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生命课堂 情真意切

作者:刘建明 田立新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当一个孩子满怀憧憬地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体验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应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葱茏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亮丽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清凉甘泉。要让我们的课堂,流淌生命的活力;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无限的魅力。
  
  1.生命课堂是洋溢温馨、充满情趣的课堂
  
  课堂应该是情趣和梦幻的栖息地,让课堂充满情趣,充满温馨,不仅是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语文学科教学本身的要求。学习,首先吸引学生的是愉快的情感体验和回味无穷的精神滋养。所以,我认为:语文课堂应该是温馨的课堂,只有在充满温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学习,师生的情感才能同时运动,相互碰撞,才能促使学生以最佳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俗话说: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光,对击始发灵光。课堂上,我用我的热情洋溢,换来学生激情似火;用柔情似水,换来学生的情深似海……力求在语文课上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那种心与心交流的情感撞击,带给我和学生同品共享合作的快乐,带给我和学生一段曼妙丰盈的心路历程。
  
  2.生命课堂是彰显和谐、倾注关爱的课堂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对文本不断探究和感悟的过程,它需要学生对学习活动怀有浓厚的兴趣和饱满的热情,需要师生间的信息交换和情绪感染。当我们的教学氛围充满民主、充满和谐时,当师生间充满真诚的信赖和对话开始时,思维的碰撞和交流,情绪的共鸣与激荡,就会使教学活动进入高潮迭起、妙趣横生的境界。当然,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曲折的过程,需要有良好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则能成为学生学习语文道路上的一个有力的依靠。当学生书没有读好时,耐心等等他;当学生问题回答不上来时,耐心地给他些启发;当他的朗读有了进步时,要毫不吝啬地给他一个赞赏的“大拇指”。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注重进行情感交流,真心实意地关心他们,用一个亲切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一句鼓励的话语,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们是被关心着、注视着、爱护着的。这样学生能把这种关爱化作学习的动力,进而提高学习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3.生命课堂是珍视个性、充满童真的课堂
  
  记得钱梦龙先生说过:语文教师是一个悲壮的角色。是啊,当语文学习背负诸多人为的压力时,原本富有内涵的语文在功利教育、“听话”教育、“实用”教育面前变得面目全非了。为了几分之争,逼迫着学生去做机械练习——诚然,在机械的操练中,学生可能掌握了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他们失掉了学习语文的全部兴趣、全部激情、全部灵性。得到的东西我们看到了,失去的东西我们并未觉察,当我们沾沾自喜地陶醉在得到的冰山一角时,我们却在茫然无知中失去了冰山的根基。这样的语文学习,在那种程式化的解读中,学生唯唯诺诺,缺乏自由的精神空间。精神的本质是自由的,学生是精神生命旅程中自由的思想者,要真正解放学生,就要给学生的思想松绑,让他们自由的身姿舒展生命的惬意,在神思飞扬中真正地拥有自我。
  给思想松绑,就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最能展现独特个性的课堂。我们要帮助学生冲破各种无形的束缚,徜徉在语文那色彩斑斓的天空,释放自己的本真,在自由的空间里,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大胆质疑,大胆发现,大胆表达自己虽然带着稚气童真却充满想像、充满灵气的心声。记得有一次我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大家理解“孤帆”这个词时,一位同学就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说:“我从孤帆这个词儿体会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深情。大家想想看,这时候的江面肯定会有很多船,可作者为什么说是孤帆呢?我认为当时作者的整颗心、满腔情都在好朋友孟浩然身上,即使其他帆船进入他的视线,他也好像没看到一样,真可谓:千帆驶过皆不见,唯见浩然一扁舟啊!”学生那精彩、充满个性的发言,令我也不禁为之喝彩!童言、童心、童趣回归了课堂,那种感觉真好!
  给思想松绑,就要让学生带着机智去感悟文本,感悟生活。这种感悟不是靠老师提取出来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的。这种发现、创造谁也不能取代,只有靠学生自身的阅读智慧去实现。只有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才能弥深。课堂上,我不断诱发学生走进课文,走进文本的境界,与文本畅谈,用自己的理解和知识背景帮助学生与文本展开充满灵动的对话,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涵咏、体验、诵读。记得教《黄山奇松》这篇课文时,在让学生充分品文、想像、赏图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情真意切地读,多元感悟地读,融会贯通地读,个性飞扬地读,出神入化地读。有的学生说:“黄山奇松太神奇了,我都被它陶醉了,我要把我的这种感觉读出来。”有的学生说:“黄山奇松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杰作,我为我们祖国有这样的奇松而感到骄傲!我要自豪地读。”有的同学说:“黄山奇松那顽强的生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不禁要为它喝彩,我想邀请全班同学一起来朗读,一起来喝彩……”这时的学生,用自己充满智慧的感悟,读出自己的心境,物我皆忘,与文本产生共鸣。此时,话,谈清了;理,摆透了;情,交融了;心,贴紧了……情至理顺,心到佛知,哪有心声不能聆听?哪有心火不能点燃?哪有心花不能怒放?我相信,这样充满智慧的感悟,一定能在学生精神生命的历程中开出净化心灵之花,结出陶冶情操之果。
  
  4.生命课堂是放飞梦想、流淌诗意的课堂
  
  童年是孩子们浪漫的季节,童年是孩子们诗意的年华,童年是孩子们多梦的时代。做梦的孩子会有许多奇思妙想,一旦我们用理性代替想像,用标准代替多元,那我们就会扼杀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就会窒息语文课的灵动生机,就会禁锢语文课的醇浓韵致,就会扫荡语文课的绝美风景。孩子们也会失却应有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剩下的是暮气沉沉、老气横秋。缺梦的学习是乏味的,缺诗的学习是单调的,所以,语文学习要放飞孩子们的梦想,让他们携带诗意去学习,让他们感受到语文既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更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让他们在特殊的精神生命旅程中充满梦想,这是语文教师的天职。
  走进生活寻诗。绚丽多彩的生活是孩子们的诗意之源,我们应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捕捉语文学习资源。我们的语文生活中有鲜花绽放,有旭日东升,有鱼儿戏水,有蝶儿起舞,有黄莺欢唱,有绿柳飘逸……有时间,我就会带学生一起到大自然里去感受四季的生命力,去感受粉红,去感受嫩绿,去感受湖蓝,去感受鹅黄……春天来了,我就带着学生走进春天,去看看春天的景物,说说春天的成语,谈谈春天的心情,唱唱春天的歌儿,写写春天的小诗,带学生去感受一个有色彩、有声音、有气息的春天……于是,精彩的小诗雪片般地飞到了我的手中:“春天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一点,桃花绽放,柳絮飞扬;春天是一位时装设计师,她为油菜戴上金花,为蝴蝶梳妆打扮”……在这缤纷的世界里,学生给了我多少充满诗意的期待,给了我多少五彩斑斓的梦想。
  梦想阅读寻诗。梦想是诗意的感悟,梦想是文本阅读者智慧的展现。阅读要给学生留足梦想的空间,要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善待“奇谈怪论”。学生的不同言行,我们切不可把他们当“异类”扼杀,当“害群之马”驱逐。“欲求千里马,需要百里驹”,诗意的教学,要求我们放弃只有一种“常规”来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更多地宽容那些与众不同的思想与言行,因为,真正的诗意就孕育其中。记得有一次我教《雪儿》这篇课文时,我问学生:你眼中的雪儿是怎样的?一位学生说是蔚蓝色的,当时我一愣:你为什么觉得它是蔚蓝色的呢?“鸽子飞翔在蔚蓝的天空中,它向往蔚蓝色,当它飞向天空时,它和蔚蓝色的天空已经融为一体了,所以,它属于蔚蓝色。”多么富有诗意的想像啊!这样的情景不就是一首美丽的诗吗?只要合理,都是可以的,答案不是惟一的,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如果我们的课上能多点诗意的空间,多点梦想的期待。学生那与众不同的创造思维的火花将被我们点燃,美丽而又富有诗意的想像翅膀将被我们展开。我们听到的,不再是一个世界一种声音,而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
  
  (作者单位:镇江市新区实验小学,江苏 镇江,2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