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个性化阅读应有“度”

作者:陆华山 吴雪莹

扩大到现实生活中入的品质;然后,再让学生从同伴的发言中提取信息。概括出这些人都具有无私奉献的品质,这是学生分析概括和信息处理的过程;最后,回到文本,看看小露珠是否也具有这种的无私奉献的品质。学生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与文本对话,与现实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对话过程中,无私奉献的道德品质、助人为乐的价值观像汩汩清泉流进了学生的心口。
  
  三、追求“高度”
  
  文本的感知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多元的,其实文本本身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看,也是多元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的文学素养有高有低,而其见地也会因为切入点感受力不同而出现差异。这里就有个追求“高度”的问题。
  案例3 特级教师贾志敏《两个名字》一课教学片段:
  为了迁移课文“我有……你也有……哈哈,我们都有……”这一表达形式,并在对话中促成学生体验,贾志敏老师朴实的语言中渗透着可贵的童心。
  师:你好,我有一支铅笔。
  (贾老师主动和一位小朋友握手,并举起一支铅笔。)
  生:您好,我也有一支铅笔。
  (小朋友高兴地站起来,也举起自己的笔。)
  合:哈哈,我们都有一支铅笔!
  (轻松愉快的对话,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大家纷纷争着和贾老师对话。这时,贾老师却让小朋友先说,自己后答,不知不觉中增加了对话的难度,同时也伴有更多的生成……)
  生:您好!我有一件衣服。
  师:(摇摇头)一件衣服有什么稀奇?
  生:(顿悟)我有一件漂亮的衣服。
  师:(高兴地)我也有一件漂亮的衣服。
  合:哈哈,我们都有一件漂亮的衣服!
  师:现在你们能不能说说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教室里静极了,但可以感受到无数思想的小溪在流淌,在跳跃,并腾起一朵朵美丽的浪花。突然,一只小手高高举起。)
  生:您好!我有一颗爱心。
  师(激动地竖起大拇指并深情地)你好!我也有一颗爱心。
  舍:(快乐地)哈哈,我们都有一颗爱心!
  生:您好!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师:(与学生双手相握。并激动地)你好!我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合:哈哈,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平常的一句话,贾老师在训练时却引导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平淡无波到饱含真情涌动,可谓循循善诱,润物无声。通过智慧的相互碰撞、情感的相互引发、心灵的相互交融,语言形式在交流中凸现,语言表达在体验中内化,师生生命在语言的生发中升腾。让我们清楚地听到两颗心撞击的声音!贾老师最终叩开了孩子们的心窗,引导学生飞到相当的“高度”。
  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引发学生的心灵感动,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灵感,这与物理学上的“共振现象”较为相似。只有你的频率与他的频率相同且相遇时,才会发生共振。作为老师应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高度”,放弃不切实际的“高度”,先研究学生的“频率”是多少,想着该如何调整自己的频率,如何接近他们,得顾及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心理感受、欣赏习惯和情趣特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