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让学生在历史课堂对话教学中得到发展
作者:李果贵
一、对话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思维品质是人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批判性思维可使学生具有区分真理和谬误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则需要更宽松、更和谐、更自由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及其学习结果的评价也更开放、更民主。而对话教学的典型特点恰恰就在于“强调师生平等交流和知识共建”。
2.有利于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发展。“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因为在“真正的合作中,彼此共同努力,相互帮助会创造出一种比他们个人精力总和还要大得多的力量”。很多开放性的历史题目都可以进行对话,如:“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同意哪种观点?请阐明理由。”学生无论做何种回答,必然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这是单个学生难以完成的任务,但可以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来实现。同组同学在查找到各种资料后,还需要把各种不同观念和看法汇集在一起,达成理解、共识。这种共同制订研究方案、共同分享成果的过程其实就是共同合作,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对于他们将来终身发展都是极为有用的。
3.有利于促进学生探究意识乃至态度、情感的发展。对话教学的优点不仅在于能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还在于学生要成功合作,必须在此之前要进行大量的探究,包括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和图表,还要查找资料,甚至要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去收集、分析、整理有关历史信息,根据资料和信息来建立和论证其观点。
4.有利于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无可否认,许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是无聊的,原因在于历史课教学模式的单调性,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感受生活、与生活对话,就能实现历史学习从课内向课外迁移,由课堂向生活迁移,引导学生学习生活的历史,这样既能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的兴趣,又能培养他们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
二、对话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实施
对话教学通常有这几种方式:一是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二是师生的对话;三是生生对话;四是与生活对话。在课堂中有机地渗透这些方式,就有可能让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的对话场景,学生从中得到发展。
1.拟订题目。对话虽然是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手段,但并不是任何内容都可以纳入对话范围的。对话的话题应该源于历史课本,而又超越课本,延伸课本;话题的选择最好依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寻找,特别是围绕学生最关心的内容寻找话题;应尽可能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激发学生探索和对话的热情。一般来说,应预先把问题留给学生,使他们能有足够的时间收集资料,进行思考,以提高课堂对{舌的广度、深度和效果。如,当讲述《西亚的经济》这一内容时联系2002年的伊拉克战争,让学生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料后进行对话:该事件有偶然性吗?为什么会发生在美国和伊拉克之间?其根源是什么?该战争对全球经济、政治有什么影响?假如你是联合国秘书长你会怎么办?
2.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充分是对话有深度和成功的重要保障,否则,对话就会流于肤浅的形式而不注重实质内容,也就失去让学生在对话中真正得到提高的意义。对话前的准备包括对话的组织形式安排和资料的准备。组织的形式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将语言表达能力、知识面等按强中差交叉分组,避免力量悬殊太大;应事先确定对话的内容,让学生有目的进行对话,彼此倾听对方。为避免学生视野受学科框框约束,照搬课本教条,而使对话枯燥无味,教师应指导他们搜集查阅课外资料,为他们提供与对话题目有关的各方面知识背景材料。实践证明,这样做能使学生主动学习,并在准备工作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进而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
3.课堂对话。课堂对话可由学生或者老师主持,但都应本着公平、平等、全员参与的原则。尽可能每个成员都参与到对话中来。虽然不大可能每节课堂上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对话,但尽量要有更大的“覆盖面”,避免极少数较好的同学“唱独角戏”的情况。对话中多鼓励那些口齿木讷、性格内向的学生开口讲话,而不是只让他们充当观众,要让全班同学尽量糅合起来。
4.共享对话成果。对话结束后,教师针对问题必须做总结。好的总结更能使学生强化记忆和理解,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终实现对话式教学的目的。通过对话,发现错误,使每个人从中受益。对积极参加对话的学生和独到的观点要做出适当的表扬、肯定,在对话中出现的新观点。
三、对话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注意事项
1.灵活应用。和任何一种教学方法一样,对话式教学仍然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事实上,对话只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不需要也不可能每节历史课都用对话式教学。另一方面,对话式教学也有其缺陷。它是一种相对松散的教学活动,不是所有的要点都能被提出来对话,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得到有效的陈述。从掌握知识、了解观点的角度而言,由于对话需要较长的过程,其时间效率较低,不宜为对话而对话。
2.把握好教师的角色。对话式历史教学是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的教学模式,但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责任就减少了。在对话过程中,历史教师的职责是关注对话的进程,并解释或说明。教师作为对话的组织者、领导者,应该控制的是整个课堂对话进程,从目标的制定、活动的组织、规则的执行、纪律的维持、信息的反馈等确保对话的有序开展,避免杂乱无章;作为总结者,教师更应关注对话的过程,关注如何糅合各种不同观念和看法;作为引导者,应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注意启迪性,突出双向性,要充分发挥点拨、引导的功能。学生在对话中总会闪烁出创造性思维和思想的火花,而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并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要千方百计去拨亮这些求异思维的火花,保护他们探求新知识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得主动又生动。
(作者单位:贺州高中,广西贺州,542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