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何申 > 热河大兵 > | 上一页 下一页 |
四 | |
|
|
那是夸张,要真是一千层,就不是鞋底是桌子腿啦。标准鞋底是七层袼褙,再多,鞋底就不打弯啦,人的脚受不了。两个厂共有三十多位妇女,都是我们二道牌楼街道的家庭妇女。也没有什么正式工临时工之说,谁干活谁挣钱,糊得多挣钱多,糊得少挣的少。那时我父亲在世,家境尚好,大姑夫也能咕捣些钱回来,所以,我母亲和我大姑谁都不出去干活。区里和街道干部动员好几回都没用。我大姑说那两个破厂的厂房就是文庙大殿,那是她戒烟的地方,一看那房子她就头晕。而且,糊那些东西挣钱也太少,抹糊一天,最多也就挣三千块(合新币三角)。 老吴一接手,就面临人手不够完不成任务的问题。那时,国民经济正处在恢复期,各种物资需求量很大。火柴和鞋是日用消费品,谁都得用,而火柴盒和鞋袼褙又不是国营大厂子生产的,全靠妇女手工干,所以,上面的任务就接二连三的往区里下。黄小林接到任务后只能往老吴头上压,老吴到居民家动员,才进我家大院,就让我大姑给窝回去了。我家住文庙的后山上,一个大院前后好几排房子(后来隔成一个个小院)。正是五月春风得意天,院里一株海棠花开得甚好。 我大姑和我表姐坐在小院上唠闲嗑,就说起调动工作和搞对象的事。这时老吴穿着黄军装风纪扣系得严严地进来了。老吴一眼看见李姗,暗想可找着正头香主了,敢情名花出自这里。这么一走神,就不知说啥好。我大姑问你找谁呀。老吴习惯地打了个立正,说:“报告,大兵吴志明前来给你做思想工作。大好时光,呆家里看花,不好!国家生产缺人手,你们闲着也是闲着,跟俺去抹糨子吧,还能挣钱,咋样?” 我的妈呀,有这么做思想工作的吗?我大姑和表姐哪见过这个呀,噗哧一下全乐了。大姑打量打量老吴说:“你到挺实在的,家是哪的?”老吴挺着胸脯道:“家住山东登州府,青凉山下吴家村。”大姑问:“家里几口人呀?”老吴说:“千里地里一根苗,上无老来下无小,吃百家饭长大,不知谁是爹和妈。”大姑皱着眉头问:“那你是啥干部?”老吴瞅瞅李姗说:“打隆化时扛的枪,董存瑞就在我身旁,一年前时渡了江,三八线上受的伤,没有伤着筋和骨,光光荣荣回后方。” 别看老吴没啥文化,可他会说顺口溜,而且是在女人面前说得最溜,比他一句一句说话顺当多了。这本事从哪练的呢?说来惭愧,抗日以后国民党新整编的部队里都有文工队,老吴闻到招兵站里有炖肉香味,稀里糊涂进去吃,吃完就发军装,人家看他太小,还是个孩子,就把他搁文工队里打杂,其间学过一段数来宝,再往后才去了汽车连。他跟组织讲是四八年被抓的兵,其实是四六年初。 那年山东大旱,把他给饿跑了,忘了是在什么地方吃了那顿肉当的兵。要说那时国军的伙食不错,老吴的个头儿就在那里长起来的,但国军老打败仗,败得老吴他们编顺口溜,说:国军不是好东西,腰里别着个硬东西,打了败仗就上炕,掏出东西咚咚呛……文革时老吴上台说快板书,说得特棒,差点漏了马脚,他愣说是在东北养伤时闲着没事学的,好不容易才蒙混过去。 往下的事就怪我大姑了。那时我大姑夫要把家搬北京去。他的一个朋友在琉璃厂开了个古董店,需要人手。我大姑夫不愿意带李姗去,因为李姗不是他亲生的。我大姑就这么一个闺女,当然舍不得,可有老头子,总不能跟闺女过,她就想早点给李姗找个对象,她走了心里也踏实,找人口多的,大伯子小姑子的怕李姗受气;找人口少的,怕将来伺候俩老人,让李姗受苦。加上这院里还有房子呢,不能扔啦白搭了,想来想去,最合适的是找个倒插门的。 那时贫苦人家很多,找倒插门的不难,问题是那样的汉子李姗也不同意呀,搞对象也不是发善心救穷人。大姑正心里发愁啥时才能找个有头有脸的女婿,响晴的天进来这么一位吴大兵,大姑乱麻般的心就有了点乐趣,大姑逗老吴,说:“你要想让我去干活也不难,你得把我闺女办到城里来。”老吴眼睛发亮道:“这没啥难的,俺看文庙小学就挺好,你们娘俩天天还能见面。” 文庙小学是当时热河城里最好的小学,袼褙厂和火柴盒厂就在学校校园内。那校长姓白,是个老学究,看不惯穿戴时髦的年轻女教师,所以,包括黄小林在内,好几个求他调女教师的,他就咬紧牙不点头,老吴不知道这细底,他觉得机会来了。他眼睛不离李姗身上脸上,李姗此时正值青春年华,花季雨季,娇嫩无比。女孩子也有毛病,知道自己有几分姿色,你收敛着点也就罢了,不,反倒在男人面上羞羞一笑,于是妩媚又添,夺人心魄,老吴行伍出身,大兵品格,有话肚子里搁不下,眼珠往圆了一睁说:“俺若办成此事,俺也有个要求……” “啥要求?” “俺在这之前四海为家,如今想在这热河城扎下根,求您老给俺找个媳妇,成家立业,俺保证好生待她和她父母。” “你想要啥条件的?” “俺看着,你家俺妹子这条件就合适……”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