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
时刻匪懈习禅那 昼夜精进无言说
厕所入定成三昧 梦中出坡集功德
清洁心地菩提养 耕耘性田智慧多
为佛亲子尚实践 模范万世度娑婆
种因结果,覆障六载
“罗睺罗”是梵语,翻译为“覆障”;覆是盖覆,障是障碍。盖覆什么呢?盖覆智慧,智慧就现不出来;障碍什么呢?障碍修道,道业就不容易成就。
可是,罗睺罗尊者他顾名思义,知道自己名字是覆障,所以他尽量的直言直行,甚至于少说话,也不遮覆一切的过失,不障碍其他人修道。因为这样,他所修的行门,自己蹈光晦迹,不向人炫耀,所以他才成就密行第一。他所修的行门,任何人也都没有注意,也都不知道他修什么法门。
为什么他有这种覆障呢?这都是宿世前因后果的关系,就因为他在往昔修行的时候,修得老鼠也不怕他,他想要入定,这老鼠就出来,前前后后来跳舞给他看;本来这老鼠出来,以为跳舞会令他高兴,令他好好修行,可是他误会意思了。他就想:“你这个老鼠,我一要入定,你就出来给我麻烦!”他这一不高兴,老鼠也知道,就回老鼠洞去了!他看老鼠回到洞里去,他就用木头把这老鼠的洞给堵住了,老鼠不出来麻烦他,他好入定,可是他这会儿一入定,就入了六天!这老鼠在洞里头就憋了六天,没有东西吃,很苦的、很闷的,大概也给老鼠饿瘦了。那么他出定了,还记得老鼠洞被堵上,于是把这个老鼠洞给打开了。老鼠跑出来了,向他磕三个头说:“你记得呀!将来我要报仇的!”
【编者注:《佛本行集经》中有开示过这个原因的另一因缘:无量世以前,有个国王名叫人天,命终之后两个儿子互相推让王位。长子日王子说:你一定要继承王位,因为我要出家。次子月王子说:你已经长大成人,应该继承王位。日王子问:继承王位后应该先做什么?月王子答:应该先颁布法令。日王子又问:如果有人违法,应该怎么惩治?月王子说:应该重罚罪重之人。日王子说:按理我应该继承王位,但我现在把王位托付给你,你来做国王,我准备出家。日王子将王位托付月王子后,即出家修道,日王子所有眷属也跟随出家。
日仙人心想:这些人跟随我出家,我既然是他们的师父,应当精勤求道,胜过他们。于是发誓说:从今以后,除非他人布施,我决不自行取用哪怕一件小东西。有一次,仙人忘了誓愿,自己取食了药草根和果子,又有一次夜里口渴,看到别人的水盆误以为是自己的,就拿起来喝了,水盆的主人发现后问:谁偷喝了我的水?我要离开这贼住的地方。这时日仙人看到自己水盆里的水还是满的,就说:真抱歉,我把您的水盆当作是我的,就拿起来喝了。水盆主人说:如果是您喝了,那没关系,很好很好。这时日仙人心想:我已经违背了当初的誓言,不但吃了非他人布施的药草根和果子,还喝了别人的水,因此心里很忧恼。
这时,年轻的弟子们来到日仙人处,向他顶礼。日仙人说:你们以后不要再顶礼我了,因为我是个贼。弟子们问:为什么?日仙人回答说:我不但吃了非他人布施的药草根和果子,还喝了别人的水,我已是贼,你们应当象治贼一样治我的罪。弟子们说:我们不敢治您的罪,您的弟弟现在是国王,您去找他吧。
于是日仙人就去月国王那里,月国王听说哥哥要过来,马上派兵出城迎接。日仙人到后,月国王正要顶礼,日仙人阻止说:不要向我顶礼,因为我现在是个贼,大王一定要象治贼一样治我的罪。月国王问:圣者偷了什么东西?日仙人答:我吃了非他人布施的药草根和果子,还喝了别人的水。
月国王听后很悲伤,心想:日仙人所行一向清净,没有过失,今天怎么能治他罪呢?于是对日仙人说:我准许诸位仙人可以自行取食果子、药草根和水等,所以您所吃的都是自己的东西,您不是贼,不能治罪。日仙人说:这是大王今天才许可的。月国王说:我当初继承王位的时候,就说过我布施出家人和婆罗门草木和水,可以随意食用。但日仙人仍然坚持让月国王治罚自己。
这时,月国王的一个外甥说:请大王治仙人的罪吧,否则仙人会一直为此事懊恼不安的。月国王于是对日仙人说:这样的话,您到我的园子里去吧。把仙人关进园子之后,月国王就把这事给忘记了,到了第六天才想起来,就问大臣们说:仙人已经从园子里放出去了吗?大臣们说:仙人还在园内。
这时,月国王大赦国内一切囚犯,又将种种甘美饮食布施日仙人,说:请大仙随意离去吧。将日仙人释放之后月国王心里仍然觉得不安,心想:我已经对仙人造下罪业,以后一定会受报的。
佛对比丘们说:当时的日仙人就是我,月国王就是罗睺罗,因为他把仙人关在园子里六天,所以后来在生死烦恼中受了无量苦,余业则令他今生在母胎中呆了六年。】
因为他造了这么一个业障,把老鼠给圈到洞里六天,所以他在今生出世的时候,在母亲肚子里头要住胎六年,受这六年的胎障之苦,也就是受堵老鼠洞那六天的果报,有这种覆障,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想一想,罗?罗尊者虽然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尚且都要受这样的果报,这因果循环太厉害了!
住胎六年,母亲麻烦
覆障,又是对着耶输陀罗说的;因为有罗睺罗,令耶输陀罗有很多的麻烦、很大的障碍,这障就是因为这儿子有的。这个罗睺罗一生出来,给他母亲耶输陀罗就找来麻烦了。
你们各位有没有人知道释迦牟尼佛有几个太太?佛有三个太太;大的太太叫“俱依”,第二个是“耶输陀罗”,第三个叫“鹿野”。罗睺罗是第二个太太生的。
耶输陀罗生这个儿子,惹起很大的是非、很大的麻烦。找来什么麻烦了呢?因为悉达多太子已经出家了,耶输陀罗却肚子大了,所以一般的释种──释迦牟尼佛的眷属就非常恼怒,说:“岂有此理呢!悉达多太子出家修道已经六年了,怎么还会有儿子呢?也没有丈夫在家,就生出小孩子来!这个女人一定是不守规矩!这是个坏女人!”所以这些释种就非常恼怒,又要治她罪,又要杀这个耶输陀罗。
因为这时候,恶声载路,通街通巷,什么人都知道这件事,大家就都群起共愤,说:“悉达多太子不在家六年,耶输陀罗有小孩子了。这个女人这样不守规矩,要用火把她烧了!”所有净饭王的家族里边都不高兴了,净饭王也发了脾气了。有一个宫人就对净饭王来保证,说:“她没有做过什么错事,她真守规矩!连大门不出,二门不入的;一天到晚都在家里,没有和男人接近过。这个孩子的确是太子的。”但是也没有人相信,世间上没有这种道理。
大家不相信,就要杀这个耶输陀罗,又要把她打死,又要用火烧了她……。最后的决定,用火把她烧死,连耶输陀罗带这个小孩子,母子一起都给烧死。印度那时候的风气也是很厉害的,当时这种专制就这样子。于是在这地里,造了一个很大的火坑,里边放了很多柴,那么用火就点燃起来后,预备把耶输陀罗和罗睺罗推到这火坑里,用火活活的把他们烧死。烧死,随着就埋到这个坑里,预备这样子。
耶输陀罗在这时候就发愿说:“一切的天神地只!你们现在都应该显一显灵!这个孩子如果是悉达太子的,那么我们母子俩在这火里头,就不应该被火烧死。如果不是他的,真是我不守规矩的话,那么可以把我们母子俩都一起烧死!”发了这个愿之后,就抱孩子跳到这个火坑里头去。一到火坑里,哈!不可思议的境界就出现了。本来是火坑,但是变成水池了!在这个火里头,又长出一朵金莲华来,这个母子两个人都站到这个莲华上,一点也没有损伤。由此之后,这风波才平息下来,国王也知道这是冤枉儿媳妇,一切的国人也知道这是不平凡的事情,没有人敢造流言蜚语了,也没有人敢说坏话了。罗睺罗尊者一出生就有这么多的麻烦,虽然有覆障,但是也把这个障碍给打破了。
指腹成孕,微妙难思
究竟佛的儿子怎么样来的呢?他是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呢?是!那么,释迦牟尼佛是不是也像一般普通夫妇的行为呢?不是!罗睺罗并不是由婬欲生出来的。怎么样生出来的呢?佛十七岁就结婚,虽然结婚,但是可没有男女夫妇这个问题。
等佛十九岁就出家,在临走的时候,因为耶输陀罗欢喜要个儿子,佛就用手指头这么一指,指腹成孕,于是耶输陀罗就怀孕了。这种讲法好像是个神话,但是在佛教里头,神话很多,不单单这一件事。所以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你想一定要来考证,这是没办法考证得出来的;只有你用功修道,修到那种境界上,你才知道:佛的境界是微妙难思的,是不可思议的。
供养佛陀,欢喜丸子
佛出家,在雪山打坐六年。等佛成佛了,回到王宫的时候,耶输陀罗就叫罗睺罗送欢喜丸给释迦牟尼佛。由这个,大家一看,因为耶输陀罗如果是偷汉子有的小孩子,她一定会怕佛的;现在她也不避忌,抱着小孩子送给佛,佛也就把这小孩子抱过来。那么这样子,大家才知道,这个儿子真正的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
一切众生,皆是佛子
那么说起来啊!虽然说罗睺罗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但是释迦牟尼佛不只这一个儿子。有多少个儿子呢?有三种的儿子:
一、真子。第一种的儿子叫“真子”,真是佛的儿子,不是假的,是真的。谁是佛的真儿子呢?你看经,常常看见“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这“法王子”就是佛的真子。这是说的一切菩萨。
二、内子。一切的阿罗汉,虽然他们悟明白偏空的理,而没有得到中道的理,他们是佛的内眷,也就是佛真正的内子。在中国说“内子”是讲自己的太太,但是这里这个内子,就是内里边、家里头的儿子。
三、外子。佛有很多的外子。什么叫外子呢?佛的外子,是佛的外眷属,是外边护持佛的。一切的凡夫众生等,也都是佛的子,是佛的外子。为什么?因为凡夫也不懂修行,颠颠倒倒的,有的只是在佛法的外边,还没有来学习佛法;有的虽然学习佛法了,可是他没有证果,还在凡夫的地位上,没有到圣贤的果位,所以还未能绍继佛种,这都是佛的外子。
佛有这么三子,这三子,就包括菩萨、罗汉、六道众生。六凡的众生和三圣众生,合起来,就是“九法界的众生”;九法界的众生,分出来三种的子。所以,佛是我们众生的大慈悲父。我们应该赶快回家找这个大慈悲父。若找不着这个大慈悲父,在《法华经》上说着,我们就是变成了穷子;若找着这个大慈悲父呢,佛的家业我们都有份的。
往昔发愿,作佛长子
这位罗睺罗尊者,他发愿每一位佛出世。现在他做释迦牟尼佛的长子,将来十个世界的微尘数诸佛,他也一样都做诸佛的长子。为什么呢?他发这个愿来的。好像我现在讲经,你们为什么要听我讲经呢?我又讲的是中国话,你们都是说英文的;也就因为你们在以前大约发愿来的,说:“我们不管这位法师他说话懂不懂,我们都要听他法。”所以现在好像星星里头的月亮,有这么多人来听经。在美国人里边来论,你们都好像星星里头的月亮,就有这么少,没有法子太多了!因为世间不是人人都是一个有钱的人,有钱的人比穷人是少的。那么你能来听闻佛法,这对你自性里边,那是真正富有了!
有的人说:“哦,罗睺罗今生做释迦牟尼佛的儿子,在母亲肚里住了六年,受这种果报,未来的时候,是不是也要做其他佛的长子,他也要住六年呢?”不错!或者他住六年,或者不住六年,你不要为这位尊者来担这种心。为什么?这一位尊者他就住六年,他是受果报,他也不觉得怎么样苦闷。在那个母亲肚里头,他游戏人间,还是很快乐的。
在母亲肚里头,并且这个业障有多生而受一报的,有多报多生的,有多报少生的。怎么叫一生而受多报呢?在这一生之中,把以前所造的业障都受了了。有的多生而受多报,就是出世很多生,受很多种的果报。所以这罗睺罗尊者,将来做佛的长子的时候,或者另外有旁的业障成熟了,也不一定。这个问题于我们身心性命上,没有什么关系,所以我们不需要打这么多的妄想。这是罗睺罗尊者有这种因缘。
年幼出家,度粪坑虫
佛于成道后,返乡度化亲友时,当时罗睺罗才十五岁,就跟随佛出家修道,这也是佛陀僧团沙弥的开始,所以佛特别订定沙弥的制度,舍利弗尊者作为他的剃度阿闍黎,就是轨范师来教导他。
罗睺罗出家之后,因为年纪也不大,在皇宫里头长大的,也不懂得什么叫守规矩,所以就很调皮的。很调皮呀!干什么也不正经干,那么做沙弥要服劳执役,要做些个比丘不做的事情,沙弥都应该做。这么样子,他扫地也不好好扫地,地扫得不干净,有比丘就想摆个比丘架子,把他关到厕所里头,叫他闻厕所那个臭味。
古来的厕所不是像现在这种抽水马桶卫生设备,那厕所就是一个粪坑,粪坑里头尽些个屎虫。就叫罗睺罗到那个地方,说:“你扫地扫得不干净,应该和屎虫在一起做朋友。”就把他关到厕所,把门给锁上了。他修行不为人所知、不为人所赞,谁对他怎么样欺负他,怎么样来看不起他,他都甘心受这种折磨。
他就在厕所里头,度这些个屎虫,在那个地方入定,给这些个屎虫来说法。说:“你们往昔呀!尽贪吃好东西,尽贪吃好味道,你们只知道贪好味道,所以现在就堕落到粪坑里头来做虫子。你们在这里是很喜欢的,可是这个味道是臭的,不是很好闻的。”那么给这些个厕所里头的虫子说法。他在那儿也就入定,入无诤三昧,到什么境界上,他也处之泰然,因为这个,他的道业也很快成就了,所以叫密行第一。
不持戒律,等于秽水
罗睺罗尊者刚出家的时候,也不懂得什么叫守规矩,就很调皮的,譬如有人来拜访佛时,如果佛在,他就说不在;如果佛不在,他就说佛在。因为这样,就有一些个比丘很不高兴,佛就要修正他这种的恶习。
因为佛是打赤脚的,不穿袜、不穿鞋的,那么每一天晚间回来,必须要把脚都洗了一遍,洗干净。所以在《金刚经》才说:“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鉢,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 都要洗脚之后才打坐。这是佛以前的生活。
有一次,佛洗完了足之后,就问罗睺罗,说:“这个水可不可以喝的?”罗睺罗就说:“不可以!”佛又把它变了一个方法再问他说:“我如果把水泼出去,泼到一个地方,然后再用一个器皿把他装起来,这样子可不可以喝呢?”罗睺罗也答覆说:“不可以!”佛就问他为什么不可以喝?罗睺罗就说:“这是邋塌水。”佛就说:“所有的出家比丘,不持戒律,就是等于秽水一样。”罗睺罗在这个时候,言下有所醒悟,所以他以后就不苟言笑、不懈怠、不放逸,那么严持戒律。
因人施教,如智慧象
有一次,有比丘就问佛说:“世尊常常诃斥提婆达多,为什么就不诃斥罗睺罗呢?”还有比丘也看得不顺眼,会说:“是呀!世尊妒忌提婆达多,所以常常恼他;罗睺罗是世尊的儿子,所以就包容他,不诃斥他。”有其他比丘听到了,就来告诉世尊。
佛就说:“提婆达多这个人呀!他就像一只劣马似的。要调伏这样的劣马,应该用威力来调伏他,所以就要诃斥他。这罗睺罗呢,他像很聪明有智慧的象一样,只要和他好好讲,用良好的言语同他说,就可以导致令他往正路上走了。”
随时入定,密行第一
释迦牟尼佛的这个儿子,是非常有道心的,非常用功的。所以罗睺罗尊者在诸大弟子中,他是密行第一。
怎么密行第一呢?所谓“时刻匪懈习禅那,昼夜精进无言说”,他随时随地都用功,一时一刻都不懒惰,也不和人讲闲话,都在修禅定。昼也精进、夜也精进,但是没有人知道他用功。他用功,不是说我这念经了、我这持咒了、我这坐禅了,我这个地方,又是怎么样用功、怎么样修行,各处想挂一个招牌,叫大家知道我用功修道。不是的!他所修行,没有人知道,没有人看见他怎么样参禅打坐。他一天到晚就是好像不修行,尽游戏人间,可是就在这个期间,他就是修行,他是秘密用功,修行到什么程度呢?
“厕所入定成三昧,梦中出坡集功德”,厕所那么一个邋塌的地方,他在厕所里都可以入定。一般人在厕所,那个气味很不好的,不愿意在那儿;他在厕所都可以入定。在梦中,他也出坡来做庙上一切的工,来做一切的事情,这么培福培慧来积聚他的功德。所谓“清洁心地菩提养,耕耘性田智慧多”,他常常把这个心地收拾的很干净,养他菩提的种子。他在自性里,把无明烦恼、忌妒障碍都除去,所以他的智慧很大。
他随时随地都可以入定,他的密行,一般人不知道,只有佛才知道;他所修行的行门都是默默耕耘,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可是,他一时一刻也不懈怠,一时一刻也不放逸。他是专门用功精修,专门持戒苦炼,所以才能成就这种大乘根器。
“为佛亲子尚实践,模范万世度娑婆”,他是佛的儿子,他崇尚所注重的就是实实在在去修行。可以说是我们世间人,一个修道的好榜样,这是千秋万世都应该来效法他,我们娑婆世界人人效法罗睺罗,人人大概都可以快成佛。
佛为授记,蹈七宝华
释迦牟尼佛在法华法会上,告诉在法会的大众,说我现在要给罗睺罗来授记:
这位罗睺罗,于将来世的时候,他会见着无量那么多的诸佛,有多少呢?有十个世界微尘数这么多的如来,供养恭敬,而且都是给这一切的诸佛做长子。为什么呢?因为他一心想成佛道。所以在过去就发愿无论哪一位佛成道,他要做他们的长子,就好像现在他给我释迦牟尼佛作儿子是一个样的。
他现在做我释迦牟尼佛的长子,他是示现的,示现给一切众生看,令众生知道怎么样求佛法、怎么样学佛。他的功德太大了,不是一生、两生;在生生世世,他都发愿做佛的长子。他安住于佛法,就为了求无上的、这个成证佛果的道路,他所以愿意亲近佛、愿意亲近法、愿意亲近僧,愿意亲近三宝,在三宝的面前来修行。
这时候,就在他最后的一身,他就具足菩萨道,就成佛了,号为“蹈七宝华如来”;因为他所走的路,都是有七宝的莲华托足。这一位蹈七宝华如来,他的国土非常庄严。这个国土庄严,是不是由贪心得来的?是不是他用七宝来庄严他的国土?不是的!这是由修行得来的;在因地,常常地以七宝来作布施,所以他成佛了,就得到七宝作他的国土庄严。
这一位佛的寿命和他的劫数、所教化的徒弟,以及他的正法住世和像法住世的时间,都是和这位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的寿命、劫数,正法、像法,一切都是和他一样的;也做这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的长子。所以现在做师兄弟,将来又要做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的儿子。供养山海慧自在通王佛之后,那时应当得到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自己也成佛了。
讲到这个地方,我们人不要执着今生谁是我的父亲、谁是我的母亲,或者谁是我的哥哥、谁是我的弟弟,或者谁是谁,有什么种种的关系,这种情形。今生做你的父亲,或者前生是你的儿子都不一定的;今生做你的姊姊,或者前生是你的太太也不一定,这没有一定的!前因后果,你种什么因,就结什么果。
譬如你的太太,你想:“她要是我的姊姊最好了!”等来生,就做姊姊了。或者我对我这个儿子,比对我的父亲都孝顺,来生你就做你儿子的儿子;今生他是你的儿子,来生他又是你的父亲,没有一定的。所以人与人之间,我们现在遇到一起,这都有特别很深很深地因缘。所以有的时候我骂你们,你也不发脾气;有的时候你们也骂我,我也不发脾气。有的时候,就作戏那么做!所以为什么你们现在都要给我叩头,因为我给你们叩头叩得太多了!
我没讲我今生由十二岁的时候,就给所有的众生都叩头?天天,你想一想!所以你们现在这些个不叩头的人,都要向我来叩头,就因为我以前给你们叩过头。所以你们谁对我好,这也都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对我不好,也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这是对我;你们每一个人对你们自己,也是这样子,也是都有前因后果。种善因,就结个善果;种恶因,就结个恶果。
有人说:“法师讲这个道理,我才不相信!”相信,我也这么讲;不相信,我还是这么讲。我不管你相信不相信,我知道你有一天一定会相信的。为什么?你不相信,就没有其他的路可走;这世界就是六道轮回,轮来轮去,都是因果循环的事情。那么在凡夫的肉眼,就不知道种种的因果;在圣人有法眼,他知道种种的因果。但是有的人,也不是一定正确的;有的人他自己尽打妄想,虽然开了眼,因为妄想太多,所以看的事情也都变成虚妄了。这个妙,也就妙在这个地方!你尽妄想多,你看见的东西也都是假的;你若没有妄想了,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什么都是真的了。所以才说“一真一切真,菩提果自成”;你要是“一”不真,一切也不真。为什么呢?你“一样”都没有真的呢!其他的怎么还会真呢?“一样”是什么?这“一样”,我告诉你们,从来我都没有给你们讲过的。这“一样”,就是个“无明”,就是你所不明白的那一点点。你不明白的,你若明白了,那就是开悟了!
示现应供,人天之福
和尚吃饭的来源,有这么一段的故事。
佛在世的时候,跟诸大弟子阿罗汉扥鉢乞食,为着是给世间种福田。本来到了罗汉的境界,以及到佛的境界,根本不用吃饭也行,他自己都能有禅悦为食,也能够法喜充满,不吃饭都可以。
所谓“吃饭为着是世间人的福田”。怎么知道呢?这在佛灭度以后的二百多年,就是佛的弟子罗睺罗,没出家以前是佛的儿子、出家以后就成道证罗汉果。在佛灭度后的二百多年,那时候北印度有一个婆罗门,他是一位慈善家,无论你是哪个宗教来到他这个地方,你说一宿两餐啦、住个三天五天、十天八天呢,他都是虔诚的供养,因为他虔诚供养的关系,就感应这罗睺罗尊者现身来了。
罗睺罗尊者是下午来的,下午是不吃东西的,就在这儿住一夜。第二天早晨,这位婆罗门就亲自给尊者牛奶煮的粥,自己亲身去奉献、供养给他。罗睺罗尊者喝一口就放下了,那么这婆罗门说:“哎呀,师父!或许您昨天走的太辛苦了,今天就吃不下这粥?要不然是粥煮的没有味道,您就吃不下?”
尊者说:“等等再说吧!”然后就把这粥一口一口就喝下去了。把粥喝完,他说:“我有二百多年没吃到人间的饮食了,今天吃到的、怎么现在这个照着佛在世的时候怎么差的这么多呢?佛在世时,一般的水都比现在这牛奶还补养!”
若照理说,我们平常人怎么知道水有补养力多大、牛奶又有补养力多大,他能知道吗?没有这化学的仪器来化验,不会知道里头有维他命ABCD,没有化验,哪能知道呢?但是,罗汉这个天眼啦,比较我们这个化学的那种化验啦、比那还详细。
他一看,清清楚楚地知道有什么营养,他说:“现在这牛奶赶不上佛在世时的水。”你看,他二百多年没吃着人间的东西,他这二百多年怎么过来的呢?就是能够有这种禅悦为食,能够有法喜充满,有这种关系。完全是为着这个世间的福田的关系,所以他示现每天这样子吃饭。
在古人有这四句话,解释不吃饭的这种道理,说:“法身本非食,应化亦如然,为长人天福,慈悲作福田。”这是说佛的法身,根本不用吃饭。
卍 卍 卍 卍 卍
罗睺罗小传
慈忍
在五台山罗喉寺大藏经阁二楼上的北墙中央,摆着一个雕镂华丽的桃木佛龛,龛内供奉着一尊贴金木雕罗睺罗尊像。罗睺罗何许人也?为什么他会单独坐在该寺这样一个显要的位置呢?
世尊嫡子
罗睺罗,又作罗护罗、罗怙罗、罗吼罗、曷罗怙罗、罗云等,意译为覆障、障月、执日,以其生于罗睺罗阿修罗障月(月蚀)之时,或谓其处于母胎六年,为胎所障,故名。罗睺罗的生母叫耶输陀罗,意译为持誉、持称、华色,是中印度迦毗罗城释种执杖之女。以其相好端严,姝妙第一,具诸德貌,而嫁给了北印度迦毗罗卫城(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里克附近,拉布提河东北)净饭王的太子悉达多。悉达多有感于人生皆苦,生命无常,而决心舍弃王位,做个转轮圣王。于是,他于29岁(一说19岁)上,夜出王宫,自脱衣冠,出家为沙门。他在优楼频罗村苦行林中,日食一麻一麦,过了六年苦行生活,身心受到严重衰竭,也没有悟得人生宇宙之道。终于,他觉得苦行也未必是得道的唯一之因,遂毅然放弃苦行生活,到尼连禅河里,痛痛快快地洗了个澡,但他已精疲力竭,不能自拔。因此,便接受了牧女供养的乳糜,才渐渐地恢复了体力。后来,他又到了伽耶村毕钵罗树(菩提树)下,结跏趺坐在金刚座上,静心思维49天,于十二月八日已时,豁然悟道成佛。就在此时,他撂在王宫的正妃耶输陀罗生下了一个胖乎乎的婴儿,这就是罗睺罗。
耶输陀罗为悉达多生下贵子,净饭王得了继承王位的孙子。摩耶夫人得了宝贝重外甥,这本来是件合家喜庆、举国欢乐的大喜事情,但因这个小宝贝是悉达多出家六年之后生的,所以就受到了宫内外各色人等的纷纷议论,有的说耶输陀罗男盗女娼,不守贞洁,必是私窃,诸释也说此是不祥之兆,有辱佛门,应该依法杀之,就是姨妈摩耶夫人也问外甥媳妇:“悉达多出家于是六年,汝今从何有身?若说六年怀妊,也是世所未闻。”
弄得耶输陀罗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言,就是跳到尼连禅河里也洗不清自己的不白之冤。所以,她在一气之下,便对姨妈说:“愿见大王,尔乃就死。”
于是,大王与她隔幔说话。同样,大王也是诘其所由。耶输陀罗据实陈情:“我非私窃,是太子之引尔。自太子出家,我常愁毒,寝卧冷地,故此儿不时成就,还望大王自看此儿颜貌色相是为孙子不?”
大王抱起小儿仔细端详,乃流着眼泪曰:“真是吾孙也。”但他还是半信半疑。后来,他又请来梵志相师人宫观看。相师一见小儿,便问:“汝叫什么名字?”
儿答:“罗睺罗。”
相师赞曰:“善哉,汝以业因缘,故处胎六年,胎所覆障,故应此名。”
尽管如此,只因相师没有讲明何业因缘,净饭王、摩耶夫人,特别是诸释子还是将信将疑。时,净饭王向诸释言:“如何是好?”
复有一释子说:“如我意者,当作火坑,掷到火中,使其母子二人都无遗余。”
诸释复言,此则最好。即掘火坑,以怯陀罗木积于坑中,用火烧之。时耶输陀罗拜诸释子,合掌向火而言:“我此儿者,实不从他而有,斯子若实不虚,六年在我胎中时,火当自灭。”
作是言已,跳人火炕。时火坑变成了水池,耶输陀罗抱着罗睺罗被一株盛开的莲花托在上面,和颜悦色地向诸释子合掌敬礼。这样,他们母子二人才免遭王法戮之。但是,耶输陀罗心里的创伤,至此也未掉疤。
光阴荏苒,机缘成熟。当罗睺罗六岁时,释迦牟尼带着他的僧团来到了迦毗罗波苏都城,弘扬佛法。净饭王和耶输陀罗听到这一消息后,耶输陀罗想:“我昔因此罗睺罗故,为诸眷属之所诽谤。今日时至,我于此事,应当清净,以明其身。以是因缘,必须请佛及比丘僧,布施饮食,及请一切眷属,以自明白。”
于是,她和大王办了种种微妙饮食,遣人往城,邀请佛来回家探亲。释迦牟尼已经离开王宫十二年了,听到这一消息,不觉也想回家拜望父王和姨母,看看正妃耶输陀罗。所以,他欣然答应。次日,他早早起来,著衣持钵,领着千二百五十名比丘,诣向王宫,次第而坐。时,耶输陀罗作了一个大欢喜丸,给了罗睺罗,令他人众觅父。罗睺罗遍观诸比丘后,径直走向佛边,向佛言:“荫凉快哉!荫凉快哉!”时,迦毗罗波苏都城的输头檀王向佛言:“世尊,此事云何?耶输陀罗有此过不?”
世尊说:“大王,今日莫作是疑,耶输陀罗无此过患。其罗睺罗真我之子,只因往昔业缘所逼,在胎六年。”
“那么,罗睺罗往昔造作何业,为何业报处胎六年?耶输陀罗复作何业,怀孕六年?”输头檀王又问。
世尊答曰:“过去无量世时,有一王名叫人天,婆罗门种。他有二子,大者名日;小者名月。大者,不乐世俗,愿欲出家。未过多时,大王人天命终。其子日月互相推让。日王子曰:‘汝当为王,治国政事。’其月王子亦作是言。后来,日王子终于舍弃王位而出家,并发愿‘自今以后,若非他施,不得自取一物一水及一杨枝’。但到后来时,他忘失本念,私自取食了药草根和一些果品。一天夜里,以口渴难耐,又偷喝了人家一盆洗澡水。次日,浴盆主人发现,日仙人也自觉己错。俗话说:‘倘不问则为偷。’仙人觉得自己已经成了一名盗贼,遂来到月王所,要求对他依法治罪。但其弟月王觉得哥哥对他有禅让之恩,且偷吃了一些草根、果食,喝了点洗澡水,算不上什么罪过,迟迟不予治罪。时,月王子的一位外甥在旁进言:‘大王,但与此仙决罪,勿令他烦恼缠身,痛不欲生。’尔时,月王子白日仙人:‘事若尔者,请入我苑,止住修道。’仙人寻即废忘,不复再忆。至于六日,仙人也未出苑。月王见日仙人已痛改前非,遂赦天下一切囚禁及至飞走禽兽等,且施种种饮食于仙人,并允许他出去修道。”尔时,释迦牟尼自问自答道:“日仙谁也?我身是也:月王谁也?即罗睺罗。以其将仙人人苑住了六天故,因彼业报,复在母胎止住六年耳。”
“那么,耶输陀罗呢?”输头檀王再问。
释迦牟尼又说:“过去无量世时,有一群牛在牧所,牛主之妻令其女至牛群挤取牛奶二桶,大者遣女提着,小者自己提着。当至中路时,母对女曰:‘汝速急行,此间路险,有可怖畏。’但其女诘母言:“此桶重大,如何急行?’一嗔之下,又对其母说:‘我今大小便呀!’彼母再无言语,提着大桶向前走去,而其女则是提着小桶在后慢慢走着。就是这样,彼母兼负重担,行到六枸庐舍。”尔时,佛又加重语气说:“彼女谁也?耶输陀罗。以其着母负重,行道六枸庐舍。由彼业报,于今生怀胎六岁。”至此,释迦牟尼以因果业报的理论解释了耶输陀罗怀胎六年的原因,洗涤了耶输陀罗的不白之冤,为罗睺罗正了嫡子之名。
沙弥之始
在罗睺罗十五岁那年,佛在舍卫祗树给孤独园对目犍连说:“汝今往迦毗罗卫城,向我父王和姨母问安,复慰耶输陀罗,令割恩爱,放罗睺罗出家作沙弥,修习圣道。”
目犍连受命后,神足一通,屈伸臂倾,即来到迦毗罗卫城净饭王所,向王和夫人波闺波提问安时,耶输陀罗即遣青衣侍女来打探消息。青衣侍女还后,向耶输陀罗说:“世尊遣使来取罗睺罗,要度其出家为沙弥哩!”
耶输陀罗一听,马上将罗睺罗关到高楼上,并令人坚守宫门,不准外人进入。所以,目犍连只好以神通力飞人宫内,立在耶输陀罗面前。耶输陀罗以忧喜交集的心情令其坐下,向目犍连曰:“世尊无恙,教化众生不劳神也。遣上人来欲何所为?”
目犍连曰:“太子罗瞧,年已十五(一说九岁),世尊令其出家,修学圣道。所以者何?世尊说:‘母子恩爱,少时如意。一旦命终,堕三恶道。恩爱离别,幽幽冥冥。母不知子,子不知母。罗睺得道,当还度母,永离生老病死忧患,得至涅粱,如佛今也。’”
耶输陀罗答曰:“如来为太子时,娶我为妻,我事奉太子,如事天神,曾无一失。其为夫妇,未满三年。他舍弃我们,腾宫逾城,出家修道,披叶食麦,犹如狂人,隐居山泽,勤苦六年。忘忽恩爱,使我母子,守孤抱穷,无有依赖,强存性命。虽居人类,不如牲畜。今又欲求我子,何酷如之。太子修道,自言慈悲。慈悲之道,应是安乐众生。今反离别人之母子,何慈之有?请你将我所陈,转告世尊。”
目犍连虽以种种方便,随宜谏说多时,也无济于事,只好辞还净饭王所,秉明耶输陀罗之意。王闻是已,即令夫人波阁波提同目犍连再至耶输陀罗宫中,以种种方便,随宜谏劝。虽经反覆再三,耶输陀罗还是不从,且向夫人言:“人之娶妻,正如子孙相续,绍继宗嗣。太子既去,复求罗喉,欲令出家,永绝国嗣,有何义哉?”
夫人一听,事关重大,无言以对。但旁边的目犍连则想起了世尊的吩咐,便说:“是的,未来迦毗罗卫国的王位,一定是由王孙罗睺罗来继承,但世尊说:‘幼童做万民之主,不是国家之福。’且汝曾向世尊誓言:‘世世所生,国城妻子及与我身,随君施与,誓元悔心。’而今何故,爱惜罗喉,不愿出家,修学圣道耶?”
这一说打中了要害,勾起了耶输陀罗的忆念,也堵住了她的嘴巴,只好捉住罗睺罗的手,托付目犍连。但与子离别,她还是涕泪交流,哭成了个淋面人。罗睺罗见状,遂长脆合掌,向母言:“愿母莫哭,儿今去见父亲,寻尔就来。”时,净饭王为了安慰耶输陀罗和罗睺罗,即令诸王之公子五十名,随其去到佛所。
佛见罗睺罗和五十名公子及众随行人员一齐到来,佛和众弟子们都非常高兴。当且之时,佛即令阿难为罗睺罗和众公子剃发披紫,又令舍利弗为罗睺罗的和尚,大目犍连为其阿闍梨,并授其沙弥十戒。从此,佛教才有了沙弥。因此说,罗睺罗是佛教的第一个沙弥。
修忍辱法
罗睺罗既是王孙,又是佛的嫡子,出身高贵,从小就生活在帝王宫里,吃着美味佳肴,衣着绫罗绸缎,过着嬉戏玩耍、悠闲自在的生活。现在,突然离开王宫,来到僧团,出家为沙弥,吃着千家饭,穿着百衲衣,还得学习佛法,遵守戒律,颇难适应这种艰苦生活。所以常常有许多不顺心的事情发生。因此,佛和阿难、大目犍连、舍利弗都对他教育颇多。佛对他说:“佛世难值,法难得闻,人命难保,得道亦难。子今既得人身,又值佛在世,就应该抓住机遇,努力修学佛法,将来亦好济世度人,往生极乐世界。”经过佛和其师的谆谆教导,终于改变了他那种“公子王孙把扇摇”的生活作风,端正了修学态度,并在修行实践中,逐渐学习了三法印、四谛、十二因缘、四禅、五力、六入、七觉支、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和忍辱法。
据《罗云忍辱经》载,当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时,鹙露子(舍利弗)和罗睺罗穿着法衣,拿着应器,至城内乞食。时有一位轻薄之人,看见他们师徒二人,以派性故,即生恶念,遂抓起了一把沙土扔到了鹙露子的钵中,还用石子击破了罗睺罗的面首。师见罗睺罗疼痛难忍,嗔恚生起,即对他说:“为佛弟子,慎无含毒,当以慈心愍伤众生。世尊常云,忍者最高,唯慧者能闻佛说戒,终身不犯。吾自摄心,以忍为宝。恣心履恶,犹自投火。贡高自见,愚者谓健。不计殃祸,当还害己。恣心之祸,重于须弥。愚人向清净沙门行恶,犹若逆风把炬火行。狂愚不舍,必自烧身。弊人怀毒,自以为慧。为佛弟子,常当伏心。恶生即灭,勇中之上。天神帝王,虽谓多力,不如忍恶,其力无上。”正说当中,师见血流到了罗睺罗的面部,遂拉着他到水边洗脸沐血。此后,师徒二人即刻返回。途中罗睺罗对其师说:“佛是吾尊,教吾大慈。狂悖之人,志趣凶虐。沙门默忍,以成高德。斯人恶也,我焉能恶欤?”当他们二人回到佛所之后,即向佛陈述了此事本末。师说:“轻薄者含毒,凶虐自随。乃心嫉圣,谤毁沙门。为人丑陋,众所恶憎。忍恶行者,降嗔修忍。忍之为明,逾于日月。怀忍行慈,心中恬然。忍为安宅,灾怪不生。忍为神铠,众兵不加。忍如大舟,可以度难。忍为良药,能济众命。忍者之志,何愿不获。”为什么呢?忍者,忍辱。忍辱,就是遭受到别人的侮辱恼害而不生嗔恚。《增一阿含经》卷十四曰:“诸师般涅粲,汝竞不遭遇,皆由嗔恚火。嗔恚犹烈火,烧尽诸功德。”因此说,忍辱是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中的主要法门,也是修行六波罗蜜的中心和难点,还是大乘菩萨进入菩萨地的一个先决条件。所以,鹜露子和佛就向罗睺罗讲述了修行忍辱法门的意义和方法。那么,如何修行忍辱法门呢?首先是要降伏嗔恚心。降伏嗔恚心就要持戒。持戒就是戒一切坏的行为、恶的行为,使心念念都在清净中。其次要修行忍法。忍者,拔出慧剑,斩断恶念。没有恶念,也就没有善念。佛说:“无恶亦无善,是名至善。”所以说,忍为日月,忍为安宅,忍为神铠,忍为大舟,忍为良药,忍为大勇,、忍为大智。真正修到“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的功夫,时时处处牺牲自我,真正达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境界,那就好了。因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离一切诸相,“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修行数息观
罗睺罗不仅修行忍辱法很有成就,而且还是修行数息观得到阿罗汉果位、成为著名的十六罗汉之一的。那么,何谓数息观?为什么他要修行数息观呢?数息观,梵名阿那般那观、安那般那念、念安般、安般守意,意译为入出息、念无所起、息念观、持息观,简称安般、数息,是五停心观之一,或八念之一、十念之一。它是通过计算呼吸次数,摄心一境,使身心止息,清除乱想,进入正定的一种禅法,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先入息,后出息”之调息法?或者说是“先出息,后入息”之“念出入息”。据《太子瑞应本起经》说,释迦牟尼在六年苦行之后,初至菩提树下,欲学佛法之时,首先修行的就是数息法门。佛经中也常说,数息法门是三世诸佛的人道初门,是使众生成就解脱涅槃最多的一种妙法,故有甘露门之誉。所以,世尊和鹙露子、大目犍连、阿难都教罗睺罗修行此观。那么,如何修呢?《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说:
端坐六年,形体赢瘦,皮骨相连,玄清靖漠。寂默一心,内思安般。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游志三四,出入十二门,无分散意。
寂默,去掉烦恼;安般,入息出息。合而言之,就是去掉乱想,专心于入息出息。其步骤是:
一、数恩¨
数息,就是一边数数,一边呼吸。数数时,可以有声,也可无声;可以呼气时数,也可吸气时数,或者是呼气、吸气都数。关于算数的方法有五:(一)、以一为算数,如入息为第一,出息为第二,辗转数至第十。(二)、以二为一算数,如数人息时,入息和出息为一个数;数出息时,出息和入息为一个数。(三)、顺算数,即不管以一为一数,或是以二为一数,都是顺次由一数至十,简称顺数。若数不满十,名为减数;若数过了十,名为增数。这增减之数都不是得定的方法。所以,一经发现有误,即刻再从一数起。反之,从一数至十时,若中间一个也没有缺失,则名满数。因为它能使行者迅速清除心中的乱想杂念,进入正定,故又名数法成就。相反,如果心中有不定散动,数法就乱。所以,从一数至十就能使行者迅速觉察出心的散乱。如果只数一个数字,一个数字中没有任何间隙,即使心有异动,也不易马上觉察,因此,只缘一息或少息,就不能清除心中的妄想杂念。再者,算数也不宜超过十,因为十以上的数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一心观照两个音节,就容易分心,这就反而增加了散乱,所以不宜采用。(四)、逆算数,因为数息的本义是将意念专注于数目字上,但习惯养成自然,自然变成惯性后,心又容易散乱。当此之时,即把顺数的一、二、三、四……十,改为十、九、八、七……一,就可把心再度集中起来。(五)、胜进算数,若行者对于上述数息法,已经掌握得相当纯熟时,也可把一出一入和再一出一入合二为一个数字,仍然从一数至十;或将十个呼吸为一个数字、百个呼吸为一个数字,仍然从一数至十;这样反复修行,终可把心集中,不会使其散乱。
于此,还有两点需要着重指出:(一)一般说来,平常人的呼吸,多以出息较长,入息较短,所以,数出息时注意力容易集中,故日数出息较好。进而,如果能把出息延长,由十秒——十五秒——二十秒,更久地持续四十秒乃至一分钟时,那就会产生惊人的效果。据说,这种长出息短入息的呼吸法,从现代医学观点看来,不仅可以清除杂念,使人入定,而且还可强化胸腔内的肺脏和心脏的功能,又会使腹腔内的横隔膜及其相关连的呼吸肌、斜腹肌、腹直肌、腹横肌、腰背肌等协调收缩,产生强大的内压,从而就会促进动脉、静脉乃至脑部血液的循环,增强体内六十兆细胞的活力,还可起到预防心肌梗塞、狭心病、脑中风、癌症、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神经症、忧郁症等疾病。
(二)修行数息观的坐姿,最好是使心窝部位收缩,胸部、腹部间出现皱纹,并以此为轴线,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微微前倾,等吐完气后,把上半身提起,再轻轻吸气。每次持续5分,一天重复几次,久而久之,即会产生惊人的效果。不妨请君试试,这决不会有什么负作用。
二、随息门
在修行数息门中,当心念明细,禅定未发时,如果继续思念数目,难免心中还会起念,这时即要放弃数息门,修行随息门。随息门,就是心念随着息的出入,知道息的出入长短、冷暖粗细,且注于息中,意无散乱,即名之日随息。当修行随息门时,若感觉到了息的长短,遍身出入,心息能够任运相随,意念恬然凝静,而产生了对它的厌弃,这就叫做“随相应”。修行随相应,能够产生十六胜行。十六胜行,又名十六特胜。其是:一、知息人,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遍身,五、除诸身行,六、受喜,七、受乐,八、受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摄,十一、心作解脱,十二、观无常,十三、观出散,十四、观离欲,十五、观灭,十六、观舍弃。
三、止门
当行者以随息的方法,使心安稳明净,犹未发定之时,仍然会有些微乱想,这时就要弃“随”修“止”。止者,息心静虑。修止,就是息诸缘虑,不念数息、随息,凝寂其心。修止的方法,一般多用凝心止。凝心止,又名制心止,就是制心息缘,不念“数”“随”,止于寂静,使身心泯然入定,不见内外相貌,安稳快乐。这就进入了禅定境界。
四、观门
当行者进入禅定境界时,千万不可陶醉于禅定的喜乐之中。因为这时的定境是由五蕴、十二入、十八界诸缘和合成的,还没有见到诸法实相。所以,乃须努力,现起解慧,观察分别。这一分别推析之心,就名之为“观”。那么,如何修观呢?一般多用四念处。四念处,亦名四念住。四念住,就是在定心之中,以慧分别,用心眼观身、观受、观心、观法,结果就会得到身不净、受是苦、心无常、法无我等四种正见,从而即可破除了凡夫的执身有净、执受是乐、执心是常、执法有我等四种颠倒见。这一观察破立就叫证观。,
五、还门
在修行观法的过程中,往往觉得有一个推寻检析的能观之心。既有一个能观之心,就必定有一个所观之境,而且这个能观之心往往会随着所观之境流动不息。那么,这个能观之心和其所观之境,从何而来,是否真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转心反照,检析一番。而这个转心反照,就叫做“还”。修还,就是反复推寻这个能观之心,是自生、他生,还是无因而生。结果发现这个能观之心本自无生,实不可得。反本还源,本无观心,亦无观境,而是境智双亡,原是虚空。此时,心慧开发,不用功夫,心可任运自然地返本还原,这就叫做证还。
六、净门
既然被开发的心慧要返本还原,那么,还至那里呢?还至境上,境无;还于两边,落入了边见;还于空中,是无着落。因此,就得弃“还”修“净”。何者谓净?心无所依,妄念不起,是名为净。如何修净呢?息妄想垢,息分别垢,息取我垢,是名修净;不得能修、所修,不得净及不净,是名修净:能够心如本净,亦名修净。修净就会得到无漏智慧、诸法实相、涅槃寂静。所以,佛让罗睺罗着力修行数息禅法。
密行第一
罗睺罗虽然是王孙佛子,但自十五岁出家为沙弥后?便在佛和舍利弗、大目犍连、阿难的精心培育下,听闻佛法,钻研佛理,严守制戒,诵读不懈,对戒、定、慧三学的修行都有成就。这是因为,非戒不能生定,非定不能生慧。只有三法相资,才能断见思烦恼,而得无漏胜果。就罗睺罗而言,对于三学之首的戒学更有精到之处。在《佛本行集经》卷五十五《罗睺罗因缘品》上中。佛对诸比丘说:
当知我之声闻弟子持戒之中,其罗睺罗最为第一。
因此,佛典中称罗睺罗“密行第一”,所谓密行,就是对于佛教的戒律,不仅能够严格遵守,坚持执行,而且在一些细微之处,也秋毫无犯,一丝不欠。换句话说,就是对于僧人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也能持守无缺。所谓威仪,就是说僧人在坐作进退中,也有威德和仪则。三千威仪,就是比丘遵守的二百五十戒(四波罗夷、四提舍尼、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舍堕、九十单堕、一百众学、七戒诤),配以行、住、坐、卧(行如风、立于松、坐如钟、卧如弓)四威仪,即得一千威仪。再配以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轮转,即成三千威仪。三千威仪,再配以身口七支(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即得二万一千细行。二一万一千细行,再配以贪、嗔、痴三毒及等分四种烦恼,即成八万四千细行,四舍五入,即得八万细行。合而言之,就是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是对僧人严守戒律、丝毫无缺的夸张描述,它很可能是源于我国儒家经典《中庸》中的“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一语,即佛教文化与儒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正因罗睺罗对戒、定、慧三学的修行都好,其中,又偏长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知行俱优,所以佛教就把他称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或者说释迦十圣之一。这十圣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摩诃目犍连、“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说法第一”的富楼那、”论义第一”的摩诃迦旃延、“天眼第一”的阿那律、“持律第一”的优波离、“密行第一”的罗睺罗和“多闻第一”的阿难等。
总之,罗睺罗不仅是佛子,还是佛的十圣之一、佛教的十六罗汉之一。据佛经说,在现世中,他与一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于毕利扬瞿洲,教化众生;在未来世中,当得作佛,号蹈七宝华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