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7年第2期

关注道德人生修养 引导生活哲理思辨

作者:朱庆和




  综观2006年高考全国卷及部分省市卷作文试题,命题者遵循新课标“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的原则,以关注道德人生素养与引导生活哲理思辨为核心,坚持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价值取向。这意味着作文这个亘古以来被称之“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综合性考查,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知识结构、实践能力、身心健康、创新意识、审美情趣等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充分体现出新课标“让语文课程充分发挥文化、教化的功能和培养学生独立人格与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功能”的育人目标。
  
  一、重视作文的人文性,有利于人格完善和情感培养。
  
  一个民族的文化应该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核心部分,而作文中所反映出来的人文素养正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和品质,体现了他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关于引导考生立意选材方面,作文题目有如下类型和特点:
  1.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性审美,是体现素质教育的一大亮点。北京卷作文题:请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此题富有人文性,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底蕴,充满了地域性个性品位,能给考生以拓展空间想象。所谓“符号”正如引子材料所说,它是城市“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称做该城市的符号”。你可以写“故宫、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天桥的杂耍、胡同小贩的吆喝是北京的符号”;“琉璃厂的书画、老舍的作品是北京的符号”,“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是北京的符号”,还可以写“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北京符号”等。因此,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故乡,挖掘其人文情怀,不仅是作文的真谛,而且也是做人的宗旨。“符号很多,考生可以随意发挥自己的想象。……但在我看来,考生如果能纵观古今,将北京的古老符号和现代符号结合起来,那是最好不过,不仅显示出自己对北京文化的独特认识,从整个文章感觉上来看,显得视野广阔,更加大气,有一种以小见大的感觉,更易获得考官的青睐。”(海岩语)
  又如上海卷:“我想握住你的手”,这个文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平时的积累和才能。考生可写的题材百花争妍,尤其是利于写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摒弃了胡编滥造、无病呻吟的浮躁文风,不愧为新课程改革开放高举的一面旗帜。“我想握住你的手”,不但激活了考生的写作欲望,而且引导学生在真情中感悟。选择的角度广阔,易于延伸想象的空间。它可以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信任、理解、包容以及忏悔、交心、寄托等心灵的对话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如写身边人物,写动人心魄的亲情友情,写美好纯真、富有诗意的爱情等,写感动中国的风流人物、成功人士的心路历程或者弱势群体的坚贞美德等。从而表达景仰、尊敬与同情、帮助等思想感情。既可以实写,还可以虚写。如跨越时空的隧道,写握住司马迁的手,听他诠释“人固有一死”的价值观;写握住巴尔扎克的手,去领略“人间喜剧”的至真至美;写握住居里夫人的手,重温往日关于“镭”的故事;握住爱因斯坦的手,探讨“相对论”改变了世界的主题,等等。这样来看,语文是最能体现出素质教育的窗口,而作文更是其他学科所替代不了的人文科学。好的作文题,窥一斑而知全豹,符合考查能力、考查人文素养的要求。
  2.明确写作意图,具有指引性的命题。“八荣八耻”提出了新时期的荣辱观,是新时期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建设的标杆。在举国上下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主旋律活动中,让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思维品质上发展,是今年高考作文的指向。如全国卷,都对于中国人均读书过少的现状有所棒喝。一个国家要进步,一个民族要进步,要建创新型国家,要提高人才素质,读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正如《语文世界》“阅读世界”栏目的介绍:“平淡匆忙的日子里是否缺少吸引你眼球的东西,忙碌繁重的学业中是否感到精神世界的乏味,其实你只需要抽点时间静静地阅读。阅读世界,帮助你学会阅读、学会欣赏、学会交流、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世界读书日以来,很多国家和地区都看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倡“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其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养成会读书的习惯,并且养成读好书的习惯。所以,以“书”为话题,可谓是一个时代话题,因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要读书的品位高尚,积极健康,就能够切中读书的题旨。说到底所谓“指引性”,即指点引导考生在审题立意时认识与确定命题的内涵。
  无独有偶,安徽卷“读”,也是具有指向性的文题。它切合学生学习生活、认知视野和感情体验,正如“提示话”所提到的范围与内容,使考生有人可写,有事可记,有理可讲,有情可抒。只是审题立意时一定得明确为什么要读书(传承科学文明)、读什么书(高尚品位的名著)、怎样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方面,要具体深刻地展现出来。最好体现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深刻性和独特性的“读”,读出书中的故事,感悟出生存的智慧来。
  此外,辽宁卷作文题“肩膀”(铁肩担道义)、湖南作文题“谈意气”(意气风发凌云霄)等,这样的命题式作文,都具有立意和选材的指向性。
  3.给出想象的空间,具有宽泛性的命题。所谓宽泛性指命题的内容、意义所涉及的面宽,让考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例如,天津卷作文题“愿景”,提示:《新华字典》中有一个新词叫“愿景”。这个词渐渐用得比较广泛了,既有政治方面的,也有企业方面的,也有用在个人方面的,它的基本意思是心中美好的前景,可以是奋斗的目标,实现的愿望。因此,从这个基本意思出发,写出一种“理想”、“追求”、“憧憬”,并且为之奋斗的内容,都符合题意。当然对“愿景”的描绘可以是丰富多彩、激动人心的,而实现“愿景”则需要写得“实”。这样虚实结合,相得益彰。
  再如湖北作文题:由“三”联想一个成语、俗语或词语,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题简洁明了,空间留白也是很大的。体现了我国关于数字文化的民族特色。只要激活写作的灵感,调动认知资源和文化积淀,就一定能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看到此题我们脑海里立即会想到的成语有“三头六臂”、“三言两语”、“说三道四”、“三顾茅庐”、“举一反三”、“三人成虎”、“三人行必有我师”等,俗语有“一个篱笆三个桩”、“三百六十行”、“三寸不烂之舌”等,至于词语,那就俯拾皆是:“三国”、“三花脸”、“三宝”、“三思”等。这些积累于心的语词调动起来之后,可以抓住一条阐发开去,也可几条并用浑然一体。例如通过联想与发散思维,由一词一句而想到相关的人、事、情、理、趣,从而使内容丰富起来,结构成篇。
  同样,四川卷作文,以一个简洁的“问”字作为中心,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使主客体紧贴着人类文明时空的深邃和文化土地的广袤,冲出了作文藩篱与桎梏的束缚。如毛泽东在青年时代“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窦娥遭到不白之冤,问苍天“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李清照问侍女“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问古人”时,要处理好亘古思维时空的联系与嫁接等关系,要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角度,感悟出其中的哲理内涵与人文精神;“问名人”要结合其真实事迹,以一个合理的“问者”立场为出发点,“问身边的事物”要感情真挚,做到情感酣畅淋漓地挥洒。当然除了写具象事物以外,也可以写抽象的东西。如“问道德”、“问人文”、“问精神”等。再说,人类认识世界,发明创造也都离不开一个“问”字。由“疑问”——“思考”——“实践”——“发现”,最后才能找到“真理”。可见,题目有了思考的空间,方能笔下生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