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中卷》[明]高濂


【原文】

  《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中卷》[明]高濂

  燕閑清賞箋  中卷

  ●論畫
  高子曰:畫家六法三病,六要六長之說,此為初學入門訣也,以之論畫,而畫斯下矣。余所論畫,以天趣、人趣、物趣取之。天趣者,神是也;人趣者,生是也;物趣者,形似是也。夫神在形似之外,而形在神氣之中,形不生動,其失則板,生外形似,其失則疏。故求神氣於形似之外,取生意於形似之中。生神取自遠望,為天趣也。形似得於近觀,為人趣也。故圖畫張掛,以遠望之,山川徒具峻削,而無煙巒之潤;林樹徒作層疊,而無搖動之風;人物徒肖,尸居壁立,而無語言顧盼、步履轉折之容;花鳥徒具羽毛文彩,顏色錦簇,而無若飛若鳴、若香若濕之想,皆謂之無神。四者無可指摘,玩之儼然形具,此謂得物趣也。能以人趣中求其神氣生意運動,則天趣始得具足。如唐人之畫,余所見吳道子《水月觀音》大幅、描法妝束,設色精采,寶珠纓絡,搖動梵容,半體上籠白紗袍衫,隱隱若輕綃遮蔽,復加白粉細錦緣邊,無論後世,即五代宋室,去唐亦遠。余所見諸天菩薩之像,何能一筆可仿?其滿幅一月,月光若黃若白,中坐大士,上下俱水,鵠首以望,恍若萬水滂湃,人月動搖,所謂神生畫外者此也。又若閻立本《六國圖》,其模寫形容,肖諸醜類,狀其醉醒歌舞之容,異服野處之態,種種神生,得自化外。又見閻大幅《四王圖》,其君臣俯仰威儀,侍從朝拱端肅,珍奇羅列,種種生輝,山樹槎丫,層層煙潤。色求形似,而望若堆疊,以指摩之,則薄平絹素。又如李思訓《驪山阿房宮圖》,山崖萬疊,台閣千重,車騎樓船,人物雲集,悉以分寸為工,宛若蟻聚,逶迤遠近,游覽儀形,無不纖備。要知畫者神具心胸,而生自指腕,一點一抹,天趣具足。故能肖百里於方寸,圖萬態於毫端,松杉歷亂,峰石嶙峋,且皴染崖壑數層,勾勒樹葉種種。曹明仲何見,以為山水古不及今?客云:此乃文內翰家物。又如周昉《美人圖》,美在意外,豐度隱然,含嬌韻媚,姿態端莊,非彼容冶輕盈,使人視之,艷想目亂。又如周之白描《過海羅漢》、《龍王請齋》卷子,細若游絲,回還無跡。其像之睛若點漆,作狀疑生,老儼龍鍾,少似飛動。海濤洶湧,展卷神驚;水族騎擎,過目心駭。豈直徒具形骸,點染紙墨云哉?又見邊鸞花草昆蟲,花若搖風,裊娜作態,蟲疑吸露,飛舞翩然,草之偃亞風動,逼似天成,雖對雪展圖,此身若坐春和園囿。又如戴嵩《雨中歸牧》一圖,上作線柳數株,絲絲煙起,以墨灑細點,狀如針頭,儼若一天暮藹,靈雨霏霏,?子跨牛,奔歸意急。此皆神生狀外,生具形中,天趣飛動者也。故唐人之畫,為萬世法。然唐人之畫,莊重律嚴,不求工巧,而自多妙處,思所不及。後人之畫,刻意工巧,而物趣悉到,殊乏唐人天趣渾成。若彼丘文播、揚寧、韋道豐、僧貫休、閻立德、弟立本、周昉、吳道玄、韓求、李祝、朱瑤輩,此為人物神手,模擬逼真,生神妙足,設色白描,各臻至極。其山水如李思訓、子昭道、盧鴻、王摩詰、荊浩、胡翼,張僧繇、關同輩,筆力遒勁,立意高遠,山環水蟠,樹煙巒靄,墨沐淋漓,神氣生旺。花鳥如鐘隱、郭權輝、施璘、邊鸞、杜霄、李逖、黃筌子、居寀,皆設色類生,展布有法。花之容冶露滴,鳥之掀翥風生,此皆權奪化工,春歸掌握者也。又如韓幹之馬,戴嵩、張符之牛,僧傳古之龍,韓太尉之虎,袁義之魚,皆極一時獨技,生意奔逸,氣運騫騰,神迥蠢動之外,雖臨摹未能彷彿。若宋之孫知微、僧月蓬、周文矩、李遵、梁楷、馬和之、僧梵隆、蘇漢臣、顏次平、徐世榮、盛師顏、李早、李伯時、顧閎中,皆工於人物,而得其豐神精爽者也。如郭忠恕、許道寧、米友仁、趙千里、郭熙、李唐、高克明、孫可元、劉松年、李嵩、馬遠、馬逵、夏珪、樓觀、胡瓘、朱懷瑾、范寬、董源、王晉卿、陳、朱銳、王延筠、李成、張舜民,此皆工於山水,得其泉石高風者也。如楊補之、丁野堂、李迪、李安忠、吳炳、毛松、毛益、李永年、崔白、馬永忠、單邦顯、陳可久、僧希白、劉興祖、徐世昌、徐榮、趙昌、趙大年、王凝、馬麟,此皆工於花鳥,得其天機活潑者也。若宋高宗之山水竹石,文湖州、蘇長公、毛信卿、吳心玉之竹石枯木,閻士安之野景樹石,張浮休之煙村,此皆天籟動於筆鋒,渭川波入硯沼,揮灑萬竿,雲蒸霧變,置之高齋,綠陰滿堂,清風四坐,豈彼俗工可容措手?又如陳所翁之龍,錢光甫之魚,朱紹宗、劉宗古之貓犬,皆得一物骨氣運動,狀其形似,名擅一時。此余因目所及,聊述數輩。若敘其全,當自畫譜鑑簽求之,非余所謂清賞要略。余自唐人畫中,賞其神具面前,故畫成神足。而宋則工於求似,故畫足神微。宋人物趣,迥邁於唐,而唐之天趣,則遠過於宋也。今之評畫者,以宋人為院畫,不以為重,獨尚元畫,以宋巧太過而神不足也。然而宋人之畫,亦非後人可造堂室,而元人之畫,敢為并駕馳驅。且元之黃大痴,豈非夏李源流?而王叔明亦用董范家法,錢舜舉乃黃筌之變色,盛子昭乃劉松年之遺派。趙松雪則天分高朗,心胸不凡,摘取馬和之、李公麟之描法,而得劉松年、李營丘之結構。其設色則祖劉伯駒、李嵩之濃淡得宜,而生意則法夏珪、馬遠之高曠宏遠。及其成功,而全不類此數輩,自出一種溫潤清雅之態,見之如見美人,無不動色。此故迥絕一代,為士林名畫,然皆法古,絕無邪筆。元畫如王黃二趙 【 子昂、仲穆。】 倪瓚之士氣,陳仲仁、曹知白、王若水、高克恭、顧正之、柯九思、錢逸、吳仲圭、李息齋、僧雪窗、王元章、肖月潭、高士安、張叔厚、丁野夫之雅致。而畫之精工,如王振朋、陳仲美、顏秋月、沈秋澗、劉耀卿、孫君澤、胡廷輝、臧祥卿、邊魯生、張可觀,而閑逸如張子政、蘇大年、顧定之、姚雪心輩,皆元之名家,足以擅名當代則可,謂之能過於宋,則不可也。其松雪、大痴、叔明,宋人見之,亦能甘心,服其天趣。今之論畫,必曰士氣。所謂士氣者,乃士林中能作隸家畫品,全用神氣生動為法,不求物趣,以得天趣為高,觀其曰寫而不曰描者,欲脫畫工院氣故耳。此等謂之寄興,取玩一世則可,若云善畫,何以比方前代,而為後世寶藏?若趙松雪、王叔明、黃子久、錢舜舉輩,此真士氣畫也。而四君可能淺近效否?是果無宋人家法,而泛然為一代雄哉?例此可以知畫矣。

  ○畫家鑒賞真偽雜說
  高子曰:“米元章云,好事家與賞鑒家,自是兩等家。多資蓄,貪名好勝,遇物收置,不過聽聲,此謂好事。若鑒賞家,天資高明,多閱傳錄,或自能畫,或深知畫意,每得一圖,終日寶玩,如對古人,聲色之奉不能奪也,名曰真賞。然看畫之法,須著眼圓活,勿偏己見,必細玩古人命筆立意委曲妙處,不能潦草涉略。論山有起伏轉換,水有隱顯源流。林木求其深邃蓊鬱,而深淺分明。人物觀其睹面凝眸,而顧盼相屬。四時之景,要分朝暮陰晴,煙雲動蕩。花鳥之態,須觀欹風含露,宿食飛鳴。次及牛馬昆蟲,魚龍水族,無一不取神氣生動,天趣煥然筆墨之外,斯不失為真賞。若專以形似取之,則市街貼壁賣畫,盡有克肖人物花草貓狗之圖,何取於古?且古人之畫,豈特不可以形似物跡求也?當無筆跡留滯,方見天趣,如書之藏鋒始妙。松雪詩云:“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應須八法通。”正謂是也。且好畫不宜多裱,裱多失神,亦不可洗,更不可剪去破碎邊條,當細細補足,令人寶惜古畫,豈特寶若金玉?即如宋人去此不遠,畫之在世流傳便少,無論唐時五代,藏畫之家,當自檢點,不恤勤煩,乃收藏至要。畫之失傳,其病有五:古畫年遠,紙絹已脆,不時舒卷,略少局促,即便折損,破碎無救,此失傳之一。童僕不識收卷有法,即以兩手甲抓畫卷起,不顧邊齊,以軸幹著力緊收,內中絹素碎裂,此失傳之二。或遭屋漏水濕,鼠嚙貓溺,梅雨霉白,不善揩抹,即以粗布擦摩,逐片破落,此失傳之三。或出示俗人,不知看法,即便手托畫背,起就眼觀,絹素隨折,或掛畫忽慢,以致墮地折裂,再莫可補,雖貼襯何益?此失傳之四。或遭兵火水溺,歲苦流移,此失傳之五。有等敗落子孫,無識婦女,不知寶藏,堆積朽腐;或兒女痴頑,用筆塗寫,或燈下看玩,以致油污透骨;或偶墮燭燒損,或掛當風狂起,吹斷刮裂。甚矣!古畫難存,類此種種。古人名畫,更少對軸。若高尚士夫之畫,適興偶作,天趣生動,人即寶傳。何能有對?對高齋精舍,豈容四軸張掛?即對軸亦少雅致。世以無名人畫,即填某人款字,深可笑也。畫院進呈卷軸,皆有名大家,俱不落款,何必見牛指戴,見馬指韓?又豈如《格古論》云:“無名人畫,多有佳者。”若云無名決無好畫,無名款者,皆御府畫也。古有善畫花草者,多不落墨,以色點染,自有一種精神生意。又若粉本,即舊人畫稿,草草不經意處,乃其天機偶發,生意勃然,落筆趣成,多有神妙,當寶藏之。唐人紙則硬黃短帘,絹則絲粗而厚,有搗熟者,有四尺闊者。宋絹則光細若紙,揩摩如玉,夾則如常。更有闊五六尺者,名曰獨梭紙,用鵠白澄心堂居多。宋畫迄今,其絲性消滅,更受糊多,無復堅韌,以指微跑,則絹絲如灰堆起,表裏一色。若今時絹素,以藥水染舊,無論指跑絲絲露白,即刀刮亦不成灰。此古今絹素之辨,似不容偽。又如元絹,有獨梭者,與宋相似,有宓家機絹皆妙。古畫落墨著色,深入絹素,礬染既多,精采迥異。其花草紅若初晹,綠如碧瑱,粉則膩滑如玉,黑則點墨如漆。偽者雖極力摩擬,而諸色間有相似,惟紅不可及。且求其入絹深厚,則不能矣,神采索然。又如古人之畫,愈玩愈佳,筆法圓熟,用意精到,以人趣仿模物趣,落筆不凡,而天趣發越。今人之畫,人趣先無,而物趣牽合,落筆粗庸,入眼不堪玩賞,何用偽為?宋人臨摹唐朝五代畫片,神采如出一手,秘府多寶藏之。今人臨畫,惟求影響,多用己意,隨手苟簡,雖極精工,先乏天趣,妙者亦板。近如吳中莫樂泉臨畫,亦稱當代一絕。我朝名家,可宋可元者,亦不乏人。高品如文衡山、沈石田、陳白陽、唐伯虎、文汶水、王仲山、錢叔寶、文伯仁、顧亭林、孫雪居、沈青門,風神俊逸,落筆脫塵,或隸或行,各有天趣。元之二趙、王黃,可與并美。如戴文進工山水人物神像,雅得宋人三昧,其臨摹仿效宋人名畫,種種逼真。其生紙著色,開染草草,效黃子久、王叔明等畫,較勝二家。如商喜、李在、周東村、仇十洲,山水人物之妙,上軼宋人劉范諸輩。又如邊景昭、呂廷振、林以善、張秋江、沈士容、王牧之、陳憲章、俞江村、周少谷輩,花鳥竹石,亦得宋之徐黃家法。他如謝廷循、上官伯達、金文鼎、金汝清、姚公綬、王孟端、夏仲昭、王舜耕、陳大章、許尚文、吳偉、蘇致中、葉原靜、謝時臣、朱子朗、朱鹿門、夏葵、夏芷、石銳、倪端諸輩,皆我明一代妙品。士夫畫家,各得其趣。若鄭顛仙、張復陽、鍾欽禮,蔣三松、張平山、汪海雲,皆畫家邪學,徒逞狂態者也,俱無足取。

  ○賞鑒收藏畫幅
  高子曰:收蓄畫片,須看絹素紙地完整不破,清白如新,照無貼襯,此為上品。面看完整,貼襯條多,畫神不失,此為中品。若破碎零落,片片?成,雜綴新絹,以色旋補,雖為名畫,亦不入格,此下品也。完整中價之低昂,又以山水為上,人物小者次之,花鳥竹石又次之,走獸蟲魚又其下也。冊葉卷子同一論法。又如神佛圖像,其品不同。如宋元并我朝人畫佛像名家,多就山水樹石中,或坐或行,或倚石憑樹,畫法不板,煙雲流潤,神氣儼臨,為上品也。其他三尊并列,鬼從猙獰,或登寶座,諸神衛護者,止可為侍奉香火,非流傳品也。又如假造佛像畫片,以絹搗熟,以香煙瀝并灶煙屋樑掛塵煎汁染絹,其色雖舊,或黃或淡黑,可愚隸家。孰知古絹一種傳玩舊色,嗅之異香可掬,豈人偽可到?古絹碎裂,儼狀魚口,橫聯數絲,再無直裂。今之偽者,不橫即直,乃以刀刮指甲劃開絲縷,堅韌不斷,觸目即辨。藏畫之法,以杉板作匣,匣內切勿油漆糊紙,反惹霉濕。又當常近人氣,或置透風空閣,去地丈餘便好。一遇五月八月之先,將畫幅幅展玩,微見風日,收起入匣,用紙封口,勿令通氣,過此二候方開,可免霉白。又若以名畫張掛,多則三五日一換收起,掛久恐為風濕侵損質地。若絹素畫,尤不可以久掛。如前《起居箋》內熅閣藏畫之法甚佳。古畫不可卷緊,恐傷絹地。單條短軸,作橫面開關門扇匣子,畫直放入,軸頂貼簽,細開某畫,甚便取看。又如宋人繡畫,山水人物,樓台花鳥,針線細密,不露邊縫。其用絨止一二絲,用針如髮細者為之,故多精妙。設色開染,較畫更佳。以其絨色光彩奪目,豐神生意,望之宛然,三趣悉備。女紅之巧,十指春風,迥不可及。元人之繡,便不及宋,以其用絨粗肥,落針不密,且人物禽鳥用墨描畫眉目,不若宋人以絨繡眉目,瞻眺生動,此宋元之別,以其眉目辨也。故宋繡山水亦不多得,元人花鳥尚可一二見耳。宋人刻絲山水人物花鳥,每痕剜斷,所以生意渾成,不為機經掣制。今人刻絲,是織絲也,與宋元之作迥異。故宋刻花鳥山水,亦如宋繡,有極工巧者。余意刻絲雖遠不及繡,若大幅舞,自有富貴氣象。元刻迥不如宋矣。大率一代之物,不及一代,凡事皆然,何止此也?人能以畫自工,明窗凈几,描寫景物,或睹佳山水處,胸中便生景象,布置(土原)端,自有天趣。如名花折枝,觀其生趣,花態綽約,葉梗轉折,向日舒笑,迎風欹斜,含煙弄雨,初開殘落,種種態度,寫入採素,不覺學成便得出人頭地。若不以天生活潑者為法,徒竊紙上形似,三趣無一得也,終為俗品。古之高尚士夫,如李公麟、范寬、李成、蘇長公、米家父子輩,靡不畫臻神妙。是以大雅君子,於畫收藏賞鑒,不可不學一二名筆。

  ●論硯
  高子曰:硯為文房最要之具。古人以端硯為首,端溪有新舊坑之分。舊坑石色青黑,溫潤如玉,上生石眼,有青綠五六暈,而中心微黃,黃中有黑點,形似鴝鵒之眼,故以鴝鵒名硯。眼分三種,暈多晶瑩者,謂之活眼;有眼矇朧,暈光昏滯者,謂之淚眼;雖具眼形,內外焦黃無暈者,謂之死眼。故有“淚不如活,死不如淚”之評。又以眼在池上者,名曰高眼,為佳;生下者,為低眼,次之。惟北岩之石有眼,余坑有無相間。或有七眼,三五眼,如星斗排聯者,或十數錯落,上下四旁生者。或有白點如粟,貯水方見隱隱,扣之無聲,磨墨亦無聲,為下岩之石,今則絕無,有則希世之珍也。上岩中岩之石,皆灰色而紫如豬肝,總有一眼,暈少形大,如雄雞眼,扣之摩之俱有聲,質亦粗礪,即今之端石是也。歐陽公以端之子石為佳,以子石生大石中,為石之精,其發墨光潤,貯水不耗,為可貴耳。古有端石貢硯,無眼,其細膩發墨,色青光潤,此必下岩石也。想貢硯在宋,官司取多,不暇剪裁取眼故耳。貴在發墨,何取於眼?無眼者,但不入於俗眼,鑒家何得?歙石出龍尾溪者,其石堅勁發墨,故前人多用之。以金星為貴,石理微粗,以手磨之,索索有鋒芒者,尤佳。歙溪羅紋,如羅之紋,細潤如玉;刷絲如髮之密,金銀間刷絲,亦細密;眉子 【 即峨眉也。】 如甲痕,為舊坑四種石也,色俱青黑。其新坑者,羅紋如蘿菔紋,刷絲每條相去一二分,眉子或長一二寸。金星新舊坑石色雖淡青,質并粗燥。銀星新舊坑同。故歙石有龍尾、金星、峨眉、角浪、松文等名。有種湖廣沅州出石,深黑,亦有小眼。廣人取歸作硯,名曰黑端。沅人取作犀牛、魚、龜、荷葉、八角等式。(汀去丁改黎)溪石淡青色,內深紫而帶紅,極細潤,用久光甚,有黃脈相間,俗號紫袍金帶。有偽造者,以藥鑿嵌成之,自有痕跡。洮河綠石,色綠微藍,其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出陝西,河深甚難得也。今名洮者,俱(汀去丁改黎)石之皮,乃長沙山谷中石,光不發墨。廣東萬州懸岩金星石,色黑如漆,光潤如玉,以水潤之,則金星自見,乾則無跡,極能發墨,用久不退,在歙之上,端之下岩石可并也。浙之衢石,黑者亦佳,多不發墨。他如黑角硯、紅絲硯、黃玉硯、褐色硯、紫金硯、鵲金墨玉石硯,皆出山東。水晶硯發墨如歙。蔡州白石硯、浮蓋山仙石硯、丹石硯、唐州唐石硯,宿州宿石硯、吉州紫石硯、淄州黃金硯、金雀石硯、青州石末硯、熟鐵硯、紫金石硯,用不發墨。青石硯、蘊玉石硯、戎石絳石硯、淮石硯、寧石硯、宣石硯、吉石硯、夔石硯,如漆發墨。明石硯、萬州磁洞石硯、相州銅雀瓦硯、未央宮瓦頭硯、柳州柳石硯,出龍壁下;成州成石硯,出栗亭。瀘硯、濰硯、南劍州魯水硯、宿州樂石硯、虢州澄泥硯、登州駝基島石硯、歸州大陀石硯、江西寧府陶硯、 【 形肖銅雀。】 高麗硯、 【 上鑿花巧。】 梁公硯、銀硯、銅硯、磚硯、漆硯、蚌硯、磁硯,硯之出處不可勝紀。眾硯中龍尾發墨,池水積久不乾。端溪美惡俱能發墨,中有受水燥濕之別,羅紋過於龍尾。銅雀硯沉水千年,原質亦細,故易發墨不甚燥,亦不壞筆,他則無足議也。唐之澄泥硯,品為第一,惜乎傳少而今人罕見。古之名硯,如陳省躬有仙翁硯,陶谷有兩池圓硯,名曰璧友。和魯公有雪方池硯,周彬公友人有金棱玉海硯,徐闡之有小金成硯,宣城有四環鼓硯,李後主有生水硯,內有黃石子,子在則水,無子則涸。孫之翰有呵水硯、一呵水流。丁晉公有水硯,一泓墨水,盛暑不乾。劉義叟造瓦硯。丁寶臣綠石硯, 【 即綠豆端也。】 謂之玉堂新製,送王介甫,故介甫詩有“玉堂新製世爭傳,況是蠻溪綠石鐫”之句。蘇長公硯,銘曰:“千夫挽綆,百夫運斤。篝火下錘,以致斯珍。”此言下岩端石在宋亦難採取如此,況後數百年矣,何能易得?若余所見硯有百方,皆名硯也,不能一一悉記,舉其可寶者言之。如端溪天成七星硯、綠端石硯、玉兔朝元硯、子石硯、三角子石硯、天成白玉風字硯、漢碧玉圭硯、唐澄泥八角大硯、未央宮磚頭硯、德壽殿犀紋石硯、天潢硯、龍尾石筒瓦小硯、洮河綠石硯、銀絲石硯、古瓦鶯硯、靈壁山石硯、龍尾石段硯、興和磚硯、石渠瓦硯、豆斑石硯,此皆硯之極少而至精妙者。圖其形體,共海內鑒家賞之。噫!有硯存笥,如范喬之遺子者,能幾人哉?人能賤金玉而寶硯石者,又幾人哉?況佳硯之不得其主,又不知其幾矣。他如沉於深淵,掩於厚土,毀於兵燹,敗於顛覆,災於記算之旁,困於學究之側,其幾又何勝於千百計也,惜哉!

  ○滌藏硯法
  佳硯,池水不可令乾,每日易以清水,以養石潤。不可一日不滌,若用二三日不滌,墨色差減。滌者不可磨去墨銹,此為古硯之徵。滌以皂角清水為妙,滾水不可滌硯。以半夏切平擦硯,極去宿墨。以絲瓜瓤滌洗,總不如蓮房殼,收起以水浸軟滌硯,去垢起滯,又不傷硯。不可以氈片故紙揩抹,恐氈毛紙屑以混墨色。大忌滾水磨墨,茶亦不可。新墨初用,膠性并棱角未伏,不可重摩,恐傷硯質。冬月當預藏佳硯,以粗硯用之,可以敵凍。寒時以火炙冰,當用四角掙爐,架火硯上,微暖逼之,或用硯爐亦可。得青州熟鐵硯用之甚宜。春夏二時,霉溽蒸濕,使墨積久,則膠泛滯筆,又能損硯精采,須頻滌之。以文綾為囊,韜避塵垢,藏之笥匣,不可以硯壓硯,以致傷損。硯之佳者,最為難得,今所尚者,未必佳品。人俱貴耳賤目,以愚隸家。彼所為寶,豈真寶哉?又不可以不察。

  ○奇硯圖
  後硯圖,皆余十年間南北所見,或在世家,或在文客,或落市肆,重索高資。鑒家未見,按圖未必盡許為奇。即內中一二易得之石,亦異常品。故余賞其諸硯質之堅膩,琢之圓滑,色之光采,聲之清泠,體之厚重,藏之完整,傳之久遠,豈世俗所謂硯哉?海內必有見者,見則必以余為藻鑒的確。余雖未博,目中見此為佳,第恐沉歿,圖志不忘。愧余筆拙,未盡形容。若為浮借,余素不善。
  (見圖)

  ○高似孫硯箋諸式
  鳳池硯 玉堂硯 玉台硯 蓬萊硯 圭硯
  辟雍硯 房相硯 郎官硯 風字硯 鼎硯
  人面硯 曲水硯 八棱硯 四直硯 院硯
  蓬葉硯 馬蹄硯 鳳池硯 圓池硯 天硯
  玉環硯 舍人硯 水池硯 大師硯 蟾硯
  東坡硯 都堂硯 內相硯 葫蘆硯 (金敖)硯
  只履硯 雙履硯 月池硯 方池硯 笏硯
  斧形硯 瓢硯  璧硯

  ○續硯式
  琴硯 鷹揚硯 鶯硯  山字硯 太極硯
  箕硯 漢壺硯 鳳嗉硯 松段硯 山石硯

  ●論墨
  高子曰:古之尚墨,若徐鉉墨名月團,價值三萬。唐玄宗墨名龍香,劑致墨精幻形。李廷珪龍紋墨、雙脊墨,千古稱絕。漢時月給尚書令渝糜大墨。范丞相一墨,表曰“五劍堂造”,裏曰“天關第一煤”。金章宗蘇合油煙墨,後欲得之者,以黃金倍易,無可覓處。景煥墨,名香璧副墨子。五代時,有朱君得柴珣小墨,韓熙載化松堂墨,名玄中子,麝香月龍煤。張遇造易水貢墨,懷民遺東坡墨,名青煙煤。又如供堂墨、淵雲墨,兌州陳朗墨。元有潘雲谷墨、松丸墨、狻猊墨、松煙墨、九子墨、魚吐墨、天雨墨、陽山石墨、化塹墨、浮提國金壺墨、雷公墨。又若仲將之墨,一點如漆等類,皆古名墨也。若今世所尚,以羅小華為最,羅之墨固善矣。余所見國初查文通龍忠迪墨、碧天龍氣墨、水晶宮墨、新安方正牛舌墨。石青填字赤金為衣者,蘇眉陽幼年所製,祖李遺法臥蠶小墨。世宗時,邵格之墨,如方於魯、寥天一、九玄、三極、國寶、非煙等墨,亦皆精品。前如汪中山翰史,初時製墨,質之佳美,不亞羅墨。其精品,以豆瓣楠為匣,內用朱漆,簽以中款,表曰太極、兩猊、三猿、四象、五雀、六馬、七鷴、八仙、九鷥、十鹿,皆以鳥獸取義。又有玄香太守小長墨四種:一曰彘文,二曰臥蠶,三曰亞字,四曰玉階。有客卿四種小元墨:曰太極,曰八卦,曰圓璧,曰瓊樓。有松滋侯四種小方墨;一亞字,二維文,三九雲,四螭環。有墨挺墨柱。余先得其數種試之,質輕煙紫,可謂九玄三極矣,似在羅上,其神品也。今人所見,皆其次品,式樣雖一,而墨質不佳。又如二十八宿元墨,更其下矣。故名即湮沒不傳。至後墨印尚存,而墨質愈下,特為中山表焉。余為典客時,高麗使者饋墨,上有梅花印紋,其墨色甚黑而濃厚。以余論之,墨之妙用,質取其經,煙取其青,嗅之無香,磨之無聲,新硯新水,磨若不勝。 【 言不可用刀磨也。】 忌急,急則熱,熱則沫生。用則旋硯,硯無久停,塵埃污墨,膠力泥凝。用過則濯,墨積勿盈。藏久膠宿,墨用乃精。用墨之法,無出余數語也。若治墨之精,模式之巧,方于魯所刻《墨譜》,似盡善也。奇哉!方之墨哉!客曰:“墨惟適用足矣,何以奇為?”噫,匪好奇也,墨品精者,不特於今為佳,存於後世更佳。不特詞翰藉美於今,更藉傳美於後。若晉唐之書,宋元之畫,傳數百年,墨色如漆,書畫神氣,賴墨以全。若墨之下品,用濃見水則沁散湮污,用淡重褙則神氣索然,未及數年,墨跡以脫。由此觀之,則墨之為用,果好奇也?知此則可與言墨矣。故李延珪詩云:“贈爾烏玉瑰,清泉硯須潔。避暑懸葛囊,臨風度梅月。”其寶惜可知。又云:“墨藏石灰中,過梅不霉。”是亦一法。

  ○附朱墨法
  法用好辰砂一兩三,紅朱二兩,用秦皮水煮膠,清浸七日夜,傾去膠之清水。於日色漸漸曬至乾濕得所,以墨印印之,硯中研用甚佳。一法:以花朱同藤黃磨點。成嘉年內朱砂墨妙甚。

  ●論紙
  高子曰:上古無紙,用汗青者,以火炙竹,令汗出取青,易於作書。至漢蔡倫始製紙,為萬世利也。初搗魚網為紙,曰網紙;以布作者,曰麻紙;以樹皮作者,曰榖紙。蜀有凝光紙,雲藍箋,花葉紙,十色薛濤箋,名曰蜀箋。有側理紙,松花紙,流沙紙,彩霞金粉龍鳳紙,綾紋紙,短帘白紙,硬黃紙,布紙,縹紅紙,青赤綠桃花箋,藤角紙,縹紅麻紙,桑根紙,六合箋,魚子箋,苔紙。建中年,有兒女青紙,卯紙。宋有澄心堂紙,蠟黃藏經箋,白經箋,碧雲春樹箋,有龍鳳印邊三色內紙。有印金團花并各色金花箋紙,有藤白紙,研光小本紙。李偽主造會府紙,長二丈,闊一丈,厚如繒帛數重。陶谷家藏有鄱陽白數幅,長如匹練。有西山觀音帘紙,鵠白紙,蠶繭紙,竹紙,大箋紙。元有黃麻紙,鉛山紙,常山紙,英山紙,臨川小箋紙,上虞紙。又若子邑之紙,妍妙輝光,皆世稱也。今之楚中粉箋,松江粉箋,為紙至下品也,一霉即脫。陶谷所謂化化箋,此爾。止可用供溷材,一化也;貨之店中,包面藥果之類,二化也。甚言紙之不堪用者,類此。若今之大內細密灑金五色粉箋,五色大帘紙,灑金箋。有等白箋,堅厚如板,兩面砑光,如玉潔白。有印金花五色箋紙。又若磁青紙,如段素,堅韌可寶,多用寫泥金字經。有等藍色者,薄而不佳。高昌國金花箋,亦有五色,有描金山水圖者。高麗有綿繭紙,色白如綾,堅韌如帛,用以書寫,發墨可愛。有等皮紙,用以為帘,為雨帽,為書夾,堅厚若油為之,中國所無,亦奇品也。近日可用作書者,吳中無紋灑金箋紙為佳。松江近日譚箋,不用粉造,以荊川帘紙褙厚,砑光,用蠟打各色花鳥,堅滑可類宋紙。又新安新造仿宋藏經箋紙亦佳。吳中近亦為之,但不如宋箋抄成堅韌,如緞帛有性,數百載流傳,尚有揭開受用。若今仿效者,紙性終脆,久霉糊懈必鬆。時尚花邊格子白鹿箋,用以作柬、寫詩甚便,其式餘家有數十種。但白鹿紙以綠子水并槐黃水微煎印者雅甚,以青以紅,俱不佳也。又如蠟砑五色箋,亦以白色、松花色、月下白色羅紋箋為佳,余色不入清賞。兩人砑者精美,又不壞板。若用水濕一紙,以潤十紙砑者不佳。然以白蠟砑者受墨,蜜蠟者遇墨成珠,描寫不上,深可恨也。并錄以供鑒賞。

  ○造葵箋法
  五六月戎葵葉,和露摘下,搗爛取汁。用孩兒白鹿堅厚者裁段,葵汁內稍投雲母細粉、明礬些少,和勻,盛大盆中,用紙拖染,掛乾,或用以砑花,或就素用。其色綠可人,且抱野人傾葵微意。

  ○染宋箋色法
  黃柏一斤,捶碎,用水四升,浸一伏時,煎熬至二升止,聽用。橡斗子一升,如上法煎水聽用。胭脂五錢,深者方妙,用湯四碗,浸榨出紅。三味各成濃汁,用大盆盛汁。每用觀音帘堅厚紙,先用黃柏汁拖過一次,復以橡斗汁拖一次,再以胭脂汁拖一次。更看深淺加減,逐張晾乾,可用。

  ○染紙作畫不用膠法
  紙用膠礬作畫,殊無士氣,否則不可著色。開染法:以皂角搗碎,浸清水中一日,用沙罐重湯煮一炷香,濾凈調勻,刷紙一次,掛乾。復以明礬泡湯,加刷一次,掛乾。用以作畫,儼若生紙。若安藏三二月用,更妙。拆舊裱畫卷綿紙作畫甚佳,有則宜寶藏可也。

  ○造捶白紙法
  法取黃葵花根搗汁,每水一大碗,入汁一二匙,攪勻,用此,令紙不粘而滑也。如根汁用多則反粘,不妙。用紙十幅,將上一幅刷濕,又加乾紙十幅,累至百幅無礙。紙厚,以七八張相隔,薄則多用不妨。用厚板石壓紙,過一宿揭起,俱潤透矣。濕則曬乾,否則平鋪石上,用打紙捶敲千餘下,揭開,曬十分乾。再疊壓一宿,又捶千餘捶,令發光與蠟箋相似方妙。余嘗製之甚佳,但跋涉耳。

  ○造金銀印花箋法
  用雲母粉,同蒼朮、生薑、燈草煮一日,用布包揉洗,又用絹包揉洗,愈揉愈細,以絕細為佳。收時,以綿紙數層,置灰缸上,傾粉汁在上,湮乾。用五色箋,將各色花板平放,次用白芨調粉,刷上花板,覆紙印花紙上,不可重拓,欲其花起故耳,印成花如銷銀。若用薑黃煎汁,同白芨水調粉,刷板印之,花如銷金。二法亦多雅趣。

  ○造松花箋法
  槐花半升,炒焦赤,冷水三碗煎汁。用雲母粉一兩,礬五錢,研細,先入盆內。將黃汁煎起,用絹濾過,方入盆中攪勻拖紙,以淡為佳。文房用箋,外此數色,皆不足備。

  ●論筆
  高子曰:蒙恬創筆,以枯木為管,以鹿毛為柱,以羊毛為被。所謂毫者,非今之竹兔也。故製筆之法,桀者居前,毳者居後,強者為刃,軟者為輔。參之以(坰去土上加艸),束之以管,固以漆液,澤以海藻。濡墨而試,直中繩,勾中鉤,方圓中規矩,終日握而不敗,故曰筆妙。柳帖云:“近蒙寄筆,出鋒太短,傷於勁硬。所要優柔,出鋒須長,擇毫須細,管不在大,副切須齊。齊則波切有憑,管小則運動有力,毛細則點畫無失,鋒長則洪潤自由。”筆之玄樞,當盡於是。故《筆偈》曰:“圓如錐,捺如鑿,只得入,不得卻。”言縛筆須緊,不令一毛吐出,即不堪用。又曰:“心柱硬,覆毛薄,尖似錐,齊似鑿。”故伯英之筆,窮神盡意,子云稱之。漢末一筆之匣,雕以黃金,飾以和玉,綴以隋珠,文以弱翠。非文犀之楨,必象之管,豐狐之柱,秋兔之翰,則古人重筆之意殷矣。南朝有姥,善作筆,用胎髮為心。開元中,筆匠名鐵頭,能瑩管如玉。今俱失傳。右軍《筆經》曰:“諸郡毫,惟中心兔肥而毫長,可先用人發杪數十莖,雜青羊毛并兔毳,裁令齊,以麻紙裹枝根,令治。次取上毫,薄布柱上,令柱不見。”此皆古人格論。若今之為筆,所貴在毫,東郡以青羊毛為之,雉尾為蓋,五色可觀。有用豐狐毛、虎毛、鼠鬚、羊毛、麝毛、羊鬚、胎髮造者,皆不如兔毫為佳。香狸毫次之。兔以崇山絕壑中者毫足。秋毫取健,冬毫取尖,春夏之毫則不堪矣。筆以尖齊圓健為德,毫堅則尖,毫多則色紫而齊。用(坰去土上加艸)貼襯得法,則毫束而圓。用以純毫,附以香狸,角水得法,則用久而健,此外無法。今人毫少而狸(坰去土上加艸)倍之,筆不耐寫,豈筆之咎哉?為不用料耳。余取杭人舊制筍尖筆樁最佳,後因湖州紮縛筆頭為細腰葫蘆樣製,杭亦效之,最為可恨。初寫似細,宜作小書,用後腰散,便成水筆,即為棄物。杭筆不如湖筆得法,湖筆又以張天錫為最,惜乎近無傳其妙者。然畫筆向以杭之張文貴首稱,而張亦不妄傳人。今則分而為三,美惡無準,世業不修,似亦可惜。揚州之中管鼠心畫筆,用以落墨白描,佳絕。水筆亦妙。古之王者,以金管、銀管、班管為筆紀功,其重筆如此。向有牙管,玳瑁管、玻璃管、鏤金管、綠沉漆管及棕竹花梨紫檀管等,此何意耳?以其為可貴耳。如持用何?惟取竹之薄標者為管,筆之妙用盡矣,又何尚焉?冬月以紙帛衣管,以避寒者,似亦難用,悉不取也。收筆以十月正二月收者為佳妙。筆書後,即入筆洗中,以去滯墨,則毫堅不脆,可耐久用。然須洗完,即加筆帽,免挫筆鋒。收筆以黃連調輕粉蘸筆頭,候乾收之,則筆不蛀而毫純。又法:川椒、黃柏煎湯,磨松煙染筆藏之,亦可遠蛀。古人重筆,用敗則葬。故趙光逢濯足襄漢溪上,見一方磚,上題:“髡友退鋒郎,功成鬢髮霜,冢頭封馬鬣,不敢負恩光。”後題獨孤貞節立。磚上積有苔痕。此蓋好事者葬筆所在。

  ●論文房器具
  高子曰:文房器具,非玩物等也。古人云:“筆硯精良,人生一樂。”余以所見評之如左:

  ○文具匣
  匣製三格,有四格者,用提架總藏器具。非為觀美,不必鑲嵌雕刻求奇,花梨木為之足矣。亦不用竹絲蟠口鑲口,費工無益,反致壞速。如蔣制倭式,用鉛鈐口者佳甚。

  ○硯匣
  用古硯一方,以豆瓣楠紫檀為匣,或用花梨亦可。硯不在大,適中為美,可入藏匣。再備朱硯一匣,故《硯譜》有雙履制者,為便二色用也。硯以端歙為佳,或用白端石為朱硯者,不耐久用,沾染不落,亦得舊石一方為副始佳。

  ○筆格
  有玉為山形者,為臥仙者,有珊瑚者,有瑪瑙者,有水晶者,有刻犀者,匪直新制,舊做亦多。有宣銅鏒金雙螭挽格,精甚。余見哥窯五山三山者,制古色潤。又見白定臥花哇哇,瑩白精巧。舊玉子母六貓,長七寸,以母橫臥為坐,以子貓起伏為格,真奇物也,目中罕見。有古銅十二鋒頭為格者,有銅螭起伏為格者。余見友人有一老樹根,蟠曲萬狀,長止七寸,宛若行龍,鱗甲爪牙悉備,摩弄如玉,此誠天生筆格。余齋一石,蟠曲狀龍,不假斧鑿,亦奇物也。可架筆三矢。

  ○筆床
  筆床之制,行世甚少。余得一古鎏金筆床,長六寸,高寸二分,闊二寸餘,如一架然,上可臥筆四矢。此以為式,用紫檀烏木為之亦佳。

  ○筆屏
  宋人制有方玉、圓玉花板,內中做法肖生,山樹禽鳥人物,種種精絕。此皆古人帶板、燈板,存無可用,以之鑲屏插筆,覺甚相宜。大者長可四寸,高三寸,余齋一屏如之,製此似無棄物。有大理舊石,儼狀山高月小者,東山月上者,萬山春靄者,皆余目見,初非扭捏,俱方不盈尺,天生奇物,寶為此具,作毛中書屏翰,似亦得所。

  ○水注
  有玉為圓壺方壺者,其花紋甚工。又見吳中陸子岡製白玉辟邪,中空貯水,上嵌青綠石片,法古舊形,滑熟可愛。有玉蟾蜍注,擬寶晉齋舊式者。古銅有青綠天雞壺,有金銀片嵌天鹿,妙甚。有半身鸕杓,有鏒金雁壺,其類生無二,以兩足立地,口中出水。有江鑄眠牛,以牧童騎跨作注管。磁有官哥方圓水壺,有立瓜臥瓜壺,有雙桃注,有雙蓮房注,有筆格內貯水兩用者,有牧童臥牛者,有方者。定窯之注奇甚,有枝葉纏繞瓜壺,有蒂葉茄壺,有駝壺,又可格筆。有蟾注,有青東磁天雞壺,底有一竅者。宣窯五采桃注、石榴注、雙爪注,彩色類生。有雙鴛注,有鵝注,工致精極,俱可入格。

  ○筆洗
  銅有古鏒金小洗,有青綠小盂,有古小釜,有小卮、匜。其五物,原非此制,今用作洗。玉有缽盂洗,長方洗,玉環洗,或素或花,工巧擬古。磁有官哥圓洗,葵花洗,磬口圓肚洗,有四卷荷葉洗,有卷口蔗段洗,有絛環洗,有長方洗,類多,但以粉青紋片朗者為貴。古龍泉有雙魚洗,有菊瓣洗,有缽盂洗,百折洗。定窯有三箍圓桶洗,梅花洗,有中盞作洗,邊盤作筆覘者。有絛環洗,有方池洗,有柳斗圓洗,有圓口瓜棱洗,菊瓣洗,惟定洗多甚。宣窯有魚藻洗,有葵瓣洗,有磬口洗,有鼓樣青剔白螭洗。近人多以洗為杯,孰知厚卷口而扁淺者,洗也,豈杯有此制?外此新作商銀流金銅洗。諸窯假均州紫綠二色洗,與水中丞,多甚,制亦可觀,俱不入格。

  ○水中丞
  銅有古小尊罍,其製有敞口、圓腹、細足,高三寸許,墓中葬物,今用作中丞者。余有古玉中丞,半受血浸,圓口瓮腹,下有三足,大如一拳,精美特甚,古人不知何用。近有陸琢玉水中丞,其碾獸面錦地,與古尊罍同,亦佳器也。磁有官哥瓮肚圓者,有缽盂小口式者,有瓜棱肚者。青東磁有菊瓣瓮肚圓足者,定有印花長樣如瓶,但口敞可以貯水者,有圓肚束口三足者,有古龍泉窯瓮肚周身細花紋者,有宣銅雨雪沙金製法古銅瓿者,樣式美甚。近有新燒均窯,俱法此式,奈不堪用。

  ○硯山 【 附二圖】
  硯山始自米南宮,以南唐寶石為之,圖載《輟耕錄》,後即效之,不知此石存否?大率硯山之石,以靈壁、應石為佳,他石紋片粗大,絕無小樣曲折、屼峰森聳峰巒狀者。余見宋人靈壁硯山,峰頭片段,如黃子久皴法,中有水池,錢大,深半寸許,其下山腳生水,一帶色白而起磥砢,若波浪然,切非人力偽為,此真可寶。又見一將樂石硯山,長八寸許,高二寸,四面米粞包裹,而巒頭起伏作狀,此更難得。他如應石,近有佳者,天生四面,不加斧鑿,透漏花皺俱好,但少層疊巒頭、水池深邃,望之一拳石也。又若燕中西山黑石,狀儼應石,而?屼巉岩,紋片皺裂過之,可作硯山者為多,但石性鬆脆,不受激觸,多以此亂應石。有偽為者,將舊磚雕鏤如寶晉齋式,用錐鑿成天生紋片,用芡實浸水煮如墨色,持以愚人,每得重價。然以刀刮山底,磚質即露。有等好事者,以新應石、肇慶石、燕石加以斧鑿修琢岩竇,摩弄瑩滑,名曰硯山,觀亦可愛。
  靈壁石硯山圖、將樂石硯山圖附。 (附圖)

  ○印色池
  印色池以磁為佳,而玉亦未能勝也,故今官哥窯者貴甚。余見二窯印池,方者尚有十數,四八角并委角者,僅見一二,色亦不佳。余齋有三代玉方池,內外土銹血侵四裹,不知何用,今以為古玉文具中印池,似甚合宜。又見定窯方池,佳甚,外有印花紋,此亦少者。有陸子岡做周身連蓋滾螭白玉印池,工致侔古,今多效制。近日新燒有蓋白定長方印池,并青花白地純白磁者,此古未有,當多蓄之。且有長六七寸者,佳甚。

  ○印色方
  麻油二斤 牙皂角三個 蓖麻仁半斤,去殼取仁搗爛 花椒四十粒,取色不變 藤黃一錢,取不落色 明礬五分,取其發亮 黃柏五分,助色 黃蠟五分 白蠟五分 胡椒三十五粒 辰砂二兩 二紅二兩 水花朱四兩
  上件,先將麻油同麻子熬數滾,再下皂角二椒,熬至滴水成珠,方下蠟礬等物,取起,去渣,用蘄艾為骨,加三朱,拌紅為度。

  ○雅尚齋印色方
  京師蓖麻油,較菜油價賤,取回壇裝,埋土內三二年用,色白如冰。每用斤數,大日內翻曬至熟,次下黃蠟一錢,白礬末一錢,白芨末二錢,金箔沙細五十片,入瓶聽用。將舊坑豆瓣朱砂研至極細,用水飛過三五次,去黃標與末後砂腳,只用中間水飛細者,入粗碗中,用燒酒傾入,微火煮一炷香。隨其色變酒乾,取起將朱又研如面,方和前油,拌艾入匣,愈久愈紅,不變黑色。油取曬熟,至久不乾。其胚用真正蘄艾,搓揉百次,仍煮數遍,務去黑星,一點不存,如綿絮然方用。此至妙秘法,刻同鑒家共之。

  ○糊斗
  用銅者為佳,以便出洗。有古銅小提卣,如一拳大者,上有提梁索股,有蓋,盛糊可免鼠竊。又有古銅圓瓮,肚如酒杯式,下乘方座,且體厚重,不知古人何用,今以為糊斗似宜。有建窯外黑內白長罐,定窯圓肚并蒜蒲長罐,俱可作糊斗。又見哥窯方斗如斛,中置一樑,亦可充此。又見古銅三箍長桶,下有三足,高二寸許,甚宜盛糊。

  ○法糊方
  白麵一斤,浸三五日,候酸臭作過,入白芨麵五錢,黃蠟三錢,白芸香三錢,石灰末一錢,官粉一錢,明礬二錢。用花椒一二兩,煎湯去椒。投蠟、礬、芸香、石灰、官粉熬化,入面作糊,粘褙不脫。又法:飛面一斤,入白芨末四兩,楮樹汁調,亦妙。

  ○鎮紙
  有古銅青綠蝦蟆虛置銅座,重有斤餘,又有虎蹲銅坐,一塑鑄者,乃上古物也。且見必成對,壓紙妙甚。有古銅坐臥哇哇亦佳。有古銅蹲螭、眠龍,有鎏金辟邪、臥馬,有大銅虎,遍身青綠,重三二斤者,用以壓書。玉有古彘,古人用以掙肋殉葬者,每見二條。有白玉獵狗,有臥螭,有大樣坐臥哇哇,有玉兔、玉牛、玉馬、玉鹿、玉羊、蟾蜍、日月瑪瑙石鼓、柏枝瑪瑙蹲虎、水晶石鼓、酒黃水晶眠牛、捧瓶玻斯,其做法精妙如畫,皆宋物也。有哥窯蟠螭,有青東磁獅鼓,白定哇哇,狻猊。余自燕中得玉蟾二枚,其背斑點如灑墨,色同玳瑁,無黃暈,儼若蝦蟆背狀,肚下純白,其製古雅肖生,用為鎮紙,摩弄可愛。又見紅綠瑪瑙二大蟹,可謂絕奇。有白玉瑪瑙辟邪,長三四寸者,皆鎮紙佳品。

  ○壓尺
  有玉作尺,余見長二尺,厚六分,闊一寸五分者。人云“尺璧為寶”,然玉有徑二三尺者一時可見,有二尺長玉如意,三尺六寸長玉劍,皆奇貨也。有玉碾雙螭尺,有以紫檀烏木為之,上用古做蹲螭玉帶、抱月玉走獸為鈕者。又見倭人鏒金銀壓尺,古所未有。尺狀如常,上以金鏒雙桃銀葉為鈕,面以金銀鏒花,皆絛環細嵌,工致動色。更有一竅透開,內藏抽斗,中有刀錐、鑷刀、指銼、刮齒、消息挖耳剪子,收則一條,掙開成剪。此制何起?豈人心思可到。謂之八面埋伏,盡於斗中收藏,非倭其孰能之?余以此式令潘銅仿造,亦妙,潘能得其真傳故耳。論尺無過此者。有金銀石嵌秘閣、界尺、圖匣、文具等物,終是不雅。有竹嵌尺傍四轉,內以黃楊、烏木、紫檀、象牙,挽嵌如意,形製雖工,久則必敗。

  ○圖書匣
  有宋剔紅三撞者,二撞者,有罩蓋者。新剔紅黑二種,亦有二撞者,但方匣居多。有填漆者,有紫檀雕鏤鑲嵌玉石者,有古人玉帶板,燈板鑲匣面者。有倭匣,四子、六子、九子,每子匣內,藏以漢人玉章一方,或藏銀章,替下藏以寶石琥珀、官窯青東磁、舊人圖書,為傳玩佳品。若常用,以豆瓣楠為佳。新安制有堆漆描花(虫甸)嵌圖匣,精者可愛,近日市者惡甚。又如黑漆描花方匣,何文如之?亦堪日用。

  ○秘閣
  秘閣有以長樣古玉(王彘)為之者甚多,而雕花紫檀者,亦常有之。近有以玉為秘閣,上碾螭文、臥蠶、梅花等樣,長六七寸者,有以竹雕花巧人物為之者,亦佳。而倭人墨漆秘閣,如圭圓首方下,闊二寸餘,肚稍虛起,恐惹字墨,長七寸,上描金泥花樣,其質輕如紙,此為秘閣上品。

  ○貝光
  多以貝螺為之,形狀亦雅,但手把稍大,不便用使。余得一古玉物,中如大錢,圓泡高起半寸許,旁有三耳可貫,不知何物,余用為貝光,雅甚。又見紅瑪瑙製為一桃,稍扁,下光砑紙,上有桃葉枝梗,此亦為砑而設。水晶玉石,當仿為之。

  ○裁刀
  姚刀之外,無可入格。余有古刀筆一把,青綠裹身,上尖下環,長僅盈尺。古人用以殺青為書,今入文具,似極雅稱。近有崇明裁刀,亦佳。

  ○書燈
  用古銅駝燈、羊燈、龜燈,諸葛軍中行燈、鳳龜燈,有圓燈盤。定窯有三台燈檠,宣窯有兩台燈檠,俱堪書室取用。又見青綠銅荷一片,檠駕花朵坐上,想取古人金荷之意,用亦不俗。古有燭奴,即今鑄波斯作燭台者是也,似不堪供。

  ○筆覘
  有以玉碾片葉為之者。古有水晶淺碟,亦可為此。惟定窯最多扁坦小碟,宜作此用,更有奇者。

  ○墨匣
  以紫檀烏木豆瓣楠為匣,多用古人玉帶花板鑲之。亦有舊做長玉螭虎人物嵌者為最,有雕紅黑漆匣亦佳。

  ○臘斗
  古人用以炙蠟緘啟,銅製,頗有佳者,皆宋元物也。今雖用糊,當收以備數。

  ○筆船
  有紫檀烏木細鑲竹蔑者,精甚。有以牙玉為之者,亦佳。此與直方并用,不可缺者。

  ○琴劍
  琴為書室中雅樂,不可一日不對清音居士談古。若無古琴,新琴亦須壁懸一床。無論能操或不善操,亦當有琴。淵明云:“但得琴中趣,何勞弦上音。”吾輩業琴,不在記博,惟知琴趣,貴得其真。若亞聖操《懷古吟》,志懷賢也;《古交行》、《雪窗夜話》,思尚友也。《漪蘭陽春》,鼓之宣暢布和;《風入松》、《御風行》,操致涼颸解慍。《瀟湘水云》、《雁過衡陽》,起我興薄秋穹;《梅花三弄》、《白雲操》,逸我神游玄圃。《樵歌》、《漁歌》,鳴山水之閑心;《谷口引》、《扣角歌》,抱煙霞之雅趣。詞賦若《歸去來》、《赤壁賦》亦可以詠懷寄興。清夜月明,操弄一二,養性修身之道,不外是矣。豈以絲桐為悅耳計哉?自古各物之制,莫不有法傳流,獨鑄劍之術,不載典籍,故今無劍客,而世少名劍。以劍術無傳,且刀便於劍,所以人知佩刀而不知佩劍也。吾輩設此,總不能用以禦暴敵強,亦可壯懷志勇。不得古劍,即今之賓劍,如雲南製者,懸之高齋,俾豐城隱氣,化作紫電白虹,上燭三台斗垣,令熒熒夜光,爍彼欃槍彗孛,不敢橫焰逞色,豈果迂哉?

  ○香几
  書室中香几之制有二:高者二尺八寸,几面或大理石,岐陽瑪瑙等石;或以豆瓣楠鑲心,或四入角,或方,或梅花,或葵花,或慈菰,或圓為式;或漆,或水磨諸木成造者,用以擱蒲石,或單玩美石,或置香櫞盤,或置花尊,以插多花,或單置一爐焚香,此高几也。若書案頭所置小几,惟倭制佳絕。其式一板為面,長二尺,闊一尺二寸,高三寸餘,上嵌金銀片子花鳥,四簇樹石。几面兩橫,設小檔二條,用金泥塗之。下用四牙、四足,牙口鏒金銅滾陽線鑲鈐,持之甚輕。齋中用以陳香爐、匙瓶、香盒,或放一二卷冊,或置清雅玩具,妙甚。今吳中制有朱色小几,去倭差小,式如香案,更有紫檀花嵌,有假模倭制,有以石鑲,或大如倭,或小盈尺,更有五六寸者,用以坐烏思藏鏒金佛像佛龕之類,或陳精妙古銅官哥絕小爐瓶,焚香插花,或置三二寸高天生秀巧山石小盆,以供清玩,甚快心目。

  ●書齋清供花草六種入格
  春時用白定哥窯、古龍泉均州鼓盆,以泥沙和水種蘭,中置奇石一塊。夏則以四窯方圓大盆,種夜合二株,花可四五朵者,架以朱几,黃萱三二株,亦可看玩。秋取黃蜜二色菊花,以均州大盆,或饒窯白花圓盆種之。或以小古窯盆,種三五寸高菊花一株,旁立小石,上几。冬以四窯方圓盆,種短葉水仙單瓣者佳。又如美人蕉,立以小石,佐以靈芝一顆,須用長方舊盆始稱。六種花草,清標雅質,疏朗不繁,玉立亭亭,儼若隱人君子。置之几案,素艷逼人,相對啜天池茗,吟本色古詩,大快人間障眼。外此,無多可入清供。

  ●論香
  高子曰:古之名香,種種稱異。若蟬蠶香, 【 交趾所貢,唐禁中呼為瑞龍腦。】 茵犀香, 【 西域獻,漢武帝用之煮湯,辟癘。】 石葉香, 【 魏時題腹國貢,狀雲母,辟疫。】 百濯香, 【 孫亮四姬四氣,衣香,百濯不落。】 鳳髓香, 【 穆宗藏真島,焚之崇禮。】 紫述香, 【 《述異記》云:又名麝香草。】 都夷香, 【 《洞冥記》云:香如棗核,食之不飢。】 荼蕪香, 【 香出波弋國中,侵地則土石皆香。】 辟邪香,瑞麟香,金鳳香, 【 皆異國所貢,公主乘出,掛玉香囊中,則芬馥滿路。】 月支香, 【 月支國進,如卵,燒之辟疫,百里焚香,九月不散。】 振靈香, 【 《十洲記》云:窟州有樹如楓葉,香聞數百里。】 返魂香、五名香,馬精香,返生香,卻死香, 【 尸埋地下者,聞之即活。】 千畝香, 【 《述異記》云:以林名香。】 馥齊香, 【 出波斯國,香氣入藥,治百病。】 龜甲香, 【 《述異》云:即桂香之善者。】 兜末香 【 《本草拾遺》曰:武帝西王母降燒是香。】 沉光香, 【 《洞冥記》云:塗魂國貢,燒之有光。】 沉榆香, 【 黃帝封禪焚之。】 蘅蕪香, 【 李夫人受漢武帝。】 百蘊香 【 遠條館祈子,焚以降神。】 月麟香, 【 元宗愛妾號裒里春。】 辟寒香, 【 焚之可以辟寒。】 龍文香, 【 武帝時外國進香。】 千步香, 【 南郡所貢。】 薰肌香, 【 薰人肌骨,百病不生。】 九和香, 【 《三洞珠囊》曰:玉女擎玉爐焚之。】 九真香,清水香,沉水香 【 皆昭儀上姐飛燕香也。】 罽賓國香, 【 楊牧席間焚香,上如樓台之狀。】 拘物頭花香, 【 拘物頭國進,香聞數里。】 升霄靈香, 【 唐賜紫尼,焚之升遐。】 祗精香, 【 出塗魂國,焚之,鬼魅畏避。】 飛氣香, 【 《三洞》曰:真人所燒。】 金磾香, 【 金日磾造,香薰衣,以辟胡氣。】 五枝香, 【 燒之十日,上徹九重之天。】 千和香, 【 蛾嵋山孫真人焚之。】 兜樓婆香, 【 《楞嚴經》云:浴處焚之,其炭猛烈。】 多伽羅香,多摩羅跋香, 【 釋氏會安曰:即根香、藿香】 大象藏香, 【 因龍鬥而生,若燒一丸,興大光明,味如昔露。】 牛頭旃檀香, 【 《華嚴經》曰:從離垢出以塗身。】 羯布羅香, 【 《西域記》云:樹如松,色如冰雪。】 須曼那華香,闍提華香,青赤蓮香,華樹香,果樹香,拘鞞陀羅樹香,曼陀羅香,殊沙華香, 【 出《法華經》。】 明庭香,明天發日香, 【 出胥池寒國。】 迷迭香, 【 出西域,焚之去邪。】 必栗香, 【 《內典》云:焚去一切惡氣。】 木蜜香, 【 焚之辟惡。】 (禾葛)車香, 【 《本草》云:焚之去蛀,辟臭病。】 刀圭第一香, 【 昭宗賜崔胤一粒,焚之,終日旖旎。】 乾(食達)香, 【 江西山中所出。】 曲水香, 【 香盤印文,似曲水像。】 鷹嘴香, 【 番牙與舶主贈香,焚之辟疫。】 乳頭香, 【 曹務光理趙州,用盆焚,云財易得,佛難求。】 助情香, 【 明皇寵妃,含香一粒,助情發興,筋力不倦。】 夜酣香, 【 迷樓所焚。】 水盤香, 【 出舶上,上刻山水佛像。】 都梁香, 【 《荊州記》云:都梁山上有水,水中生之。】 雀頭香, 【 荊襄人謂之莎草根。】 龍鱗香, 【 (香戈)香之薄者,其香尤勝。】 白眼香, 【 和香用之。】 平等香, 【 僧人貨香於市,無貴賤貧富皆一價也,故云。】 山水香, 【 王旭奉道士於山中,月給焚香,謂之山水香。】 三勻香, 【 三物煎成,焚之有富貴氣,香亦清妙。】 伴月香, 【 徐鉉月夜露坐焚之,故名。】 此皆載之史冊,而或出外夷,或製自宮掖,其方其料,俱不可得見矣。余以今之所尚香品評之:妙高香、生香、檀香、降真香,京線香,香之幽閑者也。蘭香、速香、沉香、香之恬雅者也。越鄰香、甜香、萬春香、黑龍掛香,香之溫潤者也。黃香餅、芙蓉香、龍涎餅、內香餅,香之佳麗者也。玉華香、龍樓香,撒馥蘭香,香之蘊藉者也。棋楠香、唵叭香、波律香,香之高尚者也。幽閑者,物外高隱,坐語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悅性。恬雅者,四更殘月,興味蕭騷,焚之可以暢懷舒情。溫潤者,晴窗拓帖,揮麈閑吟,篝燈夜讀,焚以遠辟睡魔,謂古伴月可也。佳麗者,紅袖在側,密語談私,執手擁爐,焚以薰心熱意,謂古助情可也。蘊藉者,坐雨閉關,午睡初足,就案學書,啜茗味淡,一爐初爇,香靄馥馥撩入,更宜醉筵醒客。高尚者,皓月清宵,冰弦戛指,長嘯空樓,蒼山極目,未殘爐爇,香霧隱隱繞帘,又可袪邪辟穢。黃暖閣、黑暖閣、官香、紗帽香,俱宜爇之佛爐。聚仙香、百花香、蒼朮香、河南黑芸香,俱可焚於臥榻。客曰:“諸香同一焚也,何事多歧?”余曰:“幽趣各有分別,薰燎豈容概施?香僻甄藻,豈君所知?悟入香妙,嗅辨妍媸。曰余同心,當自得之。”一笑而解。

  ○焚香七要
  ◇◇香爐
  官哥定窯,豈可用之?平日,爐以宣銅、潘銅、彝爐、乳爐,如茶杯式大者,終日可用。

  ◇◇香盒
  用剔紅蔗段錫胎者,以盛黃黑香餅。法製香磁盒,用定窯或饒窯者,以盛芙蓉、萬春、甜香。倭香盒三子五子者,用以盛沉速蘭香、棋楠等香。外此香撞亦可。若游行,惟倭撞帶之甚佳。

  ◇◇爐灰
  以紙錢灰一斗,加石灰二升,水和成團,入大灶中燒紅,取出,又研絕細,入爐用之,則火不滅。忌以雜火惡炭入灰,炭雜則灰死,不靈,入火一蓋即滅。有好奇者,用茄蒂燒灰等說,太過。

  ◇◇香炭墼
  以雞骨炭碾為末,入葵葉或葵花,少加糯米粥湯和之,以大小鐵塑捶擊成餅,以堅為貴,燒之可久。或以紅花楂代葵花葉,或爛棗入石灰和炭造者,亦妙。

  ◇◇隔火砂片
  燒香取味,不在取煙。香煙若烈,則香味漫然,頃刻而滅。取味則味幽,香馥可久不散,須用隔火。有以銀錢明瓦片為之者,俱俗,不佳,且熱甚,不能隔火。惟用玉片為美,亦不及京師燒破沙鍋底,用以磨片,厚半分,隔火焚香,妙絕。燒透炭墼,入爐,以爐灰撥開,僅埋其半,不可便以灰擁炭火。先以生香焚之,謂之發香,欲其炭墼因香爇不滅故耳。香焚成火,方以箸埋炭墼,四面攢擁,上蓋以灰,厚五分,以火之大小消息,灰上加片,片上加香,則香味隱隱而發,然須以箸四圍直搠數十眼,以通火氣周轉,炭方不滅。香味烈,則火大矣,又須取起砂片,加灰再焚。其香盡,余塊用瓦盒收起,可投入火盆中,薰焙衣被。

  ◇◇靈灰
  爐灰終日焚之則靈,若十日不用則灰潤。如遇梅月,則灰濕而滅火。先須以別炭入爐暖灰一二次,方入香炭墼,則火在灰中不滅,可久。

  ◇◇匙箸
  匙箸惟南都白銅製者適用,製佳。瓶用吳中近製短頸細孔者,插箸下重不僕,似得用耳。余齋中有古銅雙耳小壺,用之為瓶,甚有受用。磁者如官哥定窯雖多,而日用不宜。

  ○香方
  高子曰:余錄香方,惟取適用,近日都中所尚,鋻家稱為奇品者錄之。製合之法,貴得料精,則香馥而味有餘韻,識嗅味者,知所擇焉可也。

  ◇◇玉華香方
  沉香四兩 速香黑色者,四兩 檀香四兩 乳香二兩 木香一兩 丁香一兩 郎台六錢 唵叭香三錢 麝香三錢 冰片三錢 廣排草三兩,出交趾者妙 蘇合油五兩 大黃五錢 官桂五錢 黃煙即金顏香,二兩 廣陵香用葉,一兩
  上以香料為末,和入合油揉勻,加煉好蜜再和如濕泥,入磁瓶,錫蓋蠟封口固,燒用二分一次。

  ◇◇聚仙香方
  黃檀香一斤 排草十二兩 沉速香各六兩 丁香四兩 乳香四兩,另研 郎台三兩 黃煙六兩,另研 合油八兩 麝香二兩 欖油一斤 白芨麵十二兩 蜜一斤
  以上作末為骨,先和上竹心子,作第一層,趁濕又滾。
  檀香二斤 排草八兩 沉速香各半斤為末,作滾第二層,成香,紗篩晾乾。都中自製,每香萬枝,工銀二錢,竹棍萬枝,工銀一錢二分,香袋紫龍力紙,每百足數五錢。

  ◇◇沉速香方
  沉速五斤 檀香一斤 黃煙四兩 乳香二兩 唵叭香三兩 麝香五錢 合油六兩 白芨麵一斤八兩 蜜一斤八兩和成滾棍。

  ◇◇黃香餅方
  沉速香六兩 檀香三兩 丁香一兩 木香一兩 黃煙二兩 乳香一兩 郎台一兩 唵叭三兩 蘇台油二兩 麝香三錢 冰片一錢 白芨麵八兩 蜜四兩和劑,用印作餅。

  ◇◇印香方
  黃熟香五斤 速香一斤 香附子 黑香 藿香 零陵香 檀香 白芷各一兩 柏香二斤 芸香一兩 甘松八兩 乳香一兩 沉香二兩 丁香一兩 (香戔)香四兩 生香四兩 焰硝五分 共為末,入香印印成焚之。

  ◇◇萬春香方
  沉香四兩 檀香六兩 結香 藿香 零陵香 甘松各四兩 茅香四兩 丁香一兩 甲香五錢 麝香 冰片各一錢
  用煉蜜為濕膏,入磁瓶封固,焚之。

  ◇◇撒馥蘭香方
  沉香三兩五錢 冰片二錢四分 檀香一錢 龍涎五分 排草鬚二錢 唵叭五分 撒馥蘭一錢 麝香五分 合油一錢 甘麻然二分 榆面六錢 薔薇露四兩 印作餅燒,佳甚。

  ◇◇芙蓉香方
  沉香一兩五錢 檀香一兩二錢 片速三錢 冰腦三錢 合油五錢 生結香一錢 排草五錢 芸香一錢 甘麻然五分 唵叭五分 丁香二分 郎台二分 藿香二分 零陵香二分 乳香一分 三奈一分 撒馥蘭一分 欖油一分 榆面八錢 硝一錢 和印或散燒。

  ◇◇龍樓香方
  沉香一兩二錢 檀香一兩三錢 片速五錢 排草二兩 唵叭二分 片腦二錢五分 金銀香二分 丁香一錢 三奈二錢四分 官桂三分 郎台三分 芸香三分 甘麻然五分 欖油五分 甘松五分 藿香五分 撒馥蘭五分 零陵香一錢 樟腦一錢 降香二分 白豆蔻二分 大黃一錢 乳香三分 硝一錢 榆面一兩二錢 印餅。散用蜜和,去榆面。

  ◇◇黑香餅方
  用料四十兩,加炭末一斤 蜜四斤 蘇合油六兩 麝香一兩 白芨半斤 欖油四斤 唵叭四兩
  先煉蜜熟,下欖油化開,又入唵叭,又入料一半,將白芨打成糊,入炭末,又入料一半,然後入蘇合、麝香,揉勻印餅。

  ◇◇炒香
  近以蘇合油拌沉速,入火微炙,收起,乘熱以冰末撒上,入瓶收用,謂之法製。其香氣比常少濃,反失沉速天然雅味,恐知香者不取。

  ◇◇日用諸品香目
  棋楠香, 【 有糖結,有金絲結。糖結鋸開,上有油若飴糖,焚之,初有羊膻微氣。糖結黑白相間, 黑如墨, 白如糙米。 金絲者, 惟色黃,上有綹若金絲。惟糖結為佳。】 黑角沉香, 【 質重,劈開如墨色者佳,不在沉水,好速亦能沉也。】 片速香 【 俗名鯽魚片,雉雞斑者佳。有偽為者。亦以重實為美。】 唵叭香, 【 一名黑香,以軟凈色明者為佳。手指可捻為丸者,妙甚。惟都中有之。】 鐵面香、生香、 【 俗名牙香。以面有黑爛色者為鐵面香,純白不烘焙者為生香。其生香之味妙甚。在廣中價亦不輕。】 降真香 【 紫實為佳,茶煮出油,焚之。】 黃檀香 【 黃實者佳,茶浸,炒黃去腥。】 白膠香, 【 有如明條者佳。】 茅山細梗蒼朮 【 句容茅山產,如貓糞者佳。】 蘭香, 【 以魚子蘭蒸低速香,牙香塊者佳。近以末香滾竹棍蒸者,惡甚。】 安息香, 【 都中有數種,俗名總曰安息。其最佳者,劉?所製越鄰香、聚仙香、沉速香三種。百花香即下矣。】 龍掛香, 【 有黃黑二品,黑者價高,惟內府者佳,劉?所製亦可。】 甜香, 【 惟宣德年製者清遠味幽可愛。 燕市中貨者, 壇黑如漆,白底上有燒造年月,每壇二斤三斤。有錫罩蓋罐子一斤一壇者,方真。今亦無之矣。近名諸品,合和香料,皆自甜香改易頭面,別立名色云耳。】 芙蓉香, 【 劉?製妙。】 萬春香, 【 內府香。】 龍樓香, 【 內府香。】 玉華香, 【 雅尚齋製也。】 黃暖闊、黑暖閣 【 劉?製佳。】 黃香餅, 【 王鎮住東院所製,黑沉色無花紋者,佳甚。偽者色黃,惡極。】 黑香餅 【 都中劉?二錢一兩者佳。前門外李家印各色花巧者亦妙。】 河南黑芸香, 【 短束城上王府者佳。】 京線香。 【 前門外李家二分一分一束者佳甚。】

  ◇◇金猊玉兔香方
  用杉木燒炭六兩,配以栗炭四兩,搗末,加炒硝一錢,用米糊和成揉劑。先用木刻狻猊、兔子二塑,圓混肖形,如墨印法,大小任意。當獸口處,開一斜入小孔,獸形頭昂尾低是訣。將炭劑一半,入塑中作一凹,入香劑一段,再加炭劑築完,將鐵線針條作鑽,從獸口孔中搠入,至近尾止,取起曬乾。狻猊用官粉塗身周遍,上蓋黑墨。兔子以絕細雲母粉膠調塗之,亦蓋以墨。二獸俱黑,內分黃白二色。每月一枚,將尾就燈火上焚灼,置爐內,口中吐出香煙,自尾隨變色樣。金猊從尾黃起,焚盡,形若金妝,蹲踞爐內,經月不敗,觸之則灰滅矣。玉兔形儼銀色,甚可觀也。雖非大雅,亦堪幽玩。其中香料美惡,隨人取用。或以前印香方取料,和以榆面為劑,捻作小指粗段,長八九分,以獸腹大小消息,但令香不露出炭外為佳。更有金蟾吐焰,紫雲捧聖,仙立雲中,種種雜法,內多不驗。即金蟾一方,不堪清賞,故不錄。

  ◇◇香都總匣
  嗜香者,不可一日去香。書室中,宜製提匣,作三撞式,用鎖鑰啟閉,內藏諸品香物,更設磁盒磁罐、銅盒、漆匣、木匣,隨宜置香,分布於都總管領,以便取用。須造子口緊密,勿令香泄為佳。俾總管司香出入緊密,隨遇爇爐,甚愜心賞。

  ●論琴
  高子曰:琴者,禁也,禁止於邪,以正人心。故記曰:“君子無故不去琴瑟。”孔門之瑟,今則絕響,信可貴矣。古人鼓琴,起風雲而來玄鶴,通神明而阜民財者,以和感也。今徒存其器,古意則亡。歐陽公云“器存而意不存”者,此耳。夫和而鳴者聲也,參敘相應者韻也。韻中成文,謂之為音。故音之哀樂、邪正、剛柔、喜怒,發乎人心,而國之理亂,家之廢興,道之盛衰,俗之成敗,聽於音聲可先知也,豈他樂云乎?知琴者,以雅音為正。按弦須用指分明,求音當取捨無跡。運動閑和,氣度溫潤,故能操高山流水之音於曲中,得松風夜月之趣於指下,是為君子雅業,豈彼心中無德,腹內無墨者,可與聖賢共語?世人悅於聽樂,而無味於琴者,悅其聲之淫耳。樂用七音而二變,與宮徵聯用,故聲淫而悅耳。琴用五音,變法甚少,且罕聯用他調,故音雖雅正,不宜於俗。然彈琴惟三聲,散聲、按聲、泛聲是也。泛聲應徽取音,不假按抑,得自然之聲,法天之音,音之清者也。散聲以律呂應於地,弦以律調次第,是法地之音,音之濁者也。按聲抑揚於人,人聲清濁兼有,故按聲為人之音,清濁兼備者也。今人不究意旨,不親明師,不講譜法,不嫻手勢,遂使聲之曲折,手之取音,緩急失宜,起伏無節,知聲而不知音,運指而不運意,奚取彈為?有等務尚花巧急驟,誇奇逞高,不求法度準繩之中,有敷暢悠揚之妙,操多散聲,以類箜篌,巧取按聲,以同箏阮,大失雅音,重可笑耳。孰知散按間出,清以泛聲,謂得中道。今之俗彈,更易不常,變樸為澆,求異於人,不知法古,是為抱琵琶而同伶人,豈古聖賢所謂修身養性,理其天真意哉?

  ○臞仙琴壇十友
  冰弦 玉軫 軫函 玉足 絨(划去戈改豆) 琴薦 錦囊 琴床 琴匣 替指以鶴翎造,火烙為之。

  ○五音十二律應弦合調立成
  弦 一二三四五六七
  黃鐘 律 黃太姑林南 【 黃太清清】
  音 宮商角徵羽 【 少少宮商】
  右調弦按徽,以五音調法,慢三即慢角調也。黃清云者,黃鐘之輕清音也。如少宮少商之意,後例此。
  弦 一二三四五六七
  大呂 律 太夾仲夷無 【 大夾清清】
  音 宮商角徵羽 【 少少宮商】
  右調弦按徽同黃鐘。
  弦 一二三四五六七
  太簇 律 太姑蕤南應 【 太姑清清】
  音 宮商角徵羽 【 少少宮商】
  右調按弦徽同黃鐘。
  弦 一二三四五六七
  夾鐘 律 黃夾鐘林無 【 黃夾清清】
  音 宮商角徵羽 【 少少宮商】
  右弦以十徽應四,緊七應散二,緊五以十徽應七,緊三以十徽應五,即今之清商調也。
  弦 一二三四五六七
  姑洗 律 太姑蕤夷應 【 太姑清清】
  音 羽宮商角徵 【 少少羽宮】
  右調按同夾鐘
  弦 一二三四五六七
  仲呂 律 黃太仲林南 【 黃太清清】
  音 徵羽宮商角 【 少少徽角】
  右按調即今五音調法。
  弦 一二三四五六七
  蕤賓 律 太夾蕤夷無 【 太夾清清】
  音 徵羽宮商角 【 少少徽羽】
  右按調同仲呂。
  弦 一二三四五六七
  林鐘 律 太姑林南應 【 太姑清清】
  音 徵羽宮商角 【 少少徵羽】
  右調按同仲呂
  弦 一二三四五六七
  夷則 律 黃夾仲夷無 【 黃太清清】
  音 角徵羽宮商 【 少少角徵】
  右以夾鐘弦緊四,以十應二,即今慢宮調也。
  弦 一二三四五六七
  南宮 律 太姑蕤南應 【 太姑清清】
  音 角徵羽宮商 【 少少角徵】
  右調按徵同夷則。
  弦 一二三四五六七
  無射 律 黃太仲林無 【 黃太清清】
  音 商角徵羽宮 【 少少商角】
  右以仲呂弦加緊五,以十一徽應七,即今蕤賓調也。蕤賓自有正律,以無射為蕤賓,俗名也。
  弦 一二三四五六七
  應鐘 律 太夾蕤夷應 【 太夾清清】
  音 商角徵羽宮 【 少少商角】
  右調按同無射。律有八十四調。琴該正調六十,變音二十四。是以按弦取聲,不可立調。

  ○古琴新琴之辨
  高子曰:琴惟仲尼、列子二式為古制,餘皆後世式樣。凡觀古琴,先觀漆水。漆光退盡,儼若烏玉,按之堅瑩如水,上發斷紋,肖梅花紋者為最,牛毛紋者次之,蛇腹紋者為下品也,且易偽為。偽法:以火逼熱,以雪罨上,隨暴成裂,儼若蛇腹,寸許相去一條。或以雞子清入灰作琴,用甑蒸之,懸於風日燥處,亦能斷紋,少細。又偽作牛毛斷者,以數針劃絲,復以發磨。然偽者以手摩之,裂紋有痕。真者有紋可見,而拂之則無。次觀合縫無隙,不散,斷紋過肩,此漆灰琴也。若上下有紋,兩旁光漆者,此開而復合,重漆補者,此料灰琴也,似非全完。次觀琴材,以桐面梓底者為上,純桐者次之,桐面杉底者又次之。琴取桐為陽木,梓為陰木,木用陰陽,取其相配,以召和也。然古人純用桐木之意,亦取桐之陽面為面,陰面為底,以分陰陽。恐梓性紐裂,不用為底,故以桐木向日者,沉之水中,其陽面向上,背陰者向下,陽浮陰沉,反覆不易,取上為陽為面,用下為陰為底,是亦法陰陽也。故琴有陽材者,旦濁而暮清,晴濁而雨清。陰材者,旦清而暮濁,晴清而雨濁也。次取九德:一曰奇,輕鬆脆滑是也。輕謂材輕;鬆謂聲透;脆謂聲之清美,老桐木也;滑謂聲之澤潤,近水材也。二曰古,淳淡中有金石韻也。三曰透,年雖久遠,膠漆不敗,清亮而不咽塞。四曰靜,謂無(孜去子改先)颯以亂正聲。五曰潤,謂發聲不燥,韻長不絕。六曰圓,謂聲韻渾然而不破散。七曰清,謂聲如風中鐸也。八曰勻,謂七弦無三實四虛之病。九曰芳,謂愈彈愈發,久無乏聲。此九德也。外此又須左不按浮,右不抗指,音清不空,音實不洪,而無撲(孜去子改先),身無垂翹,伏手可彈,落指音發,此美琴也。雖售高資,亦不可捨。近有銅琴、石琴,以紫檀烏木為琴者,皆失琴旨,雖美何取?《毛詩》云:“椅桐梓漆,愛伐琴瑟。”其意何居?又如百衲琴者,亦近制也。偶得美材,短不堪用,因而裁成片段,膠漆綴長,非好奇也。今仿製者,以龜紋錦片,錯以玳瑁、象牙、香料、雜木,嵌骨為紋,鋪滿琴體,名曰寶琴。與廣中滇南(虫甸)嵌琵琶何異?更可笑也。求古不得,如我明高騰、朱致遠、惠桐岡、祝公望,諸家造琴中,有精美可操,纖毫無病者。奈何百十之中,始得一二?若祝海鶴之琴,取材斫法,用漆審音,無一不善,更是漆色黑瑩,遠不可及。其取蕉葉為琴之式,制自祝始。余得其一,寶惜不置,終日操弄,聲之清亮,伏手得音,莫可逾美,何異古琴。且價今重矣,真者近亦難得。

  ○琴譜取正
  琴師之善者,傳琴傳譜。而書譜之法,在琴師亦有訛者。一畫之失,指法即左,以訛傳訛,久不可正,琴調遂失真矣。故琴非譜不傳,譜非真,反失其傳也。近世以寧藩《神奇秘譜》為最。然須得初刻大本,臞仙命工校訂,點畫不訛,是為善譜,可寶。若翻刻本,不足觀矣。又如《風宣琴譜》亦可。外此,何止數十家刻譜,無不訛者。余自燕中得故家琴譜,抄錄精細,調法俱善,欲刻未得。若欲求譜勾剔字法全備,并手勢形象飛動,在臞仙所刻《太古遺音》一書,最為精到。奈坑中僅存翻本,使人恨不多見。臞仙留心音律,無不窮奇索隱,若詞曲之《太和正音譜》,按律正腔,知音孰能過之?宜乎琴譜之精,莫之與并也。

  ○琴窗雜記〔計十五條〕
  彈琴取古郭公磚,上有象眼花紋,方勝花紋,出自河南鄭州者佳。用鑲琴台,長過琴一尺,高二尺八寸,闊容三琴,以堅漆塗之。彈琴於上,其聲泠泠可愛。或以瑪瑙石、南陽石、永石鑲者亦佳。
  古琴無聲者,以布囊炒熱砂罨之,冷即又換。或以甑蒸之,令汗出透,懸當風處吹乾,其聲如舊。琴無新舊,宜置臥床內,以近人氣為佳。
  琴弦久而不鳴者,?定,以桑葉捋之,鳴亮如初。
  蓄琴不論寒暑,不可掛風露并日色中。可於屋內不近墻壁暖處懸之,則聲不澀滯,琴無變病。
  唐有雷張越三家,製琴擅名,其龍池鳳沼,有舷,余處悉洼,令關聲不散。宋有琴局,製有定式,謂之官琴,余悉野斫。後以京中樊氏、路氏琴為第一。
  余在都中見一琴台,以錫為池於台中,置水蓄魚,上以水晶板為面,其魚戲水藻,儼若出斫,誠為世所希有,其價亦高。余一見後,不知何去,令人念之耿耿。天下奇貨,信不易得。
  掛琴不可近墻并泥壁之處,恐惹濕潤,則琴不發聲。惟宜近紙格板壁,當風透氣處掛之。加以囊盛,以遠塵垢。入匣則不用囊。
  梅月,須先將琴入匣中鎖閉,以紙糊口,不令濕霉著琴。琴匣之制,亦貴窄小,止可容琴,不使有空搖動為佳。
  抱琴,當語僮僕,勿令橫抱,恐觸物傷損,護軫焦尾直抱,頭上尾下無失。
  露下彈琴,不可久坐,不惟潤弦,抑且傷人。且陽材鼓之有聲,陰材則無聲矣。
  彈琴須先盥手,手潔則弦不受污。夏月惟宜早晚,午則不可,非惟汗溽,恐太燥脆弦。
  焚香鼓琴,惟宜香清煙細,如水沉生香之類,則清馥韻雅,若他合和艷香,不入琴供。
  對月鼓琴,須在二更人靜,萬簌無聲始佳。對花,宜共岩桂、江梅、茉莉、薝蔔、建蘭、夜合、玉蘭等花,香清色素者為雅。臨水彈琴,須對軒窗池沼,荷香撲人,或竹邊林下,清漪芳沚,俾微風洒然,游魚出聲,自多塵外風致。
  琴用金徽玉軫,不為之華。然玉軫有花則易轉,素不受污。若用紫檀犀角者,可避損失。然金徽每為琴災,不若瑩白螺(虫甸)者,燈前月下,取音了然,觀亦不俗。若橫之膝上,對月則光彩射目,似更宜人。膝上鼓琴,惟純熟小操則可,否亦不能。

  ●養鶴要略
  高子曰:鶴,仙禽也。於物為多壽,感於陽,故鳴於子。雄則聲聞數里,雌則聲下而不揚。華亭下沙之鶴,蓋自海東飛集於下沙,非華產也。相鶴但取標格奇古,唳聲清亮,頸欲細而長,足欲瘦而節,身欲人立,背欲直削。聲橫則類鸛鶩,勁肥則類鵝雁矣。觀其隆鼻短口則少眠,高腳疏節則多力,頂若朱紅則善鳴,眼露赤色則視遠,回翎亞膺則體輕,龜背鱉腹則善產,鳳翼雀尾則善飛,輕前重後則善舞,洪脾纖趾則善步。蓄之者可以共清高,助清興。當居以茅庵,鄰以池沼,飼以魚谷鰍鱔,勿以熟食飽其腸胃,使乏精采而塵倦仙骨。欲教以舞,俟其飢餒,置食於空野,使童子拊掌歡顛,搖手起足以誘之,彼則奮翼而唳,逸足而舞矣。習之既熟,一聞拊掌,即便起舞,謂之食化。空林別墅,何可一日無此忘機清友?聞鶴糞可以化石成灰。鶴有長水石自隨,故能蓄魚於溝瀆不涸。且能千年,一變蒼色,再變黃玄,百年之後,則脫硬羽而生柔毛,色白鮮潔,真異類也。而青松白石之下,更宜此君。


【译文】

  《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中卷》[明]高濂(译文)

  ○论画

  高子说:画家有六法三病六要六长的说法,这是初学绘画者人门的要诀,用它来评论绘画,绘画大都会低于这个要求的。我评论绘画是用天趣、人趣、物趣作为标准。天趣就是讲神似;人趣就是讲生气;物趣就是讲形似。大凡神气出现在形似之外,而形似则蕴寓于神气之中,形象不生动就失去了神气而显得呆板;生动的形象不在画内就只是形似而已,也就失去了生动而显得粗疏。所以力求神气寓于形似之外,力求生动的形象表现在形似之中。生气、神气从远望看得出来,这便是天趣;形似从近观看得出来,这就是人趣。因此一张图画张挂出来,应远远地观赏它。如果所画山川只是陡峭险峻,却没有烟云的润色;如果画的树林只是层层叠叠,却没有随风摇曳之态;如果画的人物仅仅很相似,却像没有灵魂的躯体放在画中,或像在墙壁静静地立着,却没有谈笑风生、左顾右盼、行走转移的动态;如果画的花鸟

  只具有色彩华丽的羽毛、缤纷艳丽的颜色,却不引发似飞、似叫、似溢香,似水润泽的想象,这都可以说是没有神气。以上四者都无可指责,观玩时逼真的形象完全具备了,这便可以说是获得物趣了,能在人趣中求得它的神气盎然,那么天趣才能得到足够的表现。

  譬如唐朝人的绘画,以我见过的吴道子的大幅《水月观音》为例,他描绘观音的妆束打扮,设色很优美,头上佩戴的宝珠飘带,看上去像在摇曳着,栩栩如生地活现出观音的梵容,上半身笼罩着白纱的袍衫,隐隐约约地像薄薄的生丝遮盖着躯体,袍衫上又有白粉打底和绣有彩色丝织品的花纹镶边。不要说后代,就是五代和宋朝,应该说离唐代并不很远,可是我见过的众多的菩萨的画像,哪有一笔值得称道呢!那整幅画被月色笼罩着,月光似黄似白,画的中间端坐着观音大士,上下都是水,活像一只天鹅翘首张望,恍惚像在浩大的水流上,人和月都随水飘动着似的,真正达到神生画外的境界了!又譬如阎立本的《六国图》,他模写的人物,各种形态都非常相似,描绘出那些醉后方醒、载歌载舞、穿戴不同的服饰在野外游玩的体态,种种神情都出现了,这真是来自自然界以外的景象。再看阎立本的大幅《四王图》,那君臣俯仰的威仪,左右侍从朝拜拱手的端庄肃穆,罗列的奇珍异物,无不活灵活现,山上的树木枝丫交错,被层层烟雾滋润着,用色力求形似,远远望上去就像立体的一样,但走近用手指一摸,才感到是在又薄又平整的丝织品上作的画。再如李思训的《骊山阿房宫图》,山岩层层叠叠,楼台亭阁上千重,众多的车马楼船,人物似云聚集,全都在分寸之间,画得极为精巧,仿佛蚂蚁聚集在那里,弯弯曲曲、远远近近、延续不断,游览时的各种仪态,在细小中无不表现出来。应当知道作画的人,画前早已神韵在胸,作画时生动的形象出自于指腕之间每一点,每一抹,都天趣十足,所以能将广阔百里的图景缩小到方寸之间而又表现得维妙维肖;将万种景象在毫端描绘出来,松杉一树一树地杂乱陈列、峰峦岩石突兀、重叠,又用皴法点染几层山岩沟壑,勾勒各种各样的树叶。曹明仲未曾见过这画,所以认为山水画古不如今,有客人回答说:这是文征明家所藏之物。

  又如周昉的《美人图》,美在意外,丰韵隐隐绰约,蕴含娇媚,姿态端庄,不是那些容貌艳丽轻盈之辈可比的,若让人见到画中美人,会令人衷心喜爱,心猿意马。又如周昉的白描《过海罗汉》、龙王请斋》,细得像游丝一样,曲折环绕没有踪迹,那画中的眼睛就似黑漆点染的,形态真是栩栩如生。老年人则有逼真的龙钟之态,年少的就像在飞动似的,大海波涛汹涌,打开画卷,令人心惊,水生动物或骑着的,或向上托起的,让人一看心惊胆颤,难道这只是徒具形骸,点染纸墨等就可以求得的吗?又见边鸾画花草昆虫,花像在随风飘动,袅娜多姿;昆虫极像在吸露水,翩翩起舞;野草随风仰倒,酷似天然生成;即使是面对飞雪展玩图画,这身子也像坐在春风和畅的园林里一样舒服。又如戴嵩的《雨中归牧》一图,上面画有几株柔弱的杨柳,柳丝在云烟中飘起,用墨洒了些细点,形状就像针头,逼真地画出了傍晚的云雾,细雨霏霏,小伙子骑着牛,急切地想跑回家里。这都是神气出现在形象之外,生动的形象蕴于形似之中,也就是天趣飞动了。所以唐朝人作的画,值得后人效法。不过唐人的画求庄重而律严,不求精巧,便增加了很多妙处,这是很难做到的。后人的画,约束自己的心意刻意去追求细腻精巧,却缺乏唐代人的雅趣天成。

  像丘文播、杨宁、韦道丰、僧贯休、阎立德、弟立本、周昉、吴道玄、韩求、李祝、朱瑶这些人,都是画人物的神手,模拟逼真,生气形态和神韵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设色取白描,个个都达到了最佳的效果。

  至于山水画,如李思训、子昭道、卢鸿、王摩诘、荆洁、胡异、张憎繇、关同这些人,笔力遒劲,立意高远,环绕的山辋钟隐、郭权辉、施璘、边鸾、杜霄、李逖、黄筌子、居采等,都设色得直,布局有法,那形象艳丽得似露珠欲滴的花,那随风翻飞的鸟,都是巧夺天工、春归掌握之佳作。又如韩干画的马,戴嵩、张符画的牛,僧传古画的龙,韩大尉画的虎,袁义画的鱼,都是超出一时的绝技,那富有生命力的形象,生动奔放,变化跳跃,这高超、神妙远非慢慢爬行之态可比,即使临摹也不能达到相似的境界。如宋代的孙知微、僧月蓬、周文矩、李遵、梁楷、马和之、僧梵隆、苏汉臣、颜次平、徐世荣、盛师颜、李早、李伯时、顾闳中等,都工于人物画,对于各种人物神态都表现得丰神精爽。如郭忠恕、许道宁、米友仁、赵千里、郭熙、李唐、高克明、孙可元、刘松年、李嵩、马远、马逵、夏珪、楼观、朱怀瑾、范宽、董源、王晋卿、陈珏、朱锐、王廷筠、李成、张舜民这些人,都是工于山水画的,他们都能从山泉岩石中表现出高尚的品格。如杨补之、丁野堂、李迪、李安忠、吴炳、毛松、毛益、李永年、崔白、马永忠、单邦显、陈可久、僧希白、刘典祖、徐世昌、徐荣、赵昌、赵大年、王凝、马麟这些人,都是工于花鸟画的,他们都能将这些自然界小生灵的秘密揭示出来,并显出活泼之态。再如宋高宗的山水竹石,文湖州、苏长公、毛信卿、吴心玉的竹石枯木,阎士安的野景树石,张浮休的烟村,都能让自然界的各种声音从笔锋中流泻出来。渭川波人砚沼,随意运笔绘出万竿翠竹,绚烂明丽的云雾,飘拂于高高的房舍上面,满堂绿荫,清风满座,哪里是那些平庸之辈能够达到的境界呢?

  又如陈所翁画的龙、钱光甫画的鱼,朱绍宗、刘宗古画的猫犬,都能深得各物的骨气,形象又画得很相似,所以名噪一时。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暂且评述几代画家吧,如果想得到全面的评述,就应从画谱绘鉴中去求索,那就不是我所说的清赏要略了。

  我从唐朝人的绘画里,品赏出它们的神气是在作画之先就成竹于胸的,所以画成之后就神气十足;宋朝的画家仅擅长于求形似,所以画成之后神气甚微;宋代画家的物趣,远远超过唐人,而唐代画家的天趣又远远超过了宋人。

  现今评论绘画的人,把宋人的画看作院画,不加重视,特别崇尚元人的画,这是因为宋人的画过分追求技巧而神气不足的缘故。然而宋人的画,也不是后人所能够轻易达到的,而元人的画,却敢和它并驾齐驱。再说元代的黄大痴,难道不是出自夏、李的源流吗?王叔明也采用董、范的画法,钱舜举、黄筌的着色技法,盛子昭继承了刘松年的遗风,赵松雪则天资聪颖超群,心胸不凡,汲取了马和之、李公麟的描法,又得益于刘松年、李营丘的结构,设色则效法赵伯驹、李嵩的浓淡得宜,而富有生命力的气象则是效法夏珪、马远的高旷宏远,可是到了他绘画的成熟期,他的作品完全不像上述这些人的风格,而是自己独创了一种温润清雅的神态,见到这些画就像见到美人一样,令人不能不露出受感动的表情的。这远远超过一代人,堪称艺术界中的名画,但都是效法古人的,绝无不寻常的创新之笔。元代的画,如王、黄、二赵(即赵子昂、赵仲穆-译注),倪瓒的士气;陈仲仁、曹知自、王若水、顾正之、柯九思、钱逸、吴仲圭、李息斋、僧雪窗、王元章、萧月潭、高士安、张叔厚、丁野夫的雅致不俗;而画的精致巧妙,要数王振朋、陈仲美、颜秋月、沈秋涧、刘耀卿、孙君泽、胡廷辉、臧祥卿、边鲁生、张可观等人;而文雅安闲要算张子政、苏大年、顾定之、姚雪心这些人了。以上都是元代的名家,说他们的名气能独揽当代是可以的,但如果说他们能够超过宋人,那就不可以了。如果松雪、大痴、叔明的画,即使宋人见了,也会心悦诚服,叹服那些绘画的韵致的。

  现今人们评论绘画,必然要谈到士气。所谓士气,那是艺术界能作为隶属一家的画种,完全采用神气生动作为标准,不追求物趣,以求得天趣为最高境界,看那些为写而不为描的,都想要摆脱画工院气的缘故罢了。这些只能叫做寄兴,作为一时的品玩是可以的,如果认为它是好画,怎能与前代相比,而成为后世的宝藏呢?像赵松雪、王叔明、黄子久、钱舜举这些人的画,才是真正的士气画,而上述四人的画难道可肤浅地加以效法吗?如果没有宋人名家的画法为基础,这批人可能成为一代之雄吗?通过这些例子就可以懂得绘画的道理了。

  ○画家鉴赏真伪杂说

  高子说:米元章讲过,好事家与鉴赏家本来就是不同的两种人;家里钱多,贪名好胜,遇到文物便收藏起来,这不过是被其声名所惑,故只能叫做好事;如果是鉴赏家,他们天资高明,广泛阅读各种传录,有的自己能画,有的能深解画的意境,每每得到一幅画,便把它视为珍宝天天进行品赏,就像面对古人一样,哪怕有歌舞声色奉送,也不能夺走这个爱好,这可以叫做真赏。但看画的方法,必须着眼于全面而且灵活,切不可偏执己见,一定要仔细地观赏古人运笔立意的精妙处,不能马马虎虎粗略地阅读。评论山,要讲究起伏转换;评论水,要深究它的隐显源流;评论林木,则力求它深邃蓊郁而又深浅分明;人物画,要注意它面部、眼神和左顾右盼之态是否相互应和;四时的景色,要能分出早晚阴晴,而且烟云的动荡要富有情趣;花鸟的形态,必须观察它是否依风摇曳、含露欲滴、归巢觅食、翻飞鸣叫;依次到牛马昆虫,鱼龙水族,没有一物不取其神气生动,天趣涣然的样子于笔墨之外的,这才不失为真赏。若仅凭形似来要求绘画,那么街市上贴在壁上卖的画,凭它把人物花草猫狗画得多么逼真,这又怎么能谈得上取法于古人呢?再说古人的画,并不只是以形似物趣求得,还应该在运笔时没有停滞的痕迹,才能体现出天趣,就像书法的藏锋起笔才最妙一样。赵松雪的诗写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应须八法通,正是说的这个。

  另外,好画不宜多裱,裱多了容易失去神气,也不宜用水去洗,更不可剪去破碎了的边条,最好的办法是细细地补足,让人像宝贝一样地珍惜古画,哪里只是像珍惜金玉那样。即使宋人离现在也并不久远,但他们的画在世上流传的已是很少,更不要说唐朝五代的画了!藏画的人,应该随时亲自检查点验,不要怕辛苦麻烦,这是能否收藏画最关紧要的素质。

  画的失传,其原因有五点:古画存放的年代很久,纸绢已经变脆,加上经常打开卷合,略微使它弯曲,即便折损,破碎后也无法补救,此是失传的第一种原因。孩童仆役不了解收卷的方法,常常用两手指甲抓住画便卷起来,不顾画边的齐整,用轴干使力紧收,造成画里的绢素破裂,这是失传的第二种原因。遇到屋子漏水到处是湿的,老鼠咬、猫撒尿,梅雨季节画面因霉菌作用而变白,因不善于揩抹,立刻用粗布去擦摩,画面便一片接一片地破损脱落,这是失传的第三种原因。有的人把画拿给凡夫俗子看,他们不懂看画的方法,拿起一点靠近去看,画面绢素随即折断;有的人挂画时疏忽大意,以致落到地上造成画卷折裂,再也不能补救,即使粘上衬纸也没有什么用处,这是失传的第四种原因。有的遇上战争或水灾,连年苦于流浪迁移,这是失传的第五种原因。更有那种破落子孙,没有见识的妇人,不懂得珍藏画卷,将其堆积起来使之腐朽变坏;有的儿女特别调皮,用笔去涂写画卷;有的在灯下看着玩耍,以致油污染透画卷,有时偶尔落到烛光上以致被烧损;有时挂画正遇狂风大作,使画被吹断刮裂。太多了,古画难于保存,就是由上述种种原因造成的。

  古人的名画,很少有对轴。如高尚的士人的画,多半是随兴偶然创作的,这些画天趣生动,人们便视作珍宝互相传看,怎么可能有对轴呢?又如高大的书斋精巧的房舍,哪里容得下四轴张挂呢?即使挂上对轴的也会缺少雅致的情趣了。世人将无名氏的画填上某人某人的款字,真是太可笑了。画院进呈的轴卷,都是有名的大家之作,但都没有落款,所以又何必见到画牛的画就说是戴嵩之作,见到画马的画就说是韩干之作呢?这正如《格古论》上说的:无名氏的画,有许多上乘之作。如果说没有落名款的就不是好画,那就错了,殊不知没有落名款的,都是御府画。

  古时有善于画花草的,多半都不着墨,而用颜色来点染,也自有一种精神生机。又如画稿,即从前人的画稿,不经意的地方,也能看出其天机偶发,生机勃勃,落笔成趣,确实有许多神妙之处,也应该视作珍宝收藏起来。

  唐代人的纸硬黄短帘,绢纸则丝粗而厚,有捣熟的,有四尺宽的:

  宋代的绢纸则光滑细腻得像纸一样,用手揩摩触感如玉,双层则和平常一样。更有宽五六尺的,名叫独梭纸,采用鹄白澄心堂的占多数。宋人的画流传至今的,丝性都消失了,加上多次裱糊,再也不坚韧,用手指微刨,那绢丝就会像灰一样堆起来,内外一色。像现在的绢素,用药水染旧,不管怎样用手指微刨,绢丝依然露出白色,即使用刀刮也不会变成灰堆。这就是古今绢素的区别,其实是很难作假的。又比如元绢有独梭的,和宋代的相似;有宓家机绢的,都很好。古画落墨着色,深入到绢索里,着色既然很多,精采就远远不同,那花草如日出那样鲜艳,绿色像碧玉,粉色则腻滑如玉,黑色则点墨如漆。赝品即使尽力模拟,各种颜色间有相似的地方,但红色却达不到,要想颜色浸透到绢素的深度一样,也是不可能的,至于神采则更加索然了。

  又比如古人的画,愈观赏愈觉得好看,他们的笔法圆熟,用意精到,以人趣效法物趣,落笔不凡,而人趣也就显露出来了。今人的绘画,首先就没有人趣,物趣也牵强附会,落笔粗疏庸俗,入眼便觉不堪赏玩,看这些伪品有什么好处呢?宋人临摩唐朝五代人的画片,其神采如出一家之手笔,秘府珍藏得很多;现在的人临摩绘画,只是追求影响,常常凭个人意念,随手草率简略,即使有精致细腻的,也缺乏天趣,好的也极其呆板。近来,像吴中的莫乐泉临摩的画,就称得上当代一绝。

  我大明朝的名家,可以和宋代、元代名家相匹敌的,也有不少人。上乘之作如文衡山、沈石田、陈白阳、唐伯虎、文汶水、王仲山、钱叔宝、文伯仁、顾亭林、孙雪居、沈青门等的,风采神韵都俊美闲逸,落笔脱俗,有的长于隶体,有的长于行体,且都各自具有天趣,可以与元代的二赵、王、黄相媲美。如戴文进擅长山水人物神像,向来就得到宋人作画的要诀,他临摹仿效宋人的名画,样样都很逼真;他在生宣纸上着色,草草开染,效法黄子久,王叔明等人的画,还稍胜二家一筹。如商喜、李在、周东村、仇十洲,山水人物之妙,超越了宋代刘、范等人。又如边景昭、吕廷振、林以善、张秋江、沈士容、王牧之、陈宪章、俞江村、周少谷这些人,花鸟竹石,也得益于宋代的徐、黄家法。其他像谢廷循、上官伯达、金文鼎、金汝清、姚公绶、王孟端、夏仲昭、王舜耕、陈大章、许尚文、吴伟、苏致中、叶原静、谢时臣、朱子郎、朱鹿门、夏葵、夏芷、石锐、倪端等人的画,都是我大明朝的一代佳品,土人画家也能各得其趣。像郑颠仙、张复阳、钟钦礼、蒋三松、张平山、江海云等,都是画坛中危害严重的不正派的学者,他们只是画放肆的不受拘束的形态而已,都不值得效法。

  ○赏鉴收藏画幅

  高子说:收藏画片,须看绢素和纸的质地,完整而没有破损的,清白得像崭新的,拿起来照没有粘衬的,这些都是上品。表面看上去很完整,但粘的衬条多,而画的神韵尚没有失去的,这是中品。如果画面破碎零落,一片一片地拼凑而成的,夹杂地连接新的绢素,又用颜色补上的,即使是名画,也不能入格,这是下品。完整无损的上品当中,价值的高低,又以山水画为最高,小的人物画则次之,花鸟竹石画再次之,走兽虫鱼又低于上述诸等。纸质的书画,与绢素书画品评的方法相同。神佛的图像,评定等级的方法却不相同。像宋朝、元朝和我大明朝的人,若是画佛像的名家,多将人物靠在山水树石当中,有的坐着,有的在走动,有的靠着石材,画法又不呆板,烟云给人以流动湿润的感觉,神气庄重的,这是上品;别的,如三尊佛像并列,跟从的鬼面目狰狞,有的登上宝座,被诸神护卫着,这些只能供奉香火时用,并不是传世之品。又如假造佛像的画片,先把绢捣熟了,再把香烟和灶烟合在一起加水过滤,然后和层梁上积挂的灰尘煎成汁水染绢,那颜色即使变旧了,却有的黄有的淡黑,只能愚弄品味低下的人们。他们怎能知道古绢这一类东西,经传看观赏,颜色变旧之后,也会令人感到异香扑鼻,哪里是作假可以办到的呢?古绢破裂,那形状很像鱼嘴,横着联结一些丝线,再没有直裂的:现在作假的货品,不横即直,那是用刀刮的,指甲划开的,丝线仍坚韧不断,眼睛一看就能分辨清楚。藏画的方法,应用杉板匣子,匣子内切不可漆油或糊纸,那样反会引起霉烂变湿。还应当时常接触人的气息,或放到透风的空阁楼,离开地面一丈多才好。一到五月或八月之前,应将画一幅一幅地展开观赏,以便让画卷稍微接触风,晒晒太阳,然后收起放人木匣内,用纸封住匣口,切不要让它通气,过了两个气候才打开,这样做可以避免发霉变白。或者把名画张挂出来,多则三五天一轮换收起来,挂久了恐怕会被空气侵湿而损坏画的质地、绢素画,尤其不能挂久了,像前面《起笺》里讲的温阁藏画的方法最好。古画不能卷得太紧,这样会损伤绢的质地。单条短轴,可以作个横面开关门扇的匣子,画直直地放进去,轴的顶端贴上签条,微微地打开某一幅画,就能很方便的取出来看。又如宋人的绣画,大凡山水人物、楼台花鸟,一针一线非常细密,不露出边缝。用的绒线只有一二丝,用的针也只有头发那样细,所以绣成的画都很精妙,开染和设色,比画更佳。因为绒线颜色光彩夺目,神韵丰富、生机勃勃,一眼望去,逼真极了,天趣、人趣、物趣全都具备。女子刺绣的巧妙,十个指头如春风般轻盈自如,一般人是远远达不到的。元人的绣画,就赶不上宋人,因为他们用的绒线比较粗,落针又不细密,再说人物禽鸟,是用墨来描画眉目,不像宋人用绒线来绣眉目,能使人物瞻顾眺望,眼神生动,眉目传情。宋、元绣画的巨大差别,凭那眉目就能分辨清楚。所以宋绣的山水,也不多得,元人的花鸟绣画还可以见到一二。宋人的一种手工艺丝织品叫刻丝的,那山水人物花鸟。对每一个留下的迹印,都用刀挖断,所以富有生命力的形象混然而成,不被机线所牵制;今人的刻丝,是织丝,和宋元的作品迥然不同。所以宋代刻丝的花鸟山水,也像宋绣一样,有很多精致巧妙的。我觉得刻丝虽然远远比不上绣画,不过像大幅的舞茵(即舞蹈时所用的整褥,类似现在的地毯。--译注)也很有富贵的派头。元刻完全不如宋刻,一代不如一代,凡事都是这样,哪里仅刻画是如此呢。

  人们能潜心于绘画,在明窗净几的室内,描写景物,有时观察到山水最好的地方,便在心中蕴育出自然的景象,把这些表现于笔端,自然就具有天趣了。如名花折了枝,观察它的生趣,那花的姿态非常柔美,叶梗曲曲折折,好像在向着太阳舒展微笑,或迎着轻风飘曳,有饱含烟云的、舞弄雨雾的、刚刚初绽的、已成残红的,各种各样的姿态,把它们写入彩色的绢素,不知不觉中便学有所成了,这就可以出人头地了。如果不将天生活泼的作为取法的对象,只剽窃纸上的形似,那么三趣中一趣也得不到,终究也是平庸之作。古时高尚的士人,像李公群、范宽、李成、苏长公、米家父子等,他们的绘画无不达到神妙的境界。因此风雅的君子,要对绘画作品进行收藏鉴赏,不可以不学习—二个名家的手笔。

  ○论砚

  高子说:砚为文房四宝中最重要的器具,古人把端溪出产的砚视为首屈一指。端溪有新:日矿石之分,旧矿石的颜色青黑,色泽温润如玉,上面长有石眼,石眼有五六道深绿色的光圈,而中央部分微微泛黄,黄色中又有黑点,黑点的形状很像鸲鹆(鸲鹆即是指能模仿人说出某些话的八哥鸟--译注)的眼睛,所以就拿鸲鹆来给砚命名。石眼又分为三种;光圈多晶莹透明的,叫做活眼;有的石眼朦胧,光圈模糊不流畅的,叫做泪眼;虽然具有眼的形状,但内外焦黄没有光圈的,叫做死眼,因此有“泪”不如“活”,“死”不如“泪”的评语。又把眼长在砚池上的叫做高眼

  ,是最好的;长在砚池下部的叫做低眼,属于第二等。只有北岩的石头有“眼”,其余的矿石有“眼”和无“眼”的互相间杂。有的有七“眼”或三五“眼”,就像天上的星星排联着似的,有的十几个“眼”上下错落生长在四周的。有的有白点如小米,贮水后才会隐隐现出,敲它没有声音,磨墨也没有声音,这是下岩的石头,现在已绝无仅有了,如果有便是稀世珍宝。上岩、中岩的石头,都是灰中带紫像猪肝的颜色,总是只有一“眼”,光圈少形状大,就像雄鸡的眼睛,敲它摩它都有声音,质地也较粗糙,这就是现在的端石。欧阳公认为端石中的子石最好,因为子石长在大石当中,是石的精髓,它发出的墨光润,放进水后水不会损耗,是最可贵的。古时有端石贡砚,无“眼”,它的质地细腻,发墨色青光润,这一定是下岩石了,我想贡砚在宋朝官府中开采得太多,没有闲功夫去剪裁打磨出“眼”的缘故吧。砚的好坏贵在能否发墨,又何必打磨石“眼”呢?无“眼”的,只要不入于俗“眼”之例,对于鉴赏家来说也没有什么妨碍了。

  歙石出产于龙尾溪的,石头坚硬发墨,所以前人多半采用它作砚,以金星石为最贵重;石头纹理略粗,用手摩它,索索有声而锋芒尖锐的最好。歙溪的罗纹砚,有网状的纹理,细润得像玉石;刷丝,其纹理像头发那样细密;金银间刷丝,纹理也很细密;眉子

  (即娥眉--译注),纹理像鳞甲的波纹,那是旧矿的四种石所制,颜色都是深黑的。那新矿出的罗纹砚,像萝卜的纹理,刷丝砚每条纹理相距一二分,眉子有的长达一二寸。金星砚有出自新矿和旧矿的,石头颜色虽是淡青色,但质地都很粗糙;银星砚出自新旧矿的也相同。所以歙石作的砚,有龙尾、金星、峨眉角、浪松文等名称。

  有一种湖广沅州出产的石头,深黑色,也有小眼,湖广人把它开采出来作砚台,命名叫黑端,沅州人把它开采出后打磨成犀牛、鱼、龟、荷叶、八角等式样。黎溪石

  ,淡青色,里面深紫中带红色,质地很细润,越使用得久越发光亮,在深紫带红的颜色里,又有黄色的脉纹相间其中,所以俗称紫袍金带。有伪造的,是用药水穿孔镶嵌而成的,留有痕迹。洮河产的绿石,颜色绿中带蓝,细润如玉,发墨和端溪的下岩石相比也不减色,这石头出自陕西,因藏于河深处,所以很难采得。现在名叫洮砚的,都是黎石的表皮,那是长沙山谷中的石头,只是光亮而不发墨。广东万州悬崖的金星石,颜色黑得像漆一般,光润如玉,用水浸润,金星之状便自然现出,水干了便没有金星的痕迹了,很能发墨,用久了也不会减退,它的品位在歙砚之上,只有端溪下岩制作的砚可与它媲美。浙江的衢石砚,黑色的也很好,但多不发墨。

  其他像黑角砚、红丝砚、黄玉砚、褐色砚、紫金砚、鹊金墨玉石砚,都产自山东。水晶砚,和歙砚一样发墨。蔡州的白石砚,浮盖山的仙石砚、丹石砚,唐州的唐石砚,宿州的宿石砚,吉州的紫石砚,淄州的黄金砚、金石砚,可以用但不发墨。青石砚、蕴玉石砚,戎石绛石砚、淮石砚、宁石砚、宣石砚、吉石砚、蘷石砚,像漆一样黑且又发墨。明石砚、万州磁洞石砚,相州铜雀瓦砚、未央官瓦头砚、柳州柳石砚,出自龙壁下。成州的成石砚,出自栗亭。泸砚、潍砚、南剑州的鲁水砚、宿州的乐石砚、虢州的澄泥砚、登州的驼基岛石砚、归州的大陀石砚、江西宁府的陶砚形状很像铜雀、高丽砚砚上凿有花巧、梁公砚、银砚、铜砚、砖砚、漆砚、蚌砚、磁砚,这些砚的出处,不可能完全记载出来了。

  众多的砚石中,龙尾砚发墨,砚池里的墨水积存很久也不会干掉,端溪砚无论美恶都能发墨。这当中又有受水后是否干湿的区别罗纹砚超过龙尾砚。铜雀砚沉入水中十年,原来的质地仍然很细腻,所以容易发墨而不很干,且不损坏笔,其他的就值不得谈论了。唐代的澄泥砚,品级数第一,可惜流传下来的大少了,现在的人很难买到。古代的名砚,如陈省躬的仙翁砚,陶谷的两池圆砚,砚名叫壁友和;鲁公的雪方池砚,周彬公友人的金十玉海砚,徐阐之的小金成砚,宣城的四环鼓砚;李后主的生水砚,砚里有黄石子,石子在就有水,石子不在砚就会干涸;孙之翰有呵水砚,一呵气水就流动起来;了晋公有水砚一弘,里面放满墨水,墨水在炎热的夏天也不会干涸;刘义叟的造丸砚,丁宝臣的绿石砚即绿豆端,也叫玉堂新制,送给了王介甫,所以王介甫为此而写有:“玉堂新制世争传,况是蛮溪绿石镌”的诗句。

  苏长公的砚上刻有:“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锤,以出斯珍。”这就是说的下岩的端石砚,在宋代也如此难于采得,何况现在又过了几百年了,怎么能够轻易得到呢。

  我所见过的砚台有上百方,且都是名砚,不可能逐一地详细地全记下来,现在只列举其中最宝贵的谈一谈:如端溪的天生七星砚、绿端石砚、玉兔朝元砚、子石、未央宫砖头砚、德寿殿犀纹石砚、天潢砚、龙尾石筒瓦小砚、洮河绿石砚、银丝石砚、古瓦莺砚、灵壁山石砚、龙尾石段砚、兴和砖砚、石渠瓦砚、豆班石砚,这些都是砚中为数极少而又十分精妙的,画出它们的形态,和海内的鉴家共同赏玩。噫!有了砚台把它存放在盛饭食或衣服的竹器里,就像范馨把它留给孙子那样重视砚,能够有几个人呢?能看轻金玉而珍视砚石的,又有几个人啊!

  况且好砚不得其主的,又不知道有多少了。其中沉于深水,掩埋在深深的泥土里,毁于兵火,败于颠覆,受灾于人间暗算的,被困于科举考场的,又何止千百件呢?真可惜啊!

  ○涤藏砚法

  好砚,砚池里的水不能让它干掉,每天都要换上清水,以便保养砚石的润湿,不能一天不洗涤,如果用了两三天不洗,墨的颜色就会变差、减退。洗涤时不要磨去墨锈,因为这是古砚的明证。洗涤用皂角液和清水最好,滚开水是不能用来洗砚池的。用半夏切成平面去擦砚,极能除去沉积的墨垢。用丝瓜穰洗涤,总不如把莲房壳收起,用水将其浸软来洗砚好,既能除掉陈垢,又不会伤损砚池。不能用毡片旧纸揩抹,因恐毡毛纸屑混搅墨色。最忌讳的是用滚水磨墨,用茶磨墨也是不可以的。新墨刚用,胶性和棱角还没有倒伏,不能用力重磨,那样会伤了砚的质地。到了冬月应先将佳砚收藏起来,用粗砚来代用,这样可以抵御寒冻。寒冷时候用火烤冰,应当用四脚挣炉,把砚放在炉火架上,让微微的暖气靠近它,有时用砚炉也可以。得到了青州的熟铁砚,用这种办法最适宜。春夏两个时季,霉雨多,空气也比较潮湿,让墨积存久了,胶汁会使运笔不流畅,又会损坏砚的精采,因此必须频频洗砚。用比缎子更薄的丝织品作成口袋,遮避尘垢,把砚放在竹器匣子里,放时不可将砚直接放在另一砚上,以致损伤砚池。最好的砚最为难得,现在崇尚的好砚,未必都是佳品。那是因为人们都注重听到的而轻视亲眼所见,这样可以愚弄不是行家里手的人,那些所谓的珍宝,难道都是真正的珍宝吗,所以不能不认真观察鉴别。

  ○论墨

  高子说:古人很重视,如徐铉墨,叫“月团”的,价值三万金。唐玄宗墨,名叫“龙香”的,调剂可到墨精奇变幻的地步、李廷珪龙纹墨、双脊墨,千古叫绝。汉朝时,月给尚书令渝麋大墨。范丞相一墨,面上题字“五剑堂造”,底部题字是“天关第一煤”。金章宗苏合油烟墨,后人有想要得到这种墨的,拿一倍于同等重量的黄金去换,都没有找到卖主。景焕墨,名叫“香壁副墨子”。五代时,有朱君得柴珣小墨。韩熙载化松堂墨,名叫“玄中子”、“麝香月”、“龙煤”。张通造易水贡墨。怀民遗东坡墨,名叫“青烟煤”。又如供堂墨,渊云墨,兑州陈朗墨,元代有潘云谷墨、松丸墨、狻猊墨、松烟墨、九子墨、鱼吐墨、天雨墨、阳山石墨、化堑墨,浮提国金壶墨、雷公墨等,又如仲将之墨,一点如漆等品类,这些都是古代的名墨。

  现代推崇的墨,以罗小华的为第一。罗的墨本来就很好,我曾见过的国朝初期查文通、龙忠迪墨、碧天龙气墨、水晶宫墨、新安方正牛舌墨等,都用石青粉填的字,墨的外表涂了一层赤金,是苏眉阳幼年时制造的,他又是师承李遗,而效法卧蚕小墨和世宗时邵格的墨。如方于鲁、寥天一九玄、三极、国宝、非烟等墨,也都是精品。从前,像汪中山翰史,最初制的墨,质地的精美是不亚于罗小华的墨的。那些精品,用豆瓣楠做的包装匣子,里面用红漆签上印款,将墨名题为太极、两猊、三猿、四象、五雀、六马、七鹇、八仙、九莺、十鹿等字样,看来都是用鸟兽取义来命名的。又还有玄香太守(玄香太守是墨的别称--译注)。小长墨四种:第一种名叫彘文,第二种名叫卧蚕,第三种名叫亚字,第四种名叫王阶;还有客卿四种小元墨:分别叫太极、八卦、圆壁、琼楼;另有松滋候四种小方墨:第一种名叫亚字,第二种名叫维文,第三种名叫九云,第四种名叫璃环;还有墨挺、墨柱等。我先将其中的几种试了一试,质地轻而墨色带紫,可算九玄、三极之墨了,似乎还在罗小华墨之上,真是神妙的佳品。现在的人见到的,都是些次品,式样虽然相同,但墨的质地却不好。又如二十八宿元墨,更在上述次品之下了,所以名墨的名气就埋没而不流传了。到后来墨印尚存,但墨的质地已每况愈下,这样特为中山表明。我当典客(典客,南宋以后掌管郊庙祭识和朝觐赞礼事物的官员。--译注

  )时,高丽国的使者赠墨给我,那墨的上面有梅花状的印纹,墨的颜色又黑又浓厚。

  按我的观点,墨的巧妙作用,应求它的质地轻,墨色深青。闻它应没有香气,磨它应没有声音。如果是新砚新水,不可用力磨墨。忌讳磨快了,因为快了就会发热,一发热就要产生泡沫。用墨时应旋转着细细地磨。细磨时不要久停。尘埃污染墨,胶力便会使其像泥一样凝结起来。用过墨后要洗,墨积储不宜太满。藏的时间久墨胶才会老化,墨的作用才最好。用墨的方法,没有能超出我上述说法的。如果要论研究墨的精美,模式的巧妙,那么,方于鲁写的《墨谱》,好像是讲得极全面极精当的了。太奇了!方于鲁的《墨谱》啊!

  有外来的人问:墨,只要适合使用就够了,何必去讲究它的奇妙呢?噫!不是好奇呀。墨的品质的精美不仅对现代有好处,而且存留起来对后代好处更多;不只文章书画等凭借好墨流传到今天,而且还要凭借好墨使文章书画流传到后世。譬如晋唐的书,宋元两代的画,流传了几百年,墨色依然如漆。书画的神气,常常要依赖好墨才能使它完好如初。如果是下等的墨,用浓了,见了水就渗入,使墨扩散变污,用淡了,重新裱褙,神气便荡然无存了,要不了几年,墨迹也就脱去了。从此看来,研究如何发挥墨的作用的问题,也是出于好奇吗?只有懂得这一点才可以与他谈墨。所以李廷珪作诗道:赠尔乌玉玦,清泉砚须洁;避暑悬葛囊,临风度梅月。把墨视为宝的态度便可知了。又说:将墨藏在石灰尘中,即使遇上梅雨季节也不会发霉,这也是一种存墨的方法。

  ○附朱墨法

  制作朱墨的方法是:用好辰砂一两三钱,红朱二两,再用秦皮水煮胶,用清水浸泡七日七夜,倒去墨胶上面的清水,放到太阳光下渐渐晒到干湿适度为止,然后用墨印印上,放在砚里细细地磨,用起来很好。另一种方法是将花朱和玳黄磨点。

  成嘉年间的朱砂墨,好极了!

  ●遵生八笺·卷十五

  ○论纸

  高子说:上古时根本没有纸,当时使用的是汗青(汗青即竹简——译注),汗青的制作方法是用火烤竹片,让汗水出后取青皮,这样才能书写。到了东汉蔡伦才开始造纸,为后代造福,最初是捣旧渔网来造纸,叫做网纸;用布造的纸叫麻纸;用树皮造的纸叫榖纸(就是构树,构高又叫楮树

  ,楮树的树皮是制造桑皮纸和宣纸的原料——译注)。四川有凝光纸、云蓝笺、花叶纸、十色薛涛笺,名叫蜀笺。还有侧理纸、松花纸、流沙纸、彩霞金粉龙凤纸、绫纹纸、短帘白纸、硬黄纸、布纸、缥红纸、青赤绿桃花笺、藤角纸、缥红麻纸、桑根纸、六合笺、鱼子笺、苔纸等。唐德宗建中年间造有女儿青纸、卯纸。宋代有澄心堂纸、蜡黄藏金笺、白经笺、碧云春树笺;有龙凤印边三色内纸;有印金团花并各色金花笺纸;有藤白纸、研光小本纸。李伪主造的会府纸,长两丈,宽一丈,厚得像几层缯帛。陶谷家中藏有几幅鄱阳白,长得像一匹白绢。西山观音帘纸、鹄白纸、蚕茧纸、竹纸、大笺纸。元代有黄麻纸、铅山纸、常山纸,英山纸,临川小笺纸、上虞纸等。又如子邑的纸,美丽精妙闪闪发光,这些都是世人所称道的。

  现在的楚中粉笺、松江粉笺,是纸品中等级最低的,一发霉便脱落,陶谷所说的化化笺,就是这类纸了。这种纸只可用作上厕所的手纸,也就是一化笺;出卖到店铺里,把它用来包装面粉、中药、水果之类还可以,这就是二化笺,不堪用作书写的就是这一类纸。像现今宫中的细密洒金五色粉笺,五色大帘纸,洒金笺。还有一种白笺,又硬又厚得如同板子,两面都发光亮,像玉石那样洁白。有印金五花色笺纸。又如磁青纸,像缎子或白色的丝绢,非常坚韧,可珍贵了,大多用来书写泥金字经。有一种蓝色的磁青纸,虽然绝薄但并不很好。高昌国的金花笺,也有五彩,有可用以描金山水图的。高丽国有锦茧纸,颜色白得如一种像缎子的丝织品,坚韧得像绢帛,用它来书写,发墨的效果很惹人喜爱;有一种皮纸,用来作帘子、作雨帽、作书夹,又硬又厚,就像是用油涂抹成的,中国没有这种纸,也可算是珍品了。

  近来可以用作书写的纸,当推吴中无纹洒金笺纸最好。松江最近出的潭笺,不用粉造,用荆川帘纸裱褙很厚,然后碾压使纸光亮,用蜡打各色花鸟,坚实润滑得可与宋代的纸媲美。又如新安新造的仿宋藏经笺纸也好,吴中近来也在制造,但不如宋笺抄成后那样坚韧,有像绸缎丝织品一样的性质,流传几百年后,还能揭开来使用;像现在仿效宋笺的,纸性始终很脆,稍久点就发霉,裱糊之处便松脱了。现在崇尚的花边格子白鹿笺,用来写信、题诗还很方便,这种笺的格式我家有几十种。不过白鹿纸用绿子水和槐黄水煎印留下痕迹的,就更雅致了,但用蓝色用红色的,都不好。又如蜡砑五色笺,也以白色、松花色、月下白色、罗纹笺为好,其余颜色的都不能进人雅致之列而供人赏玩。双人碾压的很精美,又不会损坏板子;如果是用水打湿一张纸来浸润十张纸碾压而成的就不好了。可是用白蜡碾压的受墨,用蜜蜡碾压的,遇到墨就散成珠团,墨色便描写不上去,太遗憾了。以上所记载的,供大家一同鉴赏。

  ○追葵笺法

  每年的五六月间,把蜀葵的叶子连带露水一起摘下来,捣烂后取出汁水。再用又硬又厚的孩儿白鹿裁段,向葵汁内略微加人一些云母细粉和少量的明矾,将其调和均匀盛入盆子内,将纸放进去拖染后再挂起晾干,有的则使纸经摩擦而变成各种色纸,有的就用白色的纸。那颜色绿得可人,很有乡野之人围着向日葵的意趣。

  ○梁宋笺色法

  用黄柏一斤,将它捶碎,用水四升浸泡一昼夜,煎熬到水少至二升为止,以备使用。橡斗子一升,照上述方法炮制煎水后备用。再用五钱胭脂,颜色深的才好,用热水四碗,浸榨出红色。以上三样分别都变成浓汁后,再用大盆子盛上,用又硬又厚的观音帘纸,先在黄柏汁里来回摆动一次,又在橡斗汁里来回摆动一次,最后在胭脂汁里摆动一次,并认真观察颜色的深浅以进行加减。最后,一张一张地晾干,便可使用了。

  ○染纸作画不用胶法

  纸用胶矾来制作,画出的画是很无文人气的,但如果不这样就不能着色。开染法是:将皂角捣碎。放在清水里浸泡一天。再将其放到盛有热水的沙罐里煮一柱香的时间,将皂角渣滤净后调均匀,用水来把纸刷一次,挂着晾干。再将明矾泡在热水里,再刷一次,挂起来晾干。用这种纸作画,严然像生纸一样。如果藏放二三个月后使用,效果更妙。拆旧裱画卷绵纸作画,也很好,如果有这种纸应珍藏起来。

  ○造捶白纸法

  方法是:采黄葵花根将其捶捣,提取出汁水,再盛一大碗水,把一二汤匙根汁放进水里搅拌均匀,用这方法可使纸不粘结且又润滑;如若根汁用多了,反而会粘结,这样也是不好的。取纸十幅,在最上面的,一幅刷上根汁使纸润湿,如法再加干纸十幅,累积放到百幅也无妨碍;若纸较厚,就一叠用七八张相隔,但多放几张也没有妨碍。最后用厚石板压在纸上,经过一夜后揭开,纸也就润透了。如果还有点湿便将其晾干,如果不湿便平铺在石板上,再用纸槌敲打千多次。揭开将其完全晾干,再叠压一晚上,又槌敲千多次,使纸发出光泽而与蜡笺差不多才最好。我常常用这个方法来制纸,只是往返操作非常劳苦。

  ○造金银印花笺法

  用云母粉,同苍术、生姜、灯草煮一天,用布包起揉搓,再用丝织品包起来揉搓,愈揉愈细,以揉到最细为好。收起时,将几层绵纸放在灰缸上,把粉汁倒在绵纸上浸干。用五色笺,将各色花板平放,再用白芨调粉,刷到花板上,再将纸反扣在印花印上,要一张一张地拓印,不可重叠拓印,这是为了使花色清楚地出现的缘故。印成的花色就像用银装饰的物品。如果用姜黄煎汁,同白芨水调粉,刷板拓印,就像用金装饰的物品。两种方法制出的纸都富有雅趣。

  ○造松花笺法

  取槐花半升,炒到焦黄,再用冷水三碗煎成汁液。再用银母粉一两,明砚五钱,将其磨细,先放人盆内。然后将黄汁煎起,用绢过滤,才放人盆中搅拌均匀,拖纸用淡色为好。文房使用的笺纸,市上所见的这几种颜色不够齐全。

  ○论笔

  高子说:蒙恬创制笔时,用朽木作笔管,用鹿毛作笔头的中心,用羊毛作笔头的外周。当时所说的毫,并不是现在的竹管兔毫。所以制笔的方法应是,将粗硬的毛放在前面,细柔的毛放在后面,再将白麻或青麻参杂其中,然后捆束起来安进笔管,放进笔管时用漆液粘固,用海藻润泽。用墨将笔沾湿后试写,如果横竖笔画写出后墨线是直的,勾笔画有钩,方笔圆笔也合乎规矩,终日握笔书写笔也不坏,那就叫做好笔。柳帖上说:最近承蒙有人送来一种笔,但由于这种笔出锋太短,因而对笔力坚硬有损害。要求笔力富于柔韧,出锋就必须要长,选择笔毫时,锋端必须尖细。但笔管不在于大,笔管修削要整齐,整齐了波折处的修削才有依据,笔管小了,书写时摆动才有力量,毫毛细软一点,点画时才不易失误,而锋长吸墨才易,挥洒自如。笔的神妙机宜,应该说就是如此了。所以《笔偈》说:圆如锥,捺如凿,只得人,不得却。这是说捆扎笔头一定要紧,不能让一根毫毛露出来,否则就不能用。又说:心柱硬,覆毛薄,尖似锥,齐似凿。(这几句的意思是说笔头中心部分的毫毛要坚硬,覆盖在四周的毛要柔薄。当笔是聚合时,锋颖尖锐,端如针状。齐,是指修削整齐,笔毫发开后,将端部挤扁,则可见内外笔是长短一律,排列平齐,无长短参差现象——译注。)所以伯英的笔,能描写出各种神韵气质、子云非常称道。汉朝末年,有一种装笔的匣子,用黄金来雕刻,用和田玉来装饰,下部垂挂着珍珠,再用浅色翡翠来刺花纹,不是用像犀角纹理的女贞木,就是用象牙来做笔管,用丰薄的狐毛作笔头的毫柱,用秋天的兔毛来作的笔毫。从此可以看出,古人珍视毛笔已经到了情深意厚的程度。南朝时,有位老太婆,善于制笔,她用婴儿的胎毛作笔毫的心柱;开元年间,有位名叫铁头的笔匠,能将笔管制得像玉石,现在都失传了。右军的《笔经》记载各郡的毫毛,只有中山的兔肥而且毫长。可以先用人的细发稍数十根。再参杂青羊毛和细兔毛,将其裁剪齐平,再用麻纸包裹枝根,让其干净;然后再选取上等毫毛,薄薄地分布在毫柱上面,让毫柱不现出来。这些都是古人有规范的论述。

  如今人们制笔,最重视笔毫,东郡采用青羊毛制毛毫,将野鸡尾巴上的毛覆盖在毫柱上,五颜六色,非常好看。有用肥狐狸的毛、老虎毛、鼠须、羊毛、康毛、羊须、胎毛造笔的,都比不上兔毫好。香狸毫比兔毫则略差一筹。免毫又以高山深谷里的野兔毫最好,秋天的免毫应取用粗健的,冬天的兔毫应取用坚硬的,春夏两季的免毫,就不能用了。笔以尖、齐、圆、健为四德,笔毫坚韧,锋颖就尖锐;毫毛多则带紫色而且排列平齐,无长短参差现像;用白麻或青麻贴衬得法,那么,笔毫聚拢时,就显得丰满圆润;采用纯毫,再加一些香狸毛,角水得法,笔毫便劲健有力,经久耐用而不变形。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好的制笔方法了。现今人们制的笔,毫毛很少而香狸毛和苘麻却加得特别多,所以笔不耐写,又哪里是笔本身的过错呢?只是因为舍不得用原料而已。

  我曾经选取杭州人旧制笋尖笔样,后来因为湖州扎捆的笔头是细腰葫芦样制,杭州也就效法湖州制笔,真太遗憾了。这种笔初写时似乎较细,宜作小楷,用后毫腰散开,便成了水笔,也就变成了废物。杭笔不如湖笔得法,湖笔又以张天锡造的最好,可惜近来已没有他的巧妙制笔法流传了。但画笔则向来以杭州张文贵造的为第一,但张的制笔法没有传人,现今便分成了三类,好坏没有统一标准,一代技艺没有后人研究学习,想起来也大可惜了。杨州的中管鼠心画笔,用来落墨白描,好极了。作水笔也很好。

  古代的王者,用金管、银管、班管作笔纪功可见,他们重视笔的地步。从前有用牙管、玳瑁管、玻璃管、镂金管、浓绿色漆管及棕竹、花梨、紫檀等作笔管的,这是什么意思呢?都是因为笔大珍贵了。当然使用起来最方便的,只有选取竹子中薄壁的作笔管,笔的妙用才能完全发挥,又为什么不加以推崇呢?

  冬月间用纸、丝织品来包裹笔管,以避寒冷,笔也不好用,都不足取。收笔以十月、正二月收的最好。好笔书写之后,应立即放人笔洗当中洗涤掉滞存在笔中的残墨,这样就能使笔毫保持坚韧而不脆,且经久耐用。但必须洗完后就立即加笔套,以避免挫伤笔锋。收笔时将黄连煎汤调轻粉蘸笔头,笔干了之后才收笔,这样做,笔就不会被虫蛀。还有一种方法:用川椒、黄柏煎汤,磨松烟染笔后再收藏起来,也能保持很久不被虫蛀。

  古人很重视笔,用坏了便将它埋葬起来,所以赵光逢在襄汉的溪边洗脚时,就见到一块方砖,砖上题有诗:髡友退锋郎,功成鬓发霜,冢头封马鬣,不敢负恩光。诗后题名独孤贞节立。那块砖上已长有苔藓,这就是爱笔者葬笔的地方。

  ○论文房器具

  高子说:“文房器具,并不是玩物。”古人说:“拥有精制优良的笔和砚,是人生的一大快乐。”我把见过的文房器具评赏如下。

  文具匣 文具匣的样式有三格的,也有四格的。把文具放在提架内收藏,不是为了美观,所以不必用镶嵌雕刻的方法追求奇特,只要用花梨木来制作就很好了。也无需用竹丝环绕、镶嵌提架口,那样浪费工时又没有好处,反而使文具匣坏得快。但蒋氏制作的日本式文具匣,采用铅钤的口,就非常好。

  砚匣 一方古砚,用豆瓣楠木、紫檀木做盒子,或用花梨木来做也可以。砚不在于大,适度最好,以便放到盒匣中。再准备一个朱砚的匣盒,所以《砚谱》有双履制的,就便于用两种颜色来书写了。砚台以端砚、歙砚为最好,有人用白色端石做的朱砚,但不经久耐用。若颜色洗不掉,就应准备一块旧石砚才好。

  笔格 笔架(即笔格--译注)有用玉石做成“山”的形状的、做成仙人睡卧姿态的、用珊瑚做成的,也有用玛瑞、水晶做成的,还有用犀牛角刻制的。不仅仅有新造的,旧时造的也很多。有宣铜参金双龙缠绕的笔架,很精美。我见过的哥窑烧制的五山笔架和三山笔架,样式都古朴,色泽温润。还见过定窑烧制的卧花娃娃笔架,晶莹雪白、做工精巧。古时的玉制母子六猫笔架,有七寸长,以横卧的母猫为笔架底座,以六只小猫起伏玩耍的形状为放笔的格子,这种笔架真是神奇之极,非常罕见。其它形式的笔架有:用古铜十二峰峰尖作笔格的,有铜制飞龙起伏腾跃的形状作笔格的。我见过友人一只用天然老树的根枝,盘曲万状,七寸长,很像飞龙行空,鳞角爪牙齐全,已抚摸玩弄得光滑如玉,天然生就的笔架。我的书斋里有一块石头笔架,像龙一般盘曲,是没有经过人工雕琢的,也是一件神奇物品,可以架三支笔。

  笔床 制成的笔床,流行在世上的很少。我有一个古代的鎏金笔床,六寸长,二寸二分高,二寸多宽,样子像架子一样,上面可以放四支笔。用它作样子,采用紫檀乌木作笔床,也很好。

  笔屏 宋代的人造的笔屏,有方玉的、圆玉的、花板的、屏内的装饰,大都仿效山树、禽鸟和人物,件件精妙到了极点。那都是古人装饰衣带的王板、灯板,闲置无用后才镶成笔屏用来插笔,竟非常合适。大的长约四寸,高三寸,我的书斋就有一幅这样的笔屏,是用闲置无用的玉板制成的精美笔屏。有些旧大理石,形状像高山小月的,如月上东山的,又有如春天的丛山、云气缭绕的,都是我亲眼所见,一点没有人工的痕迹。旧大理石全都是不超过一尺的四方形,真是天生的珍奇之物,把它当宝贝,用来作笔屏,似乎也是物尽其用。

  水注 水注有用玉制作成圆壶、方壶的,花纹非常精巧。我曾见过吴郡陆子冈制作的白玉神兽水注,空的中心可以盛水,壶上镶嵌着青绿石片,模仿的是古代样式,光滑可爱。有一种玉石蟾蜍水注,是仿照宝晋斋的老样式做的。古铜的有青绿天鸡壶,上面镶嵌有金银片神兽,奇妙得很!有半身鸬鹚勺子;有掺金雁壶,壶上的雁像活的一样,两脚立地,口中吐水;有江氏工匠造的眠牛式水注,巧借牧童骑跨牛背作注水管。瓷制的有官、哥二窑造的方形、圆形水壶;有立瓜式、卧瓜式壶;有双挑水注;有双莲蓬水注;有在笔格内贮水,兼作笔格和水注两用的;有牧童卧水式水注,还有四方形的水注。定窑烧制的水注非常奇特;有枝叶缠绕着瓜壶,有带蒂叶的茄壶,有可当笔格的骆驼壶,有蟾蜍水注,有底下有一个孔的青东瓷天鸡壶。宣窑的有:五彩桃水注、石榴水注、双爪水注,色彩斑斓形象生动。有鸳鸯水注,有鹅水注,做工都非常精致,都可以进入等级。

  笔洗 铜制的笔洗:有仿古渗金小洗,有青绿小孟,有仿古小釜,有小卮匜,这五种小器物原本不是做来当笔洗用的,今天才开始用它们来作笔洗。玉制的有钵盂洗、长方洗、玉环洗,有的是本色

  ,有的则有花纹,都手艺精巧样式仿古。瓷制的有官窑、哥窑出产的圆洗、葵花洗。磐口圆肚洗,有四卷荷叶洗、卷口蔗段洗、绦环洗、长方洗等,种类很多,但只有粉青纹片清晰的最贵重。宋代龙泉窑产有双鱼洗、菊瓣洗、钵孟洗、百折洗。定窑产有三箍圆桶洗、梅花洗,有中盏当洗,边盘作笔砚的,有绦环洗、方池洗、柳斗圆洗、圆口瓜棱洗、菊瓣洗,只有定窑洗最多。宣窑产有鱼藻洗、葵瓣洗、磐口洗、鼓样青剔白龙洗。近代人多将洗作杯子,哪里知道卷口厚又扁浅的是笔洗,杯子怎么会有这种样式呢?除此以外,还有新制作的商银流金铜洗,各窑厂模仿均州窑紫绿二色洗和水中丞的,多得很,样式也好看,但全都不人格。

  水中丞 铜制水中丞有仿古樽罍,样式有敞口园肚细脚的,高约三寸,本来是随葬物品,今天人们才将它作水中丞用。我有一个古玉中丞,有一半被尸血浸淫,圆口雍腹,下有三只脚,像拳头般大,特别精美,不知道古人是作什么用的。近人陆氏玉琢水中丞,器物突出部份色彩鲜艳华丽,花底上又雕刻有兽面图,与古代酒樽相似,也是好东西。瓷制的水中丞有官、哥二窑所出的雍肚圆形的,有小口钵盂样式的,有瓜棱肚的。青东瓷产的水中丞,有菊瓣雍肚圆脚;定窑产有印花长样如瓶,但口开敞可以装水的,有圆肚收口三只脚的;古龙泉窑产的雍肚全身细花纹;有宣德铜雨雪沙金仿古铜小瓮,样式非常精美。近有均州窑新烧制的水中丞,全是模仿上述各式烧制,可惜并不适用。

  砚山 砚山最初由米南宫所为,用南唐宝石雕凿而成,图形记载于《辍耕录》上,后人纷纷仿造,不知宝石砚山是不是还保存在世上?雕凿砚山的石头,大抵用灵壁县的应石最好,其他地方的石头纹片又粗又大,根本没有小块的、形态曲折的、光秃秃如森然高耸的峰峦似的。我曾见宋人灵壁石砚山,峰顶的局部很像元代著名画家黄子久的皴法

  (绘画的一种技法--译注),砚山中有一铜钱大的水池,深约半寸,池下面的山脚有一股流动的水,白色石头堆积起伏,像波浪一般。当初并无人工伪造,这确实是件珍宝。我还见过一件将乐石砚山

  ,长八寸左右,高二寸,四周用细碎石粒包裹,一个个连接着的小山头上下起伏有致,这更为难得。其他像灵壁应石砚山,近代也有好的,四面天然生成,没用人工斧凿,孔洞、花纹都不错,但缺少重迭的小山峰,水池深遂,远看像一个石拳头。又如燕地的西山黑石,形状和应石非常相似,山势高耸险峻,纹片的皱褶裂绽比应石还要多,很多都可以用来作砚山。只是石质松脆,经不得碰撞,民间多用它假冒应石。有些以假乱真的人,把旧砖块雕刻凿通,像宝晋斋所藏样式,用尖锥凿出天然纹片,将它放人芡实水中浸泡,煮成黑色、拿去愚弄买主,常常卖得高价。但只要用刀刮砚山的底部,砖的本质就会暴露。有一些同样喜欢伪造的人,将新应石、肇庆石、燕石用斧凿加工,修琢成山崖洞穴,打磨得晶莹光滑,取名砚山,看起来也逗人爱。灵壁石砚山图山色灰青,峰峦四起,深远重选。中间有一水池,像小钱那么大,深约半寸,是天然生成。左旁有一小池,高二寸八分,长六寸,厚约二寸。下边刻有“元章”二字。山脚下一带水波,自然巧妙,群山好像浸泡在水中,水绕山脚,白色黄色相映成趣,四面全都如此。

  ○将乐砚山图

  白色砚山,像细碎的米粒堆积而成石块,起伏重迭,两面都如此。长八寸,高约二寸。五个小山头连接不断,下边聚集有两个小孔,仿佛非常稀奇。

  印色池 印色池,以瓷的最好,即使玉琢的也不及,所以,现在官窑、哥窑出产的都非常宝贵。我曾见二窑印池,方形的倒有十多个,四角八角和多角形的,仅仅只见过一两个,颜色也不够好。我的书斋里有祖宗传下来的方形玉印池,内外已有土锈,四面都尸血浸淫过,不知当初作什么用?今用来作古玉文房四宝中的印池,好像很合适。

  我还见过定窑产的方池,非常好,池外烧有花纹,这也是很少的。有一件陆子冈制作的全身连盖印有螭龙的白玉印他,做工之仔细与古器相同,今天大多效法制作。近日新烧的,有带盖的定窑白色长方印他,和青花白底纯白印池,这是古代所没有的,应当多多收藏。其中有长六七寸的,非常好。

  印色方 麻油二斤牙皂角三个蓖麻仁半斤,去壳取仁,捣烂花椒四十粒,取色不变蚮黄一钱,取不落色明矾五分。取其发亮黄柏五分,助色黄蜡五分白蜡五分胡椒三十五粒辰砂二两二红二两水花朱四两

  以上药物备齐后,先将麻油同蓖麻仁一起反复熬,再下皂角、花椒、胡椒,熬至滴水成珠,又下黄蜡、白蜡、明矾等物,然后取出去掉渣,用蕲艾作基料,加人辰砂、二红、水花朱拌红为止。

  雅尚斋印色方 京城蓖麻油,比菜油价格低,买回后装人坛内,埋在土里二三年后再用,颜色白得像冰雪。要用时取出几斤,放在太阳下反复暴晒至熟,再加黄蜡一钱,白矾末一钱,白芨末二钱,金箔沙细五十片,装人瓶中备用。从旧坑中取出豆瓣朱砂研磨到极细,用水飞过三五次,除去黄色漂浮物及最后剩下的砂脚,只用中间水飞过的细砂,装人粗碗中,倒人烧酒,用微火煮一住香的时间,任其色变,酒干后取出,将红色砂脚又研磨成面状,才用前面经过加工了的蓖麻油拌合,再拌艾草装人匣内,时间越久越红,不会变黑。油取用晒熟的,可经久不干。制胚要用真正的蕲艾,将其反复搓揉百次以后,重复熬煮,务必去掉杂质,一点不能留,一直煮到如棉絮状才能用。这无比奇妙的秘法,特别奉献出来与鉴赏家共享。

  糊斗 糊斗用青铜制作的最好,便于洗涤。有古代青铜小提卤,像一个拳头般大,上有一根系在提梁上的绳子,有糊斗盖,盛浆糊就可免去鼠窃之忧。又有古代铜圆瓮,瓮腹像酒杯样式,下有一方座,并巨瓮体厚重,不知古人作什么用,今天用它来作糊

  斗却正合适。建窑造有一种外黑内白的长罐,定窑造有蒜蒲形圆腹长罐,都可用来作糊斗。我又曾见哥窑造的斛状的方斗,中有一横梁,也可作糊斗用。我还见过古代青铜三箍长桶,底下有三只脚,高约二寸,非常适宜装浆糊。

  法糊方 白面粉一斤,浸渍三至五天,等到发酸发臭之后,加进白芨粉五钱,黄蜡三钱,白芸香三钱,石灰粉一钱,官粉一钱,明矾二钱。再用花椒一二两煎汤,除去椒,接着将黄蜡、明矾、芸香、石灰、官粉投人椒汤中熬化,然后将面粉投人作糊,则粘褡牢固而不会脱落。另一制法:细面粉一斤,加白芨粉四两,用楮树汁调制,也很好。

  镇纸 镇纸有古代铜青绿虾模,虚设一铜座,有一斤多重;又有蹲虎铜座,是用塑模翻砂铸造的,是上古器物,并且见到的都是成双成对的,用来压纸非常好。有古代铜坐卧娃娃,作镇纸也好。还有古代铜蹲螭、眠龙;有鎏金辟邪卧马;有大铜虎,全身青绿,重三二斤的,可用来压书。古代有玉猪,古人用它支撑在殉葬者的肋骨上,每次见到的都是两条。有白玉猎狗,有卧螭,有大型坐卧娃娃,有玉兔、玉牛、玉马、玉鹿、玉羊、蟾蜍、日月玛瑙石鼓、柏枝、玛瑙蹲虎、水晶石鼓、酒黄水晶眠牛、波斯国捧瓶等,这些器物的制作工艺,精致美妙,全都出自宋代。还有哥窑产的蟠螭、青东瓷狮鼓,定窑白色娃娃和狻猊。我从燕州得玉蟾蜍两枚,蟾蜍背上的斑点像洒的墨点,如同玳瑁,没有黄晕,真像虾模的脊背,肚下纯白色,其样式古朴典雅,栩栩如生,用来作镇纸,抚摸把玩非常可爱。又曾见两只红绿玛瑙大螃蟹,可以称得上神奇绝顶。有白玉玛瑙可辟邪,长三四寸。都是镇纸佳品。

  压尺 压尺有玉作的,我见过长二尺,厚六分,宽一寸五分的。有人说一尺见方的玉就是宝,然而还有圆径二三尺长的玉;这两种玉同时发现。有二尺长的玉如意,三尺六寸长的玉剑,都是独一无二的妙品。有玉碾双螭尺。有用紫檀、乌木制作的压尺,尺上用古制蹲螭玉带、抱月玉走兽做尺鼻。又有日本人制作的镏金银压尺,我国古代也没有,尺的形状与平常的相同,上端用镏金双桃、银叶做尺鼻,尺鼻表面用金银镏花,全用绦环仔细镶嵌,做工精细,令人动容;还有一孔穿通,内藏轴盒,里边有锥刀、镊刀、指挫、牙签、挑牙刮齿的器具、挖耳、剪刀,而剪刀合拢就是一条玉尺,这种样式是何时发明的?人的心里哪里能想象得出来,真可说是八面埋伏,尽收藏于斗中了,不是日本人谁又能制造这等奇品?我拿这个样式叫潘铜匠仿造,做出来的也奇,这是因潘氏能得真传的缘故。谈到压尺,还没有超过这种的。还有金银石嵌秘阁、界尺、图匣、文具等物,都不雅观。有一种竹嵌压尺,旁边有四圈,里边用黄杨木、乌木、紫檀木、象牙牵连如意,工艺虽精,但不耐用,时间长了一定要坏。

  图书匣 书匣有宋代雕红三格的,两格的,也有盖罩的。现在雕有红匣黑匣两种,也有两格的,只是四方形匣子占多数。有填漆的,有用紫檀木雕刻镶嵌玉石的,有用古人玉板、灯板镶匣面的。有能装四个子盒、六个子盒、九个子盒的日本书匣,每个子盒内藏有汉代人玉章一方,或者藏银章一枚,底下用来藏宝石、玻璃、官窑青东瓷、古人图书,用作相互传观赏玩的佳品。如果作一般常用,就用豆瓣楠的书匣最好。有新安制作的堆漆描花蜔嵌图书匣子,制作精美,令人喜爱。近来市场上的匣子非常丑。又如黑漆描花方匣,有什么花纹能像这样,真别致,这种书匣也可以作日常用的。

  秘阁 秘阁有用古玉制成长样的,这种很多。还有用雕花紫檀木制成的,也常见到。近来有用玉制成的秘阁,上面雕有无角龙的花纹、卧蚕、梅花等图案,长六、七寸;还有用竹雕花、刻人物而制成的,也不错。日本人的黑漆秘阁像圭表,上圆下方,宽二寸多,腹部稍空,以免沾上墨迹,长七寸,上面绘有金泥花纹,它的质地像纸一样轻,这是秘阁的上品。

  贝光 贝光大多用贝壳螺壳制成,形状也雅致,只是手把稍大些,不好使用。我得到一件古代玉制品,中间像一枚大钱,圆泡隆起半寸多,旁边有三个耳朵可穿绳索,不知是件什么东西,我用来作贝光,很雅致。我还看见有人用红玛瑙制成一桃,略为扁一点,桃下光滑可以压纸,上边有机叶枝干,这也是为压纸而制作的。用水晶、玉石也可以仿制这种压石。

  裁刀 除姚氏制作的刀之外,其它那些裁刀没有哪一种合规格。

  我有一把古刀笔,用青丝裹着,上尖下圆成环状,仅有一尺长,古人用来刮去竹子表面的青皮制成书简,现在把它归入文具一类,似乎是很恰当的。近来有崇明裁刀面市,这种裁刀也不错。

  书灯 书灯有古铜驼灯、羊灯、龟灯、诸葛亮军中用的行灯、凤龟灯等,还有圆灯盘。定窑产有三台灯架,宣窑产有两台灯架,都值得在书斋中选用。我曾见过一片青绿铜荷花状的书灯,灯架托着花朵放在灯座上,是想仿古人“金莲烛台”的样式,用这种书灯也不落俗套。古代有一种制品叫“烛奴”,就是现在铸造的波斯人用来当烛台的东西,似乎不值得供奉。

  笔砚 笔规有用玉碾为一片叶子制成的。古代有一种水晶制的浅碟,也可当作笔规。惟有定窑生产的扁坦小碟最多,适合作笔规用。还有更出奇的笔砚。

  墨匣 墨匣用紫檀木、乌木、豆瓣楠为材料制成,大多用古人的玉带花板镶嵌,旧时用长玉螭虎人物来镶嵌墨匣的最普遍,另有一种雕红黑漆墨匣,也很好。

  蜡斗 古人用蜡斗来烤蜡封闭信函。蜡斗用铜制成,有不少佳品,都是宋、元两代的器物。现在虽然用浆糊封信件,也该收集古代蜡斗来凑足文具的品种数量。

  笔船 有用紫檀木、乌木细致镶嵌竹蔑的笔船,很精致。用象牙、玉做的笔船也很好。这是同尺、矩并用且不能缺少的文具。

  琴剑 琴是书斋中古雅的乐器,不能一天不面对。清音居士谈到古代,说是没有古琴,新琴也应挂一张在墙上。无论会弹与不会弹,都应有一张。陶渊明说:“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音。”我们这些人爱琴,不在于博记,而贵在知琴中之乐趣,得其真谛。奏《亚圣操》、《怀古吟》,表示怀念先贤。奏《古交行》、《雪窗夜话》表示思念自己尊崇的朋友。《漪兰阳春》这支曲子,奏起它,能表达舒畅和悦的心情。《风入松》、《御风行》这两支曲子,奏起来可招来凉风驱除炎热。《潇湘水云》、《雁过衡阳》能使我兴致勃勃地把秋季冷寞的天空置之度外。《梅花三弄》、《白雪操》能让我安闲地神游仙境。《樵》、《渔歌》能抒发欣赏山光水色的闲情逸致。《谷口引》、《扣角歌》能勾起吟赏烟霞的雅趣。诗赋中,如《归去来辞》、《赤壁赋》,也可以咏怀寄兴。月明清朗的夜晚,操琴奏上一二支曲子,修身养性之道,也不外如此,怎会是只因琴声悦耳才想抚琴啊!

  从古到今,制作各种器物,都有方法流传下来。唯有铸剑的技术,典籍中没有记载,所以当今没有铸剑的人,并且也少名剑。因为造剑技术没有流传下来,又因刀用起比剑方便,所以,人们只知道佩刀,而不知道佩剑。我们如果像这样,虽不能用刀抵御强暴,但也可以壮胆而无畏。虽然得不到古剑,但现在云南造的宾剑,也可以把它悬挂在书斋,使其如丰城宝剑一样的剑气,化成紫电白虹,向上烛昭三台、北斗七星,令荧荧闪动的夜光强过彗星的光芒,使彗星不敢发出凶焰,为害人间,难道这果真是迂腐吗?

  香几 书斋中的香几有高的和矮的两种样式。高的有二尺八寸长,几面有的用大理石、歧阳玛瑙石制成,有的几心用豆瓣楠镶嵌;有的几面成四个角,有的八个角,有的成正方形;几面上的图案,有的绘梅花,有的绘葵花,有的绘慈菰;还有圆形香几,几面有的上漆,有的用水磨。用各种木材造的香几,用阁簿石或整块的玩美石作几面,有的放上香橼木盘,有的摆着花瓶用来插很多花,有的只放上一个炉子焚香,这讲的是高香几。

  书桌旁放的小香几,只有日本造的最好。它的样式是用一块板子作几面,长两尺,高三寸多,上边镶嵌着金银片子花鸟图案,四面簇拥着树木和石头。几面两边,安有两条镀金小横档。下边制成四个牙形,安有四只脚,牙口镏金,用铜丝阳线镶边盖印,提起来非常轻。书斋中放香几,用来摆香炉、勺子、瓶子、香盒,或者放一两本书,或者摆点清闲、雅致的玩具,很妙。现在吴郡造有红色小香几,比日本香几小一点,样子像香案。另外还有用紫檀嵌花的香几,有模仿日本样式的香几,有用石头镶嵌的香几,有的像日本香几那么大,有的小得刚满一尺长。还有五、六寸长的香几,用来放乌思藏镏金佛像和佛龛之类的佛品,或者摆古铜器,摆官窑或哥窑生产的超小型炉子和瓶子,烧香插花,或者摆两三寸高的天然美妙的山石小盆,以供玩赏,使人赏心悦目。

  书斋清供花草六种人格 春天用空的定窑、哥窑、古龙泉窑、均州窑产的鼓盆加泥沙和水种兰草,盆中放一块奇石。夏天用这四窑的方圆大盆种两株夜合花,花开约四、五朵时,用红几案把花盆架起来;盆中种两三株黄萱,也可以观赏。秋天选黄、蜜二色菊花

  ,用均州窑大盆,或用饶窑白花圆盆种上;或者用小古窑盆种一株三五寸高的菊仙花,旁边放一几案,上置小石头。冬季用这四个窑的方圆盆种短叶水仙花,其花以单瓣花为好。又如种美人蕉,盆中放上小石子,再种一棵灵芝草相陪,一定要用长方旧盆种花才相称。这六种花草,清标雅质,枝叶稀疏清爽,不繁杂,且亭亭玉立,很像高雅的隐士、君子,放它们在几案上,白花、七彩花都惹人喜爱。相对品尝天池茶,吟咏着本色古诗,比起人们看不顺心的东西痛快多了。此外,没有多少东西可以单独清供。

  ○论香

  高子说:古代有名的香,每一种都奇异。比如蝉蚕香是交趾国的贡物,唐代宫中称为“瑞龙脑”;茵犀香是西域人献来的贡品,汉武帝用它烧水医恶疮;石叶香是三国魏时题腹国的贡品,形似云母,可治病;百濯香是吴主孙亮四个妃子的四气衣香,用水洗百次,香也不消失;凤髓香为唐穆宗所收藏,是真岛人焚烧用的高等礼品;紫述香,《述异记》说它又叫麝香草;都夷香,《洞冥记》说它“香如枣核,吃了不会饿”;荼芜香,产自波弋国,此香浸入地下,土石都有香气;还有辟邪香、瑞麟香、金凤香,这三种香都是其它国家的贡品,公主乘辇车出宫,把此香挂在玉香囊中,满路都香了起来;月支香为月支国进献,像鸟蛋,烧起万里之内也能驱走瘟疫

  ,香气几月不散;振灵香,《十洲记》说:“窟州有一种像枫叶的树,香传几百里”;返魂香、五名香、惊精香、近生香、却死香等,埋在地下的死尸一闻到此香气也能复活;千亩香,《述异记》说:此香是用树之名为它命名的;馝齐香产自波斯国,香气入药可治百病;龟甲香;《述异记》说:这种香就是好的桂香;兜末香,《本草拾遗》说:汉武帝时,西王母降世,烧的就是这种香;沉光香,《洞冥记》说:是涂魂国的贡品;烧燃它会发光;沉榆香是黄帝封禅时烧的这种香;蘅芜香是李夫人给汉武帝的;百蕴香是赵飞燕在远条馆求神保信自己生个儿时,烧来降神的香,月麟香,元宗爱妃叫它为袖裹香;辟寒香,烧它可以驱寒;龙文香是汉武帝时外国进献的;千步香是南郡的贡品,薰肌香,薰人肌骨后,不生百病;九和香,《三洞珠囊》说:玉女举着玉炉烧这种香;九真香、青水香、沉水香都是昭仪献给姐姐赵飞燕的香;罽宾国香是杨牧在席间烧的香,像楼台的样子;拘物头花香是拘物头国进献的,香气可传几里远;升霄灵香是唐时赐给紫尼的香,一燃香烟就会升很高;祗精香产自涂魂国,烧这种香,鬼怪都会害怕而躲起来;飞气香,《三洞》说:这种香是道家真人烧的;金蝉香是金日碑造的香,薰衣取可祛除狐臭;五枝香,烧这种香十天,香气可上九重天;千和香是峨眉山孙真人烧的香;兜楼婆香,《楞严经》说:在洗浴处烧这种香时,炭火很猛烈;多伽罗香、多摩罗香,《释氏会安》说:这两种香就是根香和藿香;大象藏香是因龙相斗而生,若烧一丸,会产生很强的光,它的气味像甘露一样;牛头旃檀香,《华岩经》说:这种香从泥污中分离而出,用来涂身体;羯布罗香,《西域记》说:分泌这种香的树像松树,这种香颜色像冰雪一样洁白;须曼那华香、阇提华香、青赤莲香、华树香、果树香、拘鞞陀罗树香、曼陀罗香、殊沙华香都出自《法华经》;明庭香、明天发日香都出自胥陀寒国:迷迭香都出自西域,燃此香可祛邪气:必栗香,《内典》说:燃这种香,可除去一切恶气;木蜜香,烧此香可除恶气;愒车香,《本草》说:烧此香可除去蛀虫,除臭气;刀圭第一香是唐昭宗赐给崔胤的,一烧此香,终日香气柔美;乾达香产自江西山中;曲水香香盘的印文似曲水;鹰嘴香是番人牙署送给船主的香,烧此香可除病;乳头香,曹务光在赵州执政,用盆烧此香,说道:“财容易得到,佛难得乞求。”助情香,传说唐明皇的宠妃含此香一粒精神振奋,毫无倦意;夜酣香,是隋炀帝迷楼时烧的香;水盘香出自船上,香上刻有山水佛像;都梁香,《荆州记》说:都梁山上的水中生长有;雀头香是襄阳人所叫的莎草根;龙鳞香即是薄的馥香,它的香气特别浓郁;白眼香可同其它香一块用;平等香,和尚在集市卖此香,不管贵贱贫富的买主,都是一个价,所以叫平等香;山水香,王旭在山中供奉道士,每月为他烧香,叫做山水香;三匀香,由三种东西熬制而成,烧此香有富贵气,它的香气也清纯、奇妙;伴月香,徐铉于月夜坐在露天烧此香,故有此香之名。这些都是史书上有记载的香,有的产自境外,有的由宫殿旁的作坊制成,这些香的配方和用料,都没法看见了。

  我对人们现在崇尚的香加以评议:妙高香、生香、檀香、降真香、京线香,是香中的幽闲者。兰香、速香、沉香,是香中的恬雅者。越邻香、甜香、黑龙桂香,是香中的温润者。黄香饼、芙蓉香、龙诞饼、内香饼,是香中的佳丽。玉华香、龙楼香、撒馝兰香,是香中的蕴藉者。棋楠香、奄叭香、波律香,是香中的高尚者。幽闭的香:是超脱于万物之外而高隐的人坐着传授伦理时烧的香,可以使心思清静,精神愉快。恬雅的香:四更时分,残月挂在天边,兴味荡然无存,此时烧起这种香,可以使人心情舒畅地长吟。温润的香:在晴窗下拓碑帖,拂去帖上尘埃,闲静地吟唱着帖文,或者挑灯夜读,燃起这种香,就会把睡魔祛到很远的地方,称它为古伴月也是可以的。佳丽香:美女在身旁,和自己谈着悄悄话,手拉手,把这种香放到香炉上去烧,香烟薰得五脏六腑仿佛都暖洋洋的,说这种香有助于加深恋情是可以的。蕴藉的香:下雨天,坐在闭着的窗下,午后刚睡足,来到书案前学书,喝茶味也寡淡,炉中刚点着这种香,香烟远盈,撩拨人心,更适合宴席上喝醉的人醒酒。高尚的香:皓月当云的静夜,手指拨动着白色的琴弦,在空楼上长啸,时而放眼遥望苍山,此时,这种香在香炉还没有烧完,香雾时隐时现,缭绕着帘子,可以祛除邪气和污秽。黄十阁、黑十阁、官香、纱帽香等,都适合在佛炉中烧;聚仙香、百花香、苍术香、河南黑芸香等,只能在卧床边烧。有人问我:“这些香,同样都用来烧,为什么烧法大多不一样呢?”我告诉这位朋友:因为幽深的情趣各不相同,或熏或燎,岂容一律同样呢?香气中隐含的高下优劣的意境,岂是您知道的?对各种香深入了解了,只要闻一闻,就能辨出优劣来。您说一声“我和你同心”,我就满意了。他一笑而解。

  ○焚香七要

  香炉 官窑、哥窑、定窑产的香炉,岂能在平常用?香炉中有宣铜炉、潘铜炉、彝炉、乳炉,像茶杯那样大的,整天都可以用。

  香盒 用红漆蔗段锡坯的香盒,装黄色、黑色的香饼。规范制式的香瓷盒,选定窑或饶窑产的装芙蓉、万春、甜香。有三个子盒或五个子盒的日本香盒,可用来装沉、速、兰香、棋楠等香。此外,香撞也可以装。如果焚香郊游,只有带日本香撞最好。

  炉灰 先取纸钱灰一斗加二升石灰,再用水拌和成团,放入大灶中烧红,然后取出研磨到极细,再放人炉中使用,火就不会熄灭。切忌不要用杂火或恶炭烧灰,炭杂火就会死而没有了灵气,把灰放人火中一盖就熄了。好奇的人,用茄子蒂烧灰使用,这太错了。

  香炭殜 把鸡骨炭碾为末,加葵叶或葵花,再加少许糯米粥汤调和,最后用大小铁锤或塑槌击成饼状,饼愈坚愈贵,可以烧很久。有人用红花楂代葵花叶,或者用烂枣加石灰和炭来造的,也很妙。

  隔火砂片 烧香是为了取味,不是取烟。香烟若猛烈,香味很快便会消散,香一会儿也就熄了。取味欲使香味幽远,经久不散,就必须用隔火。有人用银钱、明瓦片来隔火,都很俗套,不太好,并且银钱、明瓦片太热了就不能再隔火。用玉片隔火虽然妙,但赶不上京城烧破砂锅底隔火的方法:将破砂锅底磨成片状,厚半分,焚香时用来隔火最妙。炭卮烧透后,放入炉中,把炉灰拨开,仅把炭卮埋一半,不能马上就用灰盖住炭火。先焚烧生香,称为“发香”,其目的是想炭卮在焚香时,香不致很快便燃尽。香焚成火后,才用筷子把炭卮埋起来,四面围起,上面用灰遮盖,灰厚五分,然后根据火的大小情况,在灰上加砂片,片上又放香,于是,香味就慢慢散发出来了。但是,一定要用筷子在四面插几十个小眼,以通火气,使火气四处流动,炭才不熄灭。香味浓烈,就是火大了,这时则频取出砂片,加上灰再焚烧。香烧完了,剩下的炭块用瓦盒装起来,再倒进火盆,还可以熏焙衣服和被子。

  灵灰 炉灰要整天烧,才有灵效,如果十天都不用,灰就会润湿。

  如遇梅雨季节,灰太潮湿,火就要熄灭。这时,必须先将另外的炭火放入炉中把灰烘一两次,方才把灰放到香炭卮上,这样火在灰中才不熄灭,而久久燃烧。

  匙箸 小勺和筷子只有用南都白铜制的才美观实用。瓶要用吴郡新近造的短颈细孔瓶,其中以当插人筷子时不会因力量不均衡而仆倒的,才最实用。我书斋中,有一个古铜双耳小壶,我把它当瓶子使用,结果很受用。瓷制的瓶,如官窑、哥窑、定窑产的,虽然多,可是不适合日常使用。

  香方

  高子说:我收录的香方,只选取适用的部分。现在京都人崇尚的香方,又被鉴赏家称赞为奇品。我也收录下来了。制作香的诀窍,贵在选料纯精,焚烧这样的香,香气远溢而余味无穷,能识别香味的人,就自然明白我所选的香方是令人满意的。

  玉华香方 沉香四两速香黑色者四两檀香四两乳香二两木香一两丁香一两郎台六钱奄叭香三两麝香三钱冰片三钱广排草三两,以交趾出产的为妙苏合油五两大黄五钱官桂五钱黄烟即金颜香,二两广陵香

  一两用叶,把上列香料研为粉末,加进合油调和均匀,再加炼好的蜜拌和成湿泥状,最后装进瓷瓶,用锡盖加蜡密封瓶口,烧用时一次取二分。

  聚仙香 黄檀香一斤排草十二两沉、速香各六两丁香四两乳香四两,另外研末郎台三两黄烟六两,另外研末合油八两麝香二两橄榄一斤白芨面十二两蜜一斤

  以上成分研成细末作香骨,先和上竹心子,作为香的第一层,趁料湿又滚一层药。

  檀香二斤 排草八两沉、速香各半斤

  将以上三料研为末,滚成第二层,于是制成了香,用纱筛后将湿香晾干。

  京城自制香,每一万枝香,工价二钱。一万根竹棍,价一钱二分。香袋紫龙力纸,每一百张.价五钱。

  沉速香方 沉速香五斤檀香一斤黄烟四两乳香二两奄叭香三两麝香五线合油六两白芨面八两蜜一斤八两和成滚棍即制成。

  黄香饼方 沉速香六两檀香三两丁香一两木香一两黄烟二两乳香一两郎台一两奄叭三两苏合油二两麝香三线冰片一钱白芨面八两蜜四两

  将以上成分拌和成药剂,用印模制成饼状。

  印香方 黄熟香五斤速香一斤香附子黑香藿香零陵香檀香白芷各一两柏香二斤芸香一两甘松八两

  乳香一两沉香二两丁香一两 馥香四两生香四两焰硝五分

  以上各料一块研为末,放到香印模中,模印成形后就可以焚烧了。

  万春香方 沉香四两檀香六两结香藿香零陵香甘松各四两茅香各四两丁香一两甲香五钱麝香冰片各一钱

  以上各料用炼蜜拌为湿膏,装进瓷瓶密封,就可以烧了。

  撒兰香方 沉香三两五钱冰片二钱四分檀香一钱龙涎五分排草须二钱奄叭五分撒樂兰一线麝香五分合油一线甘麻油二分榆面六钱蔷薇露四两

  用印模制成饼烧,很好。

  芙容香方 沉香一两五钱檀香一两二钱片速三线冰脑三钱合油五钱生结香一钱排草五钱芸香一钱甘麻油五分奄叭五分丁香二分郎台二分藿香二分零陵香二分乳香一分三柰一分撤樂兰一分橄榄油一分榆面八钱硝一线

  拌和后用印模成饼烧或者散烧。

  龙楼香方 沉香一两二钱檀香一两二钱片速五钱排草二两奄叭二分片脑二线五分金银香二分丁香一线三柰二钱四分官桂三分郎台三分芸香三分甘麻油五分橄榄油五分甘松五分藿香五分撒樂兰五分零陵香一钱樟脑一钱降香二分白豆蔻二分大黄一钱乳香三分硝一钱榆面一两二钱,用印模制成饼烧。散烧去掉榆面用蜜拌和。

  黑香饼方 用四十两料加

  炭末一斤蜜四斤苏合油六两麝香一两白芨半斤橄榄油四斤其琛奄叭四两,先把蜜炼熟,加橄榄油把炼蜜化开,又加奄叭,然后加进一半料;将白芨打成糊状,加进炭末,又加进一半料,这之后加进苏合、麝香,揉均匀后用印模制成饼。

  炒香 最近,有人用苏合油拌沉、速二香,用火稍稍炙一下,收起来,趁热撒上冰片末,放进瓶中收集起来用,人们称之为规范制法。这种香的香气比一般香稍微浓一点,但反而失掉了沉、速二香的天然雅味,恐怕熟悉香的内行不会选用这种制香法。

  ○日用诸品香目

  棋捕香有糖结,有金丝结。锯开糖结,上有像饴糖的油,在开始焚烧时,有微微的羊膻气。糖结黑白相间,黑的像墨,白的像燥米。金丝结只有黄色,上有一绺像金丝般的线。只有糖结算佳品。黑角沉香质地沉重,劈开后像墨色的才好,而不在于是否能沉入水中。好速香也能沉水。片速香俗名鲫鱼片,有雉鸡斑的就好。这种香有假造的。它也以质地重实的为佳。奄叭香又名黑香。以质软、纯净、色明的为佳品,若用手指可捻为丸子的最妙,只有京都才有这种香。铁面香生香俗名牙香。表面有黑烂色的被称为铁面,纯白色不烘烤的被称为生香。生香的气味很妙,在两广价格也不低。降真香果实是紫色的才好,用茶把它煮出油后然后才烧。黄檀香果实是黄色的才好。用茶浸泡后炒黄,除去腥味。白胶香有明显条纹的最好。茅山细梗苍术出产在句容茅山,像猫粪一样的最好。兰香用鱼子兰蒸低速香和牙香块最好,近来用末香滚竹棍再蒸的最差。安息香京城有几种,俗名总称“安息”。其中最好的要算刘崔制作的越邻香、聚仙香、沉速香三种,百花香就差了。龙桂香有黄、黑两个品种,黑的价高。只有皇宫内的最好,刘崔制的也可以。甜香只有宣德年间造的,气味纯清幽远,十分惹人喜欢。燕京集市上卖的,坛子像漆一样黑,白底上有烧造的年月,每坛装香二、三斤,有锡罩盖着坛子。一斤一坛的才是真品,现在已经没有了。近年命名的几种香,都是加上香料拌和,不过是将甜香改头换面,另外取个名、变个色罢了。

  芙蓉香刘崔制的最妙。万春香是皇宫内的藏香。龙楼香也是皇宫内的藏香。玉华香是雅尚斋制的。黄暖阁、黑暖阁都以刘崔造的好。黄香饼是王镇居东院时造的。其中以色深黑无花纹的最好。伪造品为黄色,质量十分低劣。黑香饼京城刘崔所造的二钱一个、一两一个的最好,前门外李家印造的各色黑香饼,花纹精巧的也妙。河南黑芸香一束较短,城中五府的最佳。京线香前门外李家二分一束,一分一束的都很好。

  金猊玉兔香方

  用杉木烧六两炭,配四两栗炭,然后捣成末,加一钱炒硝,用米糊和成,揉搓成剂。先用木料雕刻狻猊、兔子的塑像,要雕得维妙维肖且呈圆形,印法与墨印相同,物像大小,随意选用。在兽口开一斜小孔,兽的形态要头向上昂尾部低,这是诀窍。然后把一半炭剂装人塑兽,中间作成一个凹形,放进一段香剂,再加炭剂筑紧,用铁线针条作钻,从兽口插进去,直到靠近尾部,最后把它晒干。狻猊,金身用官粉涂遍,上边用黑墨盖住。兔子,用非常细的云母粉调胶涂遍,然后用墨盖上。两个兽颜色都是黑的,内部分为黄白二色。每用一枚药剂,就将兽尾在灯火上烧烫,然后再放到香炉中,兽口就会吐出香烟来。金猊从尾部开始先呈黄色,香之物烧完后形状便像金质的装饰品,狻猊蹲在炉中,经过几个月依然完好如初,但如果用手一触,便立即变成灰粉而消失了。玉兔表面呈银色,可供观赏。虽然不是大雅之物,也值得久久品玩。填充在里面的香料的好坏,任人选用。有人用前面印的香方选料,加榆面拌和作剂,搓成小指头般粗细的一段,长约八、九分,根据兽腹大小情况而定,只要让香不露出炭外就好。焚香的其他方法还有金蟾吐焰、紫云捧圣、仙立云中等,大多不灵验。金蟾吐焰一方不值得清赏,所以我没有选录。

  香都总匣

  爱焚香的人,不能一天没有香。书斋里应当备有手提小匣子,将它制成三撞式,用锁锁着,用钥匙开启,内藏各种香;还要有瓷盒、瓷罐、铜盒、漆匣、木匣等,随时用来装香,分别摆在相应的位置,以便随时选用。这些东西一定要造一个密封的口子,不让香气泄漏才好。让总管司香的人在收取香时一定要小心谨慎,想焚香时,随时可放到炉中去烧,甚是惬意。

  ○论琴

  高子说:琴意味着禁止,能使人去掉邪念,思想纯正。所以《礼记》载:君子没有特殊原因,不会离开琴瑟。孔府的瑟,堪称绝音,实在太珍贵了。古人弹琴,是因为与感情产生了共鸣。现在只留下古琴,古人的那种情感已经不存在了。欧阳公说:器存而意不存,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啊。

  物体振动而发出音响,称为声;有一定的次序和节奏,称为韵;韵律成文,才称为音。所以,琴音体现的哀乐邪正、刚柔喜怒,完全来自人的思想。故国家的治乱、家庭的兴败、道德的盛衰、民间的乐苦,听听琴音就可以预先推知了,这难道是其他乐器表现得出来的吗?懂琴的人,以高雅的琴音为纯正,按弦时,用指一定要分明,奏出高山流水

  般优美的乐曲,从手指下产生松风夜月般悠闲的情趣,这就是君子高尚的爱好,那些心中无德、腹内无墨的小人,岂能与圣人贤人相提并论!

  世俗人喜欢听一般音乐,对琴音却不感兴趣,是因他们只喜欢靡靡之音的缘故。一般音乐有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个声调,其中两个变调,与宫调、微调联用,所以声音悠长而悦耳。古琴只用宫、商、角、徵、羽五个调子,变化很少,而且少与其他调子联用,所以,琴音虽然古雅、纯正,却不适用于民间。

  可是,弹琴只有“三声”是关键:散声、按声、泛声。泛声,要根据琴徵选音,不借助于压弦,得到自然的乐音,可模仿上天的声音,是清纯的乐音。散声,让乐律在地下回响,弦按律来调整各音顺序,这是模仿地上声音,属于昏浊的乐音。按声,或抑或扬全在于人,人声清音浊音兼而有之,所以,按声是人的声音,是清音浊音兼备的乐音。当今弹琴的人.不深究琴音所达的意境,不向高明的琴师求教,不讲谱法,不熟手势,致使琴音的曲折、手指按音的轻重缓急失度,起伏没有规律,只知道弦响之声,而不知饱含意蕴的琴音,只知机械地运指而不知要蕴情于中,难道这种弹法是可取的吗?

  有人追求花样巧妙速度急骤.并自夸技艺精湛,而不遵循一定的法度准绳。为了让音乐悠扬美妙。在操琴时多用散声,类似箜篌;巧用按声,同于筝、阮,却大大地失去了古琴庄重高雅之音,实在太可笑了。殊不知散声、按声相互交替,中间再配以清丽的泛声,这才是弹法得了正道。现在民间弹古琴,变化无常,将淳朴之音变得花巧,以求与人不同却不知虚心地效法古人,就好比抱着琵琶就是乐师,这难道符合古代圣贤修身养性的道理吗?大概太天真了吧!

  瞿仙琴坛十友

  冰弦 玉轸 轸 玉足 绒剅 琴垫 锦囊

  琴床 琴匣 替指

  用白鹤羽翎制作,用火烙鹤翎制成。

  五音十二律应弦合调立成

  黄钟 弦 一二三四五六七 律

  黄太姑林南 黄清 太清 音 宫商角徵羽 少宫 少商

  以上调弦按徽,用五音调法,慢三就是慢角调,所谓黄清就是黄钟的轻清音,如像少宫少商的意思。后例也是这样。

  大吕 弦 一二三四五六七 律 太夹仲夷无 太清 夹清 音 宫商角徵羽 少宫 少商

  以上调弦按徽与黄钟相同。

  太族 弦 一二三四五六七 律 太姑蕤南应 太清 姑清 音 宫商角徵羽 少宫 少商

  以上调弦按徽同黄钟。

  夹钟 弦 一二三四五六七 律 黄夹仲林无 黄清 夹清 音 宫商角徵羽 少宫 少商

  上弦用十徽应四,紧七应散二,紧五用十徽应七,紧三用十徽应五,即今天的清商调。

  姑洗 弦 一二三四五六七 律 大姑蕤夷应 太清 姑清 音 羽宫商角徵 少羽 少宫

  上调按同夹钟。

  钟吕 弦 一二三四五六七 律 黄太仲林南 黄清 太清 音 徵羽宫角商 少徵 少角

  上按调即今五音调法。

  蕤宾 弦 一二三四五六七 律 太夹蕤夷无 太清 夹清 音 徵羽宫商角 少徵 少羽

  上按调同仲吕。

  林钟 弦 一二三四五六七 律 太姑林南应 太清 姑清 音 徵羽宫商角 少徵 少羽

  上调按同仲吕。

  夷则 弦 一二三四五六七 律 黄夹仲夷无 黄清 太清 音 角徵羽宫商 少角 少徵

  上用夹钟弦紧四,用十应二,即现在的慢宫调。

  南吕 弦 一二三四五六七 律 太姑蕤南应 太清 姑清 音 角徵羽宫商 少角 少徵

  上按调同夷则。

  无射 弦 一二三四五六七 律 黄太仲林无 黄清 太清 音 商角徵羽宫 少商 少角

  上用仲吕弦加紧五,用十二徽应七,即现在的蕤宾调。蕤宾自有正律,把无射当蕤宾,是俗名。

  应仲 弦 一二三四五六七 律 太夹蕤夷应 太清 夷清 音 商角徵羽宫 少商 少角

  上调按同无射。律有八十四调。琴该正调六十,变音二十四。由此看来按弦取声,不可以产即调弦。

  ○古琴新琴之辩

  高子说:琴只有仲尼和列子两种式样才是古琴式样,其余的都是后世人制作的新琴。凡是鉴别古琴,首先看漆的质量,漆的光泽消失退尽,宛然如真的乌玉,用手触摸它,坚硬滑润像冻冰,琴上有裂纹,似梅花纹的为上品,牛毛纹的为中品,蛇腹纹的为下品,而且这种花纹容易伪造。伪造的方法用火将琴烤热,用冰雪覆盖在琴上,随即破裂成花纹,活像蛇腹,每条纹路长约一寸。或用鸡蛋清合灰,用甑子蒸它,然后悬挂在当风和有日照的地方干燥,也可以生成裂纹,只是稍稍细一点。又有伪造牛毛裂纹的,用钢针数根在琴上划线,再用毛发摩擦。然而伪造的裂纹如果用手摸它,裂纹就有裂痕,而真品看似有裂纹,用手抚摸又确无裂纹;其次是看合缝,琴上没有缝隙也不松散,裂纹超过琴肩,这是漆灰琴。假如上面下面都有裂纹,两侧的漆色发光,是开而复合,重新漆补过的,这是料灰琴。诸如此类,我似乎没有全部观赏完。

  其次看琴的材料,用桐木作面板梓木作底板的为上品,面板底板全用桐木制作的为中品,桐木作面板杉木作底板的为次品。琴用桐木作阳木,样木作阴木,木用阴阳是取其互相配合来达到和谐。然而古人全用桐木的意思,也是取桐木的阳面作面板,阴面作底板,分别用它的两面来分阴和阳。恐怕梓木木质纽烈,就不用它作底板,所以把向阳长的桐木沉人水中,它向阳的一面向上,背阴的一面向下,阳面上浮阴面下沉,反复不变。用向上的阳面作面板,用向下的阴面作底板,这也是遵循阴阳相配的道理。所以琴用阳材作的,早晨琴声低沉浊重而傍晚清脆响亮,晴天低沉粗重而雨天清脆响亮;琴用阴材作的,早晨清脆响亮而傍晚低沉粗重,晴天清脆响亮而雨天低沉粗重。

  再其次择古琴的九德:第一是奇,即轻、松、脆、滑这四项。“轻”即材料要轻,“松”即声音要透,“脆”即声音清美,由此可定是老桐木制作的;“滑”即声音的亮润,一定是用靠近水边的材料作断成的。第二是古,质朴淡雅中发出清脆的金石声韵。第三是透,年代虽然久远,但胶漆没有剥落,琴音清亮而不呜咽哽塞。第四是静,没名噪音干扰的纯正之声。第五是润,指发的声音不枯燥,声韵绵长不断。第六是圆,指声音圆润,不嘶哑散乱。第七是清,指声音如风中的铃声。第八是匀,是指七弦没有三实四虚之病。第九是芳,是指琴弹的时间越长发出的声音越好,长久弹奏也没有疲乏的声音。这就是古琴的九德。除此之外,还必须左手按弦弦不虚浮,右手弹弦弦不与手指相抗,声音清亮又不空乏,声音厚重又不洪大,面板没有击痕松散,琴身无垂挂变形,抚手可弹,落指就能发出声音。这是最好的琴,即使售价高昂,也不可不买。

  近代有铜琴、石琴,用紫檀木、乌木作的琴,全都失去了琴的旨意,尽管漂亮又有何用呢?《毛诗》说:“椅、桐、梓、漆四种树木,都可以砍伐来制作琴瑟。”这是什么意思呢?又如用众多桐木片经胶漆缀长制作而成的百纳琴,也是近代所制。偶尔得到好材料,若不能用,就裁成片段,经胶漆缀长,也并不是好奇。现在仿制的人,用龟纹锦片,杂以玳瑁、象牙、香料、杂木,嵌进琴里制成花纹,铺满琴身,称为宝琴,其实,这同两广、云南的螺嵌琵琶有什么区别呢?可笑呵!寻求古琴而不能得到,如我明朝的高腾、朱致远、惠桐冈、祝公望等造琴专家,其中有精致美观可供弹奏,丝毫没有毛病的,奈何百十把当中,才能得到一二把。像祝海鹤的琴,取材斫法、用漆审音,没有一样不完美,尤其那漆的颜色黑中透亮,其他人远远赶不到。他用芭蕉叶的形状来作琴的样式,这种样式由祝海鹤始创。我得到其中的一把,珍爱得舍不得放下,整天操弄,声音清亮,抚手有音,没有可以超过它的美妙的,它和古琴没有任何差别。而且今天琴的价值也很贵重了,真品更是难以求得。

  ○琴谱取正

  最好的琴师,传授琴技也要传授琴谱。但写谱的方法,琴师也有错误,少了一画,指法就会偏很远,以错传错,时间长了就不易纠正,琴调也就失真了。琴没有谱不能传,琴谱不真,反而失去了传的意义。近世有人认为宁王朱权的《神奇秘谱》最好,但必须是最初刻印的大本。翟仙叫工匠校订后,点画没有错误,这才是最好的曲谱;如果系翻印本,就不值得观看了。又如《风宣琴谱》也好。除此之外,岂止数十家翻刻的曲谱有错误。我从燕地得到老家琴谱,抄录精细,调法都很全,想翻刻的愿望却一直没有实现。如要一本勾剔字法都齐备的曲谱,并且手势形象生动,在翟仙所刻《太古遗音》一书中,最是精彩独到,怎奈书坊中仅有翻印本,不能轻易得到真本,使人遗憾。翟仙留心音律,无时无刻不在穷究奇异、搜索隐藏的曲谱,像有词曲的《太和正

  音谱》,按照音律来订正声腔,通晓声律的人谁能找出它的错讹呢?应当尊之为琴谱中的精品,没有任何琴谱能和它相提并论。

  ○琴窗杂记计十五条

  鼓琴的琴台,用古代郭公砖砌造,砖上有象眼花纹、方胜花纹。其中,河南郑州出产的最好,可用它来镶琴台。琴台长度应当超过琴一尺许,高二尺八寸,宽可放置三把琴,用硬度高的漆涂琴台,在上面弹琴,琴声铿锵悦耳。有的用玛瑞石、南阳石、永石镶,也很好。

  失声的古琴,用布袋炒热砂罨音箱,冷了马上又换上热砂;或者用甑子蒸音厢,使琴箱上的汗潮除尽,悬挂于当风口吹干,其声则恢复如初。无论新琴旧琴,应挂在床内,让它接近人气才好。

  琴弦闲置久了不发声的,绷定,用桑树叶子抹琴弦,则会响亮如初。保管琴不论冷天热天,不可以挂在当风露和当日晒的地方,要在屋内不靠近墙壁而又暖和的地方悬挂,琴声才不会干涩凝滞,琴也不会发生毛病了。

  唐代雷、张、越三大家擅长制琴是出了名的,除琴的龙池、凤沼,有舷之外,其余部位全都凹陷,使其关住声音而不散失。宋代有制琴的琴局,制琴有一定的程式,称为官琴,其余全为民间所制。后来数京都姓樊和姓路的琴师制作的琴为第一。

  我在京城中,看到一张琴台,用锡在琴台台上作一水池,池中蓄水喂鱼,池上用水晶板作台画,鱼在水藻问摩戏游动,好像要出来听弹琴似的,的确是世上稀有的,价值也贵。我见到后,就不知是到了何地,叫人想念,耿耿于怀。天下神品,实在不容易得到。

  挂琴不可以靠近墙壁,也不可以挂在泥巴墙上,避免沾潮和吸湿,否则会使琴不发声。只适合在靠近纸格的木板壁,而又当风透气的地方悬挂,还要用袋子盛琴,防止灰尘污垢。但装入琴匣的,就可以不用袋子。

  梅雨季节,必须首先把琴放入匣中关闭加锁,用纸糊严,防止湿气浸害琴体。琴匣的大小形制,也贵在窄小,只够容纳琴为度,没有空隙摇晃为好。

  抱琴,应当告诉童仆,不要横抱,以防止和其他东西碰撞而损伤琴弦转轴和琴尾。竖直抱琴,头上尾下就不会有闪失了。

  露下弹琴,不可以坐得太久,不只是露气浸润琴弦,而且还会损害人的身体。再说,在露下弹琴,阳材还弹得出声,阴材就弹不出声了。

  弹琴前必须洗手,手干净,琴弦才不会受到污染。夏季,弹琴只适宜在早晨和傍晚,午间就不可以了,不只是汗湿浓厚,还担心太燥而折断琴弦。

  焚香鼓琴,只适宜使用气味清幽而又烟细的香,像水沉香一类,清香馥郁琴韵雅致;其他气味浓艳的香,不可供弹琴用。

  对月鼓琴,必须在二更人静、万籁俱寂时才好。对花弹琴,应对崖桂、江梅、茉莉、郁金香、建兰、夜合欢、玉兰等,香气清洌颜色素净的才有雅趣。水边鼓琴,要面向轩窗水池,荷香扑鼻;或到竹边林下,清彻的涟漪芬芳的沙洲,让微风轻轻吹拂,水中游鱼也来听琴,自然有尘外的风趣和雅致了。

  琴徽用铜来作,弦轴用玉来作,不是为了让它华丽。玉轸有花纹才易于旋转,色白方不容受污染。如用紫檀木、犀牛角作的,可以避免损失。然则金徽往往成为琴的隐患,不如莹白色的螺纹徵好,灯前月下,调音也清楚,看起来也不俗气。如把琴横卧在腿上,对月操弄则会光彩射目,仿佛也更加宜人。膝上弹琴,只能弹纯熟的小曲调,否则就不能在膝上鼓琴了。

  ○养鹤要略

  高子说:鹤是仙禽。此物代表长寿,感于阳,因此常在半夜子时鸣叫。雄鹤的叫声能传数里,雌鹤的叫声低而不扬。华亭下沙的鹤,是从东海飞来聚集到下沙的,并不是产于华亭。选鹤应选择出色的,叫声清亮,颈要细而长,足要瘦而有节,直身向上如人站立,背要直而瘦削。身宽的则是鹤骛一类,颈肥的则是鹅雁一类。鹤鼻隆口短的少睡眠,脚长而节稀疏的鹤有力,头顶是朱红色的则善于鸣叫,眼内显红色的则能看得远,回翎低俯到胸的鹤身体轻盈,龟背鳖腹的鹤则善于生产,凤翼雀尾的则善于飞行,前轻后重的则善于飞舞,腿粗脚细的则善于行走。

  养鹤的人,可以与鹤共清高,助清兴。应当让它在茅屋中居住,靠近水池沼泽,用鱼、谷、泥鳅喂养它,不能用熟食喂它。想教它起舞时,应首先让它饥饿,再把食物放在旷野上,让小孩拍手欢跳,摇头抬脚来逗它,然后它们就会彼此展翅而叫,抬脚而起舞。不断地这样教习,熟了,一听见拍手声,就会马上起舞,这就称为食化。在空林别墅中,怎能一日没有这能忘掉饥饿的好友呢?听说鹤的粪便可以化石成灰。鹤生长在长年有水石的地方,因此能把鱼养在水沟中而不会干涸。鹤能活千年,羽毛颜色首先会变成苍色,再变成黄玄,百年以后,会脱去硬毛而长出柔毛,颜色洁白鲜亮,真是奇异品类。但在青松白石之下,更适宜它生长。

国庆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