张张检查单,一句“先去做检查”,就把辛辛苦苦排了半天队的患者给打发掉了。有的患者做完检查时专家已经下班,再来就诊还要重新挂专家号。有的专家利用患者对专家的信赖心理,开起检查、化验单来毫不手软,开药也是价格贵、提成高的多多益善。为防止处方外流、“回扣”落空,少数专家会用病人的病历作“抵押”,要求病人先去拿药再回来听他“指导”。
  针对此情况,相关人士提出,为保证医疗质量,各大医院每天的专家号挂号人数应有限制,在公布当天“专家门诊”的同时也应该同时公布当天“普通门诊”的坐诊医生,让患者更好地选择。
  
  在患者的“非理性选择”下,专家难以发挥作用
  
  就在患者理直气壮地质疑“专家门诊”含金量的同时,专家们对患者的“非理性选择”也觉得无所适从:选择‘专家门诊”的普通患者络绎不绝而使专家资源浪费,患者对专家的盲目“高期待值”使专家无奈。
  一次,记者因头晕在上午10时左右想到某省级医院的神经内科看“专家门诊”,被告知“已满”。记者随后来到另一省级医院神经内科某“专家门诊”,却发现1小时内竟有一半的患者因普通头晕就诊。一些主任医生无可奈何地告诉记者,“专家门诊”是针对疑难杂症或重症患者设立的,而在看“专家门诊”的病人中,大部分患的是常见病,普通门诊就能处理。但是一些病人宁可多花钱、多花时间也非得让专家看病,这就出现了“专家门诊”人满为患的现象。于是有专家感叹,这是专家资源的一种浪费,无形中也占用了真正需要选择“专家门诊”的患者的就诊时间。
  患者为什么纷纷涌向“专家门诊”?现有的医疗体制不完善和患者选医的盲目是重要原因。据相关人士分析:自上世纪90年代实施“患者选医生”以来,病人看病也有从众心理,哪里“专家门诊”人多,患者就往哪里聚集。为了缓解看“专家门诊”难的矛盾,充分利用医疗资源,目前有些省市正在探索医疗体制改革,例如建立社区门诊,将患者从拥挤的大医院‘专家门诊”中分离出来。
  有病人抱怨,为何在“专家门诊”花费数千元后仍查不出病因?相关人士指出,一方面,有的疑难杂症病情复杂,症状从不典型到典型的转变需要一个时期。医疗知识欠缺的患者对专家抱有“高期望值”,一旦达不到治疗要求时,便对专家水平产生质疑,辗转于数家“专家门诊”,影响了诊断的延续性,耽误了治疗。
  
  温馨提示:作为患 者,应如何选择“专家门诊”呢?
  
  首先需要根据自己的病情、经济条件来决定是否挂专家号,如患感冒挂呼吸内科专家号,皮肤小伤小痛挂外科专家号等,不但浪费金钱,而且使真正需要专家诊治的人反而得不到就诊机会。
  此外,在具体选择专家时还要注意:
  1.选择其优势特长和自己疾病对口的专家。因为即使是同科的专家也各有所长,如同是消化内科专家,有的擅长肝硬化治疗,有的擅长肝癌治疗;同为普通外科专家,有的擅长直肠癌手术,有的擅长胃癌手术,有的则擅长血管手术。因而只有充分了解各专家的特长后,才能更好地选择适合的专家。患者可向各医院的咨询服务台询问各专家的特长。
  2.相对固定由同一人诊治。如果您患慢性病,且长期在某个医院就诊,最好能固定挂某一专家的号,以利于其了解您的病情和掌握治疗的规律。
  3.不要轻视青年专家。现在医院中有不少年轻的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具有很高的知识技术水平,且掌握了世界最新的医学观念、医疗技术,所以他们中有些人对疑难重症的诊治可能后来居上、技压群芳,千万不要因为他们年轻而错过求治机会。
  4.如果患外科疾患需做大手术,则往往选中年专家主刀更合适。因这个年龄段的医生经验丰富,手术操作熟练,眼不花,手不抖,动作干净利落。同时您还可以要求医院让老专家进行手术指导。
  
  给“专家门诊”开药方,使其健康展
  
  “专家门诊”的是是非非一言难尽……针对专家名不副实、“专家门诊”含金量不高、患者对“专家门诊”的非理性选择等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业人士:首先,卫生部门与医院应当提高“专家门诊”的门槛,使“高职”与“高能”并举,并且实行流动型“专家”评定和评聘分开制度,(今天是“名医”“专家”,如果不努力,明天很快就会被淘汰,这个单位聘请为“专家”,就是专家,如果不聘请了,就不是);其次,医疗体制应当更加趋于合理,可以适当拉开“专家门诊”与“普通门诊”的收费差距,利用价格杠杆分流普通患者,同时向患者宣传医疗知识、倡导合理就医,减少病人对“专家门诊”的“非理性选择”;再次,患者与专家之间需要进行必要的“换位思考”;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专家门诊”的含金量,逐步消除患者对‘专家门诊”的信任危机,完善“专家门诊”制度,让专家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患者的诊疗和康复带来福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