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太乙金华宗旨》的丹道理论探微

作者:张 琰

万物但又内在于万物之中,既超越又内在,它是宇宙实体与万物本体的合一,离了此光则一切全无,拥有此光则拥有一切,如是说的光无疑等同于老子之道,而《太乙金华宗旨》也恰恰这样认为,它开篇即说:“自然日道,道无名相,一性而已,一元神而已。”显然,此光就等同于老子的道。该书认为人机在二目,回二目之光就可以见性光,那么,如何更有效地回两目之光呢?这就涉及到具体的操作方法问题,即作为工夫的光。
  第二,光为工夫。在《太乙金华宗旨》中,光不仅是本体,而且还是把握本体之光的工夫。所谓工夫指具体修炼的方法或途径,该工夫在书中被称为回光返照,简称回光法。《太乙金华宗旨》用“回光调息”、“守中回光”、“回光活法”三个章节详细阐述了回光法,据该书记载,回光法最早出现在文始真人关尹子的著作中。
  首先,回光之诀,全用逆法,这是回光法的前提。逆与顺相对,“顺则生人,逆则成仙”是内丹修炼的基本原理。丹家认为,父母阴阳交合,先天一炁入脉中,成为胎元,此时胎内精气神浑然一体,等十月期满胎人长成,离母胎而出后,后天气生,即与先天祖气断开。自此先、后天分开,性命分离。到十六岁情欲萌发,逐境而生,精驰神耗,以至形如枯木,此为顺生,常人皆按此道生活。逆指的是逆顺生,即逆常人所行的法则,从后天返先天,炼后天精、气、神为先天精、气、神,直至与道合一。回光法作为内丹修炼之法也不例外,遵循内丹修炼的基本原则,以逆为前提,认为人机在两目,两目照看大千世界,则精华随之外逝,只有使两目内视而不外看,才能使精气内流,从而明心见性,了证性光。
  其次,回光的总原则是意想天心。所谓意想天心即“精思”、“纯想”、“纯炁”,指的是使意念集中在天心部位,排除一切念头,包括邪念和正念,直至无任何欲念存在。而天心是道教内丹功法炼养的关键部位,亦称“玄关”、“先天窍”、“玄牝之门”、“先天一窍”,是炼内丹最玄妙最紧要的关窍,宋元以来十分重视。丹家认为,此窍开则窍窍开,但这个关窍究竟在身体的什么地方,丹家历来秘而不宣。故对于如此重要之关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太乙金华宗旨》鉴于此种情况,开宗明义的指出:“天心居日月中……儒曰:‘虚中’;释曰:‘灵台’;道曰:‘祖土’、曰‘黄庭’、曰‘玄关’、曰‘先天窍’。”那么,什么是日月呢?日月在丹经里用来指称两目,左目为日,右目为月,故天心居日月中,即为天心在两目之间与两眼齐平处,也就是俗称的“天目”,指的是眉心部位。《太乙金华宗旨》认为“光易动而难定,回之既久,此光凝结,即是自然法身,而凝神于九霄之上矣。”只要把意念专注于天心,时间久了,自然现法身。闵本更是提出一“∴”字来比喻天心,强调“宗旨行去,别无求进之法,只在纯想于此。”
  同时,《太乙金华宗旨》在注想天心的总原则下又提出两种具体的回光操作方法:止观和调息。止观是一种定慧双修的法门。定为入静,慧为性,定慧即通过定出慧,慧出则光回,即回光,“回者止也,光者观也。止而不观,名为有回而无光,观而不止,名为有光而无回”。《太乙金华宗旨》言:“以两目谛观鼻端正身安坐,系心缘中,不必言头中,但于两。中间齐平处系念便了。光是活泼泼的东西,系念两〇中间,光自然透入,不必着意于中宫也”。止观要求闭目垂帘,意守鼻端,止后观,观后止,来回反复,真至性光出现。调息是克服炼功过程中所产生的昏沉和散乱的最有效方法。《太乙金华宗旨》认为,息与心密切相关,息由心生,每一个念头都伴随一声呼吸,在一开始静坐时,虽然一心想放下杂想妄念,可是刚垂下眼帘,各种妄念就纷至沓来,心神外驰难以驾驭,故调息可以止念。
  再次,回光的关键是“无为而为”。即要求修炼者在练功过程中,遵循无为而为的原则。《太乙金华宗旨》认为“大道之要,不外无为而为四字”,强调练功过程要遵循无为而为的法则。“无为”指练功者静坐到一定程度时,静极生动,天机自来,真气自现的自然结果。要求练功者静坐时,心无所思,敛神入静,直到无一丝一毫杂念。“无为而为”源自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认为我们不要任加妄为,只要让事情顺其自然,则一切无不为。《太乙金华宗旨》借用无为而为,强调在练功时,不要刻意去体验性光,只要坚持依功法行施,性光自然显现。
  此外,《太乙金华宗旨》把心分为凡心和天心,认为:“凡心非静极,则不能动,动动忘动,非本体之动也。故日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若不感于物而动,即天之动也。是知以物而动,性之欲也,若不以物而自动,即天之动也。”凡心视物,容易被物所役使,从而心随物转,凡心动为它动,天心动则为自动,自动天心乃开;它动为有为之动,自动为无为之动,修炼者只有静坐到一定程度,直至一个念头也没有了,甚至忘记了内视,连感官也停止作用,那么等天心动时,于大定中性光必然出现。
  第三,光为境界。境界涉及到修炼者修炼至一定阶段后自身达到的状态,修炼的阶段不同,所达到的境界也是不同的,换言之,不同的境界标识着修炼者不同的修道体验。在《太乙金华宗旨》里,修炼者的体验是通过光来展现出来的,也就是说,在该书中,光不仅是本体、是工夫,而且还是一种境界,该境界是修炼者个体价值的最高体现,是修炼者修道的价值所在和追求的最终目标。
  书中详细描述了修炼者达到光的境界时的体验:“静中绵绵无间,神情悦豫,如醉如浴,此为遍体阳和,金华乍吐也。既而万籁俱寂,皓月中天,觉大地俱是光明境界,此为心体开明,金华正放也。既而遍体充实,不畏风露,人当之兴味索然者,我谓之精神更旺,黄金起屋,白玉为台;世间腐朽之物,我以真气呵之立生;红血为乳,七尺肉团,无非金宝,此则金华大凝也。”通过这些体验使修道者证见性光,人体小宇宙内喷射出一种秘密之光,使修炼者感到如临仙境,身心愉悦,飘飘欲仙。“遍体阳和”、“心体开明”、“不畏风露”、“世间腐朽之物,我以真气呵之立生”等词句无不展示了超越于时空之外的逍遥自在的神仙境界。并且在《太乙金华宗旨》看来,这种神仙的逍遥境界是完全可以达到的,它详细列举了详实可考的三种体验:“一则坐去,神入谷中,闻人说话,如隔里许,一一明了,而声入皆如谷中答响……此为神在谷中……一则静中,目光腾腾,满前皆白,如在云中,开眼觅身,无从觅视,此为虚室生白,内外通明,吉祥止止也……一则静中,肉身姻媪,如绵如玉,坐中若留不住,而腾腾上浮,此为神归顶天。久之上升可以立待。”因为不同的修炼者本身所具有的先后天条件和修道的程度存在差异,因而所证见之光的层次亦不同,书中强调,以上三种体验并不是同时出现的,修炼者只要证见一种即为达到光的境界。
  
  三、小结
  
  《太乙金华宗旨》这部享誉海外的道教典籍以简单易懂的语言,分析了光这一世界各大宗教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继承全真道早期以光为本体的思想的基础上,阐发了一套融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为一体的、圆融贯通的光的形而上学体系。
  在该书中,光不是普通的物理学意义上的光。而是天地万物得以产生的最终根源,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它创生万物而又内在于万物之中,是一本体;同时,光又是通达本体的工夫,即回光法,书中具体阐述了回光法的前提、总原则、具体操作方法;最后,此光还是修炼者所能达到的境界,该境界是一种逍遥自在的仙人境界,它体现了修炼者修道的意义,是修炼者追求的最终目标,并且书中强调这种逍遥的仙人境界并不是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只要认真修炼,人人都可以达到。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人必然会成仙,不按照一定的方式,人是不能成仙的,人所共有的不过是成仙的潜在可能性。而《太乙金华宗旨》恰恰为这种可能性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的修炼方法。

[1]