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个性化阅读应有“度”
作者:陆华山 吴雪莹
一、把握“适度”
只有建立在文本价值取向基础上的学生独特感受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反之,偏离了文本价值取向的感受即使再独特,再生动,也是题外话。为此,作为对话中价值引导者的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文本价值的“适度”,实现文本价值取向与独特体验的有机融合。
教师在教学时,不要“教参”至上。如《金子》一文,原本想强调“勤劳才能致富”,勤劳才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真金”的思想。可学生从成功的例子中发现:在现代社会中光有勤劳还不够,彼得会转换思维。有灵活的头脑也是他取得成功的原因。
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注意文本价值取向”与“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之间是有“度”的,在“适度”的范围内探索是求实,超出这一范围,就走向极端了。
案例1 《晏子使楚》教学片段:
师:学了《晏子使楚》的故事,你们对两个主人公有什么评价?
生: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巧妙反驳,从而有力地回击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晏子是聪明机智热爱祖国的人。
师:你善于从课文内容来评价人物,很会学习。
生:楚王自恃国力强盛,三次侮辱晏子,是个以强欺弱的国君。
师:你的评价很准确。
生:……
生: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晏子三次反驳楚王,使楚王很没面子,但是楚王都没有发怒,我认为楚王是一个宽宏大量的国君。
师:哦,你能从独特的角度来评价人物,真行!
生:楚国很强盛,楚王完全可以杀了晏子,但楚王没有这样做,说明了楚王是珍惜人才的。
师:你联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这是读书的一种好方法。
这篇文章通过理解、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感悟到晏子的不卑不亢、机智沉着和楚王的自作聪明、傲慢无礼。很明显,在案例中,学生的回答,虽然角度比较独特,充分体现了个性阅读倾向,但它已背离了教材的价值取向。对待这样的独特体验,简单的肯定与否定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因此,我们在肯定学生的创意的同时,应该给学生以引导,让学生正确认识楚王,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可以先来一个诘问:“楚王没有惩治甚至杀了晏子,是因为楚王宽宏大量珍惜人才吗?”再来一个迂回:“老师发现整个事件中,几次写到了楚王的笑,请细细地去品味楚王的笑,也许大家会对楚王有更深的理解。”然后,在学生重新感知文本后,教师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楚王从冷笑发起挑衅,到尴尬无奈的赔笑,到最后不敢不尊重晏子,不但不是宽宏大量与珍惜人才,反而是一种自作聪明的表现,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晏子的大智大勇。这堂课的教学,我们的宗旨是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正义和智慧的力量,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当学生的理解与文本所蕴涵的价值取向发生冲突时,我们要善于引导,把学生领回理解课文的正确路子上来。
新课程倡导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实质上是对学生认识的肯定,也是为学生提供了张扬个性的平台。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尊重学生富有新意的解读必须把握“适度”的原则。时下,一些教师只顾“求异”、“发散”,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热热闹闹,学生标新立异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形式主义,学生真正获得的是什么?有多少?这种使学生认识模糊、思维偏颇的“求异思维”,对学生是无益的。
二、讲究“力度”
学生不但是文本意义的接受者,更是主动的建构者。他是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去解读文本、建构意义的。一个读者读懂了一篇文章,说明这个读者的信息贮存中具备了与该文章相似的信息模块,而且这个相似模块被迅速激活,提供了理解该文的基础。阅读的目的是为了从文本中接收意义、提取信息,但在这过程中,读者付出的是原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情感和态度等。然而,原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情感和态度却未必都能正确理解文本所传递的信息。学生的生活体验就是“文本解读”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是学生主体精神生长的土壤。而这也需要我们教师一步步启发和引导。这里就有个“力度”问题。
案例2 《小露珠》教学片段:
师:读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从这些优美的文字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小动物们都很喜欢小露珠。
生:我发现小露珠闪闪发光,像钻石一样。它能反射出七彩的光。
生:我发现小露珠是透明的,像水晶一样,还像珍珠一样圆润。
师用手表现出圆的动作,说:圆润——就是——
生:就是圆溜溜的,滑滑的。
生:而且还有光泽。像抹了一层油一样。
生:我觉得小露珠真美呀,太可爱了,小动物们都喜欢它。
生:我还发现,钻石、水晶、珍珠这些珠宝都象征着纯洁,小露珠不但可爱,而且还很纯洁。
师:通过读书思考,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内容,你真了不起!把你们的发现和感受用朗读表达出来。(师生角色扮演朗读)
师:同学们,如果让你把这钻石、水晶、珍珠当作礼物,你想把它送给谁?
生:我想把它送给那些乐于助人的人,因为他们很善良,愿意帮助人,奉献自己,给人们带来快乐。
师:你心中装着的也是他人。
生:我想把它送给妈妈,因为妈妈很辛苦,为了我她日夜操劳,我想把这些礼物送给妈妈来感谢她。
师:你有一颗感恩的心。
生:我也要把它送给主动帮助别人的人,但我说的不一样,比如有一个人,他看到盲人在路上行走,前面有一块砖头,他就悄悄地把砖头拿走,我就要送给这样的人。
师:哦,我听明白了,你要表达的是你想送给那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人,是吗?
生:我要把它送给老师,因为老师为了我们无私奉献,每天都工作到深夜。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刚才四个同学的发言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个相同的词,就是都要把礼物送给一
生齐:无私奉献的人。
师:回到课本,小动物们把钻石、水晶、珍珠这些象征着纯洁的词都送给了谁?
生齐:小露珠。
师:哦,这是为什么呢?读读下面一段话。你就会有新的发现。
继续学习第三部分:花草树木感谢小露珠,因为它装点了植物。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童话。教师讲究“力度”表现在:先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意思,学生通过朗读都能发现小露珠的外表美;老师接着问学生:“象征纯洁的钻石、水晶、珍珠你们想送给谁?”学生则联系生活实际,发现文字背后蕴藏的含义。这种升华不露痕迹地将小露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