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对小学数学新课程几种现象的冷思考
作者:陈雪芬 嵇 华
一、新课标教材中存在的干扰信息
新课标教材一改往日数学课本的单调枯燥,书中出现大量的图片。如低年级教材中最普遍的情况是一道题中除了主题图外,这边豆角指个问题,那边西红柿又说了个条件,不起眼的角落还有小精灵在补充说明……教材的本意是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却忽略了过多的信息对低年级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对于孩子来说,呈现在他眼前的他一定会去看,不管这些信息有没有用,而课堂的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每一部分新知识都不可能用太多的时间去学习,一些孩子从收集信息时就比别人慢了一步,还没能弄懂题意,时间已经结束,也就造成了跟不上学习的现象。
二、过分偏向城市,忽略了农村的实际
数材重视应用,但不难发现应用却是重城轻农。教材上,售票、坐公共汽车比比皆是。但是有多少农村孩子坐过公共汽车、到公园买过票?农村的孩子相比城镇的见识少,实践活动少,有些事物他们根本就没接触过,不理解其中的意思,因此再吸引入的信息他们也没有任何感觉。我们再想想,使用教材的是农村的学生多还是城市的学生多?数学书上大量的教学资源与农村学生的实际脱节,带来的弊端显而易见。
三、忽略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新课程实施后,我们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了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手段多样,追求开放性、自主性、灵活性,追求“发展个性”上。课堂上,学生的提问多了,讲空话、开小差的也多了,课堂上闹哄哄的;学生做作业不认真验算的、没有完成的、拖拖拉拉的、字迹不端正的也多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多了,光听别人的意见,人云亦云,自己不独立思考的也多了;课堂上不遵守纪律的现象时有出现。
随着教学实践的逐步深入,这些做法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渐渐凸显出来,具体表现在审题不细心,理解不到位,答非所问,单位找不准,解题能力下降等。例如在二年级有这样一道题目:学生票3元,买5张学生票需要多少钱?解答后不少学生所带的单位是“钱”、“张”等。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找不准计算的“单位”?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解题的出错率明显上升?难道仅仅是马虎的原因吗?我认为是由于学生平时缺乏训练的原因造成的。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一个记者曾问过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个问题:“你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你所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这位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些什么呢?”“把自己的糖果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东西要放整齐,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科学家在幼儿园学到的是基本的伦理德道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基础教育阶段,最重要的还是培养习惯!
四、学生“两极分化”严重
新课改使我们的课堂活了,学生活了。然而透过精彩纷呈的表面,我们不得不清醒地看到,班级中两极分化现象在日渐严重,好的更好,差的则更差。“学困生”的比例明显有增加的趋势,这是老师们都能感受到的。怎么会不可思议地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1.教材跨度大了,“学困生”难以适应
小学二年级要求学生开始认识排列组合和简单的逻辑推理,小学三年级就要学生认识分数、小数,相比过去教材难度有所增加,这样的编排体系,让很多学生跟不上节奏。基础好一点的学生一节课能掌握,基础差一点的学生就累了,他们在课后花成倍于课堂学习的时间还补不过来。其实有些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就会懂,何必要现在花费那么多时间来弄懂以后会理解的东西呢?
2.只强调“学”而忽略“教”
现在的课堂教学提倡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对教师“讲授”一词避之惟恐不及。新知出现后,赶紧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寻找方法,然后教师将这些方法进行罗列后,就会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对于能力较强的孩子,这种方式有利于他们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形成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可对于一些数学思维不是很强的学生来说,这么多的方法给他的仅仅是应接不暇,他们还没能理解,更谈不上喜欢。
3.大多的合作学习干扰了独立思考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已被教师广泛应用。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表达,学会了尊重,并常常进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充满了活力。但也存着片面的追求合作学习,忽视了个体存在。比如一位教师教学“口算乘法”时,让学生小组合摆小棒,小组合作说算法,小组合作时,总以一些活跃的孩子为中心,一些反映较慢的孩子则一直充当忠实的观众,久而久之,他们不仅没有在合作中受益,反而连自己的独立性也丢失了。
(作者单位:桐乡市濮院桐星学校,浙江桐乡,31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