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第2期

莫为浮文遮望眼

作者:石修银




   一
  
  审视今天中学生的作文,老师惊呼:现在的学生,一审题就想到李白骑驴一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就想到屈子江畔行吟“哀民生之多艰”;一提笔就是“心系一份执著”,就是“身披一袭灿烂”,中学生青春年少,个性张扬,为什么在作文中就见不到淳朴率真的语言?就见不到他们青春迸发的活力?见到的只是一张张相似的深沉的早熟的脸。
  写作是生命个性的张扬,一样的语言,一样的脸孔,鲜活的个性内敛了,鲜活的人性抑制了,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担忧的写作现象!这又在塑造一个多么可怕的写作生命!
  
   二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现象的根源就在我们语文老师身上,就在我们的作文指导上。想想我们自己,在指导自己的学生作文时,不也在再三告诫:文章语言要有亮色,要有诗意,这样才能吸引老师的视线,因为老师一见诗意就心跳。
  不是吗?请看下文:
  
  出入红楼
  2005年湖北考生
  
  如果五千年的文化成就就是各有千秋的山峦,则《红楼梦》必是俯视群峰,岿然屹立的五岳之首。
  如果缤纷多彩的文化巨著是一浪高过一浪起伏的波涛,那么《红楼梦》必是永不退却的最高峰。
  如果灿烂的文化瑰宝是仪态万千的美人,那《红楼梦》必是“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霎那间“六宫粉黛无颜色”!
  顷刻间,《红楼梦》横空出世,千古珠玑都黯然失色!
  《红楼梦》打开了大观园的大门,让好奇的后人一窥当年的封建王朝奢华辉煌的殿堂。曹公才华横溢,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如粒粒明珠嵌入其中;建筑设计侃侃而出,几笔勾勒出一个金碧辉煌的大观园;饮食医理无一不通,衣饰礼仪无一不全,洋洋洒洒如数家珍。曹公秉稀世之才,堪称语言大师。批阅十载,呕心沥血,字字看来都是血泪,达到刘勰所言“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的真正的惜墨如金的境界。
  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走进了《红楼梦》这座深宅大院,尽赏琳琅满目的珍宝。从人物情态遣词用句,诗词义理及暗伏的各种线索隐喻的结局里,我不禁拍案惊呼:“此书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走进了红楼,我尽弃瓦砾,只取明珠。于是不屑于搔首弄姿的呻吟之作,轻视愤慨激昂的大义之理;鄙视低吟浅唱曲折含蓄的小巧之文。把那素日尊崇的文人偶像都打入冷宫,三千宠爱集于《红楼梦》一身。
  初读红楼,只是将眼泪付与还泪的林妹妹,将愤怒加于狠毒的王熙凤,将怨恨付出软弱的宝玉,将不满施于夺爱的“冷美人”薛宝钗,看得潸然泪下,泣不成声,拍案而起,痛如锥心,便自以为入了红楼。
  再读红楼,不禁赧然。从红学家的引导中,我找到了林妹妹任性高傲的微瑕,发现宝钗宽厚体贴的好处,湘云豪爽天真的可爱,凤姐八面玲珑的才干,袭人沉默温顺下潜的野心,晴雯风流灵巧,敢怒敢言的勇敢……
  三读红楼,我更深刻地看到了世情冷暖中也流淌着脉脉温情。《红楼梦》是整体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曹公是理性明智的,他创作人物是全面深刻的,既能看出人性之美的光辉,也能看出包藏祸心的丑恶,所以大观园里的人物是生动的,栩栩如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走出红楼,才能领略全貌。拘泥于美景的一角,而我却忽视了整个森林。
  走出红楼,我更看到了大观园外的奇景,那是怎样一片繁花似锦,芳草菲菲的春天啊!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出乎其外,故能高致,出入红楼,故得待世之技,出入之理。
  
  这是今年的一篇被打成满分的作文,我们的老师对此赞扬有加,一老师在第10期的某中学生刊物上写一评论文章。开首一句便是:《出入红楼》可圈可点处颇多。最后一句便是:笔者真的对《出入红楼》偏爱有加。中间道:“融审美情趣与‘出入红楼’”,“寓读书之理于‘出入红楼’,显语文素养于‘出入红楼’,语言生动流畅,凝练明快,整散有致,意蕴丰赡,遣词造句干净利落,表情达意畅快淋漓:这是作者的语言功力。”
  事实真是如此?我们冷静阅读一番,就可见这是一篇空洞无物,语言粗糙不堪的庸俗小气之作。请看:
  ……
  顷刻间,《红楼梦》横空出世,(应改为:《红楼梦》横空出世,顷刻间,)千古珠玑都黯然失色!
  《红楼梦》打开了大观园的大门,让好奇的后人一窥当年的封建王朝奢华辉煌的殿堂。曹公才华横溢,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如粒粒明珠嵌入其中;建筑设计侃侃而出,几笔勾勒出一个金碧辉煌的大观园;饮食医理无一不通,衣饰礼仪无一不全,洋洋洒洒如数家珍。曹公秉稀世之才,堪称语言大师。批阅十载,呕心沥血,字字看来都是血泪(应删“血”字,语更通顺),达到刘勰所言“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的真正的惜墨如金的境界(句子太长,欠简练。可改为:达到刘勰所言的惜墨如金的境界: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此诗在文下未得到印证,放在开头不妥,让人感觉文章下面句子话语没有讲完),走进了《红楼梦》这座深宅大院,尽赏琳琅满目的珍宝。从人物情态遣词用句,诗词义理及暗伏的各种线索,隐喻的结局里,我不禁拍案惊呼:“此书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走进了红楼,我尽弃瓦砾,只取明珠。于是不屑于搔首弄姿的呻吟之作,轻视愤慨激昂的大义之理(改“大义”之理);鄙视低吟浅唱曲折含蓄的小巧之文。把那素日尊崇的文人偶像都打入冷宫,三千宠爱集于《红楼梦》一身。
  初读红楼,只是将眼泪付与还泪(改:含泪)的林妹妹,将愤怒加于狠毒的王熙凤,将怨恨付出(改:给予)软弱的宝玉,将不满施于(应是“施与”之误)夺爱的“冷美人”薛宝钗,看得潸然泪下,泣不成声,拍案而起,痛如锥心,便自以为入了红楼。
  再读红楼,不禁赧然(改:喜然)。从红学家的引导中(应改为:经由红学家的引导),我找到了林妹妹任性高傲的微瑕,发现宝钗宽厚体贴的好处,湘云豪爽天真的可爱,凤姐八面玲珑的才干,袭人沉默温顺下潜的野心(此句不好懂),晴雯风流灵巧,(加“和”字)敢怒敢言的勇敢……
  三读红楼,我爱更深刻地看到(改:感受)了世情冷暖(改:冷淡)中也流淌着脉脉温情。《红楼梦》是整体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曹公是理性明智的,他创作人物是全面深刻的,既能看出人性之美的光辉,也能看出包藏祸心的丑恶,所以大观园里的人物是生动的,栩栩如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走出红楼,才能领略全貌。拘泥于美景的一角,而我却忽视了整个森林。(语言空洞)
  走出红楼,我更看到了大观园外的奇景,那是怎样一片繁花似锦,芳草菲菲的春天啊!(语言空洞)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出乎其外,故能高致,出入红楼,故得待世之技,出入之理(何以见之?文章未以说明,亦是空洞之言)(以上三段,是诠释“出乎其外”的体会,但以空洞“诗意”的语言来诠释,诠释没有力度,未能予读者思想的冲击与震撼)
  文章语言的粗糙不说,语言的空洞,就令人见出此考生的内蕴的空虚,写作的虚伪与庸俗,文章的小气与虚浮。但这样没一点厚质的文章,为什么能得满分?为什么老师偏爱有加?
  问题源自我们老师的浮躁:第一眼就被文章“诗意”的语言,被“厚实的底蕴”给“征服”了,于是乎欣欣然而有喜色。如此之作,赋分60分的作文,至多45分。
  
  三
  
  事实上,似此之作,在高考评卷场上往往就是一路春风,颇获众多老师的偏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