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太乙金华宗旨》的丹道理论探微
作者:张 琰
一、光的形上意义探源
在世界各大宗教中,光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它被认为是神圣化了的生命体现,救世主或圣者诞生前夜都有巨大的神光出现。
著名宗教学者埃利亚德(Eliade)在对各宗教涉及的光进行比较研究之后,指出:“所有类型的光的体验都有着共同的因素:‘它们使一个人脱离其世俗的宇宙或历史的状况,将他投入一个在质上完全不同的宇宙,一个具有根本区别的超越的神圣的世界。这个神圣的超越的宇宙的构造依据人的文化和宗教而有不同。尽管如此,共同的因素还是存在的。就是说,通过与光的交会而被启示出来的宇宙与世俗的宇宙形成对立并超越后者,因为它在本质上是精神性的,换言之,唯有具有灵魂者才能达到它。对光的体验通过揭示灵魂的世界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主体的存在论状况……这种超自然的光的意义是直接地传达给体验者的灵魂的……证见这种光也就突破了主体的存在,向它揭示出,或者使他较以前更为清楚地看见了那个精神的,神圣性的,自由的世界;简而言之,这是作为神的创造物的存在,或是由于神的临在而圣化了的世界。’”埃利亚德在这里提出了一个观点:各宗教对光的体验都是一种形上的体验,体验到神秘之光就能超越肉体之限制,达于永恒和无限,此体验是一种与生命终极关怀有关的体验。可以说,没有这种体验,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就得不到实现。
纵览《太乙金华宗旨》一书,不难发现,修炼者对所证见之光的体验也是一种形上的体验,这种形上的体验使光区别于普通的光,具有了本体的意义。此种以光为本体的观念在中国思想中并非前所未有、突然提出的。光在前期全真道作品中被多次提及,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经常把炼丹经验比喻成光,并用诗词描述出来:“如金如玉又如珠,兀兀腾腾五色铺。万道光明俱未显,一团尘垢尽皆涂。频频洗涤分圆相,细细磨揩现本初。不灭不生闲朗耀,方知却得旧规模。”在王重阳的体证中,人之本初如光一样,不生不灭,永恒照耀,无法用具体的语言表达,在这里光已有形上意味。丘处机言:“道涵天地,神统百形。生灭者,形也;无生灭者,神也,性也。有形皆坏,天地亦属幻躯,元会尽而示终,只有一点阳光,超乎劫数之外,在人身中为性海,即元神也。”“学人但能回光,即了生死,此光超日月,透三界。若无此光,天地亦冥顽不灵矣,万物何处口生。此光即原始威音也。众生轮回者,因此光顺出,作口种妄想,故幻出皮囊,积骸如山,积血如海。”从丘处机的体证来看,光不仅为藏精藏神之所,而且此光“透三界”、“超日月”、“超乎劫数之外”,天地万物皆由此光而出,皆由此光而生;并且丘处机指出,光即元神,从而明确把光与人本身联系起来。很明显此光已不是普通的物理学意义上的光,而是产生天地万物并主宰万物的本体之光。龙门派后继者们在《太乙金华宗旨》中,提出体征光本体的工夫即回光法,同时对回光法的具体操作程序、修炼过程中出现的身心反应、所应避免的错误、应该出现的证验等等,也都作了系统的论述。
二、以光为核心的本体论、工夫论和境界论
《太乙金华宗旨》作为全真道龙门派经典,在继承前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了一套融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为一体的系统的丹道理论体系,不但使光的本体地位更为稳固,而且还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阐发出一套回光的工夫,从而使光的形而上学更为圆融贯通。
第一,光为本体。与以往的文献相比,《太乙金华宗旨》关于本体之光的论述更加直截了当,书中说:“光不在身中,亦不在身外,山河大地,日月照临,无非此光,故不独在身中。聪明智慧,一切运转,亦无非此光,所以亦在身外。天地之光华,布满大干,一身之光华,亦自漫天盖地,所以一回光,天地山河一切皆回矣。”光无所不在又无所在,从人体小宇宙到宇宙万物,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乃至人的感觉思维活动无不凭借此光的护持而存在,有此光则一切皆有,离此光则一切皆无。在这里,光的本体含义彰显无遗。
《太乙金华宗旨》对光本体的论述,也从其对回光之最终目的的阐发上体现出来:“回光则天地阴阳之气无不凝……回光者,非回一身之精华,直回造化之真炁,非止一时之妄念,直空千劫之轮回。”“反者,自知觉之心,反乎形神未兆之初,则吾六尺之中,反求个天地未生之体。”“天地阴阳之气”、“造化之真炁”、“千劫之轮回”、“形神未兆之初”、“天地未生之体”等,皆强调所回之光为超生死轮回和天地劫数之光,为个体未生之前形神合一之光,这种意义上的光,无疑已非经验之光,而是本体之光。
另外,除了从整体上阐发光的本体性外,《太乙金华宗旨》还落实到个体身上,把光描述为人的生命本体或本性。《太乙金华宗旨》说:“盖天心犹宅舍一般,光乃主人翁也。故一回光,周身之暴皆上朝,如圣王定都立极,执玉帛者万国;又如主人精明,奴婢自然奉命,各司其事。”该书把光比喻成拥有很多奴婢的主人来说明光对个体生命的主宰,认为在人体小宇宙中,光为主宰、“主人公”,一回光,如同贤明的主人发号施令,男女仆从皆听命于主,各司其事,有条不紊,其主宰人的生命就如主人主宰奴婢,尽管这一比喻有欠妥当,但它反映出来的光的本体地位和前文是相应的。
为了使修炼者进一步了解本体之光,《太乙金华宗旨》进一步区分了性光和识光。它认为,性光为先天形上之光,识光为后天形下之光,“凡人视物,任眼一照去,不及分别,此为‘性光’,如镜之无心而照也,如水之无心而鉴也。少刻即为‘识光’,以其分别也。镜有影已无镜矣,水有象已无水矣。光有识尚何光哉!”性光如明镜照物、水之映物一样无分无别,而识光如镜中影子、水中映像,有分有别。修炼者静坐到一定程度,当光出现时,当下体会到的光为性光,但转念去思考光的颜色、大小、亮度等时则光转为识光。识光并不是说光不存在,而是光落到意识领域。例如,《太乙金华宗旨》在强调回光验证时提到“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的体验,修炼者一体验到该景象时的光为性光,若用意识去辨别光是否真为白色时,则性光转为识光,即所谓“初则‘性光’,转念则识,识起而光杳无可觅,非无光也,光已为识矣。”
因此,本体之光即性光,性光不同于普通物理学意义上的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是宇宙中一切现象的终极根源,又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它创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