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完善教育知识结构 提升抵御邪教能力

作者:朱亚楼




  从心理年龄方面来看,中学生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于事物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情绪高亢激烈,情感的两极性明显,普遍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意志力较差,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等心理问题。由于没有相关的宗教知识,把邪教看成是宗教的一种,不能正确区分宗教和邪教,邪教里的神秘力量很容易冲破中学生这道脆弱的心理防线。所以,学校加强宗教观的教育对中学生预防和抵御邪教是非常重要的。
  
  一、完善中学教育的知识结构,增加宗教知识教育的内容
  
  当今社会,宗教在人们的眼中无非就是“烧香拜佛”、“阿弥陀佛”、“阿门”等一些感性的认识。这种外在的感像,给人们一种神秘的吸引力。尤其是中学生,由于他们盲目从众的心理,他们也学宗教徒颈戴“十字架”项链,手缠佛珠。可问及为什么要戴这些的时候,他们却说不出所以然来。而问及什么是宗教,则更是一无所知。学生的这种盲目的心理,应该说跟当前教育的知识结构的不完整有很大的关系。当前,中学教育的知识结构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关于自然科学知识的,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另一个是关于社会科学知识的,如历史、思想政治教育等。从这两大类的知识来看,自然科学学科注重于基础知识的灌输,社会科学学科强调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它们都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出发,以无神论教育为总原则的。对于这一点,其重要性是无可置疑的。但是,我们的教育往往出现偏颇,那就是在重视无神论教育的时候,忽视了与之相关的宗教知识的教育。从教材内容来看,自然科学学科关于宗教知识的内容是少之又少。社会科学学科中只有高三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有一节关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相关知识。而这仅有的一点知识,也只是针对高三文科学生的。从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来看,由于他们对宗教知识也只是一知半解,甚至根本就没有宗教知识,因此在教学上,老师只注重课本知识的讲解和考试方法的传输,忽视了相关宗教知识的介绍。其实,在相关的学科中加入宗教知识的了解,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学会理性的思考,掌握科学的知识。如:物理和化学,这两门学科都是研究宇宙各种物质的基本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可以结合宗教里的宇宙观,如基督教的“上帝创造世界”的观点来看,这样,学生就更能懂得宗教的荒诞虚无了。至于思想政治和历史这二门学科,它们与宗教教育的关系就更紧密了。如在“无神论”的教育中,我们可以讲讲历史上的“有神论”,通过“有”“无”的比较,“有神论”的荒谬就相形见绌了。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我们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宗教徒是怎样看待人生和价值观的。两相比较,学生自然能够明白宗教徒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是一种超现实的、虚无飘渺的精神寄托而已。这样,就为自己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引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偏少的宗教内容,教师宗教知识的缺乏,使学生对宗教知识的了解极少。他们所掌握的宗教的本质观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宗教知识,对预防和抵御邪教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对学生在信仰上缺少正确的引导,“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甚至有可能给学生一个误导,使学生在信徒的影响下,遁入空门或者加入邪教组织。因此,在中学教育当中,增加宗教知识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十分迫切的。
  
  二、完善宗教教育的知识结构,提供全面了解宗教的平台
  
  目前,社会上对宗教知识的普及缺乏热情,宗教知识教育的结构是不完整的。这种状况不仅影响到一般的宗教管理工作,而且影响到广大群众以及信教群众对宗教的理解,影响到社会能否自觉地抵御邪教。当前的宗教知识教育结构不完整,主要体现在只注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着重于揭示宗教的本质,这对人民群众认识宗教是非常关键的,也是首要的。但是,宗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由于其在伦理道德方面也为我们的社会提供了一些积极的有价值的参考;同时,它为人们的心理慰藉提供了一个精神场所,因而,宗教对人们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这样就形成了宗教的二重性,即宗教是虚幻的,人们应该抛弃,但现实社会却存在着宗教,而且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社会提供的宗教知识贫乏、单一,这就让人们,尤其是中学生产生了迷惑。这势必影响到他们对邪教的鉴别能力。那么宗教观的教育结构应该是怎样的呢?何其敏教授在其文章《浅谈宗教观教育的基本结构》中指出:“这个教育结构应该包括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宗教社会学和中国宗教文化传统(宗教文化学)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宗教学是我们认识宗教的本质及其面貌的基础,宗教社会学是把握宗教在社会生活中动态表现的方法,中国宗教文化传统既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实践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社会基础,也是实现宗教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社会条件。这三方面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基本结构。没有后两个部分,中国的宗教观教育是不完全的,我们关于宗教观的教育也是难以成功的。”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宗教观教育的知识结构还应包括宗教心理学、宗教和情感等内容。
  
  三、完善教育模式结构,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宗教观的教育并不是单一依靠学校就能达到效果的,它必须联动社会和家庭。
  在加强宗教观教育上,社会的责任:一是净化社会环境。禁止以科学为名从事封建迷信、反科学、伪科学的活动;严厉查禁一切含有宣传封建迷信和有神论的非法出版物;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出版带有迷信色彩的书报杂志、播放带有迷信色彩的影视节目;加强网络管理、清理不健康的网站。二是开展科技活动。科技活动有利于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科学能力,有利于形成青少年良好的非智力品质。要开辟课余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教育渠道,把青少年科学无神论教育融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中。
  学校的工作:要使科学宗教观教育在学校里落到实处,一是要加强在校教师科学宗教观知识的专题培训;二是各级师范院校要把科学宗教观教育作为师范学生的必修课;三是各级教师培训部门要把科学宗教观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以确保帮助教师确立科学无神论的世界观;四是要把宗教观的教育融入学科教育内容。
  血的教训是不能忘记的,2001年除夕,7名“法轮功”的痴迷者在李洪志“升天圆满”妖言的蛊惑下,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制造了一场骇人听闻的自焚事件。其中有年仅12岁,正在上小学五年级的刘思影和她的妈妈,还有正值人生花季的19岁女大学生陈果和母亲,而陈果的母亲郝慧君就是一名中学教师。可见,家庭的宗教观对子女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家庭在宗教观上出现了偏斜,子女在耳濡目染之下,势必受到熏染。
  
  四、完善教育方式,构筑预防抵御邪教的三道防线
  
  实际上,中学生误入歧途大多数跟他们的心理缺陷、情感淡漠、人文关怀缺失等所导致的精神空虚有关。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中学生预防和抵御邪教的能力,我们的教育者,必须改变那种单一的传授考试知识的教学方式,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情感、人文关怀等教育。
  前文已经提及,中学生的心理防线是比较脆弱的,再加上中学生缺少与之相关的知识,因而很难分辨其真假,不明事实的真相,这样,他们很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受人欺骗从而误入歧途。因此,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抵御邪教的第一道防线。
  任何一种信仰与人的情感都是密不可分的,当人的情感丰富时,他就不会受到其他思想的干扰。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学生的感情世界看起来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大多数时候,他们对人生、对他人、对社会表现出来的却是情感的冷漠。这样,邪恶的思想打着“爱的关怀”的旗号趁虚而入。中学生在这种所谓“爱的关怀”的抚慰下,也就容易接受邪恶组织的一切了。因此,关注中学生的情感世界,给他们更多的关爱,让他们的情感世界不再是荒漠是预防抵御邪教的第二道防线。
  心理脆弱也好,情感冷漠也罢,它们产生的最终原因还得归结于他们人文情怀的缺失。人文情怀指向的是对社会、对自然(宇宙)、对生命、对人性、对人的价值的一种终极追问。可以说,现在中学生的人文情怀倾向于零。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在学业上取得成功,考取理想的学校,让自己、家人满意。一旦失败时,他们就会茫然无措,认为人生是一场游戏,社会现实是无情的等等。人文情怀的缺失使得他们精神空虚,无所寄托。这种情形是相当危险的,因此加强对中学生人文关怀的教育是预防抵御邪教的最巩固的防线。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宗教研究所,重庆 北碚,4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