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第11期

看上去很美

作者:张卸清




  背景及内容提要
  随着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在社会上、校园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对满分作文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随着《赤兔之死》的主题受质疑、《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涉嫌抄袭,人们开始理性地对待和全面地审视满分作文。本文旨在探讨那些各方面均出彩的好文章在立意、形式、主题、语言等方面存在的硬伤,以促进中学的作文教学更加严谨而科学。
  
  关键词
  审美疲劳话题作文硬伤功利化写作
  还记得电影《手机》吗?操着四川话的费墨叼个烟斗煞有介事地为天下有婚外情的男人找借口说:“20多年都睡在同一张床上,的确有点审美疲劳。”这颇富男权色彩的四个字倒是可以解释很多种生活中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感觉,比如这高考满分作文。
  还是先来看看具体的文章吧:
  一只鸟在飞,它的母亲在某个目的地等待它。它只知道母亲在远方等它。它风雨兼程,急迫迅速。它需要到达。找到母亲时,它向母亲炫耀:“三天我飞了几百里,找遍了整个山林,我饥饿,我渴,我的羽毛掉了一大半。我觉得我很坚强。”母亲摇摇头:“你坚强,我承认。你这三天找遍了整个山林,但你知道这个山林有几条河流几个湖泊吗?”它摇头,满脸困惑。“孩子,太快的速度会让你错过许多美丽的风景。”
   (2005年高考湖南卷《跑的体验》)
  对于一只小鸟来说,能在偌大的森林里找到母亲已实属不易,怎么可以要求一个渴望见到母亲的孩子再有心情去关注路边的风景?这样的母亲难道不是太苛刻了吗?最后一句说教更是把孩子引以为豪的坚强的好品性给无情地否定了,可见为了扯上自己需要的观点,一个人说话可以多么的冷漠!
  
  再看这段文字:
  屈原的特立独行,宣告了与旧时代的决裂;李白天真单纯的执著,换来了“对影成三人”的沧桑;嵇康稀有的人格节操,葬送了那一片空灵与飘逸;岳将军“怒发冲冠”,只为伸张民族精神的正气……
  不敢多想,更不愿多想,历史让我感到无奈地沉重。如此伟大的灵魂却寻不到归宿,只缘思想过于精深与突兀,既为他们击节叫好,又为他们不会变通气不过。但细细想来,位置的那么一点偏差便酿成了永久的失落,文人就应抛开世俗潜心研道,武将便应砥砺心志戍守边疆,政治并不属于他们,他们的天地是青崖白山。
  (《风帆指向灯塔》2005年黑龙江高考作文)
  屈原的特立独行,李白的飘逸洒脱,嵇康的遗世独立,岳飞的怒发冲冠,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个性气质和人生态度。伟大的灵魂寻不到归宿,也并不是思想过于精深与突兀那么简单,每个人物命运的背后都有复杂而强大的政治之手在无形地左右着,所以“文人就应抛开世俗潜心研道”这样的话未免过于消极。既然如此,屈、李、嵇、岳用自己的生命与政治恶势力的斗争还有什么意义?在中国封建社会,哪一个文人不是和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哪一个时代不是用政治地位与成就衡量文人的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大部分文人辛苦作诗为文进谏,人生的终极理想还不是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还有一篇非常典型的文章:
  原来,抛开世俗的欲念能使自己的目光更加专注,让我们直奔成功。那种对前方成功的渴望,不是世俗中宣扬的急功近利,而是有的放矢;原来,丢弃世俗的观念能让自己的脚步更加轻快,那种奔跑中的自在惬意,不是世俗中叫嚣的随波逐流、自我放逐,而是欲擒故纵的机智……甩开世俗,轻松起跑,你将获得无穷的加速度,在起跑线上更快地升腾至蔚蓝的天空,尽览更加高远壮阔的景致!
  贝多芬甩开了尘世的喧嚣,在音乐的国度里尽情跳跃;居里夫妇抛弃了名利的纷扰,在科学的世界中迈出了更深远的步伐;陶渊明忘却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采菊……他们在人生的轻松徜徉中,嗅着人间的芬芳。
  (《轻松起跑》2005年湖南高考作文)
  在近年来的高考作文中,树起清高的大旗来反对所谓世俗的追求,从而彰显自己超凡脱俗的文学品位和价值观,是非常讨巧的得分点,因为它抓住了物质社会中语文老师骨子里那不足为外人道的清高与或多或少的怀才不遇的普遍心理。但是,不可否认,“世俗”才是大部分人的生活常态,获取功名并非可耻。与世无争、出离尘嚣只能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更何况世界上没有人生来清高,也没有人为了清高而清高,屈原、陶渊明都在世俗的潜规则里无法生存,不愿屈从才选择了一条极端的道路。从自我完善的角度看,这只是一种逃避的方式,并不能改变社会的现状。当然,坚持自己的理想而不与小人同流合污已经非常伟大,但并非只有这样做才是伟大,像林肯、马丁·路德·金,为了最后的胜利,为了大多数民众的利益而作一部分的妥协,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顽强地坚持到底,同样也是伟大的。所以,学生如此简单化地理解世俗,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暴露了当今语文教学的单薄。对于一个高三学生来说,高考竞争的紧张与残酷足以让他们体味到挣脱世俗樊笼的艰难与功利诱惑的难以抗拒,在这样的基础上还去批判世俗,高喊甩开世俗,不是很违心吗?违心的本质就是师生共同编织一件自欺欺人的谁也不会去穿的皇帝的新装;都知道衣服不存在,却还要绘声绘色地讲述,一切只为高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个把理想主义描述、理解得越简单的人,那么在以后的人生中一旦碰壁,放弃理想与信仰就会越快、越彻底!
  
  下面的这篇小文相信很多人都读过:
  在我们家附近,有一个垃圾收购站,由一对从外地来的带着一个七八岁的孩子的夫妻经营。垃圾站周围人家的大人们,都不让自己的孩子去垃圾站和那家的小孩子玩儿,嫌他家脏,怕孩子染上什么传染病。
  暑假里,小外甥到我家来玩儿,一转眼的功夫儿便不见了,原来他跑到那个垃圾收购站,去和那个孩子玩了。为找小外甥,我第一次走进这户收购垃圾的人家。他们家屋里屋外都堆满了各种垃圾,发出一种难闻的气味。我捂着鼻子,拉起小外甥就走。可小外甥怎么也不肯走,还硬拉着我进去,让我看什么好玩儿的瓶子。我半信半疑地跟着他来到里间的一个用破木板搭起的架子前,布帘子一掀起,我惊呆了。架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酒瓶儿,有玻璃的,有陶瓷的,大大小小大约有2000多个,有许多还成为系列,如红楼梦系列酒瓶儿等。这些造型各异、色彩斑斓的酒瓶儿摆在一起,加上瓶子上的商标,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绝妙图画。
  从那家垃圾收购站回来后,我一直在想: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在我们这个世界的确有许多看似卑微的生命,如小草一般,在无人关注的角落中,寂寞而顽强地生长着。当你看到垃圾屋内藏着的那幅奇特的用酒瓶儿拼成的图案时,定会联想起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中那突然出现的一大片绿洲,这时,你一定会惊叹:即使是卑微的生命,有时也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
  (《卑微的力量》李世顺)
  这是一篇典型的小品文,特点就是“以小见大”,这样的文章在现在高中生的阅读视野里简直俯拾皆是。初读,确实非常清新,但是这样的文章真的应该多读吗?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卑微”,即便是作为一个中性词来理解,至少也已经反映了作者潜意识里不自觉的对这一职业的俯视。再看“动人心魄的绝美图画”、“惊世的奇迹”这样唬人的词语,不客气地说,这样的语言,用在拾垃圾的人身上,实在是过于矫情了,酒瓶是漂亮的,这一爱好让这家人的生活多了一些色彩和诗意,但“奇迹”一词透露了作者本身对“捡垃圾的人也懂得诗意”的怀疑。最后,作为升华主题的结尾段,文字的逻辑是混乱的。卑微的小草在角落里“寂寞而顽强地生长”、沙漠里出现“一大片绿洲”,他想和什么来作类比呢?这两句话的意思很直接地告诉读者它们随时都在死亡的边缘挣扎,强调活着的艰难,但作者大概想说的是做这么脏这么累的活儿的人还能这么热情而乐观地生活,以至于让我们有如在沙漠般的垃圾堆里还能看到不是用来挡风沙的实用的绿洲,而完全是为美丽而美丽的酒瓶!一个是强调活着的顽强与毅力,一个是强调活着的态度和质量,完全是两个主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