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浅议基础教育改革的课程设置
作者:张 霞
要进行教育改革,首先要明确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什么,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显然,我们不是要培养考试能手,也不是要培养书呆子。美国缅因州于1997年出版了名为《学习结果》的州级课程标准,其中要求每一个学生毕业离校时,必须成为“顺畅而有效的沟通者;自我指导的终生学习者;创造性和实际性的问题解决者;负责的和参与的公民;合作的和优秀的工作者;整体的而且富有信息的思考者”。我们是否也可以从中借鉴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呢?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也是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必须具备生活发展的基本能力吗?那么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就不能只偏重于个别学科,而是要设置能够发展学生相应能力的学科。
首先,设置安全课,保证学生的生存权。这是我国教育中缺失最严重,也是最得不到重视的一课。回顾10年前的克拉玛依火灾,当时796名学生全部陷入火海,323人死亡,132人烧伤致残;在场的有40多名教师,有36位遇难。2005年6月10日,据黑龙江洪灾死亡人数统计,死亡92人中学生占88名。2005年10月26日,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一所小学发生学生楼梯拥挤踩踏事故,8人死亡,45人受伤。这样的天灾人祸,使得学生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例子屡见不鲜。因此,在基础教育中设置安全知识,防患于未然,是完全必要的。安全知识还应该包括交通安全、人身侵犯、生活安全常识等内容。学生的生存安全是我们教育首先要确保的,如果连学生的生命安全都保障不了,还谈什么教育呢?
其次,增加体育课在学生课程安排中的比重。身体健康是一切发展的前提。然而,当前我们中小学学生的身体素质却令人担忧。2004年甘肃省兰州市教育部门公布的一项中小学生体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在全国、省、市各级运动会上,兰州市17岁以下中小学生组创下的记录大多数已保持了10年以上,部分记录保持了15年以上,少数记录竟是30多年前创下的。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中小学生运动会记录长期打不破的背后,是学生体质在不断下降的现实。教育部2005年7月19日公布的200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再一次显示:学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为80%,学生超重及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爆发力等素质继续下降。这些结果为我们的基础教育敲响了警钟。如果学生的身体素质都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全面发展又从何谈起呢?
再次,加强道德教育、人文教育。我国古代的教育是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中心的教育。“忠”“孝”“仁”“义”等道德教育的精华,至今仍有宝贵的价值。我们不能抛弃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而应该让它们在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中有所体现,在语文、历史、地理、社会等人文学科中,要渗透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
此外,我们还要让学生在掌握读、写、算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受到更实用的、多样化的教育。这就需要设置大量的选修课,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满足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同时,通过这些选修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过上一种更有修养、更体面、更真实的生活。例如女生可选修家政学,学习如何设计家居,搭配衣饰以及合理膳食。又如,在信息社会的时代,我们的学生要具备信息素养,可设置计算机科学课,使得学生学会收集、整理、运用信息,掌握基本的计算机信息技术。音乐、美术、艺术等课要以各种形式切实开展起来,陶冶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生活。在全球化的21世纪,我们还要在地理课中设置世界知识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风俗人情。在自然社会课中设置生态环保的内容,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等等。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