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蒂出生于1953年,小时候,她就深深地感到父亲的风流名声给家庭和她个人生活带来的阴影。最初,休·海夫纳的杂志社是设在自己家中。赚了钱后,他买了一间写字楼,把杂志社搬进去,自己也弃家不顾,整天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他的妻子不能忍受丈夫的所作所为,与他分居。5年后,他们办理了离婚手续,克里斯蒂由母亲监护教育。父母的离异使得克里斯蒂从小就锻炼出坚强的个性。
休·海夫纳虽然是个不称职的父亲,但他对儿女却视若至爱。离异之后,他定期去看望女儿和儿子,而且每月两次带他们到自己的公司来相聚。每次当克里斯蒂到来之前,海夫纳总要将公司做一次大的“清理”。那些暴露女郎的照片统统被收藏起来;《花花公子》杂志也被“封锁”到各个角落。他身边那些穿着太少的女郎们也被勒令穿上整齐的长裙。每次克里斯蒂的到来都像迎候英国女皇。杂志社上自海夫纳,下至打字员,个个都严肃矜持。这位倚红偎翠的父亲也懂得保护孩子纯净的心灵,不愿心爱的女儿受到性的骚扰。
尽管如此,克里斯蒂仍旧非常厌恶他父亲手创的杂志《花花公子》,上中学时,她想方设法不让同学知道她是海夫纳的“千金”,怕人家把她和那本“名声不好的杂志”联系在一起。
1975年,她在美国布朗迪斯大学就读,学习成绩优异,父亲对此非常赞赏。早在克里斯蒂上大学以前,休·海夫纳就发现女儿在文学方面有着较高的天赋,适合办杂志。那时,他就暗暗打着主意:今后,自己的事业也只有交给克里斯蒂,所以,他着意对女儿进行培养教育。他也知道克里斯蒂对这份杂志的看法,但他已经创下了偌大的一份家业,不交给她,还能交给谁呢?他唯一的希望是她不至于葬送这份杂志。
海夫纳对女儿的能力向来是充满信心的。克里斯蒂对父亲也很尊重,她听到人们评论父亲的“花花”行为,便忍不住要为他辩护。在大学里,她曾对报界人士说,人们只看到她父亲的表面形象。她说海夫纳是一个工作狂,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说《花花公子》是他的事业,应该看到他的那种超乎常人的敬业精神……
虽然,克里斯蒂拿起那本杂志,那里面的裸女玉照仍不免使她脸红,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开始正视父亲的事业,担任了公司的董事和副总裁。到1982年,海夫纳便彻底将权力移交给女儿了。
克里斯蒂接替总裁职务的时候,正是《花花公子》日薄西山的时候。
这份杂志创办二十多年来,海夫纳个人资产从零开始到1975年已是数以亿计。这个时期是海夫纳飞黄腾达、财运亨通的时期。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杜德莱·弗里曼曾写过一篇关于海夫纳如何成为超级暴发户的报道,称这份杂志为美国出版业红灯区销路最广、销量最大的色情杂志,它给原来一贫如洗的休·海夫纳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70年代中期以后,许多内容与《花花公子》相似的杂志,如《花花女郎》、《长廊》、《楼顶房屋》等纷纷与之相争。为了争夺读者,这些后来的杂志在色情方面更为放肆,内容更为“开放”。在这样的争夺中,《花花公子》竟被人批评为“保守”。连海夫纳本人都忍不住笑了。可是,当他眼睁睁地看着杂志销量下跌时,却再也笑不出来了。1972年,每月的销量是700万本,然而,到了1978年,每月的销量只有480万本了。广告费收入也随之直线下跌。
杂志发行量急剧下降,带来的另一个连锁反应是公司的股票在华尔街股票市场上的价格也急剧下跌,从1972年每股价值25.125美元下跌至每股2美元。
为了挽救企业的颓势,海夫纳于1976年以50万美元年薪聘请了德力克·丹尼尔斯任公司总裁。
47岁的德力克·丹尼尔斯原是美国底特律自由出版社的执行编辑,此外,他还兼任奈特一里德报业公司的副总裁。此人知识丰富,对于杂志报刊行业的经营业务非常熟悉。出任总裁以后,他对公司的业务进行了全面调整。克里斯蒂这时已经是公司的一名高级职员,她也参与了这次调整。他们扩展了收费有线电视服务,进一步丰富了《花花公子》杂志的内容,并出版发行了它的姊妹刊《奥伊》杂志。
除了扩大原有的企业之外,丹尼尔斯还开辟了豪华酒店、唱片公司、赌场和书籍出版公司,进一步扩展了经营范畴。花花公子公司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多角化企业,特别是赌场的经营给企业集团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其中,在英国伦敦和美国大西洋城的赌场给公司带来滚滚财源,最为引人瞩目。大西洋城的赌场耗资最为巨大,投入了1.3亿美元,它建有500间豪华的酒店星级房间,被称做“花花公子”皇冠上的宝石。伦敦的赌场则是达官贵人们出入的场所,年获利超过1300万美元。
这期间,《花花公子》杂志的销量也有所回升,1980年达到了520万本。广告收入也随之增加。华尔街股票市场对原先避之唯恐不及的花花公子公司股票也开始重新投之以青睐,每股的价格回升到9.125美元。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种种原因,伦敦的赌场被迫出售,接着《奥伊》杂志和美国威斯康辛州日内瓦湖畔酒店、新泽西州大戈活城酒店也相继出售。花花公子企业公司的赚钱潜力锐减。不久之后,那颗“皇冠上的宝石”大西洋城赌场酒店由于违反新泽西州的经济管理条例,被美国政府勒令停业,面临着被吊销执照的噩运。
休·海夫纳眼看着他一手创建的花花公子企业帝国就要垮台了,他孤注一掷,做出了让克里斯蒂就任总裁的决定。对此,德力克·丹尼尔斯也无可奈何地表示:“由于许多原因,这是把克里斯蒂·海夫纳升任为总裁的一个极为合理的时刻。”
1982年4月28日,海夫纳发表声明,宣布花花公子企业公司的直接管理权将由总裁新成立的办公室掌握,其责任由克里斯蒂和副总裁马文·赫斯顿分担。马文·赫斯顿原本是公司财务部门的主管人。休·海夫纳的任命引起了企业公司内部以及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公司里的人对克里斯蒂能否胜任持两种不同态度。有的人说,克里斯蒂虽然聪明好学,但她的专业知识并不丰富,让她来拯救风雨飘摇中的公司,对于仅有7年实践经验的她来说,实在是太冒险了。她的能力还不足以应付巨大的挑战。而另有一些曾经与克里斯蒂在一起工作过的高级人员则认为,克里斯蒂在过去的工作中表现得精明强干,做事认真,早已不是初出茅庐的新手。他们还为克里斯蒂辩护:美国现任参议员查尔斯·珀西在1949年出任贝尔及豪厄尔公司总裁时,也不过才29岁。
社会各界对克里斯蒂出任花花公子企业集团公司总裁一事很感兴趣。虽然美国人对干继承人的传统观念已经起了变化。许多行业都出现了女总裁、女董事长,尤其在家族企业中,这种现象已屡见不鲜,但对于克里斯蒂“临危受命”,多数仍持怀疑态度,理由是,这个企业正在挣扎之中,它需要一位更有经验、更有魄力、能力挽狂澜的人来掌舵。
休·海夫纳对公司内外的种种议论和疑问都不屑一顾,他对自己的女儿充满了信心,坦然地对人们说:“克里斯蒂精明强干,办事周到,这些年工作中表现出色,我相信她。我创办《花花公子》杂志时,也不过才27岁。”的确,还有谁能比父亲更了解女儿呢?他认为她继承了自己品质中一些优秀的成分,又受过很好的教育,加上7年工作的经验,足够了!
父亲和同事们的信任给了克里斯蒂莫大的鼓舞,她决心以实绩向仍持怀疑态度的人们证明自己的能力。她也深知这是一个沉重的使命,鉴于自己的经历不很丰富,她主动提出,在新成立的总裁办公室里,由马文·赫斯顿和她共同负担企业管理的责任。她谦虚地说:“自从加入本公司工作以后,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但是,7年的经验对于今后的工作来说是很不够的。”
担任总裁以后,克里斯蒂努力摆脱垮台命运的威胁,她除了经营《花花公子》杂志,又办了另外两种刊物。她积极邀请歌星、影星在她所办的杂志上露面谈话,利用明星效应来招揽顾客。同时,她改变了《花花公子》只以裸露美女取悦顾客的色情形象,增加新的具有时尚性、趣味性的内容,并且提高了档次,赢得了广大新读者的好评。
与此同时,她更加积极地发展收费有线电视,对电视报刊的潜力作了新的评估。经过她的努力拼搏,花花公子企业公司的收费有线电视事业卓有成效,为公司带来了很大的效益。
花花公子企业公司早在70年代就已是多种经营,经过德力克·丹尼尔斯的整顿,其多角化特征更为明显,规模更加庞大。克里斯蒂接手后,继续发展这种多角经营,积极组织人力,加大其产品生产。她派出一批颇为能干的推销员,四处推销“花花公子”商标的产品。如今,在美国,许多大商行里的货架上,“花花公子”商标的产品触目可见。由于克里斯蒂能虚心听取各方意见,公司内部的合理化建议能够大量被采用,企业明显地有了起色。
克里斯蒂虽然是豪门小姐,却并非娇生惯养。她具有独立的个性,这也未尝不是她能得到父亲钟爱的主要原因,她是父亲的骄傲,尽管她很不赞成他的某些做法。她支持妇女运动,而且是个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她说,她本人极不愿意翻看《花花公子》杂志,那些裸露的女郎使她有一种侮辱的感觉,认为这是对妇女的不尊重。在她担任总裁以后,尽最大可能减少杂志的色情成分,但是,为了杂志的生存,这种改进也只是有限的。这是美国的现实。
克里斯蒂经常参加有关“女权争取”的社会活动,她认为妇女与男子的平等地位应该被社会承认并付之实践。她说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她将尽最大的努力。
(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